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這首詩,寫月夜的邊塞如霜似雪,如一幅繪聲繪影的思鄉圖

2021-01-08 詩文大觀園

古代的邊塞詩寫得非常的壯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燕山上彎月如鉤,勾勒了一幅無比唯美的月夜邊塞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沙莽莽的大漠,一縷孤煙升起,長河落日的景象,波光粼粼,更顯雄偉瑰麗。雖然沒有親眼欣賞邊塞的景觀,但是從這些精美的詞句中國足以感受到邊塞的獨特的美。

今天給大家分享李益的一首邊塞詩《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前的沙漠像茫茫大雪,月色將受降城的郊外映照得如鍍上了秋霜。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這兩個地方是西北邊陲之地。月光映照得沙漠給人感覺像白茫茫的雪,這是詩人登上受降城,月夜下欣賞到的景色。大漠之中,白天大片的黃沙,一望無垠,沙似雪,雪如沙,月光下如雪般的沙正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月如霜」皎潔的月光如秋霜。秋夜的月光最是動人,詩人卻說如秋霜,秋天的霜露,顯得悽涼冷清。月夜下的邊塞如霜似雪,渲染了一種孤苦、荒涼的氛圍。試想詩人在荒涼的西北的邊塞,渺無人煙之地,該是多麼寂寞孤獨。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從何處吹來了悲涼的蘆笛聲,久戍的徵人都在望著家鄉。在無邊無際的大漠之中突然傳來了吹笛子的聲音。

詩人聽到這聲音卻是悲涼的,蘆管的聲音,我們一般都是形容它清脆悅耳,清遠悠揚,而邊塞的蘆笛聲令詩人倍感荒涼。「不知何處」表現了戍兵的迷惘,一曲悠揚的蘆管聲,本該是動聽的,只是詩人身處大漠黃沙中,遠離家鄉,聽到此聲觸動了內心,也觸動了戍邊的戰士,他們和詩人一樣都在思念著家鄉。

蘆管的聲音引起了思念,這一夜千千萬萬的戍邊的戰士都在望著家鄉。他們望著邊塞的如霜似雪,漫漫長夜裡,想家難眠,只好披衣而坐,月色下的大漠望不到邊。此情此景,「一夜」和望鄉表現了深切的思念。

這首詩寫月夜下的邊塞,寫如霜似雪的大漠,悽涼中的景色也透著優美與寧靜。以景寄情,蘆管的悽清,邊塞徵人望鄉的深情,感人肺腑,意境渾然天成,蘊含著無盡的思鄉之情,有視覺描寫又有聽覺描寫,如一幅繪聲繪影的思鄉圖。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高適和李益,笛聲悠悠思故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兩首邊塞詩在悠悠的笛聲中將讀者帶入思鄉的情懷中。同為思鄉但高適詩表現得感而不傷;李益詩則表現得悽涼幽怨。 先來欣賞高適的詩歌。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鑑賞: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裡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
  • 這詩人是唐邊塞詩名家,寫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唐代的邊塞詩人當中,高適、岑參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他們顯然並不是邊塞詩人的全部。唐代邊塞詩很是興盛唐代的這位邊塞詩人,我們中學時接觸的不多,但是這位詩人卻是實實在在的邊塞詩名家。而他最出名的兩句詩,就是題目中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 唐詩三百首 | 夜上受降城聞笛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裡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悽涼。
  • 李益及其邊塞詩
    李益邊塞詩無論內容、風格,都接近王昌齡,他也是七絕能手,有一些詩表現將士的英雄主義精神,豪放遒勁,如《塞下曲》: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但多數是寫戰士的思鄉的痛苦,並常以月色、角聲渲染氣氛。如: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從軍北徵》)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夜上受降城聞笛》)其詩雖似王昌齡,但整個氣度已非盛唐,歌唱勝利凱旋、大軍出徵的雄壯場面很難看到了。
  • 唐代詩人李益:多情詩人薄倖郎,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為一個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沒有高適、岑參有名,但同樣有自己的特點,他的邊塞詩與高適、岑參等人一味的雄渾有力,蒼勁沉鬱不同,他更關注大場景大事件下渺小個體的一己感受,更關懷特定境況下的人性與溫度,因而他的邊塞詩在寫下慷慨悲壯的時候,也寫下了感傷柔情。精選李益詩作品賞析:1、《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在詩詞中,取如詩美名,不食人間煙火!
    中國經典詩詞,不僅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而且還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嚮往,所以,從詩詞中為孩子起名,既寄託了詩人真摯的情感,又寫盡了人間最美的故事。因此,接下來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詩詞中的如詩美名,不知道,你被驚豔到了嗎?
  • 10首邊塞詩:感受古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無畏氣概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初唐四傑之一,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同時也使詩具有明快的節奏,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 李益與霍小玉,多情詩人薄倖郎,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細數唐朝詩人,慧極必傷,詩人多命短,平均壽命不過30歲,神童王勃只活了27歲,詩鬼李賀也是27歲,李商隱46歲,孟浩然52歲,杜甫59歲,王維61歲,李白62歲,唐代最長壽詩人賀知章85歲,縱觀李益漫漫人生路,他的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然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中記載了李益負心薄倖,辜負妓女霍小玉的故事,幸與不幸,是真是假,猶未可知。
  • 邊塞詩,家國情——二十首經典邊塞詩詞欣賞
    邊塞詩詞是以邊塞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為創作題材的一種詩歌流派。它起源於先秦時代,唐朝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代表詩人有王昌齡、岑參等,其中《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
  • 十首最具成就的邊塞詩,幫你了解古人的邊塞生活和從軍經歷
    三《塞上聞笛》唐·高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此詩雖然寫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但其中的思鄉之情並不哀傷,而是略顯樂觀。詩人用明快、秀麗的基調,豐富奇妙的想像,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四、《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還有就是楊廣個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他寫的詩詞確實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境豐富,就比如這首《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出自於《全唐詩》,是一首七言古詩,沿用了隋唐時期隋煬帝所寫的《春江花月夜》作為樂府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詩人張若虛,此詩是張若虛僅存的兩首名詩之一。這首詩在整體上描繪了一幅江水流動之下,岑岑月夜的美景,不僅意象豐富,而且在意境上也表現得十分空靈寧靜,頗有大家之風,因而此詩也享有「孤篇蓋全唐」的美稱,雖然張若虛僅存留兩首古詩,但從此首詩不難看出,張若虛的氣度才華都是非凡的。
  • 兩首構思精妙之作,大曆才子的對決,雖異曲同工,卻難分高下
    詩的內容要有賓主,作者常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利用眾賓突出一個主體。比如,唐代大曆才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有兩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咽的蘆笛聲,引起徵人紛紛回望,突出了身處邊塞絕域的孤獨,從而生發出思鄉情愫。下面介紹兩首構思精妙之作,大曆才子的對決,雖異曲同工,卻難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