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詩,寫盡人生的無常:人生若覺不超脫,只因未讀蘇東坡

2020-12-22 縱豆蔻辭工

如果說,唐詩是一位風情綽約的美人,宋詩則是一位理性思辨的中年人。所以,大家常說,宋詩需的中年時再來重新回味,其中蘊含的理趣與哲理,未經滄桑的輕狂少年讀不懂其中的深厚意蘊,只是根據字面意思分析其中詩歌感情,而中年時在社會摸爬滾打之後,字字讀來皆血淚。

蘇軾一生儒釋道皆修,在「烏臺詩案」之後,不斷地被貶謫,此時,道家的超脫和禪宗的頓悟撫慰了蘇東坡躁動不安的心靈。《和子由澠池懷舊》即是體現蘇東坡對人生無常的淡然和超脫。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譯:我這一生,從這裡貶到哪裡,就像在天際漂泊無依的飛鴻,偶然棲在雪泥中,偶然留下一些指爪印,人生之事便也如此偶然和無常吧。

就像我和你(蘇軾的弟弟蘇轍)曾經赴京應試時路過澠池時遇到的老和尚奉閒,他的骨灰已經鑄成一座新塔,曾經那破敗的牆壁,我們曾經在上面題字,這輩子可能也沒有機會得見了吧。子由啊,曾經我們騎著小毛驢,日高人渴,一起走過漫長的崎嶇坎坷之路,這些你還記得嗎?

這首詩廣為流傳的是它的前四句,「雪泥鴻爪」的精妙比喻,富有禪意,

蘇軾的這首七律前四句自然肆意,如行雲流水般道出人生的真諦,人生其實就是由無數個偶然組成,無數個你看似偶然做出的選擇,便產生你留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這些痕跡都變成了你存在的證明。就像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偶然路過澠池,居於奉閒所居的僧塔,興味興起,在牆上刻下題字。之後蘇軾在一個偶然的瞬間想起這件事,變產生了這首詩。

這首詩由飛鴻寫起,令我想到了另一首蘇軾寫孤鴻的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經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中的孤鴻,似乎已經看遍人世間的無常,

在清暉的殘月之下,萬籟俱寂,漫天的孤獨席捲而來,被寂寞驚起而回頭,四下仍舊只有自己。

最終它只願一人孤高自許,它不願棲於人間的寒枝,即使人間寒冷,夜晚寒冷。北宋大家黃庭堅更是說這首詞「筆下無一點塵俗氣」。

我自己覺得蘇軾筆下踏雪泥的飛鴻寫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而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鴻,蘇軾想寫的則是他自己。前者是蘇軾對人事無常的看破,後者則是他對這偌大的世間的超脫,自「烏臺詩案」之後,蘇軾的人生多了一個關鍵詞——流放,蘇東坡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在一次次的磨練中變得強大,不斷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曠達。

