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2020-12-22 電影亂薦

在當今這個網際網路高度普及的時代,視頻及直播等影像類資訊的流行,加之自媒體的興起,曾經傳統的傳播媒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

譬如電視臺點擊率的逐年下跌,廣播節目份額的不斷縮水,而在所有步入夕陽的媒體產業中,紙媒無疑是最難以支撐的。

儘管文字類諮詢的需求量依舊強大,可隨著可攜式電子產品在各年齡層人士生活中的普及,報紙雜誌等刊物的生存都舉步維艱。

這不,近期法國一家成立70餘年的雜誌刊物就遭逢了巨大的變故,官方宣布被20位影迷及讀者聯合收購。

也許經歷過網際網路興起的新生代人群,已經忘記了曾經紙媒之於文字的力量。

1951年4月,法國專業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等人創立了名為《電影手冊》的雜誌刊物。

而這家電影類雜誌刊物,則直接引領了整個法國電影業的變革,是法國電影發展的大功臣。

在這刊雜誌創立時,核心的年輕電影批評家,提出了成為日後普遍共識的電影製作觀念——「作者論」。

既一部電影作品的只能有一個創作核心,其他的一切成員都需要配合這一核心完成工作。

這形成了後世電影工業中,普遍以導演為中心的運作模式,也是《電影手冊》雜誌留給後世的最重要的遺產。

在「作者論」的體系下,要求導演對於一部電影作品所佔據的分量,應該相同於小說家之於自己的文學作品一般。

導演的個人風格就如同作家的文筆風格一樣,需要通過「個人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方式」來呈現。

而這一觀點的確立,直接催生了當時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1958~1964)。

於是,在這場法國電影的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個人風格鮮明的電影作品,這都要得益於《電影手冊》提出的全新理論。

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和讓·呂克·戈達爾,更是確立了六十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的風尚。

在這些創辦者的引領下,《電影手冊》雜誌在成立後的數十年中,始終保持著對促進電影創作的實踐活動,並堅守著關注電影本身,而非向娛樂化轉型的刊物風格。

戈達爾和特呂弗

在《電影手冊》漫長的生命中,除了堅持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色電影進行深度報導外,有三大欄目是他們長期保留的主打內容——「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

《作者研究》是以電影導演為中心進行撰寫的內容,這個欄目會對費裡尼、伯格曼、帕索裡尼等影史留名的大師級人物進行深度剖析,如果遇上有些大師有什麼新的動向,也會推出對應的專題特刊。

比如庫布裡克和布萊松的大師逝世時,就編寫過極為深入的紀念專題。

除了回顧性主題外,對於一些流行的現象級內容也會做專題盤點,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

想要出現在這個欄目中,對於電影導演而言有著極高的門欄,無論自身風格如何,至少需要是各自領域內有著一定成就,且具有個人風格的導演才能入選。

而本著創作自由的理念,雜誌也不會故作姿態,對商業片領域的導演也十分友好,比如華語影壇暴力美學的代言人吳宇森就曾被該欄目進行專題報導。

《影片分析》則不同於前者,圍繞單部影片進行評析的欄目。

該欄目不僅對值得深入討論的經典佳片進行討論,也會緊跟潮流對新片進行賞析。

《導演訪談》欄目的核心,則是對導演進行現場採訪後編輯而來的內容。

憑藉當時的巨大影響力,《電影手冊》所採訪的導演遍及全球,包括我們耳熟能詳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甚至是華語影壇中王家衛等知名導演也都被採訪過。

除了影響法國電影業,《電影手冊》還曾於1999年12月來到中國。

雜誌主編夏爾-戴松到訪北京,並攜帶了幾部與《電影手冊》雜誌發展關係密切的電影作品,聯合北京電影學院舉辦了名為「《電影手冊》雜誌周」的專題放映。

而在同年的3月,《電影手冊》還在上海地區進行過關於中國電影狀況的調查,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的專輯。

這次調查也令《電影手冊》對國內新生代導演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時開始,《電影手冊》開始增加對於華語電影領域的相關介紹與報導。

而遺憾的是,《電影手冊》開始與華語電影產生聯繫的時刻,恰逢紙媒最後的輝煌時刻。

儘管華語電影產業在進入21世紀後,步入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但是《電影手冊》雜誌的影響力卻開始逐漸下降,所以國內影迷群體實際上對於這本雜誌應該都有些陌生。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紙媒影響力的下降,也直接導致了其盈利能力的降低,抱殘守缺的經營思路,無疑將會被時代徹底拋棄。

