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皮膚讓假肢也有真實觸覺 未來還能長期監測生命體徵和慢性疾病

2021-01-19 前瞻網

化學工程師鮑哲楠(Zhenan Bao)坐在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的辦公桌旁,手持一張彈性的電子皮膚。它透明、柔軟、厚度不到一毫米。當她將其對著光線時,構成電子互連的金屬元件變得可見。薄如紙的電子皮膚可以和硬質電路板做很多相同的事情,而且會像皮膚一樣產生皺褶。

「我們認為皮膚是一種可穿戴電子系統。」 鮑哲楠說,「它具有你想要模仿的所有組件,以製造出更好的假肢,可穿戴傳感器和更智能的機器人。」與傳統的剛性和脆性電子不同,皮膚具有彈性。它可伸縮和自我修復。皮膚包含一個卓越的集成節能傳感器網絡,可以承受壓力、溫度等。然而,對於像鮑哲楠這樣的研究人員來說,建議使用類似皮膚的電子設備來為假肢提供觸覺,這似乎是一個自然的飛躍。

在過去的15年中,大量的化學和材料科學進步使研究人員能夠模仿許多皮膚的特性,如自愈能力、彈性和感應能力。現在,科學家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將這些進步整合到一個單一的設計中。並且他們必須表明,這種類似皮膚的設備可以做的不僅僅是單個時間點的醫學測量,以及使人造皮膚本身足夠耐用,可以長時間佩戴。此外,不僅人類的皮膚提供了靈感,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模仿章魚等生物如何改變它們的外觀。

新皮膚

人體皮膚是一種敏感、複雜和強健的器官。它具有防水功能,被割傷後可癒合。它的眾多機械感受器可以檢測到振動、壓力和紋理等感覺,它們足夠靈敏,可以檢測微風或蒼蠅的微弱壓力。皮膚傳感器與周圍神經系統的緊密耦合負責我們的反應,使我們能夠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拾取不同重量、形狀和紋理的物體。但對於一個手是惰性假肢的人,或者一個試圖製造有彈性、低功耗設備的電氣工程師來說,人類的皮膚是一個奇蹟。

東京大學的電氣工程師Takao Someya表示,早期研究皮膚類電子產品的研究人員主要關注機器人應用。具有觸覺的機器人可以執行更複雜的任務,並且不太可能破壞東西或傷害人類。

但是,當Someya和他的同時代人努力讓機器人有一些皮膚的相似之處時,他們卻頻頻碰壁。柔性電子比剛性電子具有更大的彈性,但當在纏繞手指或肘狀機器人關節時,仍限制了運動範圍。 「我們很快意識到引入機械拉伸是多麼重要。沒有可拉伸性,就不可能將電子皮膚應用於關節或彎曲表面等移動部件。」Someya說,他在2003年製造了第一個大面積壓力柔性傳感器。隨著這些電子設備變得更具伸縮性,研究人員意識到材料可以使其具有生物相容性並應用於皮膚本身。

2011年,材料科學家John Rogers(現在在伊利諾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製作了他所謂的表皮電子:一種由薄膜構成的電路,其機械特性經過精心設計,可與人體皮膚相匹配。Rogers使用一套機械和材料工程技術製造出與柔性和可拉伸表面兼容的剛性矽,這是電子工業的首選材​​料。

Rogers仍然使用相同的基礎技術。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對薄矽元件進行蝕刻,然後使用專門設計的印章來拾取它們,並將它們轉移到橡膠狀材料上。剛性部件位於「孤島」上,經過機械設計以保護矽免受機械應變。矽電子元件, 包括發光二極體、電極和傳感器,通過使用kirigami製成的彈簧狀金屬線連接,kirigami是一種使用剪和疊的摺紙形式。

Rogers現在專注於醫療應用,包括假肢。為此,他與位於伊利諾州芝加哥的康復研究中心及醫院Shirley Ryan AbilityLab的仿生醫學中心主任Levi Hargrove合作。 Hargrove說,這項技術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假肢手臂和手現在已經存在,帶有關節的手指,可旋轉的手腕和肘部。它們可以舉起沉重的重物,但是它們缺少檢測所需的傳感器,例如,一杯滾燙的咖啡,神經迅速將相應的反應信號傳回手中:放下它!

