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和詩
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詩人大都是好朋友,甚至是心心相惜的知己。像李白杜甫,李白孟浩然,元稹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元稹劉禹錫等等,相互之間多有贈詩、唱和。
起初,和詩只要意義相關聯即可,和詩的體式、韻腳都不作要求。後來,隨著格律詩的發展,加上詩人有意的提倡,和詩必須用所和之詩的韻,這稱為和韻。
和韻大致有三種方式:依韻,即韻腳與原詩韻在同一韻部而不必用其原字;次韻或稱步韻,即韻腳用其詩原韻原字,而且用字先後次序也必須相同;用韻,即韻腳用原詩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後次序。
唱和之作,固然有許多是應酬之需,只是為了客套和才力的炫耀,但是也有不少是才力和情感的深刻體現。之前一篇放不下這麼多內容,所以兩首詞放到這裡講。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1: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02章楶的楊花詞
水龍吟·楊花宋·章楶jié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這首詠楊花(柳絮)的詞曾被蘇軾贊為妙絕,所以蘇軾也寫了次韻之作,並且超越了這首作品。
上片首句「燕忙鶯懶芳殘」開篇點題,寫燕忙於營巢,鶯懶於啼唱,繁花紛紛凋殘,「柳花飄墜」在長堤之上。「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緊接上句,把柳花飄墜的形狀作了一番渲染,它在林間胡亂飛舞,毫無路徑可循。「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這裡將柳絮擬人化,寫它們悠閒地趁著春天的遊絲,地悄悄進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漸長,而庭院門卻整天閉著。「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柳絮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下到閨房裡去,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風吹起來。
下片由「柳絮進院後的視角」從「玉人」方面寫:「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柳花終於鑽入了閨房,粘少婦的春衣上。少婦的繡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滿,柳花象無數香球似地飛滾著,一會兒圓,一會兒又破碎了。「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這幾句既著意形容柳花飄空墜水時為蜂兒和魚所貪愛。「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寫柳花飄墜像淚花,又刻畫少婦望不見正「章臺走馬」的遊冶郎時的痛苦心情。
然而因為這首詞上下片主題不一,沒有集中在柳絮本身來寫,被後人詬病。相比之下,蘇軾的次韻之作主題更加統一,用詞用意也多有超越。
03蘇軾楊花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蘇軾這首詞是次韻,所以你看「墜、思、閉、起、綴、碎、水、淚」是一樣的韻字和次序。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這是說柳絮非常像花又不太像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三句是說,楊花離枝墜地,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這幾句從柳絮的形態開始寫,然後將它賦予人的情懷。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寫它柔腸受損,好似女子嬌眼迷離,想要睜開,卻又緊緊閉上。這裡緊接上文,將抽象的「有思」的楊花,化作了具體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婦的形象。她仿佛有無限的愁思。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裡把柳絮寫作盼郎歸的思婦,她的夢魂隨風去追尋心上人的蹤影,卻又被黃鶯兒把無情叫起。這裡大概有化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意境。但更多地描繪了柳絮那種隨風飄舞、欲起還落、無依無著的狀態。
蘇軾的詞相對章質夫的詞來說,上下片比較統一,都從楊花寫開。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不恨楊花飄飛落盡,遺憾的是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蘇軾以落紅陪襯楊花,抒發了對於楊花的憐惜。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早晨一陣風雨過後,又去哪裡尋找楊花、落紅的蹤跡?早化作一池翠萍漂浮。寫出風雨的無情,落花的可憐。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兩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再細細看來,飄飛的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可能有受到這首詩的影響,但想像奇妙誇張。
憶揚州唐·徐凝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將春色細分,真是大膽而又奇妙。再美的春色終究歸於泥土和流水,想來令人惋惜、哀傷。蘇軾巧妙地利用數字表現了季節變化、離別的傷感,抒發了惜花傷春之情。所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加觸動人心。這裡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從此處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現實與想像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妙趣橫生。而此處又與首句「似花還似非花」相呼應,點明全詞的主旨,借柳絮表離情,達成餘音嫋嫋的效果。
04結語
同樣是詠楊花(柳絮),上片都是寫柳絮,下片都有詠離情思緒,但是章質夫的是從物轉寫人,蘇軾則是以物喻人。更重要的是,蘇軾的詞從特定個人的離別思愁拓展到人人可感的傷春別離。尤其是「春色三分」「點點是離人淚」,構思巧妙而又渾然一體,的確更高一籌。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0: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讀詩|古詩中常見的幾種襯託手法解讀
詩詞裡的山水之喻,你最愛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