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何被稱蘇仙?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

2021-01-11 美詩美文

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成長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很多做挫折。誠然,這就是人生,就像那句古話說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其實不只是我們普通人會有這樣的困擾,就算是那些在浩瀚歷史中閃閃發亮的遷客文人也逃不脫這樣的煩惱,要不也不會有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更不會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傳世名作。

但人生無外乎如此,各人有各人的煩惱憂愁,有些人因此而一蹶不振,有些人逆流而上,但是筆者卻是最欣賞蘇軾的態度。蘇軾外號蘇仙,能被封仙,就是因為他有著仙人一樣的豁達。他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

定風波-(北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整首詞用著很質樸隨意的言語,卻表現出了蘇軾的曠達超脫。譯文如下:

三月七日的時候,走在沙湖道途中遇到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們已經先行離開,同行的人都覺得這樣很狼狽,但是我卻不覺得。等到天氣放晴之後,我就做了這首詞。不要害怕聽到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不如淺吟低唱緩緩前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要比騎著馬來的輕便,這樣的小事又有什麼可怕的呢?披著一件蓑衣任憑此生煙雨吹打。微寒的春風吹在身上酒也醒了,感覺到有點冷,不過山頭的斜陽卻暖暖的照在身上。回想來的路上又是風又是雨,現在回去,管它是風吹雨打還是天晴,都無所謂。

其實我們簡單的從詩詞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詞,就是蘇軾跟朋友一起去外出遇到雨的時候的景象,比起同行友人的狼狽,蘇軾對此很從容,這就是個遊記小記罷了。但是古代詩人寫景大多都是要抒發自己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有詩人自身當時的境況來解讀。

蘇軾一生也是頗為曲折,有人調侃說蘇軾一生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而蘇軾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恰恰也是他人生的低谷期,剛剛經歷「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年。「烏臺詩案」也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當時蘇軾43歲調任潮州知州,本是例行公事的一份奏章,但是蘇軾是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所以難免在奏章中加了一些個人色彩的內容,反正大意就是看不慣當時新黨,有嘲諷的嫌疑,而當時的朝堂上正是新黨佔優,這一下子抓著蘇軾的話柄對他進行彈劾,結果蘇軾上任才3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給抓了關進牢獄,當時還牽扯到很多人,這就是宋代歷史上的「烏臺詩案」。

當時的情況還是十分危險的,蘇軾都以為自己要死了還曾在獄中給弟弟蘇澈和家裡人寫過詩信《獄中寄子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最後還是當時新黨的領袖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才讓他最終免於一死。

所以蘇軾一生也是經過了許多的風風雨雨,他富有才氣,但是和當時的主流派系又相互牴觸,所以在仕途上遇到很多挫折和阻撓,對於一心想要將自己的滿腹才學化為抱負的他來說,這樣的遭遇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風雨。可能其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要不早已是歸園田居去當個隱士,要不早已加入主流派系,但是蘇軾沒有這樣的想法,就像他的這首詩一樣,來時路風風雨雨,但是我無所謂,我依舊從容前行,不管前路是風雨或者放晴,我就憑藉孑然一身,獨自前行。在筆者看來或許這就是君子的「不爭」,也是壯士的「不慫」!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不理解,但是與其在意那些風風雨雨,索性灑脫一點,自行前路便是,等到你走在前面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風雨都已經落在你的身後。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有蘇軾這樣的豁達與超脫「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相關焦點