Hargrove和Rogers正在合作開發一種系統,他們希望這個系統能讓人們控制一隻假手時,就像控制一隻真手一樣,運用自如。當佩戴者想像移動手腕或握緊並打開拳頭時,他們的肌肉也會跟著收縮。一些假肢(大多數在研究實驗室中)使用肌電圖,電極放置在截肢部位的肌肉上,以接​​收微弱的電子收縮痕跡。然後,機載處理器解釋這些電子信號以控制假肢。這種方法很有前景但略顯笨拙,需要收縮的橡膠袖口將2毫米高的電極固定在肌肉上方。電極會刺激皮膚,袖口會感到不舒服,導致人們出汗,降低電子信號的質量。電氣讀數的準確性和細節也需要改進。

Hargrove和Rogers共同致力於提高這些系統的舒適性和準確性。他們的皮膚狀肌電圖貼片只有幾十微米厚,重量極輕,有孔可以讓汗水蒸發,且不會四處移動。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對三個人進行了測試。每個表皮電子貼片只有幾平方釐米,當放置在殘肢上時,允許用戶控制他們的機器假肢。

但他們現在必須克服的主要挑戰是皮膚本身。 「你受到去角質的限制。」羅傑斯說,「死皮細胞的堆積會破壞粘連和電子測量的便利性。」因此,這些貼片本身最多只能持續一到兩周。 「我們想能維持幾個月,」他說。每次更換貼片時,用戶必須重新調整:位置的微小變化意味著它從一組稍微不同的肌肉中獲取信號。這樣一來,用戶都必須每次重新學習如何控制他們的機器假肢。Rogers希望與生物學家合作解決這個問題,並希望幫助他形成一種酶飽和的粘合劑來消化死皮細胞。

這些彈性貼片不僅可以拾取電子信號,還可以拾取化學信號和物理信號。一些研究人員,包括Rogers,正在使用它們來測量代謝物,如乳酸,這是肌肉疲勞的跡象,或汗液中的葡萄糖。 Someya正與東京慶應大學醫學院的皮膚科醫生合作開發電子皮膚貼片,通過測量皮膚的蒸發速率來評估過敏症。乾燥通常是過敏症的一種症狀。他正在開發超輕型傳感器,看起來像一個臨時紋身來監測血氧和心率,同時還開發了可穿戴顯示器,使數據可視化。

Someya說,電子皮膚最有希望的潛在應用之一是監測數年或數月的生命體徵和慢性疾病。在測試中,貼片的測量結果至少與傳統醫療設備一樣準確,但它們更舒適,人們甚至感覺不到。然而,在研究人員改進技術的可用性之前,不可能進行長期監測。一種方法是使傳感器一次性使用,如貼膏藥。但每次重新應用傳感器時,都必須重新校準數據計算。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很短,但研究人員需要長期數據來開發他們的算法,他們希望這個問題能很快就得到解決。

尋找神經

持續運行的傳感器,例如電子皮膚的傳感器,無論是數月還是僅僅一天,都會帶來巨大的信息處理挑戰。為了處理傳統計算機所做的信息,他們必須將每個數據點發送到一個中央處理單元,效率低下且耗費電池。

為了突破這種潛在的數據衝擊,鮑哲楠正從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處理信息的方式來尋找靈感,這是低功率和容錯的。鮑哲楠已經描述了她所謂的「人造神經」,模仿皮膚機械感受器,神經元和將它們連接到脊髓的突觸。這種人造神經由本身有彈性的導電聚合物製成。內部的電路也是生物啟發的。人工神經將來自壓力傳感器的讀數轉換成類似於真實神經發送的電信號。然後,不是單獨處理每個信號,而是通過模擬生物突觸的電晶體將這些信號相加。這有兩個好處。一來可以幫助確保生物相容性。二來使得系統非常靈敏,可以檢測和讀取像盲文凸起一樣小的東西。

