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神經擬態計算:讓機器像大腦一樣"思考"

2021-01-19 中關村在線

  北京,五道口,早7點。不出意外,這裡又如往常一樣堵了個水洩不通。原本被用來疏導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減少交通事故的紅綠信號燈,此時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想要使交通重新恢復順暢,一般情況下就只有兩種方法:一是等待交警來組織車輛進行疏通,另外一個就得靠熱心群眾來幫忙了。


  無論是經驗豐富的交警,亦或是首次遇到這種情況的菜鳥司機,雖然可能耗時不同,但最終應該都能順利疏通車流,使交通恢復正常。

  而原本被用來疏導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紅綠信號燈,此時,依然「傻乎乎」的按照設定好的時間間隔來回變換,對於擁堵的交通毫無助益。

  警察、路人與交通燈,在交通中同樣扮演著疏通者的角色,但為什麼警察與路人最終能夠順利疏通車流,而交通燈卻不能呢?因為警察與路人是自然智能的擁有者,而控制交通燈變化的,只是慣常設定好的程序,不會隨機應變。

  近些年,人工智慧大潮迅速席捲全球。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與應用,已經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同時,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物聯網的發展、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物」開始擁有「智慧」,比如能跟孩子交流的音箱、能夠自動調節亮度的電燈、能夠自動「判斷」白天還是夜晚的窗簾,亦或者能夠更加智能的疏通車流的交通信號燈等等。


人工智慧能解決堵車問題嗎?

  這些變化為大眾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處在了一個更加智能化的世界。但是,這樣所謂的智能就足夠了嗎?

  就像上面提到的堵車問題,即便五道口的紅綠燈接入物聯網、接入深度學習庫,在面對複雜的交通擁堵時,依然無法像人類那樣憑藉經驗去迅速疏導車流。這就是現階段絕大多數所謂的人工智慧設備為何無法真正被稱為「智能」的主要原因。

  那麼,有辦法讓機器像人一樣擁有或近似擁有自然智能,以應對突發狀況,甚至作出隨機應變嗎?


·深度學習有哪些局限性?

  時下,賦予機器以「智能」的手段通常是通過「機器學習」來實現的,而機器學習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深度學習」。

  在2016年之前,人工智慧領域大多使用有監督的深度學習方法。有監督的學習方法就是訓練者通過手工設定學習特徵的方法,來讓機器學會某件事情。這就像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老師在教我們識字一樣,老師教的是什麼,我們就學什麼,很少去自己進行思考性的拓展學習。


有監督的深度學習就像是在給機器上課

  而近兩年,人工智慧領域開始大範圍使用無監督的深度學習方法。即讓機器通過從大數據中尋找規律、挖掘價值,去認識某些事物。這就像我們即便不知道一種花的確切名字是什麼,但通過歸納花這類植物的特徵,我們在遇見不同的花時,都至少知道它是花,而且在遇到相同的花時,我們也知道它們是相同的。雖然這個比喻不夠確切,但相信大家能明白它與有監督深度學習的區別。

  不過,雖然時下大都採用深度學習方法,通過數據挖掘來賦予機器以智能,但歸根到底,一種深度學習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機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只能應對一類事物。況且深度學習只是在圖像和語音等富媒體的分類和識別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它並非人工智慧的終極方法。

  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谷歌AlphaGO,它是一款專注於圍棋的人工智慧,在沒有進行象棋相關的深度學習之前的時候,AlphaGO只能用來下圍棋。這就是現階段以深度學習方法為主的人工智慧行業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AlphaGO在圍棋界是大師,但在其它方面則是「智障

  但是在人類的願景中,要達到的是讓人工智慧變得和人一樣聰明,能夠應對不同種類的事件,甚至能夠在面對不同突發狀況時,迅速作出隨機應變的反應。現階段的深度學習方法、或更大一個範疇的機器學習很難達成這樣的結果。因此,需要讓機器在某種程度上具備接近自然智能、或具備真正自然智能的新的方法,來推動人工智慧在「智慧」層面的發展。而目前,神經擬態計算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

·如何讓機器像人腦一樣工作

  要想了解神經擬態計算,那麼首先要了解自然智能。

  神經擬態學工程師、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學家卡爾海因茨·邁耶(Karlheinz Meier)認為,人類的大腦相對於計算機而言有三大特性:

  其一、低能耗。人腦的功率大約是20瓦特,而當前試圖模擬人腦的超級計算機需要幾百萬瓦特;

  其二、容錯性。失去一個電晶體就能破壞一個微處理器,但大腦時刻都在失去神經元;

  其三、無須編程。大腦在與外界交互的過程中自發地學習和改變,而非遵循預設算法所限制的路徑和分支。

  這三大特性,尤其是第三項特性,使人類的智能與計算機、機器的智能區隔開來,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使人類能夠應對不同的突發狀況

