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公園裡,陽光透過樹葉,在草叢中撒下點點光斑,隨著微風緩緩搖曳。
樹下,一隻年輕的烏鶇在覓食。他雖然出巢僅幾個月,但已經熟練掌握了捕食技巧:只見他看似隨意地在土裡啄了幾下,竟然拽出了一條肥大的蚯蚓。
吃過「午餐」,他歪過頭,眯起眼睛看了看樹葉縫隙中的陽光,舒服地抖了抖毛,繼續晃晃悠悠地尋找下一隻蚯蚓。
數米外的灌叢中,另一道看似瘦弱身影隱藏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趴著,它眯起眼睛,死死地盯上了這隻烏鶇。
這道身影伏得更低了,它在緩緩接近——3米,2米,1米……
忽然,它閃電般地撲向毫無警惕的烏鶇,一雙利爪牢牢地把這只可憐的鳥兒按在身下,尖利的犬齒瞬間沒入他脆弱的脖頸。
烏鶇最後的目光,定格在這道遮住了陽光的陰影上。
這是一隻流浪貓。
全世界很多很多國家,都有流浪貓的身影。
根據粗略的估算,國內僅北京就有約20萬隻流浪貓;而以發達和文明程度高而著稱的英國也有多達80萬隻流浪貓;德國有100萬隻流浪貓;美國有700萬隻流浪貓;澳大利亞有630萬隻流浪貓;紐西蘭有240萬隻流浪貓。
這些流浪貓中的大部分是被鏟屎官或者貓商無情地拋棄的,另一部分是出門玩耍的時候走失的,而更多的,則是它們留下的後代。
一隻沒有絕育的母貓一年可以生出多達12隻小貓。因此,儘管流浪貓的壽命只有家養環境下的1/5,但高生育率以及不斷補充的棄貓使得流浪貓群體仍然能成功地在全球大部分地方立足。
今天的推送,講的是流浪貓的故事。
內容摘要
流浪貓會帶來哪些問題?
流浪貓真的會把鳥類吃到瀕臨滅絕嗎?
流浪貓泛濫的根源在哪兒?
為什麼我不贊成在中國全面捕殺流浪貓?
TNR(捕捉-絕育-放歸)究竟有沒有意義?
控制流浪貓的數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粉絲眾多的流浪精靈
如果調查一下「您最喜歡的動物是什麼?」估計也只有狗才可能跟貓搶搶第一。
貓的「粉絲」量,就是這麼大。而餵流浪貓,也因此成為了大家喜聞樂見的行動。
流浪貓確實看上去很可愛也很可憐。在公園高校小區這類地方,可以說只要是會賣萌的流浪貓就不缺人餵(不會賣萌的也可能有人餵),足見喵星人在大家心目中的超高人氣。
然而,流浪貓的可愛並不能掩蓋它們帶來的問題和隱患。很多喜愛流浪貓的朋友覺得,自己親近流浪貓無妨,並不會影響不喜歡貓的人——他們若是對流浪貓無感,離遠點兒就是了,大家並不會互相干擾。
其實不然。
流浪貓:公共衛生篇
無論對喜歡貓還是不喜歡貓的人而言,流浪貓最重要的隱患之一就是公共衛生問題。
首先,流浪貓身上有很多跳蚤和蜱。
如果愛貓人士在餵貓時與流浪貓近距離接觸,這些體外寄生蟲很容易感染給人類。性格相對文靜的蜱還好說,但跳蚤這東西一旦隱藏在衣物裡被帶到封閉空間——比如家、宿舍或者公司,那對它們而言簡直是「盛宴」,再想將其清除,無比艱難。
另外一個問題則是貓毛。
很多朋友對貓毛過敏,一接近貓那感覺簡直酸爽,嚴重者甚至接近了與貓親密接觸過的人也會有反應。而冬天或者繁殖期間,流浪貓很喜歡在樓道或者開放式陽臺小住(特別是當樓裡有人經常投餵流浪貓時)。貓毛過敏的人一旦經過這類地方,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的體驗。
您願意讓流浪貓在您家樓道或者陽臺上裡生小貓咪嗎?
