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愛國一直是時代的主題,但是該如何去愛國呢?"風聲雨聲讀書少,聲聲入耳"愛國和學習和教育的聯繫日益密切起來,只有每個人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他才能夠更好地去服務於社會,貢獻祖國。但是目前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舞臺,出國留學和移民國外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種榮譽,已處理導致國內人才的流逝。
我們不可否認,的確在國外的教育環境和國外的科技水平都比我們現在要好得多,也有一篇研究就有以清華大學為例,指出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施一公對此坦言指出:中國學生有一種"通病",那麼這又是什麼病呢?
居安思危薄弱,奮鬥意思淺薄
對於中國學生大量外流這一個現象,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就曾十分耿直地坦言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還是中國學生都會有一種普遍的通病,其主要表現在為居安思危的思想薄弱,奮鬥意思淺薄。
生活在如今美好的時代之中,在美好的社會和國家的找骨子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國家的一系列助學的政策,不僅僅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如果成績比較好,甚至能夠享受免學費學習的待遇。不僅僅如此,在政府的幫助之下,各種獎學金和助學金都十分的豐厚,因此許多人在國家和社會為我們營造的美好之中漸漸地喪失自己自己的目標,反而對於現在的生活越來越知足,自然創造力也在慢慢的喪失。
當然這些留學生歸國率之所以很低,並不是這些學生不熱愛祖國,而是他們已經對於國外的生活產生了滿足感,從而失去了對於國內目標奮鬥的那顆心。但是大多數留學生會選擇出國的初衷其實都很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開闊自己的視野,希望能夠在將來為自己的祖國做出貢獻。
比如施一公本人在學生時代就是清華大學乃至全國有名的人才,不僅僅在全國的數學競賽之中獲得了一等獎,而且在清華大學學習之際拿到了兩個學位的畢業證,除此之外,在進一步深造之中,他選擇前往美國研習。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期間,為了能夠留住施一公大學更是開出了終生講座教授的機會希望能夠將他留在國外,但是施一公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因為他還記得當初自己出國的目的,希望能夠在學成之後,能夠去拯救中國的教育。
所以大多數留在國外的學子也並不是不愛國,而是希望能夠在深入的學習之中,得到一定的認可才回到祖國。比如:施一公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得到人們認可之後,才選擇回到自己國家的,為祖國的人才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個人在國外的日子,幾乎沒有那一個留學生不會去思念自己的家鄉,思念自己的親人,希望能夠早日學成歸來回故鄉的。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去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往往對於自己的要求會更高,而不是頂著一層國外留學歸來的虛名,在大陸地區消耗資源。但是其中也不能排除有些比較惡劣的學生,但是大多數的留學生終究是好的,在品質之上是沒有問題的。
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概率為何高達81%呢?
關於清華大學留學生不回國的概率高達81%這一說法,其實這不是清華大學的官方發不出來的,具體的結果清華大學也沒有給出相關的回覆,但是根據綜合清華大學的相關數據來看,應該會比這個低得多的。因為大多數留學生的心目中還是牽掛祖國的,希望能夠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所以不回國也存在暫時性的。
所以對於這個81%的清華大學留學生不回國的概率,我們需要進行一個理性的思考,是否真的是如此,這篇論文又是以什麼數據作為參考的。施一公先生所言也十分的有道理,這樣的狀況不僅僅存在於清華大學,還在於其他大學。
中國的大學生都有著這樣的通病,但是施一公對此也是十分樂觀的,因為作為過來人的他,完全能夠體會到留學生在海外的心理和一些生活上的不易,如果一個人沒有在國外取得一定的成績,那麼國外也不會去接納他的,能夠給予的資源也是十分稀少的,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後都是汗水和血肉的拼搏才獲取的,所以我們不能簡簡單單來通過這個數據貼上各種標籤。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之獨立"梁啓超先生作為一名海外留學生也曾語種聲長的這樣說道。在面對日益變化的國內環境和國內經濟和科技條件的快速發展之下,相信在未來不少的留學生也都會回歸故鄉的,用自己所學為祖國的發展,為祖國的進步作出貢獻。所以或許在短時間內的出國留學成功回歸故國的概率會增高,但是放到數十年來看,不少的國內人才依舊會回到自己的祖國的。
施一公就是如此選擇的,雖然在短時間內施一公並沒有回來,但是在施一公學到了國外的先進思想,學到了國外的相關技術之後,面對國外提供的一系列福利,他並沒有猶豫而選擇回國。同樣在中國亟需人才的時候,還有一系列的科學家都最終選擇報效祖國,眾所周知的錢學森就是如此,面對美國開出的天價挽留,他沒有一絲絲心動,反而義無反顧的回歸祖國。
今日中國的發展還在於時代的青年,時代在進步,相信新時代青年也將想先輩們看齊,在學成之後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對於81%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你怎麼看呢?施一公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你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