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顛覆體重,也許你應該先顛覆你的認知。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減肥的念頭,甚至是已經有過具體否實際行動,如節食、改吃低脂低熱量食物,甚至是服用相關的減肥藥物。但好景不長,過了一段時間後,體重往往會反彈。
我也不例外,以前總是想通過節食或跑步來減肥,但總是不成功,甚至可以說是適得其反。
直至我看到了這本書——《減肥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合作》,我才開始明白,原來我的初衷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我的目標不應該是減肥,而應是維持或改善身體狀態,而這需要我們「與食物合作」。
這本書徹底顛覆了人們以往的減肥觀念和認知,它明確地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肥胖不是身體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減肥不應該通過挨餓,而應該選擇「與食物合作」。許多人之所以吃得太多,並不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心理的需要。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該書引爆了一系列顛覆性的方法,不僅讓上千萬人徹底告別肥胖,獲得了好的身材,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也由此變得更加健康,生活和工作都獲得了全面的提升。
也許你跟我一樣好奇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與食物合作「?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通過聆聽和尊重身體內部發出的信號(如飽脹感和飢餓感),用食物直接滿足自己身體的需求。
那如何實現「與食物合作」呢,書中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與食物合作」的十項重要原則他們分別是:
1.原則一:摒棄節食心態。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謂的輕鬆、簡單的節食宣傳或介紹了,因為到最後,你得到的往往是體重反彈,甚至比以前更重的結果。
2.原則二:尊重自己的飢餓感。飢餓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的一種感覺,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它的存在,證明我們的身體是如此的健康而有活力。尊重自己的飢餓感,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求我們用食物去填滿自己的胃。
3.原則三:與食物和平相處。如果說我們總是告訴自己不能或不應該吃某種食物,那麼這將使自己很容易產生強烈的缺失感。而為了填滿這種缺失,我們會更加無法控制旺盛的飲食需求,從而暴飲暴食。
而我們在暴飲暴食時,不也會常常念叨這幾句話來自我安慰嗎——「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減肥」、「吃完這頓,我就開始減肥了」、「在正式開始減肥前,我一定要吃個夠」……
4.原則四:趕走食物「警察」。我們的腦海中都住著一個食物警察,每當我們剛想觸碰那些美味的食物時,他就會蹦出來大喊大叫:「不能吃,吃了你又會胖好幾斤!」讓我們始終沉浸在強烈的負罪感中不可自拔。因此,趕走「食物警察」,是重新做回「與食物合作者」的關鍵一步。
5.原則五:感受自己的「吃飽感」。感受自己是否吃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看見美食,或者是飢餓感過於強烈,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往嘴裡塞各種食物。直到當吃到撐不下去,甚至感覺不太舒服的時候,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早就吃飽了。而這時,其實我們往往已經吃的過多了。
原則六:發現滿足因子。每當吃到滿意或者驚喜的食物時,我們內心的那種愉悅感是難以言喻的。如果我們能學會讓自己感受到這種愉悅,也許不用吃太多,我們就已經「飽」了。
原則七:不要用食物應付情緒問題。每個人都難免有心情起伏的時候,此時應當要找到安撫、寬慰和轉移情緒問題的正確辦法,而非食物。
原則八:尊重自己的身體。世上的人千千萬萬,你就從來不質疑那些異常簡單、主要按身高來制定的身材標準嗎?要知道,一個穿40碼鞋的人,要想把腳塞進37碼,這是多麼的不切實際與痛苦!
原則九:鍛鍊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更棒。不要本末倒置啦,朋友。運動本來就應當是為了我們自己更舒服、更精神,而非消耗多餘的卡路裡。
原則十:尊重自己的健康——溫和營養。我們不會因為一次點心、一頓飯或一天的進食而變胖,更不會因為偶爾少吃了某樣食物就營養不良。只有長期的飲食習慣才會對我們身體產生影響。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書中提到的理論,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嘗試,我主要做了以下這幾點:
1.遵循原則一:摒棄節食心態。
經過反思,我意識到我的體態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大部分情況下還真不是因為我吃的太多,反而是因為我遏制了自己的進食慾望,或者說是用其他食物來代替自己真正想吃的食物,導致節食後更容易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
因此,這一點上我們應該:
1、認識並承認節食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
2、意識到節食心態並思考背後的真正原因;
3、擺脫節食工具,如體重秤或體脂稱等,不要受那些數據桎梏。我們的身體狀況到底怎麼樣,我們自己其實是最清楚的,應當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直覺信號。
2.牢記原則七:不要用食物應付情緒問題。
高興時喜歡大吃一頓來慶祝,傷心鬱悶時也會借吃喝來發洩,甚至無聊時也會忍不住找一些東西來吃一下,可能是一些朋友的生活常態。
我有個同事就是這樣,每天下午5點左右(我們6點下班),基本完成今天的工作後,她都會忍不住拿出各種小零食在那裡吃,一直吃個不停,基本每天都是如此。
我們就好奇了,問她你每天到點都餓了嗎,怎麼就天天都吃呢?她愣了一下,說我不餓呀,我只是習慣了,到了這個點,有點小無聊,就吃點零食打發一下時間。果不其然,每到月底,她又會抱怨她比上個月胖了多少多少斤。
鑑於我同事的前車之鑑,我再次認識到——很多時候,進食真的不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心理的需要。因此,別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是悲不少吃,歡不多吃!
3.踐行原則九:鍛鍊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更棒。
雖然說我由小到大最擅長的運動都只有跑步,但我實在是不怎麼喜歡跑步。以前總想通過晨跑來鍛鍊一下,順便減肥,但每次都堅持不了多久,就中斷了計劃。
後來,經過認真反思後,我意識到晨跑不適合我,因為我對此沒有太多的興趣。那我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後,我發現戶外運動可能才是屬於我自己的鍛鍊方式,因為我喜歡觀賞各種因季節變化的植物,喜歡探索未知的前方,更喜歡到處走走看看。
就這樣,現在的我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登山、徒步、騎行等等。平時則是更多選擇去我家的菜園子晃悠一下,如瞄瞄楊桃是否開花了,瞅瞅百香果是否熟了,查查是否有貪吃的小鳥偷吃無花果……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一邊閱讀,一邊實踐,一邊調整,也許才是使用此書的正確方法。
總有人會在我們耳邊灌輸各種焦慮,如「一個無法控制自己體重的人,肯定也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一個人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還能控制什麼?」等等。
但這時的我們應當學會認真思考,體重真的能代表、反映我們身體的真實情況?答案當然是不能。牢記,應當聆聽自己內心的直覺信號,仔細察覺自我身體狀況,而非體重稱上的那個數字!
怎麼吃,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成為一個「與食物合作者」,我們要做的,並非一步到位實現完美,而是通過不斷進步,收穫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