首爾國立大學化學工程師Kim Dae-Hyeong Kim說,把皮膚和神經系統之間的迴路封閉起來,讓佩戴者既能「感覺」到假肢,又能像控制真正肢體那樣自然地控制假肢,這將是一項挑戰。傳感只是這種系統的一部分。神經信號是雙向的,進入大腦後又返回,當一個人能感覺到假肢的感覺時,他們也能做出反應,不管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

鮑哲楠對模仿天然反應特別感興趣。例如,我們不去想它,就會迅速地將手從疼痛中抽離出來。這要歸功於對感覺數據的複雜處理:首先,所謂的傳入神經將信息從指尖傳感器傳遞到脊髓。然後,傳出神經迅速將肌肉控制信號傳回手部。鮑哲楠的人工神經已經做了類似的事情,將機械信號加起來並將它們轉換為動作信號。 鮑哲楠的團隊甚至通過將人工神經(用於控制肌肉的反射編程)連接到蟑螂的腿上來進行粗略的演示。當按壓人工神經時,腿就像被觸摸一樣抽搐。

這項工作還處於早期階段,鮑哲楠將需要證明它在人身上起作用。她希望這種柔軟的人造神經的未來版本具有生物相容性,可以與人體殘肢的神經相連。 「我們開發出的這種材料具有類似組織的柔軟性,」她說,這種柔軟,旨在確保舒適性。但是,Kim指出,研究人員仍然需要研究如何將「非生物部分與生物部分」,也就是生物合成物,長期聯繫起來。

北京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中心主任Xue Feng認為,除了確保生物相容性外,設計師還必須確保這些系統具有可靠的電源。目前,電子皮膚必須通過電線連接到電源,這就要求人或機器人也要拴在一起,要麼就用電池。

Xue Feng認為各種能量收集技術可以提供幫助。無需使用電線或電池意味著人工皮膚對於有假肢的人來說是可行的。 Feng的小組已經嘗試使用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材料。這可能意味著肘部的彎曲或者腳步聲會轉化為力量的震動。 Someya的團隊一直在研究可拉伸的皮膚狀太陽能電池,當它們被整合到電子皮膚的表層時,可以在白天供電。

與此同時,鮑哲楠已經開始研究更多生物啟發的設計,包括能夠癒合能力的電子材料。 8月,她的小組描述了一個自我修復的電子系統:一個可穿戴的心率監測器和簡單的顯示器。彈性系統依賴於聚合物的運動來「治癒」傷口。導電聚合物在被割傷後會一起回流,這意味著如果未來的機器人假肢被割傷,它就可以自行修復。

