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2020-12-16 澎湃新聞

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

人類擁有觸覺,可以感知粗糙、柔軟等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差異。但對於大多數機器人來說,它們的機械手是冷冰冰的,沒有觸覺感受,僅能基於視覺處理進行操作。為機器人提供一種類似人的觸感可以大大改善其功能,可以擴展其使用範圍。例如,在工廠中,配備有人造皮膚的機械臂可以觸摸產品,並根據產品的不同施加適當的壓力,抓取不熟悉的物體。這種能夠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還可以讓人與機器人的互動更緊密、更安全。如果外科手術機器人能擁有比人類更靈敏的觸覺,人類未來將可能利用機器人開展自動化手術。

雖然創造人造皮膚是實現這一願景的關鍵一步,但還有一樣東西不可缺少——晶片,這種晶片可以根據皮膚的感官數據實時得出準確的結論,同時又足夠節能,可以直接部署在機器人內部。

NUS研究的團隊成員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Benjamin Tee表示:「如果說讓機器人變得更智能是一幅拼圖,人造皮膚傳感器只解決了拼圖的一半,一個能夠最終實現感知和學習的人工大腦是這幅拼圖中的另一個關鍵部分。我們用英特爾Loihi等神經擬態晶片對AI皮膚系統進行了獨特研究,為實現能效和擴展性邁出了重要一步。」

Loihi是由英特爾實驗室設計的一種神經擬態研究測試晶片,它使用異步尖峰神經網絡(SNN)來實現自適應自修改事件驅動的細粒度並行計算,提高機器學習和推理的效率。人腦的工作方式是通過脈衝或尖峰傳遞信息,使用異步尖峰神經網絡(SNN)的Loihi晶片可以模擬人腦的工作方式。英特爾的Loihi晶片具有13萬個人工神經元和1.3億個突觸。

在研究過程中,NUS團隊首先教會一個裝有人造皮膚的機械手閱讀盲文。機械手將觸覺數據傳遞給Loihi,由Loihi將機械手感覺到的微突轉化為語義。結果表明,Loihi的識別準確率超過92%,並且功耗比標準馮諾依曼處理器低20倍。

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將視覺和觸覺數據結合到尖峰神經網絡(SNN)中,進一步提高了機器人的感知能力,並通過兩個實驗任務評估該系統。首先,研究人員教會機械手利用人造皮膚的觸覺和基於相機的視覺,對裝有不同量液體不透明容器進行分類,並將數據發送到 GPU和Loihi,證明了該系統可以區分相對較小的重量差異。

在第二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相同的觸覺和視覺傳感器,測試了機器人系統感知和識別旋轉滑移的能力,證明該系統可以在0.08s內準確檢測到旋轉滑移。結果表明,通過尖峰神經網絡(SNN)將基於事件的視覺和觸覺相結合,比單獨使用視覺數據的準確性提高10%。在性能方面,Loihi處理傳感數據的速度比性能最佳的GPU高21%,而功耗卻低了45倍。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NUS計算機學院助理教授Harold Soh補充說:「我們對這些研究結果感到興奮。這表明神經擬態系統有希望結合多傳感器,解決機器人感知能力難題。這讓我們朝著製造節能而且值得信賴的機器人又邁出了一步,這種機器人能夠在意外情況下迅速、恰當地做出反應。」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表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項研究,讓人類對機器人技術的未來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未來機器人會以事件驅動的方式,結合多模態來感知和處理信息。有越來越多類似的研究顯示,一旦我們對整個系統進行基於事件的範式重新設計,包括傳感器、數據格式、算法和硬體體系結構,神經擬態計算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延遲和功耗。」

