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遊記》中,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2020-12-23 左眼看蒼生

《西遊記》裡,唐僧有三個徒弟:悟淨、悟能、悟空。

三個徒弟跟隨師傅,一路降妖除魔,悟透了「能、淨、空」三種道,戒掉了「貪、嗔、痴」三種念,才到達靈山,修得正果。

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悟淨:戒掉情緒,守得靜心

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西遊記》中,沙悟淨原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外貌神武,武藝高強。

地位也很高,「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

但他因不慎打破琉璃盞,而被貶出天界,在流沙河興風作浪。

按理說,他在天庭中地位特殊,僅僅犯了一點小錯,就被貶下界,一定有滿腹的怨言。

但是,他在遇到前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後,再也沒有抱怨過,內心清淨,默默無聞,以贖罪的心理來對待取經大業,忠心耿耿,任勞任怨。

在《西遊記》第40回,唐僧屢次不聽悟空勸誡,結果被紅孩兒的妖風攝走,這時,賭氣的孫悟空提出散夥,豬八戒一聽,趕緊附和。

這時沙僧的反應是「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他誠心地向兄長解釋:

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今日到此,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

同是有罪之人,沙僧一旦確定了要通過取經減輕罪過、求得善果,就戒掉了情緒,一直保持著思想上的純淨和信念上的堅守。

對他而言,取經就是一條遠離汙濁、尋求淨土的必由之路,就是一種心靈的淨化之路。

無論這條路有多少艱難險阻,沙僧都心無邪念,心境平和,一直秉持一顆靜心和誠心,堅守自己的本職工作。

他以不變的靜心,有力地助推團隊取得了真經。

《菜根譚》說:

「心亂靜中亂,心靜亂中靜。」

心清則目明,心靜則智生,守得一方淨土,修得一顆靜心,這正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戒掉欲望,修得慧心

《佛遺教經》裡說:

「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一個戒掉欲望的人,往往活得更通透,更輕盈。

豬八戒的前世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仙子被貶下界,被唐僧收為徒弟後,喚他「八戒」,希望他清心寡欲。

表面上,他偷奸耍滑,好吃懶做,但實際上,他亦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克制與堅守。

艱難的取經路上,他隨遇而安,吃穿用度,從不挑剔;眾人時不時地捉弄他時,他總是一笑了之;悟空揪著他的耳朵,叫他「呆子」、「蠢貨」時,他也不生氣。

八戒,早已戒掉了嗔欲。

在《西遊記》第29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被師父趕走,黃袍怪將唐僧變成了猛虎,擄走沙僧後,又打傷白龍馬。

全身而退的豬八戒,雖然平時總吵嚷著分家,但關鍵時刻,他卻選擇去花果山,用激將法,搬回了大師兄。

八戒在這次的考驗裡,戒掉了總想逃避的本能欲望,選擇堅守,開始悟透身邊之事。

師徒幾人在通天河前犯愁如何渡過時,八戒挺身而出,拿出石子拋入水中,試出水的深淺;又用釘耙用力一築,知道冰的薄厚。要來稻草,將馬蹄包住;又讓師父橫著拿九環錫杖,防止墮馬。

這個片段,是整部劇裡,八戒難得的高光時刻,每一個恰到好處的心意和動作,都告訴世人:悟能,並非「無能」,他有自己的智慧。

他不像師兄的叛逆無畏、直言不諱,始終謙和有禮,話語委婉;

他不像師弟的老實木訥、不懂變通,一直心思活絡、頭腦靈泛。

取經的路,道不盡的苦,豬八戒卻極力克制欲望,用自己的詼諧幽默,為沉悶壓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樂趣,為西行取經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無爭,無欲,無求,保持一顆不老的童心;隨緣,隨喜,隨遇而安,才能擁有一顆通透的慧心。

這,正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戒掉執念,贏得佛心

有人說:

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欲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這個地方,佛家稱之為彼岸。

最初,孫悟空不滿足於生活現狀,長途跋涉,飄洋過海,向菩提老祖學得了一身真本領。

但他的心,卻比天還高。

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掀翻地府划去生死簿,被天庭招安封為弼馬溫後,得知職位低卑,又打出南天門,自封「齊天大聖」。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豪言壯語,直至九霄,卻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最終,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五百年裡,寒來暑往,壓住他的,豈止是五行山,更是曾經的榮耀和驕傲。

人世間,戒掉執念,學會放下後,就會發現,曾經的心心念念,都只是過眼煙雲。

戒掉虛榮,學會了修心,腳踏實地、真心實意;

戒掉驕傲,懂得了規則,學會說軟話、搬救兵;

放下過往,清空了榮辱,不糾結成敗,不計較得失;

放下偏執,摘下了金箍,與所有的恩怨情仇和解……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路上除妖除魔,更除掉了自己的「心魔」。

就像真假美猴王所隱喻的那樣:「人,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那個不甘寂寞的自己。」

戒掉執念,放過自己,就是最大的慈悲,「無我」即是空,立地便是佛。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整部書裡,唐僧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

一個人,始終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其實,何止是唐僧,任何一個向著前方邁進的人,都該懂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歷經千辛萬苦,師徒即將到達靈山時,吳承恩寫下這麼一段話:

