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留學生為何大多不願回國?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

2020-12-14 文史江山

古人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愛國一直是時代的主題,但是該如何去愛國呢?"風聲雨聲讀書少,聲聲入耳"愛國和學習和教育的聯繫日益密切起來,只有每個人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他才能夠更好地去服務於社會,貢獻祖國。但是目前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舞臺,出國留學和移民國外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種榮譽,已處理導致國內人才的流逝。

我們不可否認,的確在國外的教育環境和國外的科技水平都比我們現在要好得多,也有一篇研究就有以清華大學為例,指出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施一公對此坦言指出:中國學生有一種"通病",那麼這又是什麼病呢?

居安思危薄弱,奮鬥意思淺薄

對於中國學生大量外流這一個現象,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就曾十分耿直地坦言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還是中國學生都會有一種普遍的通病,其主要表現在為居安思危的思想薄弱,奮鬥意思淺薄。

生活在如今美好的時代之中,在美好的社會和國家的找骨子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國家的一系列助學的政策,不僅僅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如果成績比較好,甚至能夠享受免學費學習的待遇。不僅僅如此,在政府的幫助之下,各種獎學金和助學金都十分的豐厚,因此許多人在國家和社會為我們營造的美好之中漸漸地喪失自己自己的目標,反而對於現在的生活越來越知足,自然創造力也在慢慢的喪失。

當然這些留學生歸國率之所以很低,並不是這些學生不熱愛祖國,而是他們已經對於國外的生活產生了滿足感,從而失去了對於國內目標奮鬥的那顆心。但是大多數留學生會選擇出國的初衷其實都很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開闊自己的視野,希望能夠在將來為自己的祖國做出貢獻。

比如施一公本人在學生時代就是清華大學乃至全國有名的人才,不僅僅在全國的數學競賽之中獲得了一等獎,而且在清華大學學習之際拿到了兩個學位的畢業證,除此之外,在進一步深造之中,他選擇前往美國研習。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期間,為了能夠留住施一公大學更是開出了終生講座教授的機會希望能夠將他留在國外,但是施一公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因為他還記得當初自己出國的目的,希望能夠在學成之後,能夠去拯救中國的教育。

所以大多數留在國外的學子也並不是不愛國,而是希望能夠在深入的學習之中,得到一定的認可才回到祖國。比如:施一公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得到人們認可之後,才選擇回到自己國家的,為祖國的人才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個人在國外的日子,幾乎沒有那一個留學生不會去思念自己的家鄉,思念自己的親人,希望能夠早日學成歸來回故鄉的。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去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往往對於自己的要求會更高,而不是頂著一層國外留學歸來的虛名,在大陸地區消耗資源。但是其中也不能排除有些比較惡劣的學生,但是大多數的留學生終究是好的,在品質之上是沒有問題的。

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概率為何高達81%呢?

關於清華大學留學生不回國的概率高達81%這一說法,其實這不是清華大學的官方發不出來的,具體的結果清華大學也沒有給出相關的回覆,但是根據綜合清華大學的相關數據來看,應該會比這個低得多的。因為大多數留學生的心目中還是牽掛祖國的,希望能夠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所以不回國也存在暫時性的。

所以對於這個81%的清華大學留學生不回國的概率,我們需要進行一個理性的思考,是否真的是如此,這篇論文又是以什麼數據作為參考的。施一公先生所言也十分的有道理,這樣的狀況不僅僅存在於清華大學,還在於其他大學。

中國的大學生都有著這樣的通病,但是施一公對此也是十分樂觀的,因為作為過來人的他,完全能夠體會到留學生在海外的心理和一些生活上的不易,如果一個人沒有在國外取得一定的成績,那麼國外也不會去接納他的,能夠給予的資源也是十分稀少的,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後都是汗水和血肉的拼搏才獲取的,所以我們不能簡簡單單來通過這個數據貼上各種標籤。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之獨立"梁啓超先生作為一名海外留學生也曾語種聲長的這樣說道。在面對日益變化的國內環境和國內經濟和科技條件的快速發展之下,相信在未來不少的留學生也都會回歸故鄉的,用自己所學為祖國的發展,為祖國的進步作出貢獻。所以或許在短時間內的出國留學成功回歸故國的概率會增高,但是放到數十年來看,不少的國內人才依舊會回到自己的祖國的。