「我們了解了皮膚是如何工作的,然後我們試著看看我們如何模仿它。」鮑哲楠說。如果研究人員不僅可以使電子產品看起來像皮膚,而且還可以像它一樣起作用,這對於那些穿穿戴假肢的人來說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目前,大多數假肢只是為了美觀。」她說,「佩戴者更希望能夠準確地操縱物體,甚至恢復他們的觸覺。」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今日看點 | 華為FreeBuds Pro降噪耳機;可穿戴設備能夠模擬觸覺;谷歌車內監測生命體徵;華為新設備讓家居有屏互動
    觸覺技術是通過刺激皮膚的局部區域,通過力、振動或運動來模仿觸摸的體驗,就像在真實世界中所能感受到的。「在很多情況下,觸覺雖有用但無法感知的。例如,在遠程醫療諮詢中,醫生無法對病人進行身體檢查。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觸覺感受器,緊密地分布在整個皮膚上,感受溫度或者機械刺激(例如觸摸或揉捏)並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然後傳送給大腦。人類皮膚的層次、觸覺感受器和附屬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電子皮膚(e-skins)是一種模仿人類皮膚的柔性電子設備。
  • 未來福音:類似於人類觸覺的人工觸覺系統問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近年來,科研者對於觸覺感知系統的研究愈發深入:輕薄具有彈性的納米網格觸覺電子皮膚,使機器擁有類人感知的觸覺系統在進一步加精。優良的觸覺感知系統作用巨大,下面介紹其多元化的應用場景:(1)觸覺電子皮膚假肢上覆蓋帶有大量傳感器的電子皮膚,使得殘疾人士可以在複雜的環境中靈活自然操縱假肢。但是這裡要解決一個感應器讀取感知信息的速度問題。將電子皮膚運用在遊戲,電影行業想必也可以給顧客帶來身臨其境的全景沉浸式體驗。真是令人嚮往。
  • 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和電動汽車
    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其實,除了人工義肢、醫療檢測和診斷等方面的應用前景,電子皮膚還能應用於機器人——提升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甚至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在面對疼痛時做出反應。
  • 監控你的生命體徵?還是讓專業的來吧~
    最初,生命體徵監測是在嚴格的醫療監督下,在醫院和診所進行。微電子技術的進步降低了監控系統的成本,使這些技術在遠程醫療、運動、健身和健康、工作場所安全等領域更加普及和普遍,在越來越關注自動駕駛的汽車市場也是如此。雖然實現了這些擴展,但是因為這些應用都與健康高度相關,所以仍然保持很高的質量標準。
  • 手臂截肢患者首次用大腦控制仿生假肢感受真實「觸覺」
    這是第一次,手臂截肢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精神控制假肢體驗觸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三名瑞典患者,他們使用這項新技術生活了好幾年,這是世界上人類與機器之間最集成的接口之一。這一進展是獨特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意念控制假肢長達七年之久。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們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功能——假肢手的觸覺。這是假肢的一個新概念,被稱為神經肌肉骨骼假體,它們可與使用者的神經、肌肉和骨骼相連。這項研究是由查爾默斯理工大學的副教授Max Ortiz Catalan與瑞典哥德堡大學的Sahlgrenska大學醫院和Integrum AB合作進行的。
  • 從傳遞疼痛到自主修復,電子皮膚離人類皮膚還遠嗎?
    電子皮膚,是對人類皮膚進行模擬甚至是還原,從而使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通常情況下,為了模仿人類皮膚的功能和機械特性、能夠像衣服一樣附著在設備表面,電子皮膚多由輕薄、透明、柔軟、拉伸性優良的材料製成。理想的電子皮膚應具有快速響應的觸覺感知和反饋能力、良好的擴展性和耐用性。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鮑哲南教授因「在導電聚合物分子設計及其應用領域所做的廣泛且具有顛覆性的研究,以及在人造電子皮膚和其他生物電子器件開發方面的突出進展」而獲獎。她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包括可拉伸電路、柔性電池和醫用植入物與生物組織連接材料的開發。利用這些可拉伸電子材料可以構建與活體組織接合的器件,這種電子皮膚可應用於人體假肢和機器人。
  • 借太陽能電池,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電動汽車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用意念操控的機械手臂也能感受到真實觸覺,看這項黑科技大顯「伸手」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披露了三名手臂截肢的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大腦來控制假肢,並體驗觸覺,他們佩戴著這樣的假肢生活了7年。研究人員表示,這幾乎是世界上最「真實」的假肢。這只能說明技術沒有發展到那一步,假如技術真的發展到那一步,機器和人的結合不但不會削弱作為人的感覺,反而會強化。比如你裝的皮膚的敏感度比天然的皮膚敏感,你裝的眼睛可以看到紅外線、紫外線。改造的大腦對人情感的敏感性、感情的豐富程度遠比自然人高得多。」
  • 通過皮膚生物力學來執行有效的觸覺計算
