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玉樹州委☀
巴顏喀拉山麓下的部落
---阿聶部落的神山聖湖祭祀
巴顏喀拉神山叉榮本山
阿聶部落的頭人---祈福草原的明天!!!
當高原的夏天姍姍來遲時,生活在巴顏喀拉山腳下的古老遊牧部落—阿聶部落的牧人們,開始了忙綠而又聖神的一天,每年的這一天被藏民稱為「世界煨桑日」,生活在各個角落的藏族人,都會去祭祀當地的神山聖湖。地處巴顏喀拉山腳下的玉樹州稱多縣清水河鎮,孕育了康巴的母親河雅礱江的源頭,這裡的每一塊土地都洋溢著關于格薩爾王的傳說,在藏族這裡因為是格薩爾王的總管——榮查叉根的領地,而賦予了一副更為神秘的色彩和靈性。而世代居住在這裡的阿聶部落的牧人,用風馬旗和五彩的經幡連接起了神人相通的價值觀和信念,於是人們開始祭祀和敬畏起了神山聖湖,祈禱和寄託著希望和平安。
草原上的漢子
格扎措--格扎達雄又是一對姊妹湖,通稱---阿聶湖。
阿毛措---阿毛美雄---又是一對姊妹湖,通稱---阿聶湖。
高原的七月,依舊飄著寒風,清晨,我在恩師彭措達哇的帶領下和著名攝影家鄭雲峰老師一起,從清水河鎮沿著214國道向北行駛20公裡左右,在向左拐彎經過4公裡左右的土路,我們來到了當地阿聶部落(扎哈村委)已經事前搭建起的帳篷處,這裡也是祭祀活動的集合點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在巴顏喀拉山上----索多鎮長的風採
在離舉行祭祀活動的前一天,部落的首領和部落內的高層人員已經到所屬的寺院,邀請了幾位德高望重的僧人進行前期的宗教活動,主要是念誦一些祭祀神山聖湖的頌文,充分體現著藏民族這一全名信仰的民族,宗教信仰和環保意識的民間方式。在路上我們看見了穿著盛裝騎馬和騎著摩託的牧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了帳篷前,馳騁的駿馬和隆隆聲的摩託,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牧人卻用一種共同的信念闡釋著藏族人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在這吉祥的日子裡祈福人間五穀豐登,扎西德勒!!!
大約到早上9點左右的時候,僧人開始「煨桑」,「桑」是藏語「向神祭禮煙火」的意思。。是用松柏枝葉子煙霧,祈禱天地諸神的儀式。並把手中的朵瑪扔向「煨桑臺」,(朵瑪: 藏語音譯,意為「食子」,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用來供施山神,而此時人們已經通過各種交通工具到達了帳篷前,在舉行完了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之後,幾位牧民陪伴著僧人前行往神山出發了,等到大隊人馬到達之前,他們要做祭祀神山前的準備活動。經過了一小段時間的閒聊之後,我們開始騎馬向神山出發了,往遠處望去當地的神山「叉榮苯森」,屬於巴顏喀拉山脈的一部份,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度,巍然聳立。向著神山出發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騎馬行程,經過的是一大片原始的溼地灘,在高原地區,這樣的溼地灘實屬罕見,在無人的溼地灘上行走,就連馬兒也要小心翼翼地行走,稍不小心就容易被馬摔上一跤,這一天高原出現了難得的好天氣,所以騎馬行走在溼地灘上,呼吸著清晰的空氣,遠處還有各種候鳥棲息在積水潭旁,仿佛一處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聖地。
中國著名攝影家鄭永峰先生蒞臨祭祀活動。
在路上還能看見牧民們 高超的摩託騎行技術,在連步行都要艱難跋涉的溼地灘上牧民們或是一個人或是兩個人騎著摩託奔馳而過,他們能把摩託一直騎行到海拔4千米的半山腰,也許只有生活在巴顏喀拉山腳下的牧民才有這樣的技術吧。大約騎馬走了一個多小時之後,我們也終於到達了半山腰,很多牧民開始在這裡下馬,然後步行向山頂出發,因為對於牧民來說馬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路途的伴侶,雖然很多牧人選擇了更為方便和現代的摩託車和汽車,但是還有很多牧民喜歡用馬作為交通工具。
阿聶部落的三個康巴漢子----中間是索才先生,從小沒有上過學,2010年被選為中國勞模。他在今天我們康巴玉樹稱得上民間企業家。