施一公就是如此選擇的,雖然在短時間內施一公並沒有回來,但是在施一公學到了國外的先進思想,學到了國外的相關技術之後,面對國外提供的一系列福利,他並沒有猶豫而選擇回國。同樣在中國亟需人才的時候,還有一系列的科學家都最終選擇報效祖國,眾所周知的錢學森就是如此,面對美國開出的天價挽留,他沒有一絲絲心動,反而義無反顧的回歸祖國。

今日中國的發展還在於時代的青年,時代在進步,相信新時代青年也將想先輩們看齊,在學成之後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對於81%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你怎麼看呢?施一公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你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為何81%清華留學生都拒絕回國?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共同問題
    但很多在外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卻願意歷經險阻,回國參與到祖國的建設中。 根據數據顯示,81%的清華留學生畢業之後都沒有回國。 在民眾的激烈爭吵下,施一公教授坦言:"其實很多學生在留學前都想著以後一定要回國,為自己的祖國做貢獻,但是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定居國外,施一公: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
    2020年初,清華大學公布了一則數據:在清華出國留學的學生中,畢業選擇回國的人只有19%,也就是說有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定居,不再回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比例,據2019年清華公布的出國留學比例來看,2019年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的研究生佔比8.4%,本科生佔比24.6%。這也就是說,清華每培養5個學生,就有一個學生選擇了「逃離」中國。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清華學子在美國碌碌無為,卻不願回國
    雖然說在派出留學生的時候,國家是希望他們能夠學成歸來,並帶領中國實現更好的發展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一些留學生在體會過發達國家的生活之後,也會選擇拋棄祖國,並留在那些發達國家。對於中國而言,這樣的情況也是一種人才流失的體現。曾經,西湖大學的校長施一公也公開表示,許多清華學子即使在美國碌碌無為,也不願意回到中國。
  • 中國留學生回國率已達80%,清華高材生為何不願回國?原因有三
    最近,中國藥科大學公費留學生許可馨因一些不當言論成了輿論的熱門,不僅不尊重醫護人員,言語中還儘是對祖國的不屑。大家在譴責許可馨這位留學生不懂事的同時,也不禁想到,我國每年有那麼多的留學生,也有不少出國以後感覺國外比國內「香」的,最後選擇回國發展的究竟有多少?
  • 施一公的妻子很牛: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支持施一公回國
    說起舒紅兵和施一公這兩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在我國科研界都是在響噹噹的存在,更都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可是,為什麼舒紅兵的妻子王延軼在大火之後卻一直惹人非議呢?施一公的妻子為何又特別低調呢?
  • 施一公妻子:曾經的高考狀元,勸說丈夫回國,如今還是賢內助!
    相信最近大家都有聽說著名學者施一公所聯合創辦的一家估值十億的醫藥企業擬上市,而他與妻子的故事同樣令人稱道。可以說沒有他妻子的幫忙,可能就沒有施一公教授有新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施一公以及其妻子當年的求學以及發展經歷。
  • 我國留學生回國就業率達80%,清華卻不到20%,看看大佬們怎麼說!
    同時清華出國深造的畢業生們選擇回國就業的比例只有約19%左右。那麼有人就會對比全國80%的留學生回國就業比例,提出疑問:「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留學生畢業之後回國就業的比例是不是有點太低了」?
  • 施一公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狀元郎為何滿身銅臭?
    施一公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狀元郎為何滿身銅臭?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我國也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就拿清華北大學生來說,無一例外,能考進這兩所大學的都「人中龍鳳」。
  • 施一公院士的妻子有多厲害?
    大家都是中國人,就算沒有聽過施一公院士妻子的名聲,那也應該聽過施一公院士的鼎鼎大名吧!正所謂「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會有一個默默支持著他的女人」,但其實成功院士施一公的背後,那個默默支持著他的妻子,同樣是一名偉大的女士。作為一名被保送到清華,後來又遠赴美國求學的優秀人士,施一公院士真的很不平凡。
  • 她是施一公妻子,以理工狀元身份進入清華,不光人美還才華橫溢!
    我想一提到施一公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了解,施一公真正進入我們視野,便是他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一職,隨後擔任西湖大學的校長,這件事情在當時也是傳的沸沸揚揚,這位1967年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術界的名聲和威望都是特別高的,作為一名10多年前放棄美國優越條件,毅然而然選擇回到自己國家搞科研的人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饒毅和施一公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時間。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