    (文章來源:教育新聞網) 作為人體最大和最突出的器官,皮膚也為我們與周圍世界提供了最基本的聯繫之一。儘管科學家們對觸摸或觸覺的研究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其工作方式的許多方面仍然是個謎。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觸覺研究員Yon Visell表示:「觸摸感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即使它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能力的核心。」「我們用手做的任何事情-拿起杯子,在名字上簽名或在包裡尋找鑰匙-如果沒有觸覺,這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被捕捉到的感覺的本質。皮膚或其處理方式,以實現感知和行動。」
  • 睿仁醫療:穿戴式生命體徵監測+物聯網解決方案,打通家庭監測與院內...
    睿仁醫療是無線可穿戴體溫監測領域的先行創新企業,專注於研發穿戴式生命體徵監測設備,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數據及人工智慧服務,旨在幫助醫生更好地診斷、管理、預防和幹預,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另外,與消費級醫療產品不同,睿仁醫療的無線體溫傳感器主要應用於醫療機構和場景,必須具備高精度的特性。  「雖然是在體表監測,但睿仁醫療的無線體溫產品具備無創、遠程、高級別體溫監測精度等特點。隨著產品在國內數十家醫院持續使用及數據量的積累,產品的精度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
  •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領軍人物!引用次數超過13.7萬次,h因子186+
    由於殘肢的形貌會隨著時間不斷發生變化,原本精確定製的殘肢-假肢界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不再匹配。而通過持續監測殘肢-假肢界面的各種物理狀態(如界面的壓力),實時反饋假肢的匹配程度非常有價值。美國西北大學John A.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這是我們幾年前提出的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認為手機的功能會融入到我們所穿的衣服、我們所貼在身上的電子器件,甚至是植入到體內的電子器件當中。這將是未來我們人和人之間、人和環境之間交流的方式。我們認為未來的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通過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子皮膚」的理念。
  • 全新多功能電子皮膚問世!可計步、測心率體溫
    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希望這一創造將有助於重新擴展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這樣的高科技皮膚不僅可以使人們收集有關他們身體的準確數據,而且還能夠減少世界上日益增加的電子垃圾數量。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長期以來,那些輕薄而舒適可穿戴設備一直是科幻小說的主要內容。比如《終結者》電影系列中的阿諾·施瓦辛格臉上的皮膚剝落。
  • 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
    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不過,一組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通過設計三種功能完備的皮膚感受器,電子皮膚終於也能感受到疼痛刺激了。
  • 電子皮膚,當科幻照進現實
    對比傳統的穿戴設備,電子皮膚帶來的精準度和便利性的提高不言而喻。傳統的醫療監測設備,為了實時監測,要在身上布滿貼紙和線,還需要在病人口袋放置機器。醫生還需要提醒患者不要過多運動,擔心信號會因為運動而接觸不良,產生測量誤差。電子皮膚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只需要在身體上貼上帶有相應傳感器的電子皮膚,然後通過藍牙等無線方式將數據傳輸到監測終端即可。
  • 清華教授發明柔性穿戴測血壓設備,長期動態監測血壓成為可能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馮雪課題組製備出一種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系統,能夠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連續測量血壓和血氧,並實時無線傳輸數據到智能設備終端。該系統為解決血壓和血氧長期動態監測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心血管疾病及其相關併發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重大隱患。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小心背後隱藏著這9種疾病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手指發麻的情況,特別是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時,一般活動活動手指就能緩解。但反覆出現不明原因的手指發麻要引起重視,有可能是疾病來臨。手指發麻可能是哪些疾病來臨?1、頸椎病隨著電子產品興起,人們總是低頭玩手機或電腦,會使得頸椎病的發生率越來越年輕化。當患有頸椎病時可能會壓迫、牽拉或刺激神經根,導致手指有明顯的麻木感和發脹,患者橈側或5個手指會發麻且伴有握力降低。麻木一般發生在手指和前臂,手指和前臂感覺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