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剛停,住在旬陽縣麻坪鎮麻坪社區陽光新區安置點的搬遷戶賀德俊趕緊前往菜園子給黃瓜秧施肥搭架,返回小區他順道在愛心超市用文明積分卡兌換了一瓶醋和幾袋洗衣粉,還不時和超市老闆開起玩笑,「下次家裡米麵油吃完了一個電話,你就給我送上門哦。」
旬陽縣麻坪鎮麻坪社區陽光新區安置點。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兩頭跑」,麻坪鎮陽光新區在安置點附近流轉土地20畝,為47戶搬遷戶各免費劃分3分土地,讓搬遷群眾吃菜不用買,「菜園子」工程不僅讓各搬遷群眾經常吃上新鮮菜,還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
賀德俊的菜園子裡蔬菜長勢良好。
小區裡「小超市」貨品更是一應俱全,平價買賣保障小區群眾日常所需之外,還發揮著「愛心超市·文明銀行」的重要作用,各村每季度結合脫貧攻堅、文明家庭、土地騰退、產業發展、孝老愛親、志願服務等道德評議評選先進典型,發放5分、10分不等的文明積分卡,群眾用獲取的積分卡就可以在小區愛心超市兌換所需要的日常用品,爭相做好事、比著來積分,成為了麻坪這個國家級文明村鎮群眾的文明實踐新時尚。
搬遷群眾正在小區超市購買商品。
如何讓搬遷群眾樂業安居,不返貧?麻坪鎮為搬遷戶建起了小產業園和小勞務園。錢河梁村張家平就是產業園的受益者之一。用他的話說:「黨和政府,不光讓我們住進新房,還變著法兒讓我們增加收入,劃分地塊供我們栽辣椒,產銷一條龍服務。」
和張家平一樣在小產業園發展的有56戶。麻坪社區移民搬遷陽光新區安置點鐵山農業產業園區,按照「社區黨支部+農業產業園區+搬遷農戶」經營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共流轉107畝土地分給56戶搬遷戶自主經營種植辣椒,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提供土地、種苗、技術、訂單收購,推行「農民主產、合作社主銷」的供銷一體化模式,銷售後再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扣回地租和種苗費,讓搬遷戶在家門口掙錢。
搬遷群眾在勞務園栽植辣椒。
為搬遷群眾開闢更多的就業增收途徑,麻坪鎮敢探索敢實踐。麻坪社區流轉150畝土地建設易地搬遷勞務就業園,通過社區集體生產經營,優先為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的易地搬遷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穩定解決26戶72人勞務就業的同時,又助推了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實現「雙贏」目標。
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麻坪鎮在搬遷工作上事事想在群眾前面,事事為群眾想周全。
「搬少不搬老」老年人故土難離,更多的是後事顧慮,可以理解但總得想辦法解決。麻坪鎮通過村集體經濟運營投資20萬元,流轉荒山荒坡8畝建設「小公墓」,配套小區紅白理事會,讓搬遷小區的老年人徹底沒有了後事之憂。
「水管壞了有人修,小區髒了有人掃,像城裡人一樣生活,還給我們分了小庫房,讓農資農具也有了新家,政府考慮的真周全。」海棠寺村搬遷戶張遠雲高興地說。
陽光新區成立黨小組、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管理服務機構。
為了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麻坪鎮在各安置點實行「黨建+」模式,由支部委員兼任黨小組組長,搬遷地黨員和搬遷戶結對子促融入。麻坪社區支部委員、監委會主任孫長軍就兼任著陽光新區小區黨小組長和小區物業公司經理,各樓選舉產生樓長,選舉組建業主委員會,健全了小區黨小組、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管理服務機構。
陽光新區各樓選舉產生樓長。
「搬遷戶農資農具和閒置物品無處存放,造成了小區亂堆亂放,還存在安全隱患。」在物業公司第一次召開樓長會議時,不少樓長反映管理難,物業公司充分利用各樓閒置的瓦坡頂房,實行動態管理,免費租賃給有儲物需求的搬遷小區居民,讓小區始終保持整潔有序。
陽光新區安置點建立的小庫房。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考察時說:「對於今年全面完成現行指標的扶貧,我是有信心的。我更關心的,就是今年以後是不是能夠穩定下來,是不是有一個長效的機制,就看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穩定的、持續的。共產黨人辦事是求真務實的,真正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建立安居樂業的後續幫扶長效機制,麻坪鎮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邊實踐邊探索,各安置點因點制宜,建起小物業、小超市、小庫房、小菜園、小產業園、小勞務園、小廣場,讓搬遷群眾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農具有庫房、娛樂有場所、健身有設施、宣傳有陣地……
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小廣場鍛鍊身體。
麻坪鎮「八小工程」讓搬遷後扶不僅有扶貧的溫度,更有民生的厚度,讓搬遷群眾後扶變「厚福」。
「好日子那個好日子……」每當夜幕降臨,陽光新區小廣場歌聲嘹亮,搬遷群眾在悠揚的廣場舞歌聲中,齊步邁入新時代的文明富裕新生活……
責任編輯:林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