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是我國的最高學府,我國2.7億的學生群體中至少有2億以上都夢想過考上清華,從清華大學畢業,但是每年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可以實現"清華夢"。
在清華大學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神童"與"天才"。但是根據清華大學2018年正式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竟然有81%的同學會選擇出國留學並且不再回國,其中絕大多數的"天之驕子"都選擇了美國。
這是為什麼呢?為何我國每年都有如此嚴重的人才流失?許晨陽的話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鑑。
許晨陽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學,也是至今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傳奇人物"。
他考上北京大學後,本科階段提前一年讀完全部課程,又在北京大學數學系讀研,提前一年獲得碩士學位,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名校普林斯頓求學,27歲就拿到了世界一流學府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的博士學位。
學成之後,許晨陽感念祖國的恩情,他拒絕了很多邀請,回到母校北京大學教書,這一教就是整整六年。在這六年裡,許晨陽在代數幾何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在國際數學界打響了自己的名氣。
2017年,許晨陽作為一名"80後"學者,跟施一公、潘建偉等世界級的科學家一同獲得了我國的未來科學大獎,這可是被稱為"中國版諾貝爾"的至高獎項,要求獲獎者必須對國際學術界做出過突出貢獻。
許晨陽在北大教書六年,對我國的高校環境了解得非常透徹,他也曾作為"新時代學者"到美國名校留學,但是跟"流失人才"不同,許晨陽第一時間考慮了回國發展。
但是後來許晨陽決定離開北京大學,接受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邀請到麻省理工任教。
許晨陽作為頂尖人才,學成回國任教六年,如今卻被麻省理工大學"挖走",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國家人才流失的縮影。許晨陽在臨走前留下了三句話,直接言明了我國留不住人才的"真相"!
這三句話分別是,"我國對青年人才支持不夠!"、"國內高校風氣太浮躁!"、"國內的學術造假得不到懲處!"
這三句話也指出了我國學術界和高校教育的現狀,學術不是"生產",是需要耐下心來做研究才會有所收穫,是需要"守得住心靜"的,但是國內學術界比較急功近利,很多中國學者總是想要快點拿到項目資金,很快地出學術成果。
還有就是造假問題,相信所有的科學家都對學術造假非常憤怒,有的科學家辛勤研究很長時間,確保無誤卻會發布成果,有的"科學家"卻"編造"數據,甚至出現抄襲現象。許晨陽看不慣這一點,但是又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現狀,於是只能離開這個環境,尋求更適合自己的"研究土壤"。
許晨陽臨走前說的這三句話無疑是發人深省的。許多的年輕學者為何不肯留在中國?因為中國的環境不是很"適合"他們發展,如果這個環境不發生改變,那麼即使像許晨陽一樣想要報效祖國,勉強留在中國一段時間,最終也很可能會選擇離開。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改變當下的"環境",營造出更適合學者、科學家們做學術、搞科研的"環境",這樣才能留得住年輕人才!我國教育部也高度重視這一點,已經出臺了很多措施打擊高校"唯SCI論文"至上的浮躁風氣,相信會在不久的將來取得成效。
在未來,如果我國也有適合科研工作者的,比較純粹的,能讓他們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做學術研究的環境,能夠適合他們生存的"土壤",相信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流失"人才選擇回國,也會吸引眾多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頂級科研人才來到我國發展。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贊同許晨陽臨行前說的三句話嗎?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