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臺記》蘇軾

2021-02-08 古詩詞文欣賞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蕩,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躲避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們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裡;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裡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裡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風俗的淳樸,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築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臺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裡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臺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裡跟隨著我的。我們採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裡的遊魚,釀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讚嘆:「多麼快活的遊樂啊!」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並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凡物皆有可觀,省略「者」即可觀者,值得觀賞的地方。

哺:吃。

啜:喝。

醨:米酒。

醉:使······醉。

飽:使······飽。

吾安往而不樂,即「吾往安而不樂」。而,表承接。

求褔而辭禍,「而」表並列,並且。

求褔而辭禍者。者:……的原因。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盡,譯為「但是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

豈:難道。

情:心願。

有以:可以用來。

蓋:蒙蔽。

焉:哪裡。

橫:意外發生。

而:表承接,隨後。

焉:於此。

背:遠離。

比:連續,常常。

登:豐收。

苟全:大致完備。

葺(qì):原指用茅草覆蓋房子,後泛指修理房屋。

庶幾:表希望或推測。

遺烈:前輩留下來的功業。

擷(xié):摘下,取下。

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就指高粱。

瀹(yuè):煮。



【賞析】

這篇文章說明超然於物外,就可以無往而不樂。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無所希冀,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就不會有什麼煩惱,能成為二個知足者常樂的人。這是用莊子「萬物齊一」的觀點來自我麻醉,以曠達超然的思想來自我安慰。不管禍福,美醜,善惡,去取,通通都一樣,自己屢遭貶請,每況愈下,也就不足掛齒,可以逆來順受,無往而不樂了。其實,這是置無限辛酸、滿腹怨憤而不顧的故為其樂,有其形而無其實,猶如酒醉忘優之樂,並非敞懷舒心的快樂。全文以「樂」字為主線,貫穿始終,被稱為「一字立骨」的典範文章。以議論和記敘相結合的方法,從虛實兩個方面闡明了主旨。遊於物外。就無往而不樂。

第一段,從正面論述超然於物外的快樂。「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滿足人們欲望的作用,假如有這種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樂,不一定非要是怪奇、偉麗的東西。實際上並非如此,物有美醜、善惡之分,愛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選擇、去取也不能一樣,所以很難「皆有可樂」。蘇軾是以「遊於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寫法特點上看,是一起便說「超然」,提出「樂」字為主線。上面是從總的方面論述,下文是舉例加以證明。「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是說物各有用,都可以滿足欲求,給人快樂。推面廣之,人便可以隨退而安,無處不快樂了。四個皆字使文意緊密相聯,語勢暢達,渾然一體。

第二段是從反面論述不超然必會悲哀的道理。求福辭禍是人之常情,因為福可以使人高興,禍會令人悲傷。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於物外。任隨欲望發展,必然陷人「遊於物內」的泥潭。物有盡時,很難滿足無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現象掩蓋著本來的面目,美醜不一,善惡難分,禍福不辨,取捨難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頭昏目眩,什麼也看不清楚,不超然於物外,就會盲目亂撞,結果必然招來災禍,造成絕頂的悲哀。上面兩段,一正一反,正反對照,有力地論證了只有超然於物外,才能無往而不樂;如果超然於物內,則必悲哀的道理。從理論上為記超然臺的事實奠定了基礎。這是以虛領實的寫法。

第三段,步入正題,敘述移守膠西,生活初安,治園修臺,遊而得樂的情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了超然於物外,必得其樂的道理.這一段可分為三層:一、移守膠西,用了三個對偶句,組成排比句組,語調抑揚起伏,氣勢充沛,使杭、密兩地形成鮮明對比,說明了蘇軾舍安就勞、去美就簡的遭遇。這既是記實,也是以優託喜的伏筆。二、生活初安。「比歲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面齋廚索然,日食杞菊。」,是寫初到膠西後年成不好,政局動亂,生活艱苦。用了五個四言句和一個連詞,句子精悍,節奏急促,與處境維艱交相吻合。再次寫憂,以見喜之可貴,樂之無窮。「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變化帶來無限喜悅。「予既樂其風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愛上了膠西,百姓也愛戴太守。官民相愛,必然官民同樂。由苦變樂,真是無往而不樂。生活初安,就有餘力潔庭治園,為尋樂作些事情。三、修臺遊樂。先交待臺的位置、舊觀和修繕情況。利舊成新,不勞民傷財,含有與民同樂之意。再寫登臺四望,觸目感懷,見景生情,浮想聯翩,所表現的感情十分複雜。時而懷念超然乾物外的隱君子,時而仰慕功臣建樹的業績,時而為不得善終的良將鳴不平。這正表現了作者想超然子物外,而實際上又很難完全超然處之的矛盾心情:有懷念,有羨慕,有不平。這一層雖屬常見的「四望法」,但寫得不落俗套,沒有用對偶排比,只用了較為整齊的散行句,別具一番疏宕流暢的情韻。最後描寫了臺的優點:「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流露出無比喜愛的感情。因此,予與客不管「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都時常登臺遊樂,親手做菜做飯,飲酒歡歌。這種遊玩,確實是很快樂的。最後又落腳在「樂」字上。