  而神經擬態,就是科學家們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力求讓計算機去實現對人類大腦的模擬,同時了解大腦的工作機制,最終讓計算機或機器具備如人腦一樣的近自然智能特性,從而讓計算機或機器具備更低能耗、更加高效、容錯率更高的能力。

  當前,人類大腦單個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的工作模式大體上已被科學家們掌握,大腦中每個可見的腦葉和神經節的作用也已被探明,但是腦葉和神經節中的神經元如何組織依舊是個謎。科學家們認為神經元的組織方式決定了大腦的思考方式,同時也很可能是意識的存在方式。因此,想要實現神經擬態計算,首先就需要構建出一顆模擬大腦神經元工作的計算晶片。

  這就是神經擬態計算的核心原則。

  正如前面所言,如果說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是從大量有過標註的數據中去提取出來一些方式,來解決某一領域的問題的話,那麼神經擬態計算就是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工作機制,使人工智慧從數據的各種形態中提取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而非只局限於某一領域。

  那麼有人可能就會問,「這樣做究竟有何意義呢?」

·神經擬態計算的意義在哪?

  我們還是回到現實中的堵車這件事上來。

  拋開人為因素造成的堵車不談。現在的交通燈都是預先進行了編程,什麼時候是紅燈,什麼時候是綠燈,以及怎麼切換,都是編程好的。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交通環境中,不同時間段、不同地點的車流量是完全不同的。明明車很多的時間段、或地點、或方向上,綠燈的時間不夠長,有的車為了少等幾個燈時,可能就會趁黃燈硬闖,車流量大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生擁堵了。


普通交通燈不夠智能,無法應對越來越複雜的路況

  那麼如何讓交通燈變得更加智能,從而能夠應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方向上的不同車流,儘量避免因機械性的控制讓交通變得擁堵呢?

  如果靠機器學習的方法訓練出一個模型,可以通過某一種檢測的方法讓交通燈做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會適用於所有的路口。這時候,其實最需要的是在每一個路口放一個人,警察、熱心群眾都可以,不需要有博士一樣的智商,甚至不需要有一定的經驗的人都可以幫助這個路口最大程度避免擁堵。但是如果這樣做的話,就太過勞民傷財了。

  而神經擬態計算,就能夠通過不斷的訓練完成這樣的事情。

  與深度學習、機器學習不同。如果給紅綠燈安裝一顆神經擬態計算晶片,那麼這個紅綠燈就可以從一個初始規則狀態開始學習,通過視覺的輸入,通過其它體系信息的輸入,逐漸「知道」怎麼樣按照當前的情況,自適應的去調整信號燈的切換,讓這個路口保持最大、最高效的通過率,以避免因車流大、綠燈時間短而造成路口堵塞的問題。

  其實在自動駕駛領域,類似的問題最為普遍。

  比如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是通過深度學習來「了解」北京路況下如何駕駛的話,那麼它如果到了滿大街都是小三輪的其它城市,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就傻眼了。而重新為這輛車制定一套當地的深度學習框架,又非常的費事。因此,就需要這輛車具備進一步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需要人為去重新制定方案,只要通過多次實際行駛中對新環境的數據分析和學習,就能適應新環境的路況規則,這就才是人工智慧想要達成的目標。

  而神經擬態計算正是模擬人腦結構,讓基於其的設備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技術。

  那麼神經擬態計算晶片是如何模擬人腦結構的呢?以英特爾的LOIHI晶片為例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其中奧妙。

  人類大腦有800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可以跟上萬個神經元進行連接。怎麼讓一個系統和軟硬體結合的設備可以以人腦的方式去學習呢?LOIHI就是模擬腦神經元模式,把學習規則放入到每個神經元裡去進行學習。

  比如一個人不管是聰明還是不太聰明的人,其實都可以去學很多種技能,會說話,又會唱歌,又會寫字,又可以炒菜做飯,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大腦解決的,沒有人會切換不同大腦來做不同事情。


人類可以同時掌握多項技能,甚至不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

  英特爾研發的LOIHI神經擬態計算晶片,就是首個可以自主學習的晶片。神經擬態計算不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上的計算——存儲體系:CPU主要負責運算,而取得的指令在存儲序列,數據也在存儲序列。任何的計算過程都是取指令、數據、算出來的結果又存在內存裡,這是標準的計算架構。

  神經擬態計算的計算和存儲是在一起的,會形成很多分布式的單元,而且採用了異步計算方式,這種計算方式與馮·諾依曼結構的同步時鐘驅動不同模塊工作的方式不同。

  比如英特爾LOIHI神經擬態計算晶片。它的整個晶片就像人類大腦,比如當你在聽歌的時候,其實只有一個區域在工作,不是所有都在負責聽歌這件事。神經擬態的好處是以很高的能效比解決一些計算問題,而且特別是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比如說稀疏編碼、詞典學習、約束滿足等等。

  其實神經擬態計算的出現,就是要解決那些現在機器學習都做不了的事情,而這些事情通過類腦晶片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神經擬態計算為何不具有取代性?