所以在牧區男人和馬的感情是一種在艱苦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中積累的友情。因為我們這一行人的特殊性,平時很少爬上這樣高度的山,體力有可能不支,作為特殊的照顧我們開始騎馬上山了,雖然內心深處對馬兒有深深的愧疚,但是我們也只能這樣了,當快到達山頂的時候,由於我們的騎術不精,無法在巖石叢中找到適當的路,這時有熱情的牧民開始幫助我們牽馬,而我因為在鎮上的寄宿學校教了快十年的書,更有眾多家長為我引路,這些算是一種平時教書育人的因果吧。此時很多牧民陸續的開始往山上爬行了,他們背著各種祭祀物品,處於對信仰的虔誠,沒有人覺得累或者是退縮,經過了幾十分中的艱難爬行終於到了目的地——海拔5千米的山頂,總山頂想著四處望去,仿佛自己就在地球之巔,而此時大地是顯得那麼的寬闊和大氣。
人類的朋友---溼地
這時牧民們自發的結成三五人的小隊伍,開始起了祭祀一切準備活動,有的在撿拾起去年掛起的經幡,被大風撕爛的舊經幡,放在一處比較乾淨的地方,而有些人開始吧倒下的竿子重新豎立和加固起來,這時早有一些年青人開始爬上了高高的竿子頂上,開始懸掛起各自帶來的五彩經幡,老人們會在僧人前的煨桑臺上蹭放糌粑或五穀,然後灑上幾滴水,點燃以祭祀山神。經過了短暫的準備活動之後,人們自發的聚集到了僧人們面前,把經幡和風馬旗放到前面讓僧人進行加持儀式,之後人們開始懸掛起了五彩的經幡,經幡的數量是根據自己的財力而定,經幡上印有祈禱語、圖符,高掛於神山頂的堆石和竿子之上經幡由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的布塊組成,並有長繩子連接。五種顏色色分別象徵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和大地。這些同時體現著藏族人對組成世界五種元素的一種認同,認為地、水、火、風、空氣是組成世界的元素缺一不可。沒有過多久神山頂上便出現了一副用五彩經幡點綴起的美麗景觀,這是人們開始起了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把已經具有百年歷史的石刻格薩爾王和三十位大將的石刻石塊,要重新排列和放好加固,根據當地老人的口述,在文革事前,當地人把這些石塊供奉在了一間用石頭壘起的房子中,隨著文革的衝擊,後面再也沒有人再把這些石畫單獨供奉了,只是每年把這些珍貴的石畫放在了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堆上,因為如此很多石畫出現了嚴重的殘缺。在這裡有很多關于格薩爾王時期的遺蹟和傳說
格薩爾石刻文化之一
,但從地名又來的傳說就看可以看出深厚的格薩爾烙印,清水河鎮藏語稱之為「當達」,意為被選出來的土地,因為這裡是有格薩爾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嶺國總管王歇本.榮查叉根親自來作為自己領地的聖神土地,所以只有在這裡獨具特色地在海拔千米的神山上供奉著格薩爾王和三十位大將的石刻畫像,在這裡的人們也會懸掛刻印有格薩爾王畫像的經幡,進行完中一切的活動之後,祭祀山神進入了高潮部分,這是人們開始排起長隊,按順時針轉起神山,並高喊著「拉加羅」和各種祈禱的頌詞,大概內容包括世界萬物的平安,家庭的興旺,以及願佛法昌盛等等代表牧人的心願的頌詞。此時人們開始拋灑起了手中的風馬旗,「風馬」藏語稱「隆達」,祭祀山神活動中的主要內容之一。風馬一種是指印在紅、黃、白、綠五色紙上的一種圖案,紙呈四方形。中央印有一匹馱摩尼寶珠的駿烏,四角印有龍、鵬、虎、獅4種動物。每當祭祀山神時,向空中拋撒風馬就成為一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向山神乞求福運吉,幾百人一起向天空中拋灑風馬旗整個天空仿佛被風馬旗遮住了,而此時由於海拔的高度,風馬旗開始向著高空飛去,好像天地間的神靈接受了人們純潔虔誠的祈禱,此時的神山已經成了風馬旗的世界。拋灑完風馬旗之後,人們開始聚集在當地首領(百戶)的後代的身邊,遷出駿馬讓他騎在馬上人們圍繞著他獻起哈達合影留念,表示對其的尊重。
格薩爾石刻文化之二
舉行完神山的祭祀活動之後,我們又按原路返回到出發點,這時祭山的牧民也開始陸續返回,我們到達集合帳篷時,早已有事先安排好的後勤人員煮好了肉,擺好了酸奶,在奶茶的香味中,疲倦早已一掃而空,此時,周圍已經是三五成群的牧民們,也開始起了簡單而又不失豐盛的午餐了,他們搭建起旅遊帳篷或是傳統的藏式小帳篷,喝酒的喝酒,喝飲料的,把自己帶來的食品擺放在草灘上談笑風生,在眾人畏懼的高原上,他們用豁達和樸實在四季的風雪中堅守著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經過了簡單的就餐之後,人們又開始了祭祀聖湖的儀式,這時在僧人們舉行宗教儀式的帳篷裡,一位僧人把不同意義的宗教儀式物品,交到了四位部落裡事業有成,德行高尚的人員手中,開始起了祭祀聖湖的念誦經文,在祈禱和讚美生靈的念經聲中,幾個手持象徵不同意義的人員,開始圍繞著煨桑臺轉三圈,而眾人也跟著轉起,時不時地高喊著「拉加羅」,並不斷地向天空拋灑起風馬旗,經過了這些短暫的祭湖儀式的開始之後,人們開始向不遠處的聖湖出發。
藏族青年詩人---清水河鎮小學老師秋加才仁同志,他在一邊教學,一邊創造,一邊奉獻!!!!
