蘇軾寫出一場無人超越的曠達之雨: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2020-12-14 歷史的引導

蘇軾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巨人,才華橫溢、瀟灑不羈,卻又充滿慈愛與悲憫,在他的生命裡,似乎有無窮的可能性,讓他達到了最深的深度。他以曠達、堅韌、寬容的人格魅力被眾多的人所喜愛,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讓包括國學大師林語堂在內的無數文人為之傾倒。

作為蘇東坡的「超級迷弟」,林語堂曾為蘇東坡作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認為蘇軾是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在這本書中,林語堂是這樣評價蘇東坡的:

「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

蘇東坡一生坎坷,宋神宗元豐五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出遊黃州城外的時候,淋了一場雨,由此寫出一場無人超越的曠達之雨,這一篇就是幾乎家喻戶曉的名作《定風波》: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這寫這首詞之前,蘇軾寫了一下段的序,說明了他作這首詞的原委: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就做了這首詞。

這首詩最為精華的部分,要數最後一句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句將蘇軾不畏人生坎坷、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軾歷經了很多年的的政治風波,自然界變化中的雨晴是尋常的,那社會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榮辱得失又何嘗不是這樣?既然是尋常之事,那無論是「榮、得」之際或是「辱、失」之時,又何必在意?

一曲《定風波》,寫出了蘇軾無人超越的曠達心境,這並不是因為蘇軾熬過了風雨而驕傲,也不僅是對風雨安之若素,而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明淨透徹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變幻,都如雲煙過眼,明淨透徹的心靈不會被外物所困折,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人活在世,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遇到困難和煩心的事要自己化解,時刻擁有樂觀的心態和快樂的心境。別讓生活的壓力擠走快樂,不管昨天發生了什麼,不管昨天自己有多苦澀,這些終將成為過去,不管雨下得多大,總會有天晴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迎接晴天的到來。

蘇軾的詞啟迪了無數的人,讀蘇軾的詞會讓你有一種豁然的感覺,讓你深深地感受到:人生在世,沒有過不去的坎,風雨人生,困難逆境無可避免,我們唯有在逆境中保持一顆淡然豁達的心,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正如詩詞大會康震老師所言:「蘇軾的詩、詞成為我們滋養、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為我們提升尋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

蘇軾一生寫過兩千多首詩詞,我最近在讀《蘇軾詞傳》,裡面精心挑選了蘇軾一生中最為經典的詞,並且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即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也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本書將蘇軾一生的經歷與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為編織,詩文與生命經歷互為註解,使讀者於詩詞中讀傳記,於傳記中解讀蘇詞,真的是收穫頗多!

這一套書籍共有六本,裡面還有婉約派《李清照詞傳》、豪放派《辛棄疾詞傳》、"千古詞帝"《李煜詞傳》,性情之人《納蘭容若詞傳》,以及《倉央嘉措詩傳》

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到了浪漫的七月,我們不妨來一場浪漫的古典行,在飯餘茶後隨便捧起一本,就可以陶醉其中,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便無法自拔。