  神經擬態研究並非什麼新鮮事,但神經擬態落地到計算晶片上、落地到實際應用中,英特爾LOIHI實屬首例。LOIHI每一個單晶片包含128個核,每一個核可以實現布局多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可以跟其它神經元產生互相連接。


英特爾的LOIHI神經擬態計算晶片

  LOIHI核芯裡面的神經元可以接收其它神經元發送的脈衝,與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不同,LOIHI構成的是脈衝神經網。脈衝神經網同時處理時空信號,時間在裡面是一個訓練參數,脈衝早一點來和晚一點來,其訓練結果會產生差異。脈衝到達之後會驅動神經元裡面原本記憶和存儲的以往被激發過的某些狀況,如果剛好這個脈衝來的時候導致了現在可以被激活發出一個信號的話,那麼它就會發出一個信號給別的神經元,同時配合相應的算法,從而產生訓練和學習的過程,這也是LOIHI最底層的一種學習方式。

  引入時空信號處理器的特性,使得LOIHI晶片上的神經元裡面的很多參數都可被實時調整,這使得LOIHI在工作時可以修改自己,實現自主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是其與之前所有晶片的根本差異。如果都是在深度學習框架下訓練好一個模型,然後放到一個晶片裡,那麼這個晶片工作的時候永遠都是原來的參數,不設定新的框架就不會再改變。而神經擬態計算晶片通過實時自主修改參數、並進行學習訓練,就可以很好的解決人工智慧的「智能」問題,使機器能夠更接近自然智能的處理方式。

·結語

  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之後,到量子計算真正付諸實際應用之前,神經擬態計算堪稱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手段。

  那麼既然更加先進的技術出現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就應該被淘汰掉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對於時下的人工智慧行業來說,多形態技術的存在有極大的必要性,機器學習在很多領域依然是目前最好的訓練、學習手段之一。而深度學習在圖像、語音等領域的應用效果,也並非其它方法可以輕易去替代。

  神經擬態計算的出現,給人工智慧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它與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技術之間並非是誰取代誰、誰淘汰誰的關係,而是互補共進的關係,只有將多種技術靈活的運用到人工智慧領域,這個行業才能真正的發展起來,才能真正成為惠及民生的產業。

