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觀後感

2020-12-09 盧文康說車

有的時候我會在腦海裡進行某種完全私人化的盤點和總結,比如列舉出一些令人激動、印象深刻的電影段落。我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庫斯圖裡卡的《地下》,最後小黑跳入水井一家人在水下象徵性團聚的場面,因為它是一部無比複雜的電影裡最簡單的時刻,卻也是最有力、最令人心碎的時刻;同樣我還會想到阿巴斯的電影,比如《橄欖樹下的情人》那個迷人的結尾,男女主角在鏡頭中成了遙遠的兩個點,他們一前一後緩慢移動,最後貼近、停下了步伐。

在我熱愛的所有電影裡似乎都蘊含著某種確切又驚人的力量,那便是對於複雜與簡單這組詞彙的精確把控、充滿辯證色彩的演繹,所有動人的電影一定是複雜而又簡單的,必然是在創造新的語言去進行藝術形式上的突破,同時又以近乎掠奪的方式直擊人類靈魂中最樸實、脆弱的部位,因為它讓我們毫不費力地看到了自己。

《敦刻爾克》看起來便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它和之前的諾蘭電影一樣有著令人困惑的複雜外衣:全新的銀幕時空關係構造、一種新的敘事體系,但它也擁有堅實的純粹性維度,那便是對人性本能的尊重、人類崇高品質的謳歌。這部影片以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背景,那場似乎改變世界命運的軍事行動本身具有非常多的戲劇化元素,但諾蘭在選擇影片素材的時候做了減法,我們看到的《敦刻爾克》與對於希特勒、戈林、龍德斯泰特的歷史猜測無關,與邱吉爾、拉姆塞的軍事智慧無關,它的歷史背景指向甚至都被稀釋與擱置,就算把這個故事放在中世紀,也無礙於它牽動人心的力量,它只和精神有關,並且只願意講述人的真相,《敦刻爾克》和人在戰爭中的恐懼與責任有關,它告訴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又深刻的答案:微弱的人性之光便是人類的救贖。

影片從第一秒開始就像是開啟了一臺高效的自動充氣泵,緊張的情緒一直疊加直至最後壓力被安全釋放,我們不難看出諾蘭對於好萊塢歷史與傳統的一種繼承。首先這種繼承是技術手段層面上的,一種與觀影者保持緊密互動的技術手段,情緒化的音樂、格裡菲斯式的剪輯,如果說諾蘭是當下好萊塢體系中走的最遠的導演,那這種定位絕不是強調他對於傳統類型電影、製片廠風格的顛覆,而是強調他對於美國電影那些頗具爭議的品質的改良與發展。

我把諾蘭歸為「好萊塢之子」一類,他的作品中一再言說的母題也是類型電影中那些核心母題的變奏版本,也就是所謂的「現代神話」,一如集體與個體的存在,蝙蝠俠系列和《盜夢空間》中貫穿始終的有關個體責任(超越性的能力)與集體規則(秩序)的道德討論,又像是關於孤膽英雄的悲劇化呈現,我們在《正午》和《雙虎屠龍》這些美國經典電影裡都能找到早就被書寫的文化基因。《敦刻爾克》是傳統的「回家」主題與個人英雄「拯救」主題的結合版本,所有的智力挑戰終歸是文本遊戲,而一部經典電影所蘊含的詢喚能力與精神鼓舞才是它真正成為大眾藝術的核心要素。

影片有一個無比克制的開頭,也有一個相當鋪張的結尾,結尾一架為拯救士兵與船員而失去動力的飛機掠過敦刻爾克的海灘,義無反顧衝進了德軍的佔領區。對個體而言這是一場註定失落的拯救,但換來的是海灘上人群的歡呼和更多人生的希望;再接著是被拯救的士兵,他們自認為是落逃的失敗者,卻意外收穫了民眾的歡呼:「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勝利」。電影在這個時刻展現出它本應有的、溫柔的姿態,這讓我想到了很多會讓我們血脈僨張的電影,他們鼓舞我們去相信報復是美德、殺戮是正義,而不是提醒我們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勝利。

一群年輕的演員把恐懼、猶疑、果敢演繹地非常準確,這些年輕的臉龐讓我們意識到戰爭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它對所有的美好施暴。湯姆.哈迪和吉利安.墨菲繼續在諾蘭的電影裡貢獻了穩定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以後,當我們再回憶起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時,我們又能找到一個新的註腳、一種新的歷史關照現實的方式,這是歷史和藝術的幸運。很久以後,當我們回顧類型語境下的戰爭電影創作時,我們會找到這樣一個序列,它先前是由《野戰排》、《光榮之路》、《現代啟示錄》這些名字構成,它們追求的是真實和崇高,如今,這個序列中多了《敦刻爾克》這個名字。