這首詞也是被貶期間寫下的,「我一直都在流放」,流放使蘇東坡身上那種超然的氣質愈加的醇熟

新人需要大家的鼓勵,快來關注我吧,或者點個贊??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蘇軾的這一首詞,寫盡人生無常的感慨,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蘇軾的這一首詩,寫和老朋友久別重逢隨後又匆匆各自的小故事,儘管全詩看起來灑脫豪爽,但在其中也隱含對塵事聚散無常的一種無可奈何。《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蘇軾即興雨中寫下短短4句詞,道盡人生無常,還被選入中學課本
    也是因為一場雨,蘇軾即興寫下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豪放大氣,讀之使人耳目一新,詩中還道盡了人生無常。如果有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有人說是李叔同,我卻想到蘇東坡。
  • 詩詞丨蘇軾筆下的秋天,寫盡人生百味!
    擁有從來都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常態。在這熱鬧的中秋月明之時,蘇軾渴望著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現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他也因此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每個人都有太多的無奈和身不由己,我們要學會捨棄無謂的執著,懂得自己不能掌握所有世間事,才能安然接受生命中的來來去去。東坡一生多舛,幾遭貶謫。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假如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過於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對生活沒有信心;要找就找蘇東坡,他是一個懂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的人。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此時的蘇軾已不再意氣風發,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全詩的大意是: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去之景,要是此生不去,定是會遺憾終身的。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 蘇東坡贈送友人的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梨花,實際上卻說的是人生
    蘇東坡贈送友人的一首詩,表面是在寫梨花,實際上說的卻是人生今天就和大家來說一說蘇軾的詩。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合稱「唐宋八大家」。
  • 詩酒趁年華:蘇東坡的仕途、詩詞與人生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酩酊大醉後的蘇東坡,忽被一陣春風吹醒,眼見百姓們忙於播種,耕牛於阡陌農田間犁地,青幡飄蕩搖曳風中,但見「垂天雌霓雲端下」,又覺「快意雄風海上來」,楊花漫天宛如白雪,一派春季忙碌之景,信手揮毫寫就此詞。無論是從這首小令的字面還是意境,都不難看蘇東坡在文中表現的喜悅之情。
  • 蘇軾很美的一首哲理詩,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人生漫漫,我們總要學會在喧囂中淡定從容,在浮浮沉沉中雲淡風輕。就像蘇軾所言「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句詩出自他的《東欄梨花》,,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而蘇軾這首詩中的梨花不一樣,雖然也暗含著淡淡的惆悵,但更多的是寄託了他看淡世事豁達,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這首詩寫於公元1077年,雖然那時他還未經歷烏臺詩案,但是妻子和父親的相繼離世,已然讓他遭受了很大的打擊。
  • 蘇東坡的這8句詩,寫盡人生百種滋味,可以留著沒事的時候慢慢品
    蘇東坡詩詞中傳世之作很多,但有8句,寫盡了人生的百般滋味,每每讀起,總會喚起共鳴。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出自:《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與弟弟蘇轍一同赴京趕考時曾經過一個叫澠池的地方,多年後蘇軾故地重遊,看到了當年兄弟二人在石壁上的題詩,而當年僧舍裡的老和尚已經化作枯骨。有感而發,給弟弟寫了這首詩,並感慨說:人生像什麼?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如果你不快樂,讀讀蘇東坡吧
    在林語堂先生筆下,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天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一提及蘇東坡,在我國總是會引發人親切欽佩的微笑」,似乎曾國藩也之前說過:「人的一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這個我記不清了,前天有朋友說是林語堂說的,我沒有查到出處)。總而言之,在我們的印象裡,蘇東坡是一個達觀、快樂的人。
  • 小說《蘇東坡》:他不止是詩或詞,而是一種屬於每個人的人生態度
    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成為其打開大宋世界的檄文,從此沸沸揚揚,被迫捲入是非紛爭,嫉妒、誹謗、嫉恨,只因其才大,只因其情真,為國為民為真理一顆護佑大宋的真心。但社會終究是社會,宮廷終究是宮廷,蘇東坡唯其才贏得世俗朝野讚譽,但讚譽之時也是遭謗之日。千萬隻暗箭齊射東坡。 這射向蘇東坡的有章惇、王圭、沈括、司馬光等人。
  • 「皇帝秘書」蘇軾,60歲終於頓悟,留下一詩首尾相同寫盡人生哲理
    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軾精通儒、釋、道,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回首往事,已經60多歲的蘇軾不禁感慨萬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曾幾何時,他也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20首詩詞,不讀懂不足以談人生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見三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音頻:洞見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人生總有風雨,蘇軾卻不以為意。他說:我有草鞋輕勝馬,我有蓑衣穿雨行,風雨自來,我自從容。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教人怎能不愛蘇東坡?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林語堂讚不絕口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林語堂讚不絕口人生無常。如果說有一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有人說是李叔同,我卻想到蘇東坡。如果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沒有遭受過巨大的挫折和磨難,又怎能體會這「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和曠達?怎能體會那一切皆空,那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心境?那是貶謫黃州的第三個春天,詩人到離黃州不遠地方看新置的田地,途中忽然下雨,隨從卻拿著雨具先行離開。
  • 從蘇軾到蘇東坡:曠達就是活在當下丨周末讀詩
    這是文學的隱喻語言,不得已而為之。孤鴻是蘇軾常用的一個自傳性的形象。比如他將現實經歷和內心生活的關係表達為:「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還有對人生夢幻體驗的詩句:「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無常世事,生變異滅,如春夢瞭然無痕。而內在的那個我,則像飛鴻一樣,切勿將雪泥上偶然留下的履歷當成了我。
  • 蘇東坡喝了一杯茶,隨手寫下這首詩,結尾7字卻被傳誦了千年
    這句詩率性灑脫,用詞簡單而精準,一下子寫出了人生的高境界,因此備受讚譽。真是讓人難忘的感覺,原來人世間最美好的不是濃湯肥味,竟是這清淡如茶的歡愉。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大概正處在不惑之年,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歷了大起大落,先是王安石變法受到的波及,又差點因為「烏臺詩案」丟了性命,雖然僥倖保住腦袋,但還是免不了被貶謫。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人生遇到不順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後人將這詞曲牌,改為《定風波》;蘇軾寫了好幾首定風波,尤以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為知名。《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最奇怪的一首詩,首句和尾句相同,意思卻截然不同!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書本上讓人生出敬畏之心的蘇軾,原來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是這般和藹可親、豪爽開朗。蘇軾被稱作聖人,甚至於是「坡仙」,在後世之人的眼中他是完美的文人意味著,更加是萬世瞻仰的道德楷模。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快意人生,低到塵埃裡也要怒放生命的美麗
    在學生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下子就被作者營造的意境吸引住了:一個被淋成落湯雞的人,在雨中不急不緩,悠然自得的走著,還感慨出那麼多的人生道理!而不惑以後,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再讀這首詞,卻有了另一番意味。尤其「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讓我們感受到歷經磨難後依然自然超脫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