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詞|蘇軾的次韻楊花詞高在哪裡?

2020-12-12 小白讀詩文

01和詩

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詩人大都是好朋友,甚至是心心相惜的知己。像李白杜甫,李白孟浩然,元稹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元稹劉禹錫等等,相互之間多有贈詩、唱和。

起初,和詩只要意義相關聯即可,和詩的體式、韻腳都不作要求。後來,隨著格律詩的發展,加上詩人有意的提倡,和詩必須用所和之詩的韻,這稱為和韻。

和韻大致有三種方式:依韻,即韻腳與原詩韻在同一韻部而不必用其原字;次韻或稱步韻,即韻腳用其詩原韻原字,而且用字先後次序也必須相同;用韻,即韻腳用原詩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後次序。

唱和之作,固然有許多是應酬之需,只是為了客套和才力的炫耀,但是也有不少是才力和情感的深刻體現。之前一篇放不下這麼多內容,所以兩首詞放到這裡講。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1: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

02章楶的楊花詞

水龍吟·楊花宋·章楶jié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這首詠楊花(柳絮)的詞曾被蘇軾贊為妙絕,所以蘇軾也寫了次韻之作,並且超越了這首作品。

上片首句「燕忙鶯懶芳殘」開篇點題,寫燕忙於營巢,鶯懶於啼唱,繁花紛紛凋殘,「柳花飄墜」在長堤之上。「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緊接上句,把柳花飄墜的形狀作了一番渲染,它在林間胡亂飛舞,毫無路徑可循。「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這裡將柳絮擬人化,寫它們悠閒地趁著春天的遊絲,地悄悄進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漸長,而庭院門卻整天閉著。「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柳絮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下到閨房裡去,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風吹起來。

下片由「柳絮進院後的視角」從「玉人」方面寫:「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柳花終於鑽入了閨房,粘少婦的春衣上。少婦的繡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滿,柳花象無數香球似地飛滾著,一會兒圓,一會兒又破碎了。「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這幾句既著意形容柳花飄空墜水時為蜂兒和魚所貪愛。「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寫柳花飄墜像淚花,又刻畫少婦望不見正「章臺走馬」的遊冶郎時的痛苦心情。

然而因為這首詞上下片主題不一,沒有集中在柳絮本身來寫,被後人詬病。相比之下,蘇軾的次韻之作主題更加統一,用詞用意也多有超越。

03蘇軾楊花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蘇軾這首詞是次韻,所以你看「墜、思、閉、起、綴、碎、水、淚」是一樣的韻字和次序。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這是說柳絮非常像花又不太像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三句是說,楊花離枝墜地,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這幾句從柳絮的形態開始寫,然後將它賦予人的情懷。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寫它柔腸受損,好似女子嬌眼迷離,想要睜開,卻又緊緊閉上。這裡緊接上文,將抽象的「有思」的楊花,化作了具體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婦的形象。她仿佛有無限的愁思。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裡把柳絮寫作盼郎歸的思婦,她的夢魂隨風去追尋心上人的蹤影,卻又被黃鶯兒把無情叫起。這裡大概有化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意境。但更多地描繪了柳絮那種隨風飄舞、欲起還落、無依無著的狀態。

蘇軾的詞相對章質夫的詞來說,上下片比較統一,都從楊花寫開。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不恨楊花飄飛落盡,遺憾的是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蘇軾以落紅陪襯楊花,抒發了對於楊花的憐惜。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早晨一陣風雨過後,又去哪裡尋找楊花、落紅的蹤跡?早化作一池翠萍漂浮。寫出風雨的無情,落花的可憐。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兩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再細細看來,飄飛的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可能有受到這首詩的影響,但想像奇妙誇張。

憶揚州唐·徐凝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將春色細分,真是大膽而又奇妙。再美的春色終究歸於泥土和流水,想來令人惋惜、哀傷。蘇軾巧妙地利用數字表現了季節變化、離別的傷感,抒發了惜花傷春之情。所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加觸動人心。這裡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從此處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現實與想像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妙趣橫生。而此處又與首句「似花還似非花」相呼應,點明全詞的主旨,借柳絮表離情,達成餘音嫋嫋的效果。

04結語

同樣是詠楊花(柳絮),上片都是寫柳絮,下片都有詠離情思緒,但是章質夫的是從物轉寫人,蘇軾則是以物喻人。更重要的是,蘇軾的詞從特定個人的離別思愁拓展到人人可感的傷春別離。尤其是「春色三分」「點點是離人淚」,構思巧妙而又渾然一體,的確更高一籌。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0: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讀詩|古詩中常見的幾種襯託手法解讀