相關焦點

  • 超能劇透《敦刻爾克》!這套路讓我想起了郭敬明導演的MV
    再過一個多月,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就會在國內上映,朋友圈裡早就一片歡騰。前幾日,我提前在海外看了這部電影,觀後感是:呵呵。可以預見,幾個月後的奧斯卡提名公布會上,《敦刻爾克》的名字持續消失在主流獎項上,以及各位諾蘭粉的一片哀嚎。
  • 《敦刻爾克》:虛構的真實
    與多數戰爭電影相比,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沒有絕對的主角,既不煽情也不血腥,卻用一切的極簡指向真實。諾蘭曾在關於《敦刻爾克》的訪談中提到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對於戰爭電影的觀點。詹姆斯·瓊斯是戰爭的親歷者,也是戰爭小說《細細的紅線》的作者。他指出很多戰爭電影存在不真實之處。於是諾蘭決定在《敦刻爾克》中表達真實。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
    原創 薩拉·班克斯 中國畫報出版社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沉默的戰爭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影片《敦刻爾克》,由真實的歷史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而成,給當今社會以啟示。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在敦刻爾克戰役中,主人公湯米與亞歷克斯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導演以多個視角出發,希望以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體現戰爭的殘酷,與喚醒如今人們對於和平更加深入的認知。
  • 《敦刻爾克》:二戰中的沙丘魔堡
    1.沙丘敦刻爾克的拼寫是Dunkirk,它是荷蘭語(或者說是荷蘭語中一種方言弗萊芒語)來源,Dun-這個部分表示沙丘/沙灘,而-kirk這個部分表示教堂,實際對應英語單詞church,所以Dunkirk的字面意思就是「沙丘上的教堂」。沙灘怎講?因為敦刻爾克這個城市在法國東北部,英吉利海峽邊,靠近大海,自然有大片的沙灘。沙丘怎講?沙丘不就是sandy hill嗎?
  • 敦刻爾克——光榮大撤退
    1940年5月,英法比三十四萬大軍衝破納粹防線,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敦刻爾克博物館)這間並不起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博物館,由老兵民間協會經營,集納大撤退遺存的軍事武裝設備、戰甲及珍貴戰役史。門票2.5歐元,學生老者免費入場,不賺錢,只為緬懷紀念,警醒人類不再自相殘殺。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對法國的背叛?是羞恥的逃跑?還是一場史詩式的英雄壯舉?裝甲部隊在敦刻爾克一帶根本施展不開。德國人完全有理由認為,英國遠徵軍本可以留給步兵B集團軍群來對付。」1914年揮之不去的記憶,以及本來可以卻未能打敗法國軍隊的結局,也在這一決策中發揮了作用。湯普森指出:「還有一個因素是索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德國人難以忘記幾近成功的1914年計劃,以及法國人如何在馬恩地區捲土重來。他們不想重蹈覆轍。」
  • 敦刻爾克的逃亡之路
    由於缺乏物資和彈藥,5月25日,他下令英國遠徵軍退到敦刻爾克。英國政府決定不再做無謂的犧牲。自5月19日起,伯特倫·拉姆齊上將就一直在為撤離敦刻爾克做準備,備齊小船的指令也已經下達。此次撤離被稱為「發電機行動」。從5月26日開始,在比利時的英軍撤回敦刻爾克,比利時軍隊只得獨自對付德軍。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潰敗。第二天,利奧波德國王投降。
  • 紅單擺渡人:敦刻爾克vs波城
    法乙:敦刻爾克vs波城 本場比賽交戰的雙方都是新賽季的升班馬,主場作戰的敦刻爾克目前的排名更加出色,球隊但是排在第9位,客場作戰的波城則排在第19位,兩支球隊在對於二級聯賽的適應程度上是有所差別的。
  • 9月票房重現刀光劍影,《敦刻爾克》影評冰火兩重天
    (圖片來源:時光網)「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主流媒體贊《敦刻爾克》在9月第一個周末的電影市場裡,敦刻爾克無疑成為話題之王。北京青年報稱,《敦刻爾克》在內地公映,它所獲得的評價遠遠大於當天所獲得的票房。 「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網紅軍事評論員張召忠說,諾蘭,看到了。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到底如何
    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為此,英國海軍連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平底船、遊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運輸工具都全部徵用,全力以赴展開撤退行動。
  • 奧斯卡電影手冊:《敦刻爾克》在影評人眼裡居然剛及格
