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唐僧有三個徒弟:悟淨、悟能、悟空。
三個徒弟跟隨師傅,一路降妖除魔,悟透了「能、淨、空」三種道,戒掉了「貪、嗔、痴」三種念,才到達靈山,修得正果。
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悟淨:戒掉情緒,守得靜心
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西遊記》中,沙悟淨原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外貌神武,武藝高強。
地位也很高,「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
但他因不慎打破琉璃盞,而被貶出天界,在流沙河興風作浪。
按理說,他在天庭中地位特殊,僅僅犯了一點小錯,就被貶下界,一定有滿腹的怨言。
但是,他在遇到前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後,再也沒有抱怨過,內心清淨,默默無聞,以贖罪的心理來對待取經大業,忠心耿耿,任勞任怨。
在《西遊記》第40回,唐僧屢次不聽悟空勸誡,結果被紅孩兒的妖風攝走,這時,賭氣的孫悟空提出散夥,豬八戒一聽,趕緊附和。
這時沙僧的反應是「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他誠心地向兄長解釋:
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今日到此,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
同是有罪之人,沙僧一旦確定了要通過取經減輕罪過、求得善果,就戒掉了情緒,一直保持著思想上的純淨和信念上的堅守。
對他而言,取經就是一條遠離汙濁、尋求淨土的必由之路,就是一種心靈的淨化之路。
無論這條路有多少艱難險阻,沙僧都心無邪念,心境平和,一直秉持一顆靜心和誠心,堅守自己的本職工作。
他以不變的靜心,有力地助推團隊取得了真經。
《菜根譚》說:
「心亂靜中亂,心靜亂中靜。」
心清則目明,心靜則智生,守得一方淨土,修得一顆靜心,這正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戒掉欲望,修得慧心
《佛遺教經》裡說:
「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一個戒掉欲望的人,往往活得更通透,更輕盈。
豬八戒的前世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仙子被貶下界,被唐僧收為徒弟後,喚他「八戒」,希望他清心寡欲。
表面上,他偷奸耍滑,好吃懶做,但實際上,他亦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克制與堅守。
艱難的取經路上,他隨遇而安,吃穿用度,從不挑剔;眾人時不時地捉弄他時,他總是一笑了之;悟空揪著他的耳朵,叫他「呆子」、「蠢貨」時,他也不生氣。
八戒,早已戒掉了嗔欲。
在《西遊記》第29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被師父趕走,黃袍怪將唐僧變成了猛虎,擄走沙僧後,又打傷白龍馬。
全身而退的豬八戒,雖然平時總吵嚷著分家,但關鍵時刻,他卻選擇去花果山,用激將法,搬回了大師兄。
八戒在這次的考驗裡,戒掉了總想逃避的本能欲望,選擇堅守,開始悟透身邊之事。
師徒幾人在通天河前犯愁如何渡過時,八戒挺身而出,拿出石子拋入水中,試出水的深淺;又用釘耙用力一築,知道冰的薄厚。要來稻草,將馬蹄包住;又讓師父橫著拿九環錫杖,防止墮馬。
這個片段,是整部劇裡,八戒難得的高光時刻,每一個恰到好處的心意和動作,都告訴世人:悟能,並非「無能」,他有自己的智慧。
他不像師兄的叛逆無畏、直言不諱,始終謙和有禮,話語委婉;
他不像師弟的老實木訥、不懂變通,一直心思活絡、頭腦靈泛。
取經的路,道不盡的苦,豬八戒卻極力克制欲望,用自己的詼諧幽默,為沉悶壓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樂趣,為西行取經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無爭,無欲,無求,保持一顆不老的童心;隨緣,隨喜,隨遇而安,才能擁有一顆通透的慧心。
這,正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戒掉執念,贏得佛心
有人說:
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欲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這個地方,佛家稱之為彼岸。
最初,孫悟空不滿足於生活現狀,長途跋涉,飄洋過海,向菩提老祖學得了一身真本領。
但他的心,卻比天還高。
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掀翻地府划去生死簿,被天庭招安封為弼馬溫後,得知職位低卑,又打出南天門,自封「齊天大聖」。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豪言壯語,直至九霄,卻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最終,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五百年裡,寒來暑往,壓住他的,豈止是五行山,更是曾經的榮耀和驕傲。
人世間,戒掉執念,學會放下後,就會發現,曾經的心心念念,都只是過眼煙雲。
戒掉虛榮,學會了修心,腳踏實地、真心實意;
戒掉驕傲,懂得了規則,學會說軟話、搬救兵;
放下過往,清空了榮辱,不糾結成敗,不計較得失;
放下偏執,摘下了金箍,與所有的恩怨情仇和解……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路上除妖除魔,更除掉了自己的「心魔」。
就像真假美猴王所隱喻的那樣:「人,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那個不甘寂寞的自己。」
戒掉執念,放過自己,就是最大的慈悲,「無我」即是空,立地便是佛。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整部書裡,唐僧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
一個人,始終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其實,何止是唐僧,任何一個向著前方邁進的人,都該懂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歷經千辛萬苦,師徒即將到達靈山時,吳承恩寫下這麼一段話:
色色原無色,空空亦非空,
靜喧語默本來同,夢裡何勞說夢。
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裡施功,
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說到底,人活一生,戒掉情緒、欲望和執念,慎始慎終、通透練達,才能身若琉璃,心若菩提。
無論世事多煩擾,只管靜下心、不強求、隨緣來,安安靜靜,樸樸實實,一直走下去,總能與生命的真經,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