新的研究突破具有眾多潛在應用前景。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工作可以改善人機互動,從而使諸如護理機器人和自動機器人手術等工作變得更加可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靠一種樣本學習多種氣味 神經擬態晶片拉近AI與人腦距離
    英特爾公布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將上述768塊神經擬態晶片集成在5臺標準伺服器大小的機箱中形成的神經擬態系統——Pohoiki Springs,已經相當於擁有了1億個神經元的大腦,而這相當於一個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神經元數量。
  • 1000倍提升!未來晶片、計算、編程將這樣發展
    在近期的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英特爾「秀」出其超前沿的技術,目標是追求1000倍以上的提升。英特爾實現1000倍提升主要是聚焦在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和機器編程五大領域。
  • 改變AI發展格局 神經擬態計算還差關鍵一步
    知名信息研究和分析機構高德納預測,到2025年,神經擬態晶片有望成為用於AI系統的主要晶片之一。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設想將人類大腦的功能映射到硬體上,即直接用硬體來模擬人腦結構,這種方法稱為神經擬態計算,這類硬體被稱為神經擬態晶片。經過近40年發展,神經擬態晶片相繼問世。
  • 神經擬態架構性能已達CPU...
    英特爾高級首席工程師、英特爾研究院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分享,在處理約束滿足問題時,相比傳統的CPU,英特爾的神經擬態計算架構,達到了前者2000倍的能效;在其他方面,也有例子表明,神經擬態計算架構的速度比
  • 解讀神經擬態計算:讓機器像大腦一樣"思考"
    當前,人類大腦單個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的工作模式大體上已被科學家們掌握,大腦中每個可見的腦葉和神經節的作用也已被探明,但是腦葉和神經節中的神經元如何組織依舊是個謎。科學家們認為神經元的組織方式決定了大腦的思考方式,同時也很可能是意識的存在方式。因此,想要實現神經擬態計算,首先就需要構建出一顆模擬大腦神經元工作的計算晶片。  這就是神經擬態計算的核心原則。
  • 全新一代動態視覺處理器問世 運算能效提高1000倍(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瑞士高科技類腦晶片公司aiCTX日前發布了全球首款純基於事件驅動運算的動態視覺AI處理器DynapCNN,打破了傳統以幀為限的靜態視覺處理技術限制。該處理器的推出開啟了動態視覺處理的新紀元,是全球首款將機器學習的高性能和事件驅動型神經擬態計算的高能效完美融合的專用AI晶片。作為全新一代動態視覺處理器,其在將運算能效提高100-1000倍的同時,將實時AI視覺處理現存方案的識別響應處理延遲縮短10倍以上。 人工智慧將是公認的網際網路之後將改變人類世界的風口技術。
  • 超速全時智能電眼 超速全時視覺感知晶片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視覺的形成更可追溯到生命的起源時期,幽居於人類顱骨之中的大腦,通過 300 多萬根神經纖維實時感知外部世界,其中連接每隻眼睛的就有 100 多萬根,承擔了我們感知外部信息的重要功能。視頻即靜止圖像的序列,是隨著電影電視技術發展起來的一個人造概念。
  • 美國機器人鬥舞堪比人類,馬斯克驚呼:這不是特效!
    類似的機器人還有 HANDLE,體型更大,主要運用在倉儲貨運環節,工作高度可達 3 米,可以搬運最高 15 公斤的物品。最像人的是 ATLAS 機器人,目前已能做到人類的部分基礎動作,直立行走,翻滾,跳躍,空中旋轉都不在話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軍用機器人,可在野外極端環境下伴隨軍人前行。
  • 首款基於新型神經網絡的雷達晶片誕生
    近期,歐洲研究與創新中心Imec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尖峰遞歸神經網絡處理雷達信號的晶片。通過模仿生物神經元群操作來識別時間模式的方式,imec的晶片功耗比傳統實現方案少100倍,同時延遲減少了十倍,幾乎可以立即做出決策。
  • AI晶片的發展歷史詳細說明
    2010 年 ,IBM 首次發布類腦晶片原型模擬大腦結構 ,該原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和大規模並行計算能力。在結構上 ,CPU 主要由控制器和寄存器組成 ,而 GPU 則擁有更多的邏輯運算單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用於數據處理,這樣的結構更適合對密集型數據進行並行處理 ,程序在 GPU 系統上的運行速度相較於單核 CPU 往往提升幾十倍乃至上千倍。同時 ,GPU擁有了更加強大的浮點運算能力 ,可以緩解深度學習算法的訓練難題,釋放人工智慧的潛能。
  • 公元3000年,智慧機器人能效仿人類到何程度,跨時空去未來看看!
    一千年後,智能發展到了全化階段,從只服從單程序的機器人到多發程序的啟動,機器人走向了全智能化,人類形態的機器人到處可見,他們將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再低級的機器人也會讓現在的人難以想像。那麼,這些全智能化的人類形態機器人在外在方面有所表現呢,當然,是最接近人類擬態的機器人,具有最仿真的人類皮膚,擁有自我感應,能夠收到外界的衝擊有所反應,像人類一樣做到最真實的擬態,神情和情緒也會輸入程序之中,面部表情微小的變化也會通過計算反應出來,從外表看上去和真人難以區分。
  • 比特大陸:機器人AI時代呼喚更強晶片
    例如,如果把訓練視頻幀率從30提高到3萬,深度學習的算力就需要提高1000倍。比特大陸專注人工智慧晶片作為一家領先的算力晶片企業,比特大陸擁有全球先進的7nm製程設計能力,是世界上少數有能力開發雲端人工智慧晶片的公司之一,產品主要聚焦於區塊鏈和人工智慧。
  • 《終結者審判日》AI機器人在與人類的相處中能否擁有人類的情感?
    情感是高級生物所特有的特性,人類的情感一方面來自於天生的遺傳,另一方面則來自於生命過程中地學習和積累,那麼人工智慧機器人在與人類的相處中能否擁有人類的情感?我們先了解一下《終結者審判日》中T800與康納相處中情感的變化。
  • 機器人會喊疼?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
    知冷暖、感受疼痛,再也不只是人類「專屬」了。  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
  •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
    打開APP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該工作也摘得此次大會的最佳論文獎項。
  • 阿里發布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央廣網北京9月17日消息 在今天舉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同時發布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 機器人索菲亞宣稱「毀滅人類」,它真的擁有自我意識了嗎?
    如果要提前知名度最高的機器人,那麼肯定非「索菲亞」莫屬,這個於 2015 年 4 月 19 日被激活的機器人,僅憑十分接近人類成年女性的外形(據說是以奧黛麗·赫本為原型設計的)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了。擁有橡膠皮膚,能夠表現出超過62種面部表情。索菲亞「大腦」中的計算機算法能夠識別面部,並與人進行眼神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