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會喊疼?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

2020-12-27 網易

  知冷暖、感受疼痛,再也不只是人類「專屬」了。

  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不過,一組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通過設計三種功能完備的皮膚感受器,電子皮膚終於也能感受到疼痛刺激了。

  

  該團隊題為 Artificial Somatosensors: FeedbackReceptors for Electronic Skins(人工身體傳感器:電子皮膚的反饋受體)的研究成果發表於期刊 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先進智能系統)。

  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嗎?

  我們都知道,皮膚就是披覆在人體表層、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組織。實際上,遍及全身的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具有保護身體、排汗、感知冷熱與壓力等功能。

  能夠感知到外界信息變化,主要原因就在於皮膚由複雜的傳感器組成。每當傳感器檢測到刺激,將會迅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信號,產生反應。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底下有皮下組織

  基於上述特性,旨在通過模擬人類皮膚傳感功能實現甚至超越其性能的「電子皮膚」應運而生。除了機器人領域,電子皮膚在人工義肢、醫療檢測和診斷等方面也展現出了應用前景。

  近年來,人們對電子皮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皮膚已然發展到了超薄、可拉伸、可進行多參數檢測的地步。

  比如 2013 年,加州大學科學家研發出了能在一毫秒內迅速響應的「互動壓力傳感器皮膚」——一塊沉積了一層薄聚合物、一層電晶體、一個有機 LED、一個壓力傳感器的矽晶片。

  2014 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學家研發出了長 4 釐米、寬 2 釐米、厚 0.003釐米的電子皮膚,這一內置了溫度傳感器、抗低壓 RAM、微尺度換熱器的可伸縮高分子材料,能通過靜電力吸附在我們的皮膚上,用於幫助治癒帕金森症及癲癇症患者。

  2017 年,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設計的超薄電子皮膚具有微米級超薄可拉伸襯底及蛇形電極結構,不僅不易被損壞,還能對人體脈搏、語音、呼吸、體表溫度等生理信號進行實時快速監測。

  然而,電子皮膚發展至今,還不能真實地模擬人類對於疼痛感的反應,而這恰好是上述 RMIT研究團隊的切入點。

  電子皮膚包含哪些技術?

  在論文中,研究團隊主要展示了三個關鍵的皮膚感受器:環層小體、熱感受器和痛覺感受器。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環層小體(lamellar corpuscle)又名潘申尼小體(pacinian corpuscle),呈卵圓形或球形,直徑 1-4mm。在生物體中,它廣泛分布在皮下組織、腸繫膜、韌帶和關節囊等處,主要作用是感受壓覺和振動覺。

  不難看出研究團隊的主要目的——設計一款能感受壓力、溫度、疼痛的電子皮膚。

  

  我們可以將上述三種感受器理解為多種功能單元的組合,包括:

  ·基於貧氧鈦酸鍶的決策型憶阻器(鈦酸鍶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分子式為 SrTiO3,可用作電子陶瓷材料和人造寶石);

  ·基於可拉伸金彈性體(聚二甲基矽氧烷)的壓力傳感器;

  ·基於相變氧化物(釩氧化物)的溫度觸發器。

  研究團隊還表示,製造過程不需要單獨、複雜的熱電模塊或是用於概念體感器實際翻譯的壓電壓力傳感器。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已獲得臨時專利,而在這項研究中,還結合了該團隊先前已獲專利的三項技術,具體包括:

  ·可拉伸電子產品:將氧化物材料與生物相容性有機矽相結合,可提供透明、堅固的可穿戴電子產品,只有一張紙那麼厚。

  ·具有溫度反應性的塗層:一種比頭髮絲細 1000 倍的塗層,由一種能對溫度產生反應的材料製成。

  ·模仿大腦記憶的電子細胞:可模仿大腦長期記憶,回憶、保留先前的信息。

  電子皮膚如何感知刺激?

