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林套種蒲公英。
沙棘豐收紅豔豔。
專家深入南瓜生產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生態散養草甸大鵝。
馬鈴薯致富農戶樂開花。
黃芪移栽促農增收。
奎山粉條生產線包裝車間。
臺灣謝記南瓜深加工項目生產線已試生產。
紅樹莓凍出效益來。
建設中的佐康馬鈴薯澱粉生產項目。
林口城市風光。
□李昕宇馮春濤記者孫昊
林口,「八山半水分半田」,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曾經的山區後發縣,如今一躍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範區,「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先行區,綠色發展的樣板區。
近年來,林口縣突出優質、特色、綠色,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傾力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農林強縣建設步履鏗鏘、亮點紛呈。2018年,全縣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0.2億元,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3元,增長8.2%。
林口縣委書記、縣長羅海濤說,綠色生態是林口的最大優勢,也是現代農業的一張閃亮名片。近幾年,林口縣加快退耕還林的步伐,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加大對綠色品牌的培育力度,精心打造了沙棘、大鵝、北藥、馬鈴薯、白瓜子等特色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綠色有機食品標誌產品認證25個,地理標誌產品認證2個,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達180萬畝,創建1000畝以上綠色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園區11個,成功引進了中林鵝屠宰加工冷鏈配送、臺灣謝記白瓜子加工等一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投資林口。
而今,截取林口農林產業發展變奏曲恢弘樂章的4個片段,看林口人如何深耕這片希望的田野,依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開啟富民強縣新篇章。
南瓜
引來臺灣企業瓜農心花怒放
歡樂的南瓜子在機器上跳動,喜悅的笑容在工人們臉上綻放……6月4日,經過半年的設備安裝調試,去年落戶林口開發區的臺灣謝記南瓜深加工項目試機成功。企業負責人說,如今萬事俱備,只等9月份南瓜收穫之後開始生產。
臺灣謝記南瓜子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佔地面積3.84萬平方米。建成投產後,可輻射全縣發展南瓜種植30萬畝以上,填補多年來南瓜產業精深加工的空白,將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速推進該縣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近年來,林口縣南瓜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25萬畝左右,打造出青山、柳樹、三道通等一批高標準示範園區。為加快推進南瓜產業化發展,將南瓜產業打造成富民富縣的支柱型產業,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林口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僅籤約臺灣謝記南瓜深加工項目落戶開發區,還引來了兩家生產南瓜雜糧衝泡粉、薯條薯片的臺灣企業,全力打造臺灣謝記食品園區。今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牽動作用,利用好「國家級子用南瓜生產基地」這塊招牌,林口南瓜產業將蜚聲省內外。
沃野千裡湧春潮,揚帆起航正當時。今日林口,已經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產業強縣的新路。
大鵝
政府傾力支持延伸產業鏈條
在海華鵝業——林口最大的鵝苗孵化基地,來自江蘇鹽城的技術員蘇林亞忙得不亦樂乎。據他介紹,這裡有20多臺孵化機,從3月份開始,每月都得賣出近30萬隻鵝苗,訂單根本供不上,一直得忙到7月份!
林口,山清水秀,有大鵝養殖的歷史。2015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全力扶持大鵝養殖這項富民產業,相繼出臺了每隻鵝雛補貼2元錢、貸款貼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農民發展大鵝養殖。政策出臺後全縣大鵝由2015年的20萬隻迅速發展到2018年的100萬隻。隨著大鵝養殖產業發展壯大,縣委縣政府謀劃育種、育雛、養殖、餐飲、加工一體化發展路徑,去年他們與中林集團合作引進大鵝屠宰加工項目。
據了解,中林天恆食品有限公司投資的林口農業綜合開發鵝屠宰廠項目,總投資1.5億元,佔地面積1.98萬平方米,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總投資6000萬元,項目主要為廠區工程、屠宰加工工程、冷庫工程等及其配套附屬設施建設。二期擬建設鵝類食品深加工生產線。截至目前,一期工程的基礎建設已完成,力爭今年10月建成投產。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可屠宰、加工肉禽1000萬隻,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7億元,實現利稅3100萬元。
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方向,有大項目牽動,林口做大做強大鵝產業的信心倍增。今年初,該縣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給予養殖戶鵝雛補貼+貸款貼息,每隻鵝雛政府補貼3元錢,並協調企業每隻鵝雛補貼1元錢,再次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今年全縣大鵝養殖可達200萬隻,僅養殖預計可實現產值1.4億元,養殖戶可增加純收入4000萬元。
馬鈴薯
兩大龍頭舞動成為強勁引擎
沐浴著初夏的陽光,走進位於林口縣古城鎮的山東濟南佐康馬鈴薯澱粉、粉條加工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主體廠房已完工,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安裝來自江蘇的成套先進設備,為8月份竣工日夜奮戰。
據了解,該項目佔地6.3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近億元,9月份就能試生產,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每年可加工馬鈴薯7萬噸,生產優質澱粉1萬噸。
近年來,林口縣委縣政府把「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圍繞全縣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創建綠色食藥加工集中區,突出打造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目前,全縣「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33戶,其中省級4戶、市級29戶。
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上,該縣扶持太平食品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新引進了山東濟南佐康馬鈴薯澱粉、粉條加工項目,兩家企業可帶動全縣發展馬鈴薯8萬畝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強力引擎。
沙棘北藥
為生態增綠讓百姓增收
橙黃色的沙棘果掛滿枝頭,翠綠色的北藥長滿林間。朱家鎮牛心村農民劉貴臣望著山坡上20多畝沙棘,心裡亮堂堂。他對記者說,4年前這裡水土流失嚴重,一下雨就受災,春天家養的大鵝都被水衝走了,坡地裡種的大豆一年不如一年。多虧了縣裡產業強縣、生態富民的好戰略,我們不僅退耕還林,還創新種植模式,大面積種植沙棘,並套種月見草、蒲公英等中藥材,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2014年,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林口縣主要領導深入柳樹鎮調研,發現該鎮豐谷屯千畝沙棘種植示範園區對水土流失治理非常有效,每畝純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這是一項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融合發展的好產業。第二年,縣委縣政府將沙棘作為全縣重點產業強力推進,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生態恢復。他們制定了沙棘產業發展5年規劃,通過發展長期扶貧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退耕還林政策引導、種植大戶現身說法等一系列舉措,引導農民、林場職工發展壯大沙棘種植產業,2018年全縣發展沙棘種植達10萬畝,並被國際沙棘協會授予「中國冬果沙棘之鄉」金字招牌,今年又增5萬畝。同時,為解決沙棘產業前3年沒有收益的問題,部分沙棘種植大戶通過套種月見草、蒲公英等北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儘快實現了生態增綠、百姓增收。
5年來,通過沙棘套種月見草、蒲公英,打造牡丹江流域百裡黃芪谷,擴大省級白鮮皮規範化示範種植基地,大力推廣庭院平貝,全縣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由2000畝增長到7.4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