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成博導:都說她「自古英雄出少年」,又怎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熬煎】
作家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自古至今,我巍巍華夏確有很多「年少成名」者:唐代詩仙李白、大文豪蘇東坡、七步成詩的曹植、縱情書畫的徐渭、力拔山兮的項羽、詩書天才納蘭性德、學富五車的王勃、戰功赫赫霍去病;近代打敗天下無敵手的圍棋大師吳清源、17歲享譽全球的鋼琴家郎朗,還有中科大少年班的一眾天才等等。
近日也有一位「青年才俊」讓人豔羨不已: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網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26歲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祝福名至實歸的李晟曼副教授,期待她的未來科研碩果纍纍,教學名滿天下,不辜負國人的期待。
同時,也真心感佩湖南大學不拘一格,破除年齡、資歷之限制,一切從研究成果、學術水平出發,為學選才,格局遠大。
其一,都說李晟曼「少年成名」,豈知道李晟曼一路奔波的艱辛哪裡是一眾同齡人所能企及。李晟曼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她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年在本校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直博,專注當下國家科技產業短板領域:半導體晶片設計、加工、製備、測試與集成,2020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期間在世界頂級核心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獲獎無數,並在2019年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受到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李晟曼3年博士生涯一直處在「日復一日的實驗,每天兩個實驗室的來回奔波」的狀態,無一日不在拼搏。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後來寫文稿、畫圖,再到後來的投稿被拒,過程艱辛充滿坎坷,最終被《Nature Materials》成功接收和出刊。
其二,都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湖南大學敢於打破傳統用人桎梏,在國家急需行業,廣開人才大門,以學術水平為根本進行所需人才的破格聘任,可說開風氣之先,尤其應該點讚。
前段時間,中科院近百名博士集體出走的事件一度驚動高層,究其原因,待遇和職稱是博士們離開的根本原因。如何打造人才「願意留、來得了、留得住、能發展」,是嚴重依賴人才聚集的領域認真思考的問題。
這一次,湖南大學,敢于慧眼識才,破格錄用,讓千裡馬「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心情舒暢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實在是難能可貴,大讚。
清代詩人龔自珍感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我們的身邊並不缺人才。或者說,人才就在我們身邊,一直都不遠。
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關鍵在於,我們又如何把人才吸引過來並全身心投入工作,快速把人才優勢,轉化為教學能力和科研成果,這是各級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