  • 蘇軾在野外睡了一夜,醒來時在橋柱上寫下這首詞,成一首千古名作
    說起蘇軾,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詳,對於他的印象也是「宋詞一哥」,繼「詩仙」後的「蘇仙」等。不過雖然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極高,但是一生際遇可謂坎坷,經歷了多次大的跌宕起伏。而這其中,對於蘇軾影響最大的就莫過於「烏臺詩案」了。
  • 蘇軾的這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看了讓人心疼!
    我們都知道蘇軾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就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樂觀曠達的蘇軾,雖然能渡過生活的艱苦,但內心深處的孤獨卻是他人難以理解的。因此蘇軾便寫下這首詞,藉助於月夜孤鴻這一意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期的孤獨處境,以及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 蘇軾真牛!1首詞裡揭示了2條千古不變的戀愛法則,年輕人不可不讀
    讀蘇軾就不同了,蘇軾的詩詞裡,很少有抱怨,即使是被貶荒蠻之地,一樣活出精彩人生,三月不知肉味,就買骨頭,還戲謔「眾狗不悅」,這副豁達的態度,才是年輕人所需要的應該擁有的。今天跟朋友們一起要欣賞的,是蘇軾的一首詞,初讀只知道其美,再讀才知,詞裡道出了戀愛中千古不變的法則,是現代很多情感專家根本無法企及的。
  • 蘇軾賞月懷古,這首詞充滿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雖然言情詞和詠物詞是蘇軾婉約詞的主體,但蘇軾的婉約詞遠不止這些內容。他的許多懷古、贈人、寫景和紀行詞也以婉約見長。下面介紹的是蘇軾賞月懷古,這首詞充滿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宋代:蘇軾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人一生的各種滋味
    這首詩是為懷念恩師歐陽修所作。十年前,蘇軾和恩師把酒言歡,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而這十年中,自己官場坎坷,嘗遍人間冷暖。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不要輕言東坡消極,或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
  •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總之,蘇軾這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
  • 蘇軾晚年痔瘡發作,病癒後寫下首詞,通篇唉聲嘆氣,卻越讀越喜歡
    千年之後的我們,很難再對蘇軾做出不詩意的評判。去過了他的瓊樓玉宇,看過了他的雪泥鴻爪,識過了他的豪放曠達,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夜空裡飄著,因為時光已經不允許他再回到人間。然而,蘇軾雖稱「詩神」,卻也是個凡人,他也有吃喝拉撒,也有生老病死,也有庸俗或不堪的時候。
  • 蘇軾的經典詩詞,通篇都是千古名句!林語堂稱此詞為「全宋第一」
    蘇軾的這一份豁達跟坦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跟模仿。蘇軾把對待人生的態度跟感悟都寫在了他的詩詞中,也正是這樣才成就了一代文豪蘇軾,雖然蘇軾的仕途並不順利,但是蘇軾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很高,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詞竟然是「抄襲」一個人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詞竟然是「抄襲」一個人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誕生了很多明珠般閃耀史書的人物。今天,小亦要說的是一位詞人,說起詞,我們會想起宋朝,這和說起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朝一樣的。唐詩,是唐朝的獨有文化,而宋詞,是宋朝的特色。宋詞,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種。婉約派的代表是李清照,是千古女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今天,小亦要說的就是蘇軾。蘇軾,我們不陌生,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秦觀這首詞,絕美如畫,是宋詞中的壓卷之作,就連蘇軾都讚嘆不已
    秦觀以其豐富的想像以及風格多變的特點成為北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位婉約派詞人,與亦師亦友的蘇軾、歐陽修、柳永、周邦彥、範仲淹等人齊名。秦觀與蘇軾之間的故事一度被傳為佳話,甚至還有些文獻中記載著秦觀與蘇軾的妹妹之間的愛情故事(可惜,蘇軾沒有妹妹),可以說兩人之間的確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
  • 蘇軾的這首詞是送別友人時所作,表達出了他深深的不舍之情
