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阿里數學競賽落幕,全球5萬人參賽只有4人獲得金獎,其中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數學天才張鉞,這已經是他第二次獲獎了。他北大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博士畢業後留在了美國,年薪達到6位數美金!(來源:李老師講最真教育/江淳編輯)
張鉞,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大學期間獲得2014-2015和2016-2017學年度國家獎學金,北京大學唐立新獎學金,2017年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高年級組一等獎(全國第一名),2017年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幾何個人賽銀牌和團體賽金牌,2017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H獎,2016-2017年度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大學「學生年度人物·2017」、北京大學創新獎(學術類)和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絕對的少年天才。
畢業後張鉞去美國攻讀博士,兩年就畢業了,但畢業後沒有選擇回國,而是留在了美國。據說年薪高達6位數,而且是美金。
張鉞就讀的北大數院,多年來人才輩出,比較有名的數學天才,像張偉、朱歆文、許晨陽等人,這些數學天才把世界範圍內的獎幾乎拿遍了,獲得的學術成就令世界矚目,但最後這些人都選擇留在了美國,和張鉞一樣為美國效力。
有人感嘆,為什麼中國的人才都跑到美國了?國家每年給北大清華撥款那麼多,難道是為美國培養人才的嗎?
說什麼都沒用,我們的人才還是留在了美國。個人認為,大家也不要譴責這些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們急需要做的,是想辦法如何吸引這些人才回國效力才對?
第一:改善我們的用人機制,不要再論資排輩了。
論資排輩在我們的用人機制中是最嚴重的了,我們必須改變觀念。
一個人不論多年輕,只要有學識有能力,就必須重用。自古英雄出少年,為什麼放到現在反而不行了呢?
大學裡,只要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破格提拔為教授;能力特別突出的,直接評為院士也不為過。
我們一定要愛惜人才,不要再用條條框框限制這些人才。如果這些人才在國內能得到重用,他們未必願意出國。
第二:提高待遇,不惜一切代價。
任正非曾說過,華為員工都不是人才,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
對這些少年天才國家更應該給更優厚的待遇,想方設法把他們留下來。一個明星一部電影都可以掙一個億,這些科學家難道還比不過一個明星嗎?
我們就用錢砸,上億上億的砸,總能讓他們滿意的。總之,必須是不惜一切代價吸引人才。古人有三顧茅廬請人,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可以?
要拿出我們的誠意來,這是最重要的。
第三:淨化學術環境,讓些天才人物感覺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
實際這些科學家,人家真正在意的未必是錢,因為人家也不缺錢,那在意什麼呢?就是學術環境。
我們一定要淨化學術環境,不要再有學術造假等事件的發生。我們要讓這些科學家感覺到工作的舒心和自由,他們沒有太多形式的約束,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潛力,可以一心一意搞研究。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我們的領導不要老用「不想幹可以辭職」來威脅人,有的人真不怕威脅。
反正我們小地方的領導經常用這句話訓員工,只要員工有不同的意見,領導總會說:不想幹可以辭職,單位離開誰都能過。
大部分人都默默忍受了,但也有一些人忍受不了就辭職了。我想我們的科研部門的領導更不能說這樣的話,不要認為國家離開誰都能過。真正的人才是不受這些氣的,人家就辭職不幹了,你能怎麼著?
有人說,中國離開誰都能過,走就走吧。但這些都不是普通的人才,是改變社會、改變人類的科學家。
美國為什麼想方設法吸引全世界的科技人才,因為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一定是科技的競爭。
我們也不要老是抱怨這些人才不回國,抱怨有用嗎?更不要罵這些人沒良心,罵罵有用嗎?我們必須深刻反省,人家為什麼不回來?我們更要想辦法吸引這些人才回來!
中國從來不缺人才,但如何用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才是目前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