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2020-12-15 馮記嘉麗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但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大文豪歐陽修曾經對他驚讚不已:「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蘇軾一生中有多重身份,人生得意時,他是皇帝的秘書,是專唱反調的人;失意時,他是酒仙,是樂天派、工程師。

眾多網友更是調侃他的一生何其瀟灑,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一會是詩人,一會是畫家,一會又是書法家,真的是一個全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

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中說的就是煙雨、湖水都是值得一看的景色,如果你沒欣賞過,那麼就太遺憾了,但是如果真到了山下,看著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

寫這首詩時,蘇軾已經64歲了,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信很多人在初讀時,都會覺得奇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

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詩中暗含的第一重人生境界就是說,人總是會被美麗的美好的東西吸引,為的也不過就是這美妙的東西。第二重境界是說,人一旦被吸引,久而久之會變成執念,等到願望真正滿足時,卻沒了當時的心境,覺得美好的東西不再美好。

這第三重境界就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達到的返璞歸真階段。在經歷了人生種種,看淡執念後,再以純淨的初心去看待這美好的東西,心中再無雜念時,這東西又回到了它們本來的面目。

蘇軾這種臨終絕筆,沒有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卻寫盡了人生真諦。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元,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第四句重複第一句 ,起碼多了層感慨和感悟,無論人生經歷了諸多種種,大多低沉消彌,但廬山的煙雨不改其美妙、浙江潮不改其壯闊,世界仍舊美妙,可自我的人生已難有美妙的可能。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這麼可愛、有趣的蘇軾,臨終絕筆之時,卻一改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用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寫盡了人生真諦。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其實第一遍讀這首詩感覺很奇怪,為什麼第一句跟最後句是一模一樣的呢?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蘇東坡在臨終前為世人留下4句詩,卻道破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前人之事,後人之師。儘管蘇軾所處的宋朝已經距離我們過於遙遠。可是,回首這位偉大先賢的一生,我們卻會不自覺的被其吸引,其一生曾到達過巔峰,卻也成落入深淵。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啥?我想沒有比蘇軾說得更加清楚的了,不信你看看蘇軾的臨終詩,僅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廬山煙雨》宋 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袛是山,見水袛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淄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語錄中的「三般見解」說的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是入禪的三種境界。其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出人生3層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出3重境界,你知道幾個?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而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二十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稱得上是年少有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卻並不平坦,做官期間他有過三次被貶的經歷。
  • 蘇軾臨終給兒子的詩:世間萬物,猶如過眼雲煙
    每個人剛來到這世間都是懵懂無知、純潔無瑕的,人們告訴你這是「山」,這是「水」,那麼在他眼裡,「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可是人總會長大,這時你會發現,這世界是那樣的複雜,山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是單純的水,這時候你會產生困惑,甚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詩詞中字字珠璣,說出蘇軾的人生觀。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當時蘇過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蘇軾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 蘇軾臨終前的醒悟,留給兒子一首詩,前後兩句相同,卻成千古名句
    蘇軾臨終前的醒悟,留給兒子一首詩林語堂老先生曾敘述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學大家、畫家、工程師、皇帝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詩人。這一個坐在宋朝文壇巔峰的蘇軾,真實身份真得太多了,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差異狀況下,他常常隨心所欲地轉換真實身份。
  • 40歲蘇軾酒後寫下一首詩,把12歲歌姬納小妾,尾句成為經典名句
    40歲蘇軾酒後寫下一首詩,把12歲歌姬納小妾,尾句成為經典名句蘇軾是一個重情義的人,對自己三位妻子都用情至深,他的原配夫人王弗,15歲時便嫁給了蘇軾,夫妻兩人非常恩愛,時常如影相隨。蘇軾結婚當天,他寫了個洞房詩,他曾借鑑前人的詩句,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
  • 朱剛| 蘇軾的人生與詩
    作此詩後不久,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於常州。所以,詩裡以「歸鴻」自喻,讀起來令我們有些傷感。但蘇軾寫下「何處不歸鴻」的時候,似乎是喜悅的。當然除了「鴻」以外,接下來還有「牛」、「月」兩個比喻。四句詩寫了三個比喻,大抵直呈喻體,對喻義沒有明確的闡說,這是因為蘇軾相信對方即法芝和尚是能夠看明白的。所以,在探討喻義之前,我們先得搞清楚這位法芝是誰。
  • 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一首詩,看似很普通,卻透露了他一生的修為
    蘇軾的詩歌中還含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蘇軾在臨終前,給兒子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看似普通,卻徹底透露了他一生的修為。這首詩體裁為七言絕句,這首詩以開頭的前四個字別名為《廬山煙雨》,也稱《觀潮》。
  • 從《西遊記》中,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西遊記》裡,唐僧有三個徒弟:悟淨、悟能、悟空。三個徒弟跟隨師傅,一路降妖除魔,悟透了「能、淨、空」三種道,戒掉了「貪、嗔、痴」三種念,才到達靈山,修得正果。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 45歲那年,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一首詞,寫出了孤獨,你讀過麼?
    根據史料記載,這首詞為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年)初作於黃州。而詩標題中的定慧院,位於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又作定惠院。此時的蘇軾,因為所謂的「烏臺詩案」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中鬱悶不已,也不知道人生的未來在哪裡,因此有了孤獨無助的情感。
  • 45歲那年,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一首詞,將孤獨描繪得透徹心扉
    根據史料記載,這首詞為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年)初作於黃州。而詩標題中的定慧院,位於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又作定惠院。此時的蘇軾,因為所謂的「烏臺詩案」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中鬱悶不已,也不知道人生的未來在哪裡,因此有了孤獨無助的情感。
  • 蘇軾大婚當晚詩興大發,為妻寫下一首詩,讀完覺得太浪漫
    雖然說這首詩引用的都不是名人名句,但是蘇軾卻將它組成了千古絕唱!把自己描述成了沉浸於溫柔鄉的才子!不幸的是,王弗死在了蘇軾前頭,在愛妻去世10年後,蘇軾寫了那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蘇軾寫下的洞房詩還有一首非常有名,蘇軾的朋友張先80歲高齡了竟然迎娶了一位18歲的少女,就在迎親這一天,蘇軾打趣兩個人,寫下了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