色色原無色,空空亦非空,

靜喧語默本來同,夢裡何勞說夢。

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裡施功,

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說到底,人活一生,戒掉情緒、欲望和執念,慎始慎終、通透練達,才能身若琉璃,心若菩提。

無論世事多煩擾,只管靜下心、不強求、隨緣來,安安靜靜,樸樸實實,一直走下去,總能與生命的真經,不期而遇。

相關焦點

  •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遠 看透 看淡
    人生三境界 看遠,才能覽物於胸; 但少懷壯志的他並沒氣餒,而是在一佛寺中,潛心苦讀,最終高登廟堂,並成為一代文豪。近代,更是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豪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遠即是目標也是過程,更是境界。目標牽引成長,過程充盈人生。凡此種種,無不說明,只有志向高遠,人生才會有前進航標,再插上執著的翅膀,便能愈飛愈高,窮千裡,覽萬物。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李煜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極簡,順其自然
    唯有在書中,覓一方淨土,讓心靈自由地呼吸。初讀《瓦爾登湖》,只是佩服梭羅敢於拋下一切,活出自我的勇氣。如今再讀,恍然明白,梭羅是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三重境界:是自由的心態,是極簡主義的活法,更是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
  • 關公信仰者的三重境界
    1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三重境界,是參禪者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和《道德經》中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人把《金剛經》和《道德經》當成咒語念,賦予了神秘的色彩,認為這兩本書擁有神奇的力量,追根溯源,智慧本身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力量,是沒有錯的!但是,空談玄學!卻是有些跑偏了!智慧從來就不是空談,而是實用!可惜,實用太難,空談隨口就來,古往今來,都嘴炮高手多,實幹家少!
  • 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的三重境界,藏在愛情詩句中的人生哲理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用三句描寫愛情的古詩詞來表達人生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境界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你達到自己的目標後,心中的喜悅油然而生。為了自己的目標追尋了「千百度」,突然回首發現原來你就在此處,努力總會有回報,當回報來臨的那一刻,不知該有多麼開心。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第四句重複第一句 ,起碼多了層感慨和感悟,無論人生經歷了諸多種種,大多低沉消彌,但廬山的煙雨不改其美妙、浙江潮不改其壯闊,世界仍舊美妙,可自我的人生已難有美妙的可能。道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全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 《送我上青雲》:從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解讀人生的立、守、得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是他在《人間詞話》中註解的學習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
  • 90歲老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在他們的話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從而教會自己如何去面對接下來的路,畢竟還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走。 鄰居家90歲的老人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他的所有經歷都顯得那麼傳奇而又平淡,忘年交的我總喜歡去討教一些人生經驗,最近他總是提起一個概念: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 知見詩社|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插圖畫家:施虹賓 點擊收聽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作者:洞見誦讀:宋彧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
  • 《西遊記》中佛性禪心的名字,領悟佛的一種境界
    感受這些簡單直白,通俗易懂名字,但難得的是在這些名字,卻道盡了禪者的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從而從佛性禪意的名字中領悟佛的一種境界。《西遊記》中唐僧又名「金蟬子」,由佛祖坐下弟子金蟬子真靈轉世為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徵,因此在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金蟬子」的蟬和禪有何關聯?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是呀,試看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那些把人生過的極其精緻的人又有哪一位不是有著一顆詩心的呢?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度心術》短短三句話,講透「馭人之道」的三重境界,早懂早受益
    人謀智慧《度心術》,讀懂的人嘆為「天書」,沒讀懂的人罵為「廢紙」,短短三句話,講透「馭人之道」的三重境界,早懂早受益!書有好壞之分嗎?這本書就是《度心術》,它是由唐代奸臣李義府所著,由於這本書揣摩人性,看透人性,因此也被譽為「人謀智慧寶典」,李義府就是靠著裡面讀透人性的手段,從一個小小的芝麻官做到宰相的位置,並贏得了「笑裡藏刀」的稱號!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受益一生
    文/大夢早先,讀《學問與智慧》一文的時候,看到有關於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描述。可能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比較淺薄,理解的不是特別透徹,一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追夢路上反反覆覆的把自己推到後重新建設。直到復盤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出於意料的發現,所有場合中收穫的感悟居然和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不謀而合,不覺得對前輩又多了幾分敬仰。「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極三境界,人生也如此
    近看到佛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句話,表達了認識事物的三個層次。我覺得,習練太極拳也有三個階段:「看拳是拳;看拳不是拳;看拳還是拳」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也如此!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是用世俗的話比喻物質表象與本質的關係,說的是認識事物從「初識」到「徹悟」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最終實現「看山還是山」的一個質的飛躍,達到最高的境界。
  • 三水國學│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引用了三句宋詞詮釋人生的三層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社群營銷的三重境界
    目前已經形成商業模式的社群營銷,大致有三重境界。沒有形成模式的,過於個性化的不在此列。第一重境界:邊緣人群割韭菜——享受社群紅利,但最終玩壞社群。第二重境界:社區商業的社群化——有溫度的社群連接成為商業加法。第三重境界:沒有營銷痕跡的增強連接與關係讓渡——社群融入主流商業,成為商業的路由器,成就踏雪無痕的社群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