此次《電影手冊》被收購一事,或許也是一次破局而出的好機會。

就目前的報導來看,影迷收購《電影手冊》將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拓展。

他們首先會成立名為「手冊之友」的公司來對雜誌進行管理,並邀請專業的經理人進行指導。

同時,戰略上增加電子板塊內容,並開設「影人大師班」等直播欄目進軍新媒體。

實際上,無論平臺和媒介如何變動,人類對於經驗、知識的需求的不變的,而作為傳遞內容的載體,文字的力量始終不變。

無論是《電影手冊》也好,還是其他紙媒刊物也罷,只要精彩的內容依舊,換一個方式或平臺,相信依然會被讀者所喜愛。

相關焦點

  • 對新股東身份不滿,法國著名電影雜誌《電影手冊》編輯部宣布集體離職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當地時間2月27日,以史蒂芬·德洛姆為首的法國著名電影雜誌《電影手冊》編輯部發布了一則聲明,由於《電影手冊》有了新股東,其中包括電影製片人和科技大亨等,該雜誌15名編輯決定集體離職。
  • 《PLAYBOY》告別印刷出版時代:男性凝視與紙媒衰落下的成人雜誌
    2020年3月19日,宣稱改變了美國人生活和性愛方式的《PLAYBOY》宣布不再發行紙質印刷版本,行銷66年之久的著名成人雜誌就此告別印刷出版時代。在公開信中,《PLAYBOY》CEO本·科恩表示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已經擴展到雜誌的供應鏈等部分,所以公司經過討論,決定從2020年春季刊後停止印刷出版物,將工作重點放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更新上。
  • 新媒體迅速崛起,紙媒會消失嗎?|elle|大時尚|芭莎|雜誌|vogue|時尚
    而在數位化的高速發展之下,紙媒也漸漸進入了寒冬,也給各大時尚雜誌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各大主流雜誌紛紛藉助各類平臺來進行信息輸出。時尚芭莎BAZAAR///1993年,吳泓與劉江(於2019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本土化的高檔生活消費雜誌—《時尚》雜誌,開創了中國高端時尚雜誌的先河。
  • 每日經濟新聞:生於紙媒盛世末年,綻放在移動新時代
    近日,騰訊新書《轉合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媒體訪談錄》正式出版並面向市場公開發售。本書收錄了20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媒體轉型融合的新進展,採訪對象包含媒體一把手、中高層管理層及相應新媒體團隊,基本涵蓋了今天傳統媒體的主要類型。
  • 嘉人雜誌的所有者收購法國品牌設計公司 Desdoigts&Associés
    法國時尚雜誌《Marie Claire》(嘉人)的所有者 Maire Claire Beauty Group已經收購法國品牌設計公司Desdoigts & Associés,以進一步多元化美容領域的業務。
  • 2020年,這些紙媒又揮手告別!
    推出歷史舞臺的,不乏一些老牌紙媒,比如法制晚報、華商晨報、京華時報、北京晨報、東方早報、上海商報…… 2020年休刊、停刊的紙媒 進入2019年的最後一天,有的報紙將最後定格在這一天。他們與讀者依依惜別。
  • 都2020年了,滑板雜誌你只知道《Thrasher》?
    接手MEDIUM 雜誌社旗下包括《Ollie》《GRIND》《PERK》雜誌的Tryout公司,在早前宣布《Ollie》《GRIND》會重啟並且會發行電子&紙質雜誌,對於讀者來說算是一個安慰,同時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紙媒依舊存在一定的市場價值,但是在數據大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紙媒以後的路也許沒有那麼順。
  • 香港紙媒寒冬 街頭報販有話說
    (中評社 莊恭誠攝)據中評社報導 自上月擁有56年歷史的《新報》宣布停刊之後,《成報》、《壹周刊》、《忽然1周》這些在香港傳媒業如雷貫耳的名字,也相繼傳出經營困難的狀況。正當香港紙媒業迎來再一股寒潮之時,一群報販卻依然堅守在自己的檔口,為的不僅是生活,更是一種信念。他們正用自己的行動,寫下那屬於自己、卻未必屬於時代巨輪的「不朽香江名句」。
  • 《電影手冊》時代終結,是誰殺死了影評人?
    來源:娛理今天的消息,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宣布辭職。原因是雜誌迎來了新股東,其中有八位製片人,以及涉及政治背景的大企業家等,「與評論性質的出版物構成明顯利益衝突,《電影手冊》有著明確的立場,如今我們刊登的文章,無論如何都會被懷疑受到了幹預。」