因為公共衛生問題,進駐樓內的流浪貓至今已經不知引發過多少社區矛盾。網上一搜,類似的新聞隨處可見。
流浪貓:野生動物篇
除了公共衛生問題之外,流浪貓(作為外來捕食者)對本土野生動物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而充滿爭議的話題。
流浪貓的食譜很複雜,除了佔比較高的小型哺乳動物(老鼠等)和鳥類之外,還包括兩棲爬行動物、昆蟲、有機垃圾,還有人類投餵的各種食物等等。
當然, 不管在何處,流浪貓都很喜歡抓老鼠,這也是為什麼老鼠會趨向於規避流浪貓活動頻繁的地方。
然而,除了老鼠,鳥類也是流浪貓最愛捕殺的獵物。
這,就是外來動物(流浪貓)和本土動物(鳥)之間殘酷的生存鬥爭。
而這樣的捕殺,會不會導致這些鳥瀕危/滅絕?
幸運的是,在中國,暫時還沒有證據發現流浪貓威脅了某種鳥的物種生存。
實際上,在生態系統複雜而相對穩定的大陸地區,比如中國、美國和歐洲,流浪貓很難成為導致某種鳥滅絕/瀕危的最關鍵因素。
首先,是因為流浪貓捕鳥的種類比例基本上跟當地物種數量比例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就是常見的鳥抓得多,不常見的鳥抓得少(所以麻雀烏鶇鵲鴝之類就總是成為倒黴蛋),流浪貓不會查IUCN,並不會盯著某個特瀕危的鳥去抓。
大陸地區能抓鳥的捕食者也遠不止流浪貓一種,因此這些鳥早已演化出各種預警、逃跑套路來降低被捕食的概率。對這種環境下的鳥類而言,威脅它們數量的並不僅僅是被捕食者捕殺,而是棲息地破壞和盜獵。
插圖:比起來自流浪貓的壓力,大陸地區棲息地破壞和盜獵是更嚴重的威脅。
所以,即使我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即使中國的流浪貓每年可能抓成百上千萬隻鳥,我也不敢說在國內流浪貓是鳥類最嚴重的威脅——至少我們目前並沒有學術上的證據來量化這個威脅到底有多嚴重。
當然,在城市生物圈裡,越來越多的流浪貓肯定會擠佔本土捕食者——比如鼬的生存空間(用專業的話說叫「生態位」),所以從保護本土野生動物(不僅是本土鳥類,還有本土捕食者)的角度來說,我當然希望流浪貓的數量越少越好,畢竟需要瓜分的資源是有限的。
流浪貓會擠佔本土捕食者(比如鼬)的生存空間。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然而,流浪貓對鳥類的威脅「有限」僅僅是對國內這種大陸生態系統而言的。
雖然流浪貓在大陸地區眾多捕食者中佔的地位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在沒有或者很少有捕食者的島嶼呢?
很多島嶼,即使像紐西蘭這樣已經是大陸級的大島,在人類到達之前都是沒有捕食性哺乳動物的。
然後人去了,緊接著流浪貓就出現了。對於這些沒見過貓的鳥而言,它們根本不知道躲。更糟糕的是,很多島嶼上的優勢/常見鳥種,實際上在其它地方都沒有,換句話說,貓來了,開始抓各種島嶼特有鳥,抓完了,鳥也就滅絕了。
IUCN的數據顯示,近代滅絕的諸多島嶼型物種裡,有14%與貓的捕殺相關(Medina et al., 2011)。
除了已經滅絕的,這些本來很安逸的島上還有更多瀕危的和不太危的鳥兒,也在遭受著流浪貓的高強度捕殺——畢竟很多島上在貓之前並沒有相似的捕食者,所以這些倒黴鳥兒並沒有演化出對應的警戒策略。