  論文中,研究團隊展示了三種感受器的工作流程。

  下圖 a 部分展示的是三個感受器接收到刺激的情況:感受器通過灰質后角連接到脊髓,脊髓將信息傳遞給大腦。信息傳遞有兩個通道,分別用於壓力檢測(藍色部分)和溫度檢測(紅色部分)。當壓力、溫度或疼痛達到設定閾值時,三個感受器的存儲單元都將觸發響應。

  具體到各個感受器,環層小體未受刺激時,兩路均為中等電流(b 部分);環層小體受到壓力時,顯著的大電流通過憶阻器(c 部分)。

  無溫度施加時,熱感受器和痛覺感受器無電流流過憶阻器(d 部分);當溫度作用時,熱感受器和痛覺感受器會在憶阻器中觸發導電燈絲,產生大電流(e 部分)。

  

  最終,研究團隊證明了這款電子皮膚具有對超出閾值的壓力、溫度、疼痛刺激做出真實表現特徵及反應的能力。

  對此,RMIT 功能材料和微系統小組聯合負責人、論文合著者之一 Madhu Bhaskaran 教授表示:疼痛感應電子皮膚是朝著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和智慧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重大進步,也是未來反饋系統發展的關鍵一步,我們需要交付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Madhu Bhaskaran 教授還做了一番展望:未來若傳統的皮膚感應方法不再可行,可拉伸電子皮膚也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自然,我們可以大膽想像一下,未來機器人也會有痛覺。

  文章來源:eurekalert 、雷鋒網、onlinelibrary.wiley

  END

  機器人大講堂Rob社群開始招募啦!如果您正在從事或想要從事機器人行業、想要學習這一方向,都歡迎您加入我們共同探討機器人前沿科技。

  另外,腿足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專業討論群正在招募中,歡迎各位專業領域的小夥伴加入。

  在機器人大講堂公眾號對話框回復「交流群」獲取入群方式!