  • 當年施一公從清華辭職,耗資200億創辦西湖大學,號稱5年超過清華
    施一公出生於河南鄭州,父母、爺奶都是知識分子,給他起的這個名字很有時代感,一公,一心為公。 他自小就聰明過人,很有學習天賦,中學時期便獲得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高中畢業時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生物系。在清華,施一公向來也是名列前茅的學霸,在生物科學研究上很有自己的見解。
  • 在白俄羅斯中國留學生為何無人因疫情回國?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出於安全考慮選擇回國。不過,在東歐國家白俄羅斯,中國留學生卻異常「淡定」。截至3月27日,白俄羅斯已確診新冠肺炎病例94例。同日,記者從中國駐白俄羅斯使館獲悉,在白中國留學生沒有人因為疫情回國。
  • 清華施一公:如何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我的方法告訴你
    一直是困擾同學們的一大難題,我今天分享清華原副校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獨特方法,他堅持做了幾年,效果非常明顯。建議大家看看。施一公教授坦言,他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能超過90%的人,這份自信源於平常的積累和練習。所以,這次他將自己的獨門絕技毫不藏私地分享給了大家。
  • 又一中國人「逃離」美國,拒絕美國1000萬美金高薪,毅然回國效力
    在十多年前,一位科學家毅然決然放棄了高薪,從美國逃回到中國,他究竟是誰,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1967年,施一公出生於河南,在不斷的學習中,他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的一等獎,也由此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在清華的4年學習中,施一公對生物建立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畢業後他選擇進行深造。1995年,施一公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研究。
  • 聽下施一公怎麼說的,在哪都說自己是駐馬店人
    當前很多人以為在外留學之後就開始否定國內的生活,更是把外國當作天堂,更是有部分人為了拿到M國的國籍,大言不慚的說以身為中國人為恥,比如楊淑萍、許可馨、方方、梁豔萍等等都是這類人。但是這些人建議他們都聽下今天施一公採訪中說的一段話,他在採訪中表示,他一點都不為身為中國人感到羞辱,不僅不覺得有異樣的感覺,反而覺得非常驕傲,是他昂首挺胸做一個大寫的人的基礎。
  • 清華大學VS西北工業大學,生源第一排名第一,清華為何「輸了」?
    文/跳跳媽媽談教育「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公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成為全國大學前五名。」在10月20日美國的UsnpNews發布的一份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位於世界第28位,亞洲第一位,其中工科專業工程學排名上,清華竟已超過麻省理工排在世界第一。反觀西北工業大學世界工科排名第81名,根本沒有可比性,那麼為何在大國工匠名單中,清華卻「輸給」西工大呢?
  • 留學生媽媽坦言: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應該受到特殊待遇!
    留學生媽媽坦言:「不接留學生回國就是仇富,應該受到特殊待遇!」一直以來,中國都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屹立於世界之林中,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都會有中國人的身影,有的人是嚮往西方生活,有的人是為了自己的工作,還有些人則是為了自己的學業。當然,這其中有絕大部分都是出國學習的留學生,他們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國家,在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的土地上,為了心中的夢想一直在努力奮鬥著。
  • 舒紅兵妻子畢業於北大,施一公妻子畢業於清華評價口碑卻天差地別
    在我國學術界說到舒紅兵和施一公兩人的名字其實知曉的人還是很多的,這兩位同為中科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的院士,同時還有一點引人注目的就是兩人年齡一樣,同樣出生在1967年,曾經在院士競選過程當中有過交鋒,在11年的時候兩人同時都進行了院士評選,44歲的他們在外界的呼聲很高,但最終在只能二選一的時候
  • 81%的留學生都留在美國?中國為何總留不住人才?三句話令人深思
    清華大學是我國的最高學府,我國2.7億的學生群體中至少有2億以上都夢想過考上清華,從清華大學畢業,但是每年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可以實現"清華夢"。在清華大學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神童"與"天才"。但是根據清華大學2018年正式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竟然有81%的同學會選擇出國留學並且不再回國,其中絕大多數的"天之驕子"都選擇了美國。這是為什麼呢?為何我國每年都有如此嚴重的人才流失?許晨陽的話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鑑。許晨陽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學,也是至今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