相關焦點

  • 蘇軾寫出一場無人趕超的曠達之雨,淋溼古代詩詞史,能淋溼你嗎?
    歷史上蘇軾是一位不肯「歸去」的「謫仙」,就算是人世間有許多不平,給它很多打擊、傷害,他還是熱愛著人間,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讚歌,因為他的「家」就在人間。是什麼讓蘇軾對生活、對一個並不完美的人間抱有這樣堅定的眷念和熱愛?蘇軾寫出一場無人趕超的曠達之雨,淋溼古代詩詞史,能淋溼你嗎?
  • 蘇軾的這一首詩,寫出了意境,寫出了傲骨,寫出了惺惺相惜的情義
    蘇軾樂觀的一生,是與人交往的一生,他的詩,總是讓人感覺到生命向上的東西,是那種草木生長,欣欣向榮的感覺。對待困難與挫折,他總是笑著面對。與智者交,聽君一席話,勝讀三年書。與情者交,便是三冬熱酒,暖透四肢。
  • 蘇軾最悲情的中秋宋詞: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除此之外,蘇軾還有一首寫於中秋節時的宋詞,與他最為知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有不同,堪稱其最為悲情婉約的中秋宋詞。尤其是這首宋詞的前兩句,寫出了多少人生真相,讓人感同身受。且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 這組詞寫出蘇軾嚮往的生活,你讀過嗎
    元豐八年,蘇軾在前去汝州赴任的路上,上表皇帝,希望能不去汝州赴任,而在常州居住,當蘇軾走到商丘時,皇帝恩準了他的請求,蘇軾激動不已,想到以後終於能過自由的生活了,恰逢當時走的是水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組《漁父》: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 蘇軾這八首詩詞,道盡悲歡離合,戳中你我人生,教會從容生活
    一、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如夢的虛幻《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有秋天的涼意,風吹來,人就醒了。蘇軾是妥妥的「夢控」,關於夢的詩詞汗牛充棟。有些人,只是看透虛幻,而有些人,還能超越虛幻,用一生修行,換來一碗茶湯的清逸,一抹遠山的淡望,一株花樹的從容。二、長恨此身非我有——身不由己的無奈《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寫於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 閱讀了100首描述大暴雨的詩詞,只有蘇軾這一首寫出了暴雨的氣勢
    窗外的大暴雨,讓我想起了蘇軾的這首《有美堂暴雨》。全詩如下: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灩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這是蘇軾非常有名的一首寫景詩。有美堂是杭州太守梅摯所建,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取自宋仁宗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三去杭州,都沒去過這麼美麗的地方,也是蠻遺憾的。整首詩前半部分是寫實,寫的是詩人的真實感受。後半部分則用了較多的比喻,按照傳統的說法,屬於前賦後比。
  • 蘇軾半夜睡不著,於月光下寫出經典之作,值得你一讀再讀!
    蘇軾是非常豪爽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也是很深情的「明月夜,短松岡。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蘇軾也是很柔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麼究竟哪一面,才算是最真實的蘇軾?又或者,深情、柔情、瀟灑、曠逸,諸多合在一起,才算是蘇軾?這天,蘇軾晚上睡不著,自斟自酌,自飲幾杯以後,開始思考問題。
  • 蘇軾這首詩化用韓愈的詩意,但是推陳出新,卻又寫出了新意
    蘇軾是北宋中後期的文壇領袖,無論是詩歌,還是詞作,那都是達到了一流的水準,而且他的作品膾炙人口,裡面一些經典的句子,也是深入人心,例如「一蓑煙雨任平生」、「天涯何處無芳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等等,可以說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 蘇軾的一首《水龍吟》,全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詩、詞、文、書、畫樣樣精通,在詩歌領域他被稱為「詩神」;在大宋詞壇開豪放派之風,是「豪放派」
  • 蘇軾被貶時,只有一位歌女送行,蘇軾贈她一首詞,寫出了惺惺相惜
    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候,或是遇到挫折時的失落,或是遇到坎坷的失意,一腔憤懣無人能理解,心裡的痛苦無法疏散。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出現,她理解你的苦悶,傾聽你的抱怨,那麼心情也會隨之豁然。當時他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謫三次,在他離開杭州奔赴密州時,經過沿途的蘇州稍作整頓,有一名歌姬聽說後專門為蘇軾擺宴踐行,因此蘇軾為她做了這首詞作為感謝。
  • 他被蘇軾稱讚才能可敵萬人,留下一首寫雨詞,意境朦朧,無人探知
    元豐年紀,李廌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拜謁著名文學家蘇軾,蘇軾對他的文章極其讚賞,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的才能,可敵萬人。」因受蘇軾賞識,故與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陳師道一起,被人們稱為「蘇門六君子」。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林語堂讚不絕口
    在我看來,人生就是一場謹慎的旅行,所謂的盛大,或者凋零,都是匆忙的過往,如歡歌前行。就像名垂千古的蘇軾,即便生活再困難,境遇再坎坷,蘇軾依然是蘇軾。哪怕生活拮据到了一家人只能住在驛亭的地步,他依然能夠寫出「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的蘇軾。真正讓這個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才華、有「致君堯舜禹」抱負的文人痛苦的,從來都不是柴米油鹽的瑣碎。
  • 中秋節詩詞:蘇軾另一首中秋節經典《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在中秋節孤單寂寞的時候,他端著一碗冷酒,悽然地望著北方,寫下了一首中秋詞:《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宋代: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同樣是寫中秋,卻有不同的情緒。
  • 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詞吧!《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 讀詞|蘇軾的次韻楊花詞高在哪裡?
    這首詠楊花(柳絮)的詞曾被蘇軾贊為妙絕,所以蘇軾也寫了次韻之作,並且超越了這首作品。上片首句「燕忙鶯懶芳殘」開篇點題,寫燕忙於營巢,鶯懶於啼唱,繁花紛紛凋殘,「柳花飄墜」在長堤之上。然而因為這首詞上下片主題不一,沒有集中在柳絮本身來寫,被後人詬病。相比之下,蘇軾的次韻之作主題更加統一,用詞用意也多有超越。
  • 蘇軾贈別好友的一首詞,豪邁抒懷,短短六句寫出自己豁達的人生觀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留下的作品到現在依然被廣為傳頌,通過蘇軾的作品我們不難知道,他是一個無比熱愛生活並且很用心生活的人。蘇軾的一生其實過得十分坎坷,他的一生就是被貶的一生,艱難困苦不斷,但是他卻並沒有因為生活待他如此不溫柔就討厭生活,縱然前一秒水深火熱,下一秒他卻依然能夠談笑風生,蘇軾一直用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 蘇軾在寺廟內散步,看到竹子,一首詩脫口而出,寫出了君子品格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欽佩,我們都自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為我們的文字優美,詩詞雋永。那些平常眼中的平常景物,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卻能化身為美好的情景與細膩的情感。文豪大家自是有這種能力,讓我們在他們的描繪之下欣賞事物的各種美好,理解事情的深邃含義。
  • 蘇軾落魄時寫出一首《醉落魄》,將一歌女視作淪落天涯時的知音
    世人皆知蘇軾一生曠達豪放,認為蘇軾一生都活得非常的精彩,但實際蘇軾的一生是相當的艱難的,尤其是在仕途上更是無比艱難,有人戲謔蘇軾的一生不是在被貶就是被貶的路上,經歷了數不盡的磨練。公元1074年,蘇軾再一次被貶黜由杭州調任到密州,此次貶黜路途遙遠,必定在路上要受不少苦難,一路途經許多城市蘇軾都沒有停留,唯獨到達蘇州時,有一個歌女曾與蘇軾有過一段緣分,特地為蘇軾設宴踐行。此番舉動讓蘇軾甚是感動,為此將這位歌女視為知音,特意寫下了一首名為《醉落魄》的詞獻給歌女。《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可嘆的是,文學成就極高,蘇軾的人生卻很坎坷。這點要從他的生平來看,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完美的繼承了父親所有的學識品行。嘉祐元年(1056年)是他第一次去參加科舉,文一出,便令歐陽修、梅堯臣這類人物都被震動了。打算大展身手的時候,母親卻病逝了,只好回家奔喪。回朝沒有幾年,父親又病逝了,只好再度奔喪。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可以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因為人的審美是容易疲勞的,例如古代詩人寫月,他們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當時看來,或許十分新奇,能令人耳目一新,時至今日,如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平淡,讀來毫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