莫三比克海峽中的新胡安島本是烏燕鷗的天堂。在流浪貓佔據此島以後,成功壓制了當地烏燕鷗的種群增長率——每隻貓每天會抓5~6隻烏燕鷗。即使這些貓已經吃飽了,也會繼續捕殺,畢竟這是貓的天性(所以所謂把貓餵飽了就不吃鳥兒了這種事兒是不存在的)(Peck et al., 2008)。
烏燕鷗
紐西蘭,斯圖爾特島是紐西蘭鴴指名亞種(Charadrius obscurus obscurus)最後的家。這個亞種的種群數量只有250隻。
在斯圖爾特島高海拔的紐西蘭鴴巢區曾經遊蕩著大量的流浪貓。在這個僅存的繁殖地,紐西蘭鴴的種群數量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貓殺到最低點——60隻,為了挽救這一極度瀕危的大頭小萌鴴,政府開始全面滅殺區域內的流浪貓,結果紐西蘭鴴的數量立刻穩定下來並且開始回升,直到目前的二百餘只 (Harper, 2004)。
紐西蘭鴴。朱雷攝,保留所有權利。
澳大利亞,從某些角度而言很像個大號的紐西蘭——擁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但備受入侵捕食者的欺負。為了保護本土鳥類,澳洲這兩年準備在野外清理掉200萬隻流浪貓,南澳和西澳兩個洲也已經出臺法律要求家養寵物貓必須絕育。
顯然——
對任何島嶼型生態系統而言,
本土物種的保育優先級永遠高於外來物種
無論是愛貓之人還是愛野生動物之人都認同一個道理——我們應當敬畏、熱愛每一個生命。然而,對動物保育而言,在資源有限且本土和外來物種有生存衝突的情況下,本土動物的保育優先級一定是遠高於外來物種的。換句話說,如果有必要在保護本土野生動物和外來物種(比如流浪貓)之間二選一,那必然是選前者。
幸運的是,國內通常不需要做這樣的選擇題。
表象在貓,根源在人
雖然流浪貓在國內暫時還沒引發本土鳥類的物種生存危機,但是,儘量減少流浪貓的數量還是有必要的。畢竟,這樣可以減少流浪貓引發的公共衛生問題、降低鳥類和本土捕食者的生存壓力。
既然要控制數量,那我們肯定要先看看這麼多流浪貓都是怎麼來的,以便從源頭處控制。顯然,流浪貓是人類不負責任的產物——有意的拋棄和無意的丟失導致了大量貓兒失去了溫暖的家。
而如何使人類負起責任呢?
教育、科普和法律。
國內,很多人的寵物觀(比如為什麼養寵物)在我看來是有問題的。
相比西方國家多數人把貓貓狗狗作為重要家庭成員而言,國內有多少人是因為「看著好玩兒」就直接下手買/揀了貓回家當做自己或者孩子的玩物?有多少人是被萌翻了以後抱貓回家才想起來不知道怎麼養?又有多少人是因為對養貓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準備,抱貓回家以後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味兒、鏟屎麻煩、性格不合、破壞家具等)而迅速失去耐心?
國內那麼多動保組織,我覺得可以在宣教和科普方面發發力,比如多問問想養貓的朋友——
是否大致了解不同品種貓的習性和生活成本?
是否與養相同/相似品種貓的朋友交流過?
是否能接受花N倍於貓本身的價錢來給自家貓買玩具、打疫苗、防蟲、治病?
是否做好了陪伴它十幾年的準備?
共同生活的家人是否支持養貓?
我想,在中國強推寵物貓必須絕育、不準遺棄等法律不甚現實(即使在西方國家都不現實)。但是西方國家的宣教策略是值得學習的:寵物店和動保組織鼓勵大家冷靜、科學養貓;宣傳絕育的優勢;抨擊那些不負責任的棄貓行為等等。
殺?不殺?
