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詩人是唐邊塞詩名家,寫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2021-01-08 老張侃詩詞

在唐代的邊塞詩人當中,高適、岑參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他們顯然並不是邊塞詩人的全部。

唐代邊塞詩很是興盛

唐代的這位邊塞詩人,我們中學時接觸的不多,但是這位詩人卻是實實在在的邊塞詩名家。而他最出名的兩句詩,就是題目中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位詩人,名為李益。

詩人李益

邊塞詩是唐代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題材類型,代表了當時的盛唐風貌,代表了當時的士大夫追求。不單單是岑參、高適,即便是李白杜甫也有相當數量的邊塞詩傳世。

岑參名句「千樹萬樹梨花開」

不過,邊塞詩中並不都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還有很多的表達徵夫之淚的詩篇。相對於那些豪情肆意的詩篇,這些詩篇更多的關注大環境下的渺小個人,在今天看來,更有其深刻的思想價值和意義。

而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李益的這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兩句出自一首題目為《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古詩,全文如下: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 一作:回樂烽)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顯然,這首詩所表達的徵夫思鄉之情,是有獨到心得的。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意思是,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

沙地如霜,月光下尤其顯得寒氣逼人。也正是有如此之景色,才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邊塞詩,有豪情,也有淚水

萬籟俱寂中,不知何處傳來如泣如訴的蘆笛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笛聲哀哀怨怨,悲悲戚戚,即便是心生曠達、內心狂野的戍邊士兵,內心的思鄉溫柔情也被激起,一時間,「一夜徵人盡望鄉」。

思鄉之情,綿綿不絕

這首詩寫的思鄉,卻全詩當中沒有說思鄉,也沒有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實乃邊塞七絕的絕妙之作。

徵夫之淚,是邊塞詩的重要題材

所以,在後世的評論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詩法易簡錄》中就評論說:徵人望鄉,只加一「盡」字,耐徵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注釋「受降城」: 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回樂峰」: 一作「回樂烽」。
  • 【詩詞鑑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悽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裡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 一作:回樂峰)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北遊河朔,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嘗與濟詩,有怨望語。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⑷蘆管:笛子。一作「蘆笛」。⑸徵人:戍邊的將士。盡:全。【白話譯文】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澹。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麼後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徵人的思鄉愁?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譯文: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注釋:⑴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 人間詞話: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約公元750年—約公元830年),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唐代詩人。因仕途失意,棄官後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裡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
  • 唐代詩人李益:多情詩人薄倖郎,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悽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 李益的這首詩,寫月夜的邊塞如霜似雪,如一幅繪聲繪影的思鄉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前的沙漠像茫茫大雪,月色將受降城的郊外映照得如鍍上了秋霜。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這兩個地方是西北邊陲之地。月光映照得沙漠給人感覺像白茫茫的雪,這是詩人登上受降城,月夜下欣賞到的景色。
  • 邊塞詩,家國情——二十首經典邊塞詩詞欣賞
    邊塞詩詞是以邊塞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為創作題材的一種詩歌流派。它起源於先秦時代,唐朝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代表詩人有王昌齡、岑參等,其中《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
  • 10首邊塞詩:感受古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無畏氣概
    這是詩人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的,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邊塞詩作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同時,頻繁的邊塞戰事,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
  • 詩中聞笛如天籟,聽醉了!
    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唐】元稹《使東川·漢江上笛》月光明朗的小年夜,詩人客居他鄉,聞笛生愁,盼望早日回家。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笛,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 李益與霍小玉,多情詩人薄倖郎,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李益,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享年八十餘歲。細數唐朝詩人,慧極必傷,詩人多命短,平均壽命不過30歲,神童王勃只活了27歲,詩鬼李賀也是27歲,李商隱46歲,孟浩然52歲,杜甫59歲,王維61歲,李白62歲,唐代最長壽詩人賀知章85歲,縱觀李益漫漫人生路,他的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然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中記載了李益負心薄倖,辜負妓女霍小玉的故事,幸與不幸,是真是假,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