    《敦刻爾克》最令人絕贊之處,並非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當然,絕對是爐火純青水準),以文本或高概念取勝,而是以電影本體魅力,通過聲畫、剪輯的緊密配合,營造出不血腥、不暴力卻又極度感官化的無窮張力和觀影快感,成為足以與《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黑鷹墜落》等比肩又各有千秋的戰爭電影經典之作。
  • 昆汀盛讚《敦刻爾克》:近十年最佳電影裡排第二
    1905電影網訊 近日,在一檔廣播節目中,昆汀主動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最愛《敦刻爾克》,該片在他的「近十年最佳影片」榜單內排名第二。至於這一榜單內還有哪些其他影片,昆汀並未透露。他說,《敦刻爾克》原本在他的榜單裡排第八位,但當他「三刷」的時候,卻意外「打開了新世界」,「看到第三遍時,我終於看到了那些大場面背後的人和故事,看到了樹木背後的森林。」昆汀還盛讚這部電影就像一部「交響樂」,從漢斯·季默的配樂到極簡主義的劇本,所有的東西都恰到好處,遺憾沒能在奧斯卡上得到足夠的認可。
  • 30萬盟軍敦刻爾克大逃亡!元首命令停止進攻的三大可能
    被包圍的盟軍戰爭持續到24日,盟軍被團團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盟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但是一道元首命令拯救了他們。希特勒命令部隊停止攻擊。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師距敦刻爾克僅僅19公裡,當面沒有成建制的英法部隊,理論上2個小時內就能推進到敦刻爾克,切斷英法聯軍後路。可以說盟軍已經陷入絕境,插翅難逃了。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元首下令停止了攻擊,盟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為後面的大撤退贏得了時間元首為什麼要停止攻擊,筆者認為可能有三:裝甲師過於凸前。
  • 《敦刻爾克》戰爭電影二戰主題,33萬士兵的奇蹟成功撤離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二戰戰爭片《敦刻爾克》《敦刻爾克》Dunkirk於2017年9月1在中國大陸發行。在電影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當時40萬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被敵人包圍,面對敵人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那時,我和一個好朋友去看電影。說實話,我很擔心。有時候我抑制不住。當士兵們被困在8英裡長敦刻爾克海灘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沒有希望,只有絕望,窒息感被困在深淵使人們在戰爭中變得越來越殘酷。
  • 十個問題,可略懂「敦刻爾克大撤退」
    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此役,33萬英法聯軍,在德軍的攻勢下,奇蹟般於9天時間內自敦刻爾克撤往英國本土。法軍第一集團軍司令布爾夏爾拒絕後撤,其部下5個師在裡爾英勇抵抗,保障了敦刻爾克的安全。這些法軍後來全部被德軍俘虜。在敦刻爾克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由法加爾德率領的法軍第16軍團負責防守。大撤退結束後,法加爾德及其部下4萬餘人全部被俘。如邱吉爾後來說的那樣,「請讓我們銘記: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後衛部隊堅持戰鬥。
  • 《敦刻爾克》影評:一場勝利的大逃亡
    儘管《敦刻爾克》的背景是二戰,但諾蘭並沒有把它當作一部戰爭片來拍,而是作為一部倖存者的電影。
  • 觀李大嘴兄觀《胡耀宇老師對蔣其潤一戰自戰解說》觀後感的觀後感
    近期胡耀宇老師發了兩篇棋評,其中之一是15年前常昊對李世石的一盤棋……這樣的棋評似乎已經不能用「觀後感」來形容,所以小編暫時沒有找到套娃角度。不通啊……正在鬱悶之間,看到了李大嘴兄發布的《胡耀宇老師對蔣其潤一戰自戰解說》的觀後感,這就歐了,有了觀後感,才能有觀觀後感的觀後感,完美。
  • 還在為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怎麼寫發愁? 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作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還在為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怎麼寫發愁?《開學第一課》,還有一項有意義的作業,那就是寫一篇觀後感。不知道該如何寫觀後感?不要怕!中教君為各位同學提供一份貼心的觀後感寫作指南,快來一起看看吧!     一、寫作技巧篇     觀後感,即觀看完電視、電影等作品之後的感想、感悟、啟發。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觀後感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怎麼寫 這份寫作指南請轉給家長(附往年 觀後感)|
    每年,全國中小學生集體上完《開學第一課》,還有一項有意義的作業,那就是寫一篇觀後感。不知道該如何寫觀後感?不要怕!小編為各位同學提供一份貼心的觀後感寫作指南,快來一起看看吧!   1     寫作技巧篇     觀後感,即觀看完電視、電影等作品之後的感想、感悟、啟發。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