最後一段交待了其弟蘇轍(子由)為此臺命名並作賦的事。文章到此方點明「超然」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且結句「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既照應開頭:又與前文所說樂少悲多的人「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如應不應,有意無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見出兩種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無窮。

《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

《陽關曲·中秋月》蘇軾

《中秋月》蘇軾

《雪夜獨宿柏仙庵 》蘇軾

《紅梅三首·其一》蘇軾

《東坡》蘇軾

《海棠》蘇軾

《中華古詩詞100首》48 蘇軾《題西林壁》

康震《唐詩宋詞的風骨氣韻》之《題西林壁》

中華經典資源庫:蘇軾《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蘇軾

《贈王寂》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春宵》蘇軾

《中華古詩詞100首》87 蘇軾《贈劉景文》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蘇軾

《江神子·恨別 》蘇軾 |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蘇軾

《行香子·過七裡瀨》蘇軾

《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蘇軾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望江南·超然臺作》蘇軾 | 詩酒趁年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軾 | 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永遇樂·明月如霜》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

蘇軾《定風波》:紅塵中的赤子心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蘇軾

《洞仙歌·冰肌玉骨》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念奴嬌·中秋》蘇軾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蘇軾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蘇軾

《蝶戀花•春景》蘇軾 | 人間四月天

《蝶戀花·蝶懶鶯慵春過半》蘇軾

《賀新郎·夏景》蘇軾

《滿江紅·江漢西來》蘇軾

《滿江紅·懷子由作》蘇軾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蘇軾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蘇軾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蘇軾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新城道中·其一》蘇軾

《喜雨亭記》蘇軾

蘇軾《守歲》

任志宏朗誦、陳剛播講蘇軾《石鐘山記》

蔣勳、康震解讀、李立宏朗誦蘇軾《江城子》

酈波:蘇軾和他的三個女人  || 「回首向來蕭瑟處,幾番風雨幾多情」

「曹操」朗誦、蔣勳解讀蘇軾《前赤壁賦》

葉嘉瑩詳解《前赤壁賦》

蔣勳解讀 任志宏朗誦《前赤壁賦 》(上)

蔣勳解讀 林如朗誦《前赤壁賦 》(下)