  招募作者

  機器人大講堂正在招募兼職內容創作者和專欄作家

  我們對職業、所在地等沒有要求,歡迎有興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背景如果沒有皮膚,我們會怎樣?我們將失去觸覺,無法感知冷暖和疼痛,無法對大多數情況做出反應。皮膚不僅是器官的保護殼,還是生存所需的信號系統,它提供了關於外界刺激和溫度的信息。監測心率、呼吸、肌肉運動等健康數據的電子皮膚(圖片來源: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此外,電子皮膚還可以應用於類人機器人和假肢製造,感知壓力、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實現人工觸覺,讓假肢和類人機器人像真正的人體一樣感知周圍環境。
  • 從傳遞疼痛到自主修復,電子皮膚離人類皮膚還遠嗎?
    電子皮膚,是對人類皮膚進行模擬甚至是還原,從而使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通常情況下,為了模仿人類皮膚的功能和機械特性、能夠像衣服一樣附著在設備表面,電子皮膚多由輕薄、透明、柔軟、拉伸性優良的材料製成。理想的電子皮膚應具有快速響應的觸覺感知和反饋能力、良好的擴展性和耐用性。
  • 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和電動汽車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馬南)現實版「畫皮」,皮膚也能私人訂製——她領導研製的「靈敏」人造皮膚又創造了新的裡程碑,極大推動了機器人科學、人類皮膚移植術以及假肢感知力領域的進步。在未來,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
  • 借太陽能電池,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電動汽車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你能想像皮膚就是屏幕嗎?科學家提出電子皮膚設想,跟科幻片一樣
    提出這一設想的是我國南京一位科學家,她在前段時間的科技大會上對電子皮膚的設想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指出以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以及未來的科技發展趨勢,應該有能力研發出一種既能發揮人體皮膚作用,又能與現代電子產品進行連接的電子皮膚。根據這位科學家的構想,她認為電子皮膚首先要解決的是人體免疫排斥的問題。
  • 肝癌的症狀較為隱匿,身體不會「喊疼」,但其實皮膚早已給出提示
    肝癌被叫做「沉默的癌症」,症狀較為隱匿,身體不會喊疼,這跟肝臟沒有末梢神經的特性有很大關係。但只要肝臟內有癌,即便暫時沒有疼痛的症狀,身體也會有其他信號,比如皮膚早已給出提示。可能有人不解,肝癌又不是皮膚病,為啥皮膚會有症狀,其實不僅是肝癌,很多癌症的並不是只會發生在原發部位,皮膚上也會有症狀。若皮膚不斷出現以下這些異常,需警惕肝癌,最好早點檢查下,別一直當成皮膚病看待。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最終他們希望將電子器件感知的信號通過神經傳入大腦。儘管實現真正的電子皮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們的工作證明這道套路是可行的。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演講人 | 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大家好,我是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K.K. Lee 教授。
  • 日本科學家研製出一款機器人,能感覺到疼痛,它以為自己真的活著
    日本科學家發明研製出的這種仿真機器人,能模仿人類的表情,假如有電荷碰觸到它的「皮膚」時,它就會皺眉頭。簡單地說,研究設計該款機器人的科研人員,在機器人頭部放置了人工疼痛感知系統,這款機器人最近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西雅圖的會議上公開展出,它的外形是一個命名為阿非多「Affetto」的兒童頭部。
  • 全新多功能電子皮膚問世!可計步、測心率體溫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真正可穿戴的設備,理想情況下它將是一種能舒適地貼合人們身體的薄膜。」可以說,電子皮膚的研發目標,既是機器人又是人類。研究人員此前曾在 2018 年描述過他們針對電子皮膚的設計,而他們最新版的電子皮膚技術,在概念上進行了很多改進,不僅更有彈性,功能也更加強大。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鮑哲南:電子紙只是一個顯示屏幕,是可彎曲型的,但是皮膚是可以感知,而且可以和我們人體神經中樞溝通的。同時電子皮膚不僅是柔軟的,而且是具有彈性的,它可以拉伸,可以自己修復,而且還有生物降解性。現在AI和機器人發展很先進,您的電子皮膚是否可以和機器人產業結合?目前是否有已經合作的?鮑哲南:人造皮膚的研究有三個主要方面,其中有些是近期的應用,還有些是遠期的應用。首先是從傳感、模擬皮膚的感受來說,當它能感受觸摸的時,這些傳感器就可以和機器人的應用緊密結合起來。我們已經開始把人造皮膚放在機器人身上,再和AI結合,去了解所收到的信號意味著什麼。
  • 耶魯大學新型機器人皮膚賦予物體剛度變化特性,提升達最大47倍!
    導讀剛度變化能夠為柔性機器人或者柔性結構帶來很多好處,例如能讓機器人在「堅硬」和「柔軟」之間切換狀態。但現有的變剛度結構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們大多是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而設計,缺乏普適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跳出傳統的設計思路,提出了一種可以改變剛度的「皮膚」結構。
  • 華科教授要給飛行器裝上電子皮膚
    你見過摺疊飛行器,但你能想像飛行器擁有電子皮膚「隨機智變」,通過虛擬實境真實感受到遠方朋友的擁抱嗎?這些都是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永安教授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近日,黃永安憑藉在柔性電子製造領域的探索獲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未來五年將獲得300萬元的獎金,是武漢市今年唯一的獲獎科學家。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她於2016年創立了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研究中心(eWEAR)並擔任其主任。 鮑哲南於1995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加入貝爾實驗室,於2004年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她發表重要科研論文500餘篇,擁有65項授權的美國發明專利,谷歌學術H指數超過160。她率先提出了多種用於有機電子材料的分子設計概念,並實現了柔性電子電路和顯示器。
  • 34歲海歸博士攻克人機互動反饋難題,發明「皮膚VR」
    但實際上,支持 X1 觸感套裝的背後技術在 2019 年就已經實現。這項被稱為 「皮膚 VR」 的虛擬實境技術是由海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導師、香港城市大學 - 中科院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于欣格團隊研發。據他介紹,皮膚 VR 是一套輕柔、類皮膚、無線的觸覺反饋系統,可將傳統聽覺和視覺的虛擬實境技術擴展為多觸覺的感知。
  • 難以置信的神器:人皮膚被燒傷4天長出健康皮膚
    皮膚意外燒傷給患者乃至整個家庭帶來的困難與壓力總是讓人痛心,情況嚴重的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疼痛,更是在心理上需要經受磨難。每個人都真誠希望這樣的情況永遠不會發生。在醫學領域,各國科研人員們也都在努力尋找能為患者減輕痛苦,甚至能完全治癒的方法,只是到目前為止,依然還沒找到十分有效的方法解決這一醫學難題。
  • 電子皮膚讓假肢也有真實觸覺 未來還能長期監測生命體徵和慢性疾病
    薄如紙的電子皮膚可以和硬質電路板做很多相同的事情,而且會像皮膚一樣產生皺褶。「我們認為皮膚是一種可穿戴電子系統。」 鮑哲楠說,「它具有你想要模仿的所有組件,以製造出更好的假肢,可穿戴傳感器和更智能的機器人。」與傳統的剛性和脆性電子不同,皮膚具有彈性。它可伸縮和自我修復。皮膚包含一個卓越的集成節能傳感器網絡,可以承受壓力、溫度等。
  •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紋身式電子皮膚方面取得突破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紋身式電子皮膚方面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4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多層石墨烯表皮電子皮膚》(「Multilayer Graphene Epidermal Electronic Skin」)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