  • 800期《足球周刊》,與它背後紙媒的「四行倉庫」
    那個時代,體育紙媒市場競爭激烈,《足球周刊》需要和《足球俱樂部》、《足球世界》、《踢球者》中文版等足球雜誌,以及《足球報》和各地的體育報紙瓜分足球內容的市場。再加上其他運動的報紙雜誌,體育內容曾經佔據了報刊亭展示面的近半壁江山,百花齊放的景象同時鞭策著雜誌對內容的專業態度。
  • 《電影手冊》終迎大結局
    /produit/edito-n764/ 第764期,2020年3月刊卷首語 翻譯:Maud、張無慢、張碧思、朱馬查、Pt 1月31日, 一群製片人和企業家收購了《電影手冊》。
  • 粉絲超500萬!《祖國》雜誌融媒體建設取得新突破
    《祖國》雜誌楊晨 宋志嬌 12月4日,《祖國》雜誌新媒體平臺粉絲總量超500萬,閱讀總量超10億,在同類型媒體中成績顯著,在融媒體發展道路上闖出一條新路。祖國新媒體矩陣圖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伴隨網絡時代的到來,不進則退。《祖國》雜誌社全體採編人員在主管主辦單位的正確指導下和雜誌社領導的帶領下,積極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發展道路。
  • 這些老雜誌都復活了,我期待的它們還會再回來嗎?
    那就來看本雜誌吧~」弗蘭克最近在刷 Ins 的時候,看到了日本雜誌 《relax》 復刊的消息,讓我覺得十分驚喜,畢竟這本潮流雜誌在 90 年代紅極一時,但隨著紙媒的衰落所以這本雜誌早在 2006 年就已經停刊。好在它又重新回到大眾面前啦。
  • 每日影訊集合:《曼達洛人》有望拍電影版;《1917》等電影撤檔
    而按照計劃,新的《星戰》電影將會在2022、2024和2026年上映。第一部導演克裡斯多夫·甘斯宣稱:「我們正在開發新《寂靜嶺》電影,這個項目的構想一直紮根於一個被清教主義所破壞的美國小鎮,我想是時候拍一部新的了。」《寂靜嶺》於2006年4月21日在美國上映,以全球總票房9760萬收官。其續集《寂靜嶺:啟示錄》已於2012年10月26日上映,收穫5230萬票房,但口碑相較前作差強人意。
  • 世界上最有趣的9本雜誌,看完想立刻剁手
    在這家書店中,Steve一眼看到了一本名叫《Zembla》的獨立文學雜誌(這是一本自2003年出版至2005年的雜誌,共八期)。  高水準的配圖,有格調的文字,這本獨立雜誌瞬間戳中了Steve的心,這之後,Steve遍開始用閒暇時間購買各種獨立雜誌,甚至為其撰稿。
  • 雜誌不停地拍,與王學圻合作電影上映法國!
    不過為了復出,範冰冰也是進行了很多嘗試,她上了很多雜誌封面,試圖慢慢回到大家的視線之中,尤其是一些海外的雜誌,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範冰冰的美貌。看來範冰冰在國外還是很受歡迎的,而最近對範冰冰而言也有一條好消息,那就是她主演的電影《日照重慶》於8月5日在法國全面上映,對於很久沒有影視作品的範冰冰而言簡直不要太幸運。
  • 颯漫畫官宣停刊,紙媒漸漸退出市場,網友表示爺青結
    隨著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凸起,以前看報紙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漸漸都轉為線上觀看,紙媒也就慢慢沒落了。《颯漫畫》終於也要宣布停刊雜誌,紙類的雜誌也很快就會推出市場。看完也似乎能夠理解《颯漫畫》他們了,紙媒已經不適合用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裡面,可是《颯漫畫》還是堅持了這麼久,如今是準備轉型漫畫都在網絡平臺更新了。不止是國產的漫畫雜誌銷量在跌,連日本的漫畫雜誌銷量也跌。
  • 創刊67年的《PlayBoy》紙質雜誌宣布將於今年停刊!
    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不僅線上購物網站影響到了實體店舖的生存,方便好閱讀的數位內容早已經漸漸取代紙本媒體,成為大眾獲取新聞消息和生活時尚資訊的媒介,使得世界各地不少的紙媒選擇收刊,而稍早成人雜誌《PlayBoy》也傳出將要停刊的消息。
  • 疫情時期的時尚雜誌,生存不易,革新不止
    不可否認,時尚雜誌大部分時間都給人一種自我感動、自我陶醉的刻板印象,而當災難降臨時,務實才是生存之本。回看 Covid-19 新冠疫情剛出現時,大家都處在幸福的無知狀態,當無知被殘酷現實否定之後,採取行動成為最有效的應對辦法。
  • 角川所屬「電撃文庫MAGAZINE」休刊,紙媒時代即將落幕
    以輕小說為中心的小說雜誌『電撃文庫MAGAZINE』將於4月10日發售的最終號2020年5月號後休刊。休刊的理由是「因為現在讀者的需求多樣化並且要求快速的情報提供的現狀,做出了雜誌已經完成使命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