《後赤壁賦》蘇軾

鮑國安朗誦蘇軾作品全集

葉嘉瑩||瞭然人生的況味——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詞裡的長相思】蘇軾: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宋詞裡的長相思】蘇軾:共粉淚,兩簌簌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超然謂何?蘇軾下筆之作,流傳千年 | 《超然臺記》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蘇軾將城西北角一廢舊之臺修葺一新,政事之餘,邀請同僚登臺遠眺,談詩論文,抒發胸臆。其弟蘇轍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為此臺命名「超然」,並作《超然臺賦》予以贊詠,引發蘇軾《超然臺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 超然臺記|蘇軾
    作者:蘇軾超然臺記  凡物皆有可觀(1)。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哺(2)糟啜(3)醨(4)皆可以醉(5);果蔬草木,皆可以飽(6)。推此類也,吾安往而(7)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8)辭禍者(9),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10),美惡之辨戰乎中,而(11)去取之擇交乎前。
  • 古文觀止·第38講|《超然臺記》:隨遇而安,來去瀟灑,此乃蘇軾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 第二年,政局初定,蘇軾將城西北角一廢舊之臺修葺一新,政事之餘,邀請同僚登臺遠眺,談詩論文,抒發胸臆。
  • 高三語文文言文閱讀:從《超然臺記》看蘇子超然曠達的人生態度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選自蘇軾《超然臺記》)【注釋】:【1】膠西:即密州。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為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府推官,繼任杭州通判,後改任密州太守。【2】師尚父:呂尚,即姜太公。
  • 古文閱讀-超然臺記(蘇軾)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譯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
  • 蘇軾很超脫的一篇短文,令人回味無窮,其中14字更顯豁達
    《超然臺記》(精選片段)作者:蘇軾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
  • 蘇軾:放開肚皮吃飯,立定腳跟做人
    放開肚皮吃飯蘇軾一生漂泊不定,於是走到就哪吃到哪。一個人吃飯的態度,就是他生活的態度。一日三餐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人生大智慧。在黃州,蘇軾沿江捕魚,進山挖筍:《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 一笑淡古今,蘇軾25字演繹醉醒之間寫率真,入世無為話超然的境界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他的詩詞不僅清新、率直、豪放,而且字裡行間還滲透著一份獨特的豁達與通透。這份豁達與通透或許與他素喜與禪師交好參禪悟道的雅趣有關吧。漁父.漁父醒宋.蘇軾漁父醒,春江午。僅僅25個字,卻寫出了他對人生思考獨到的灑脫超然。夢境與現實,清醒與沉醉,過去與未來,繁華或寞落,榮辱成敗於作者而言都是一個「笑」字可以一帶而過的,不曾留存心中半絲歡喜與煩憂。
  • 《望江南·超然臺作》的姊妹篇,欣賞蘇軾筆下的密州晚春圖
    望江南·暮春宋代:蘇軾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紵羅輕。酣詠樂昇平。微雨過,何處不催耕。背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暮春三月作此詞,與詩人另一首名作《望江南·超然臺作》稱為姊妹篇,超然臺作稍前,暮春作稍後。兩首望江南,刻畫出熙寧九年的密州,兩種不同的春景。
  • 蘇軾散文名句10則,學做人,學處世,你會受益無窮,記得收藏
    蘇軾是宋朝文學家,他留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變成中國文學史上寶貴的財富。在古文這方面,蘇軾也著述頗豐,他留有四千餘篇散文,其中許多全部都是我們廣為人知的名作。蘇軾將自己人生道路的心得、處世的智慧、家國的看法融入文本中。古詩詞君小結了在其中的一些名言,來看一看,哪一段話,更入你心呢?1.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 蘇軾散文名句15則,跟蘇軾學做人、處世,你會受益無窮
    蘇軾是宋代大文豪,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成為文學史上寶貴的財富。在古文方面,蘇軾也著述頗豐,他留下四千餘篇散文,其中不少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篇。蘇軾將自己人生的心得、處世的智慧、家國的看法融入文字中。
  • 致敬東坡丨《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上)
    (曹寶麟考訂此語是蘇軾早年所作)從他留下的諸多論書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對魏晉法書的敬畏以及對張、索、「二王」等前賢的追慕。蘇軾以「精穩」評《遺教經》、以「超然」題晉人帖、用「高逸」贊王獻之書,魏晉書法中恬淡蕭散、從容不迫的精神是他品評書法的重要標準。在《題王逸少帖》一詩中,他對張旭與懷素草書疾寫,故作姿態的方式,進行了批評。詩末云:「為君草書續其終,待我它日不匆匆。」何為「不匆匆」?
  • 蘇軾清明節寫的詩詞絕唱,逆境中的人生感悟,留下兩句經典名句!
    《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寒食在清明前一(或二)天,清明節源自寒食節。清明雖不是「佳節」,但同樣會令遊子們「倍思親」。
  • 漫讀東坡(0324)楚蜀得曾蘇,超然皆絕足.
    楚蜀得曾蘇,超然皆絕足。父子兄弟間,光輝自聯屬。古何相遼闊,今何相邇續。朝廷有巨公,講索無遺錄。正如唐虞時,元凱同啟沃。何言五百載,此論不可告。二君從茲歸,名價同驚俗。 《三蘇年譜》載 嘉祐二年(一○五七年)丁酉 蘇洵四十九歲 蘇軾二十二歲 蘇轍十九歲   梅堯臣作詩贈勉曾鞏、蘇軾。   詩乃《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二十七《送曾子固蘇軾》,首雲「屈宋出於楚,王馬出於蜀」,中雲「楚蜀得曾蘇,超然皆絕足」。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蘇轍兄弟參加禮部省試,所試科目是詩、賦、論各一篇和時務策五道。
  • 「超然樓上話超然」——《鯤鯤展翅屹超然》
    在超然樓碼頭前,立一塊巨型北太湖自然石,上鐫刻著《大明湖擴建記》,由我市文史學者劉春明、周長風撰文,我省著名書法家梁修書丹,濟南市石刻非遺傳人馬忠奎鐫刻。文字千餘,記錄著濟南鍾靈毓秀的瑞麗景色和大明湖擴建工程的史話,字字珠璣,洋洋大觀。
  • 蘇軾《望江南》,寫於寒食之後,登高遠望思鄉愁緒,婉約又豪放
    古人都有登高望遠的喜好,並寄寓愁思,抒發豪情,而蘇軾在山東密州時也曾登高望遠,那當時的蘇軾又有什麼的心情呢?他又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寫的《望江南·春未老》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不著一字海棠卻超然瀟灑,令人沉醉
    元豐三年,蘇軾被貶黃州,百無聊賴孤獨寂寞。既是蘇軾豪放曠達,這種毫無生機的日子對他也是一種折磨。無聊至極的蘇軾,再看到海棠花嬌豔綻放的時候,也感覺甚是可愛,足足是看了一天。之後,蘇軾又寫到海棠在夜晚的是情景。「香霧空濛」四個字,讓人有一種朦朧的美。在我國古代十分崇尚這種朦朧的美,在那種似見非見的隱約中,讓人有一種動人心魄的感覺。而海棠恰巧擁有這一種美。但是,已經如此美豔動人的海棠花,還是不能被所有人所喜愛,就連那皎潔的月光都不願意照耀她了,轉過了迴廊!
  • 蘇軾移守密州,用一首《望江南》抒發內心悵惘,連珠妙語隨意而出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去世。蘇軾與弟弟蘇轍扶靈還鄉,丁憂三年後回京,遭遇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第一輪打擊。短短兩年之間,眾多師友紛紛離京。公元1071年,蘇軾因上書議論新政,被王安石黨羽彈劾,於是自請外放杭州。三年後,蘇軾改任山東密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