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姓 中國百家姓之一,自古武氏多英傑,則天皇帝數第一!源於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 最早可追溯於商朝國君武丁。武則天父親因功晉封周國公,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使武姓成為中華著名姓氏之一。
起源始祖來源一: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諡號為氏
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以其祖名字為氏。如漢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後,以諡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諡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諡號為氏,亦稱武氏。是為商丘武氏。
來源二:出自姬姓
①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後。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後遷都到成周雒邑(今洛陽),歷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3]
②出自周頃王之孫王孫滿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簡化為氏。
因王孫滿的後裔曾被封於武彊(qiáng)(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武彊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三: 出自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後國亡,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
來源四: 源於官位,屬於以官稱或爵稱為氏
①出自漢朝時期官位「武功爵」。
②出自漢朝時期官署武庫令。
③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武衛將軍。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來源五: 源於封地名簡化
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大將叫王梁,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強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武強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記載:「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在武強氏、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後裔子孫中,後皆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強氏、廣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六:源於改姓或賜姓為氏
①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傅、左、李諸姓被武則天賜姓為武氏,其後代中有人世代相傳至今。
②源於改姓,屬於冒姓為氏。
據史籍《唐書》記載:「唐賀蘭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據其記載,唐朝時期有個賀蘭敏,傳說是武則天的父親荊州都督武士彠的後代,冒姓武氏。賀蘭敏,全名賀蘭敏之,在賀蘭敏之的後裔子孫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為姓氏者,稱武氏;亦有仍稱賀蘭氏的,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賀氏。
來源七: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來源八: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鄂溫克族中有吳立西氏,亦稱武立西氏,後改為漢字單姓為武氏。
來源九: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來源十: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京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武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武姓最早的發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其後在此地不斷繁衍。春秋時的宋國是武姓來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局勢的變化,其活動區域也不斷地擴大,大約到戰國時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帶比較廣泛地活動了。
根據文獻記載看,從秦末至漢初,武姓大體分布在:盱臺(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陳郡(今河南省淮陽縣)、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梁鄒(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北)、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為爭奪天下,豪傑競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為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做出了貢獻。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人口遷徙比較頻繁的時期,武姓之人從中原地區逐漸向四周遷移,主要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戰亂,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舉南遷,成為了江蘇等省境內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國」郡望,而另一支武氏遷入今山西省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武姓之人的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表現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南方政權中的武姓之人要遠遠多於北方政權。這是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口不斷遷徙,尤其是貴族、士人大量南遷的真實情況的反映。在西晉時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還有中書監荀勖的女婿武統、武陵內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後來這些人的後裔大都遷徙到南方。
唐代時,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則天,使得武姓繁衍達到了極為昌盛時期,武姓也正是始於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舉繁衍遷徙,族派不斷擴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帶發展成為一個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為其郡望。與此同時,武姓在中國南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後遍及全國各地。
由於北方社會動蕩,戰爭頻繁,而南方相對比較穩定,導致了大量人口向南遷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內。如後晉時,淮北農民起義首領武約,為反抗後晉的殘暴統治,與南唐聯繫,率眾欲渡淮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為發展南方社會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如武從諫,後唐時任幽州牙將,後晉時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為其子娶張氏女,並送回太原老家成親。其子死後,周太祖郭威當時在太原節度使劉知遠手下任職,遂把張氏娶為繼室。郭威當皇帝時,張氏已死,被追封為貴妃。武漢球,澤州(今山西省晉城)人,唐末在澤潞節度使李嗣昭手下當兵,後唐時為禁軍軍校,逐漸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這個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與文水相距不遠,也可能是這個家族中人。在這一時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見之於記載,如後漢時,魏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西)民武進之妻一胎生三子;許州行軍司馬韓倫殘暴刻薄,重稅盤剝百姓,被項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發,周世宗下詔免去其一切官爵。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進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沛郡: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地。東漢時改為國。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鬻薪堂」: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偉,家裡很窮,以賣柴為生。晉祖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侯虞。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佔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太原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沛國堂。
武姓在越南亦有分布,約佔越南總人口的3.9%。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新《百家姓》和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中排名95位,約有220多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0.18%。
武丁:商朝君主。後世稱作高宗。
武臣:秦末陳縣(今河南省淮陽)人,隨陳勝起義,後自立趙王,因違抗陳勝命令,被部將李良所殺。
武漳: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人,五代後蜀著名將領,職山南節度使,重視農業,對當地農田水利建設有所貢獻。
武億:河南偃師人,清代著名學者,乾隆進士,官任博山知縣。創辦範泉書院,親自講學。治經史,精於考訂金石文字。著有《經讀考異》、《群經義證》、《偃師金石記》、《授堂詩抄》等。
武則天:(624~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祖籍并州文水縣。
武士敏:民國抗日將領。
武遲,字小樊,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浙江省杭縣(今杭州市)人,1914年12月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庭。早年參加創建中國高校石油煉製專業,為中國石油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後長期致力於石油煉製生產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工作,為煉油和石油化工催化劑的國產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武大偉:1946年12月出生於中國黑龍江省海倫市,大學畢業,是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曾歷任中國駐韓國大使、中國駐日本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等職務。夫人毛婭平,有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