詩詞裡的山水之喻,你最愛哪一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次韻、和韻?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次韻,也叫步韻,是和韻的一種形式。和韻,就是用他人詩詞的原韻去寫詩。和韻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和元稹之間和詩早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到了宋代更加盛行,詩如此,詞亦如此。南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次韻中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說是世間少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蘇東坡除了寫楊花的姿態傳神之外,還暗喻了思婦情懷。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根據這首詞的小序「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可知:這是蘇軾唱和章質夫楊花詞的一首詞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創作背景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春三月。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的原因,遭到政敵的排擠和打擊,被貶謫黃州。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根據這首詞的小序「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可知:這是蘇軾唱和章質夫楊花詞的一首詞作。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春三月。
  • 蘇軾為什麼寫「楊花詞」?
    如韓愈的「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李白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晏殊的"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不過歷史上的「詠楊花」詩詞,最有名的還是蘇軾與友人章質夫之間的酬唱之作——《水龍吟》。章質夫,即章楶(jié),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北宋名將、詩人。
  • 蘇軾《水龍吟》中,恨西園落紅難綴,如何理解?
    前言這三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以一首以次韻形式寫成的楊花詞。這裡比較令人狐疑的是這個「綴"字,單獨看這首詞不是太好理解,需要結合章質夫的原詞,以及蘇軾的這首詞的上下語境來分析。下面先分別欣賞一下這兩首的原貌。
  • 10分鐘搞明白詩詞唱和 什麼是依韻、用韻、次韻、步韻?
    四、次韻勝過原詞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評價蘇東坡的楊花詞勝過章質夫的原詞: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章楶(念jié,1027年—1102年),字質夫,是北宋的名將,多次擊敗西夏軍,《宋史》評價道:「 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 「不恨此花飛盡」:看蘇軾的《水龍吟》,如何喧賓奪主?
    因為這是一首次韻之作,是有用字要求的。這個句子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 宋詞鑑賞與理解: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
    拂曉一陣風雨過後,哪裡還能看見揚花的蹤跡?它們早就化作一池細碎的浮萍了。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經化作塵土,一分落入水池中。細細看那其實不是楊花,點點都分明是離人的眼淚。如您喜歡,請關注!
  • 蘇軾詩詞30句,一睹蘇仙風採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 蘇軾到底有多厲害? 蘇軾不僅是詩人還是書法家、文學家、畫家、美食家。除此,他還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等方面都取得過不俗成就。 他心繫天下,悲憫蒼生。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泰然處之。多讀蘇軾,你會變得豁達!
  • 參寥子:我是蘇軾的「鐵粉」,他被貶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
    灑脫的蘇軾,一生交了許多朋友。「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的陳季常,「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張先,「二十四孝」中「棄官尋母」的朱康叔,調侃蘇軾「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的佛印……被貶黃州的時候,奉朝廷之命監督蘇軾的徐君猷,也成了蘇軾最好的朋友。在蘇軾無數的好友之中,有一位最為默默無聞。
  • 蘇軾在哪裡訪獲了石炭?
    白土鎮大家都知道它的位置,但是蘇軾訪獲石炭的具體地點到目前仍有爭議,蘇軾講:「」,而《蕭縣誌》卻說在白土鎮南二裡的碳山,兩者的位置截然相反,一個在白土鎮北一個在白土鎮南,是蘇軾講錯了還是《蕭縣誌》記錯了?先看看兩方面的記載蘇軾《石炭歌》記載在白土鎮北:彭城舊無石炭。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遠的經典!
    蘇軾詩詞:一往深情,首首是千古絕唱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者,他詩、詞、文、書、畫俱佳,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蘇軾這首詞是40多歲時所作,起因是想起7歲時認識的一位老尼,她為他讀過一首詩詞,這位老尼曾經去過後蜀宮中,聽孟昶作了這首詞,所以老尼念給蘇軾聽。蘇軾成年後回憶著寫了這首詞。 孟昶的原作是《玉樓春·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
  • 《超然臺記》蘇軾
    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裡;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者,他詩、詞、文、書、畫俱佳,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這首詞是40多歲時所作,起因是想起7歲時認識的一位老尼,她為他讀過一首詩詞,這位老尼曾經去過後蜀宮中,聽孟昶作了這首詞,所以老尼念給蘇軾聽。蘇軾成年後回憶著寫了這首詞。
  • 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儘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蘇軾是開闢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說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傳播。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即採用蘇軾創作的詞調。
  • 一睹詩神的風採:蘇軾的30句經典詩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26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有關東坡居士,則是此外的一則小故事了,蘇軾的官運非常的不成功,它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的第一次貶官,就是外放進為黃州做官,在黃州時,蘇軾的住址就是在東坡處,之後蘇軾從政愈發的煩悶,他因此寫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詩文,可以說蘇軾是在東坡處出名的,因此他又稱東坡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