相關焦點

  • 改變AI發展格局 神經擬態計算還差關鍵一步
    知名信息研究和分析機構高德納預測,到2025年,神經擬態晶片有望成為用於AI系統的主要晶片之一。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設想將人類大腦的功能映射到硬體上,即直接用硬體來模擬人腦結構,這種方法稱為神經擬態計算,這類硬體被稱為神經擬態晶片。經過近40年發展,神經擬態晶片相繼問世。
  • 靠一種樣本學習多種氣味 神經擬態晶片拉近AI與人腦距離
    近日,一直致力於模仿人類五感的人工智慧又有新突破,通過神經擬態晶片,人工智慧已經掌握了丙酮、氨和甲烷等10種氣味的神經表徵,強烈的環境幹擾也不會影響它對氣味的準確識別。這項由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神經擬態即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機制,讓計算機具備像人一樣的自然智能特性。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效仿大腦神經元工作的它,包含了1.2億個脈衝神經元和近千億個神經突觸。這臺計算機,有什麼了不起的「超能力」?1像大腦一樣「思考」在浙江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並排而立,黑色外殼內,紅色信號燈不斷閃爍。
  • 神經擬態架構性能已達CPU...
    在圓桌環節,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與英特爾在神經擬態計算、機器編程領域的技術專家進行連線,分享英特爾在這兩大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細節。此外,在線上活動結束後,宋繼強與智東西等少數媒體進行交流,分享其對前沿科技領域的看法與預判。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
  • 未來計算的形式會是怎樣的?
    在前幾日的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英特爾公布了其在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機器編程五項新技術進展。量子計算方面,英特爾宣布推出第二代低溫控制晶片 Horse Ridge II,這標誌著英特爾在突破量子計算可擴展性方面取得新進展。可擴展性是量子計算的最大難點之一。
  • NLP能否像人腦一樣工作?CMU、MIT三篇論文詳解機器和大腦範疇下NLP...
    那麼,想要讓模型像人腦一樣工作,模型能不能運用像人類的大腦中一樣的表徵呢?Wehbe 研究小組重點關注的就是使用大腦中的活動記錄來解釋一種人工智慧模型---BERT 的表示,以及試圖找到改進它們的啟發式方法,甚至改變網絡學習到的權重,使它們能夠像大腦一樣工作。
  • ...之江實驗室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來了,可以「像腦一樣思考」
    顛覆傳統的新型計算模式對於如今在工作生活各個領域中早已司空見慣的計算機,或許大家已經忘了最初科學家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大腦。然而計算機的發展,在當時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
  • NLP像人腦一樣工作?CMU、MIT三篇論文詳解機器大腦範疇下NLP關係
    談到應用於自然語言處理任務中的各種人工智慧模型,人們總是希望它們能夠在完成文本理解的任務上達到跟人類一樣的水平。那麼,想要讓模型像人腦一樣工作,模型能不能運用像人類的大腦中一樣的表徵呢?Wehbe 研究小組重點關注的就是使用大腦中的活動記錄來解釋一種人工智慧模型---BERT 的表示,以及試圖找到改進它們的啟發式方法,甚至改變網絡學習到的權重,使它們能夠像大腦一樣工作。
  • 未來晶片、計算、編程將這樣發展
    英特爾實現1000倍提升主要是聚焦在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和機器編程五大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英特爾在明碼數字上標註的是追求1000倍提升,但實際上神經擬態計算早已超過千倍提升,機器編程的提升更是從0到無窮大。
  • 理察·費曼談強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觀眾提問你認為會不會出現一種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且比人類更智能呢?理察·費曼的回答首先,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嗎?我會說「不」,稍後我會解釋我為什麼說「不」。談創建人工機器費曼接著通過類比自然進化的運動模式(例如哺乳動物通過韌帶、肌腱、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的跑步步態,)和機械設計的運動模式(使用輪子、翅膀和/或螺旋槳共同完成)之間的差異來探討心智模型的問題:關於我們是否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的問題,我的觀點是:
  • 重磅| 谷歌大腦養成記:從識別貓到突破性機器翻譯
    選自NYT機器之心編譯谷歌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來改進谷歌翻譯等許多谷歌服務?《紐約時報》雜誌今日發布了一篇重磅長篇《The Great A.I. Awakening》全面解讀谷歌利用機器學習重塑自身的戰略。機器之心編譯時進行了適當的刪減。
  • 機器編程要讓全球78億人都能寫代碼
    Justin透露,2021年英特爾還將建立一個新的機器編程中心,英特爾也會建立更廣泛的合作。不過,無論是在硬體還是軟體領域,想要實現1000倍的提升僅靠單一技術是不夠的。Rich說:「英特爾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獲得百億億次級計算,英特爾研究院正在實現這一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必須改變思考方式,將各領域專家聚集在一起,合作探索科學和技術知識的交叉領域。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在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看來,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潘綱認為,數據驅動的智能算法、訓練需要海量樣本與密集計算,但舉一反三、自我學習等高級能力比較差,「現在的機器智能離人的智能差得還很遠。」
  • 像人腦一樣看見:機器視覺新形態
    雖然人類視覺更為準確高效,但在生物啟發的機器視覺近十年來取得了飛速發展,使得人工系統可以「看見」世界,從圖像和視頻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1][2]。近日,Mennel等人[3]在《自然》上報導了一種與大腦類似的視覺系統,通過訓練後可以在幾納秒內實現簡單的圖像分類。
  • 人工神經網絡比我們想像得更類似於大腦
    如果您識別出它,快速激活大腦中一系列的神經元,就會將其圖像與其名稱和您知道的其他信息(棲息地,大小,飲食,壽命等)聯繫起來。 但是,如果像我一樣,您以前從未見過這種動物,那麼現在您的腦子裡就會遍歷以往見過的各種動物,比如尾巴,耳朵,爪子,鼻子和其他所有特徵,以確定該奇怪生物屬於哪個。 您的生物神經網絡正在重新處理您過去的經驗和記憶以應對新情況和事物。
  • 這些公司和馬斯克一樣,想把大腦和機器連接起來
    但當時,Walter醫生突發奇想,在病人們欣賞風光幻燈片的時候,偷偷把腦電電極連接到了自己發明的「電位轉換器」上,把病人大腦運動皮層的信號轉換成了幻燈機換片的控制信號,然後發生了「奇蹟」:病人每次打算換片,但還沒有按動按鈕時,幻燈機就自動換片了,好像猜到了病人的想法。這是腦機接口技術的第一次完整實現:採集大腦神經信號,翻譯轉換後控制外部設備。
  • 圖靈測試誕生 70 年,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過時了麼?
    其中,他提出一個影響深遠的問題:機器能思考麼? 論文中給出的驗證方法是,假設一個遊戲中有三個角色,兩名人類,其餘一個是計算機。由人類擔任的評估員,分別向另兩位提出若干開放式的問題,如果根據回答他無法判斷哪一名是真的人類,那麼這個計算機就被認為通過測試,它就像人類一樣智能。 這就是圖靈的模仿遊戲,即如今廣為人知的圖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