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廣東、江蘇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名義上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國百家姓氏名義上排行第51位。
出自姚姓。源於舜帝姚重華,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北宋景佑年間刊本:邵思著《姓解》記載:」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虞舜生於姚,故因生地為姓,後世有以姚為氏。「《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為氏。」《唐書·宰相世系》:」舜後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為姚氏。「 《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舜因生於姚墟而姓姚,因居媯水而姓媯,故姚恢改姓為媯, 媯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媯可通.. 武王時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為胡公「。《尚書·堯典》記,舜「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舜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
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聯誼會)總部設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行國際大會。旨在聯絡宗親感情,促進世界大同,發揚同宗舜裔宗親聯誼精神,首屆世界舜裔國際大會於1982年在香港舉行,盛況空前。之後分別由臺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洲各地輪流主辦。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聯誼會第13屆國際大會在河南 長葛縣 隆重舉行,這是該組織首次回到祖國故土認祖歸宗。如今已舉辦了10多屆,影響很大。天下舜裔,姓氏各異,但同根源,血脈相連。
源於「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據天意,兩兩而合,命名五大宗族,並鑄十鼎,永銘天德。其中,帝標記「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兒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領----壬娶丁,生下兒子戊和女兒己。皇子戊娶癸,產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鉞,武威四方。癸,規也,癸手持張開的圓規。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稱「我」(戊變體)、「吾」(戊同音)。他們首領自稱「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後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誕生了一個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後代自稱姜姓。因為舜娶了一對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兩個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後代,將母親「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後代,將「癸」左邊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異母的兩支帝的後代,他們都是帝的後代,因為母親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為癸女之後。姚實為舜與癸女之後。姚發音與癸女之父「堯」音同。
源於羌族,出自後漢西羌燒當羌部首領姚弋仲。據史籍《晉書》記載,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肅隴西東南)羌族首領弋仲,本是漢朝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稱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後裔子孫中,皆以首領所改為姓氏,稱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族禹爾部。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明朝時期,有蒙古族人饒五十,因有功於朝廷,受賜姚姓而姓姚,稱「姚名智」,其後裔子孫世代稱姚氏至今等。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嶽佳部。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耀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嶽佳部,滿語為Y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後多冠漢姓為姚姓。
源於德昂族,出自明朝時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萬曆年間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時,被歸入為雲南副總兵鄧子龍所轄姚營兵,駐紮在姚安,因此取漢姓為姚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後帶入的漢姓。
其他《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 ,《山海經·海外西經》:「三身國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國應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貴州一帶。
先秦時期,姚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河南、山東地區 。秦漢兩晉時,姚姓正支遷吳興郡,其餘遷到北方各地、東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興起和進入中原,大大擴增了姚姓人群的數量,同時甘肅洮水地區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區。《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唐朝的兩次南下移民東南,姚姓開始進入福建和廣東。明初姚姓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姚姓大約有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姚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浙江、陝西、江蘇,這四省姚姓大約佔全國姚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四川、山西、廣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當時的河北、江浙、陝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姚姓大約有5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2%,為明朝第33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這二省姚姓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48%,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為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33%。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姚姓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東南漂移,浙蘇贛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區。
吳興郡:周朝置縣,秦漢設吳興郡,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其轄地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舉家定居吳興,隋朝仁壽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瀕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時曾改湖州為吳興郡。姚氏成為吳興大族、望族,吳興成為姚氏郡望,姚氏成為吳興郡姓。外遷異地子孫遂以吳興標謗郡望。福州閩東地區姚氏,都是吳興姚氏分支。所以,族譜、楹聯都標明吳興望族、吳興衍派、吳興郡姓。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 隴西縣)。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堂號:
三畏堂: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歷山堂:紀念聖祖舜帝徵庸前長耕歷山。
耕歷堂:紀念聖祖舜帝徵庸前長耕歷山。
聖仁堂:舜帝是至仁聖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聖至仁至善至孝至義為正而謂名號。
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504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左右。宋至今千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廣東、江蘇四省,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26%,其次分布於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東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為當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總人口的8.7%。全國形成了以皖浙蘇、粵湘為中心的兩個姚姓高聚集區。從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姚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的回遷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姚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皖蘇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東北、廣東大部、桂貴、雲南東部、四川西南、重慶南部、福建南部、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山西南端、黑龍江東部和西部,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一o.44%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3%,居住了49%的姚姓人群。
文史界
姚平
西漢經學家
姚曇度
南朝畫家
姚察
歷史學家
姚最
南北朝畫家
姚思廉
唐朝史學家
姚合
唐朝詩人
姚鉉
北宋古文家
姚雲文
南宋詞人
姚燧
元代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