    今天我們要賞析的還是來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首作品。宋神宗熙寧九年正月,太府寺丞文安國因為辦事來到密州。《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雪中送文安國還朝》這首詞就是詞人送別文氏還京時所作的,屬於友情詞。蘇軾的友情詞常常是直抒胸臆,吐露肺腑之言,語言流利順暢,平易近人。雖然很少用典,但是詞中感情卻是委婉深刻的,讓人有很親切的感覺,這首詞正是具有這樣特質的一首詞。
  • 蘇軾這首詞被稱為中秋詞的巔峰
    南宋時期的文人胡仔認為中秋詞裡面蘇軾已經到達珠穆朗瑪山頂,其他人寫的再好也不可能超過這一首了。這篇冠絕古今的中秋詩詞,就是大家人人耳熟能詳,來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賞析、蘇軾與原配妻子夢中相會
    作者介紹—蘇軾:這首詞是由宋代詩人蘇軾所寫,蘇軾是我們熟知的一位文壇大家,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蘇軾一生的名號數不勝數,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唐宋八大家之一,這些名頭足以說明蘇軾的文學地位。
  • 蘇軾最深情的悼亡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說起蘇軾大家肯定都是不陌生的。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這些或許都是大家熟悉的,但是不知道在蘇軾的感情方面大家都了解多少。蘇軾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佛,但是卻紅顏薄命。
  • 蘇軾這首詞全篇名句,流傳至今,每個人都銘記於心
    要說蘇軾,大家是相當熟悉了。熟悉了也沒有關係,再去熟悉一遍也不是不可以,所以熟悉一個人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熟悉這個人的作品,如果沒有作品可以看看他做過的事,說過的話,要是都沒有,你也不會去認識這個人了。但在宋朝也有這麼一位人物在有一天同樣和朋友一起去遊玩,偶遇下雨,和他一起遊玩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這個人不覺得下雨有什麼不好的,覺得下雨不好也就罷了,可雨後作詞流傳至今的的倒是沒幾個,唯獨只有宋朝的蘇軾了。這首詞便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雖然篇幅短小,但折射出的許多人生哲理卻是這背後真正的妙處。
  • 蘇軾的這三首詞,每一首都難以超越,越讀越覺得有味道
    蘇軾,號東坡居士,世人稱他為蘇東坡。每當提到唐詩宋詞,腦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蘇軾,他們身上有太多相似之處,性格放蕩不羈,文採超凡脫俗,皆為古代文人當中的佼佼者,給後人留下許多經典之作。但是,蘇軾和李白也有不同一樣的地方,換個角度來說,李白相對豪放,蘇軾則更加接地氣,這與他坎坷的經歷有關。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坎坷。蘇軾就不一樣了,他的人生充滿的不是坎坷,而是一個又一個坑,剛從這個坑裡走出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又進入另外一個大坑。正是這些近乎絕望的經歷,讓蘇軾磨練出一顆大心臟,遇到再大的困難,總能樂觀對待。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爆紅網絡,竟出自蘇軾的這首詞
    失戀之人吟誦「三裡清風三裡路,步步清風再無你」,孤獨惆悵之人說「錯把陳醋當成墨,寫盡半生紙上酸」,一無所有的人感嘆「一身清貧怎敢入繁華,兩袖清風豈能誤佳人」。要說最火的古風詩詞,莫過於「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出自蘇軾的這首詞。
  • 挫折疾病都打不倒灑脫的蘇軾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這首詞描寫的是大病初癒的詞人在暮春時節遊覽蘄(qí)水清泉寺,看到寺前溪水向西而去,有感而發,表達的是詞人身處逆境時自強不息的精神。 單看這首詞,讀者大概會受詞人的樂觀心態影響而歡欣鼓舞。不過我們要考察的不是這首詞本身,而是它的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蘇軾有一篇小短文對此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 蘇軾在這首詞中的描述令人嚮往
    宋朝的文學家我最喜歡的是蘇軾,他是文學家,也是書法家和畫家,而且還是一個美食家,嫡仙也沾煙火氣,如此接地氣的人物,怎能讓人不愛。古代雖不像今天娛樂發達,但供古人消遣的方式卻不少。對文人來說,最受歡迎的大約是集會賞花,期間有侃侃而談中思想上的碰撞、有名妓風流的舞姿曼妙,如此意境,令人陶醉。
  • 朋友生了個大胖小子,蘇軾一高興送了他首趣詞,有文化的「流氓」
    網絡上有句調侃人的玩笑話,叫「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初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我對此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概念,直到我了解了一些蘇軾的趣事,對於這句話才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