幽靜的阿聶措,仿佛一處世外的桃園,在湖畔尼姑寺金頂紅牆的襯託下,靜靜地屹立在無人的高原,湖畔棲息的各種水鳥和黃羊等野生動物,在牧人帳篷前靜靜地享受著屬於自己的生活,而穿行的犛牛群給了阿聶湖水幾分時間的溫暖。當人們開始聚集好湖畔祭祀臺時,僧人開始起念誦經文,此時人們也開始自發地分工有些在收拾舊的經幡,有些人開始加固懸掛經幡的竿子,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人們把經幡和風馬旗擺放在僧人面前進行加持,然後開始懸掛起五彩的經幡,並聚集到祭祀臺周圍開始圍繞祭祀臺旋轉,拋灑手中的風馬旗,一樣要高喊著「拉加羅」,「索索」等口號,祈禱來年的幸福。在這一年的祭祀神山聖湖即將結束的時候,要舉行賽馬,慶祝祭祀神山聖湖的圓滿結束,這時阿聶部落的百戶後代還有扎哈村委聚集人們,做了一個簡短的會議,主要的內容就是要部落的民眾和諧團結,與此同是還要公布賽馬的起點和終點以及獎品,而此時一些年青的小夥子早就忍不住一展身手了,在空曠的草地上他們騎著各自的駿馬開始表演起馬術,在喝彩與歡笑聲中每一位康巴漢子都在展示著自己的駿馬和馬術,正當大家沉浸在精彩的馬術表演中時,高原的天空也為我們展示了它複雜多變的一面,剛剛還是萬裡無雲的湖面,突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眼看一場大雨就要來臨時,天空中忽然下起一陣冰雹之後,天空頓時晴空萬裡,而正當人們被這樣天氣變化搞的不知所措時,在湖面的雲朵中出現了金色的祥雲,這對於祭祀聖湖的人們來說是一種難逢的吉緣,人們紛紛合起雙手祈禱神靈的保佑,也更堅信了阿聶湖的聖神和不可侵犯的莊嚴。當我們恍然回過神時,準備賽馬的馬匹已經到達了起點,在裁判一聲開始之後,我們翹首等待著奪魁的駿馬和騎手,在經過了一段的激烈比賽之後,一匹白馬已經是遙遙領先了,當它到達終點的時候,手捧黃色哈達的人們已經在馬脖子上繫上了象徵祝福和吉祥的黃色哈達,在眾人的讚許中,牧人也開始陸續回家了,結束了著一天神聖的祭祀神山聖湖之後,牧人們相信自己的虔誠一定感動上天,也同時感謝著著賦予生命的自然眾生。
巴顏喀拉山上的駿馬
藏族神山、聖湖崇拜信仰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的儀式,在千百年來它也展現了藏族人民追求嚮往人與大自然、人與世間萬物和睦相處的美好意願,也是藏族人民把對大自然的敬畏融入到虔誠的信仰中,隨著千百年來一直傳承和堅守著這一份真誠的大愛。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當現代文明開始肆虐著自然眾生時,也許只有生活在生命禁區的藏族人才懂得敬畏自然眾生,感恩大地母親的恩賜,人類脆弱的生命才會永遠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