從源頭上減少流浪貓的數量需要靠提高人們的責任心;而對已經開始流浪的貓而言,目前全球的主流對待方式其實也就是有限的幾種:
要麼直接殺了,比如澳洲那種大規模捕殺野外流浪貓;
要麼是先捕捉,再絕育(或不絕育),然後等待好心人領養;
要麼是先捕捉,再絕育,然後放回去(即傳說中的TNR,TrapNeuterRelease)。
根據咱們上一期(自然版)推送的投票結果看,只有15%的朋友支持直接滅殺,11%的朋友認為不應進行任何介入,而支持TNR(抓閹放)的高達69%。
我個人是反對在國內大規模滅殺流浪貓的。
當然,有高危本土野生動物棲息(特別是繁殖)的特定區域除外。
中國不是島,地大物博,環境複雜,貓口眾多。因此,全國滅流浪貓是不可能的,而區域性滅殺由於貓的流動性所以基本無用,而且還浪費資源,更容易引爆愛貓民眾的反感情緒。
正如我剛才提到的,對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的鳥類而言,流浪貓的威脅並沒有到「物種存亡」或者直接導致「種群數量顯著下降」的程度(至少沒有學術上的證據),因此在沒到貓/鳥二選一的嚴峻情況下,我們的重點除了從源頭處減少貓兒被拋棄的可能性(宣教/科普/法律)之外,當然還包括控制流浪貓的數量(最好是穩中有降),但絕非強推全面捕殺流浪貓。
流浪貓本身是無辜的。
在大陸地區,無腦滅貓這種無謂的「犧牲」
既對貓兒本身很不公平,也無必要。
TNR:並不像想像的那麼有用?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使用TNR(抓閹放)控制貓口數。然而,TNR對流浪貓的數量控制是否有用仍然存在爭議。前幾年,美國兩個郡對當地流浪貓進行了大範圍TNR(每個郡閹了一萬多隻),然而並沒有顯著影響兩地流浪貓的種群數量 (Winter and Wallace, 2006)。而國內流浪貓TNR的強度和範圍應該都遠不如這個……
在一個區域內,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取決於四大基本要素:出生率、死亡率、遷入和遷出。對島嶼來說,遷入遷出皆可控制,那麼只需要直接滅殺(提高死亡率)或者進行TNR(降低出生率)即可有效降低流浪貓的數量;而對大陸而言,不管是滅殺還是TNR都無法阻止流浪貓在各個區域之間的遷入/遷出,所以很難有效降低貓數。
而且,TNR是很費時費力費錢的:人的抓捕能力有限,時間有限,資金有限(國內大多是志願者自費),而且就算抓了一堆貓,國內寵物醫院的低價絕育名額也是有限的(比如在上海就得跟搶火車票似的搶)。這種情況下,要保證較大面積區域內絕大部分貓都做絕育,簡直太難了。
而想通過領養控制流浪貓的數量甚至比TNR還難——TNR好歹做了絕育還能立刻放回去,不佔用飼養資源,而被抓了等待領養的貓如果沒人認領,就得一直養著——得喂,得鏟屎,還得有地方給它們折騰,是件非常麻煩的事兒
現在很多機智的流浪貓保護組織會把上面兩種方法混合:抓一些流浪貓,大部分做了絕育放回去,小部分留在有限的貓舍裡等待領養。
然而,這樣的TNR究竟對控制流浪貓的數量和保護本土野生動物是否有顯著意義,個人認為是需要打個問號的,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多的相關學術證據。
這是不是說TNR和領養就沒用了呢?並不是。
我看過很多關注流浪貓的朋友寫的文章,他們會提到不少流浪貓群裡都有個別母貓是特別能生且特別喜歡生寶寶的,對於這種個體,TNR確實是個好辦法。
另外如果是相對封閉的區域,比如高校,如果能把大部分的流浪貓都做好絕育,那麼對於整個校區內的貓群和野生動物群(特別是遷徙和繁殖的鳥兒)都有好處。
此外,在我看來,TNR和領養在宣教方面的潛力是大於生態學意義的——抓貓、絕育和擴散消息求認養的過程是絕佳的公眾宣傳和科普機會,我們可能一時半會兒改不了法律,也沒錢給全國的流浪貓都做絕育,但我們(以及各種動保組織)可以做的,是讓普通公民對養貓了解一點知識、多一點謹慎;讓養貓的朋友多一份責任感。
畢竟,貓本無辜,流浪貓問題的根源,在於棄貓的人。
為了人,為了貓,也為了鳥
作為公眾,我能做些什麼?
科學、負責任地養貓,及時勸導自己身邊那些明顯是頭腦一熱就想養貓的朋友;
儘量不投餵流浪貓,但也不必對投餵流浪貓的人惡語相向。製造愛貓人士和不愛貓人士的對立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如果實在想表達一下對流浪貓的喜愛,最好投餵貓糧而非高油鹽的剩飯菜;
儘量別在樓內、建築出入口等人來人往處餵流浪貓,餵貓時儘量避免與貓兒直接接觸,餵完請把剩下的食物(特別是有機物)清理乾淨,避免公共衛生隱患;
如果發現遭受貓兒攻擊的傷鳥,請及時聯繫當地林業局或者野生動物救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