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邊塞詩寫得非常的壯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燕山上彎月如鉤,勾勒了一幅無比唯美的月夜邊塞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沙莽莽的大漠,一縷孤煙升起,長河落日的景象,波光粼粼,更顯雄偉瑰麗。雖然沒有親眼欣賞邊塞的景觀,但是從這些精美的詞句中國足以感受到邊塞的獨特的美。
今天給大家分享李益的一首邊塞詩《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前的沙漠像茫茫大雪,月色將受降城的郊外映照得如鍍上了秋霜。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這兩個地方是西北邊陲之地。月光映照得沙漠給人感覺像白茫茫的雪,這是詩人登上受降城,月夜下欣賞到的景色。大漠之中,白天大片的黃沙,一望無垠,沙似雪,雪如沙,月光下如雪般的沙正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月如霜」皎潔的月光如秋霜。秋夜的月光最是動人,詩人卻說如秋霜,秋天的霜露,顯得悽涼冷清。月夜下的邊塞如霜似雪,渲染了一種孤苦、荒涼的氛圍。試想詩人在荒涼的西北的邊塞,渺無人煙之地,該是多麼寂寞孤獨。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從何處吹來了悲涼的蘆笛聲,久戍的徵人都在望著家鄉。在無邊無際的大漠之中突然傳來了吹笛子的聲音。
詩人聽到這聲音卻是悲涼的,蘆管的聲音,我們一般都是形容它清脆悅耳,清遠悠揚,而邊塞的蘆笛聲令詩人倍感荒涼。「不知何處」表現了戍兵的迷惘,一曲悠揚的蘆管聲,本該是動聽的,只是詩人身處大漠黃沙中,遠離家鄉,聽到此聲觸動了內心,也觸動了戍邊的戰士,他們和詩人一樣都在思念著家鄉。
蘆管的聲音引起了思念,這一夜千千萬萬的戍邊的戰士都在望著家鄉。他們望著邊塞的如霜似雪,漫漫長夜裡,想家難眠,只好披衣而坐,月色下的大漠望不到邊。此情此景,「一夜」和望鄉表現了深切的思念。
這首詩寫月夜下的邊塞,寫如霜似雪的大漠,悽涼中的景色也透著優美與寧靜。以景寄情,蘆管的悽清,邊塞徵人望鄉的深情,感人肺腑,意境渾然天成,蘊含著無盡的思鄉之情,有視覺描寫又有聽覺描寫,如一幅繪聲繪影的思鄉圖。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