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和李益,笛聲悠悠思故鄉

2021-01-08 尤幸時如故

文/尤幸

唐代詩人高適《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兩首邊塞詩在悠悠的笛聲中將讀者帶入思鄉的情懷中。

同為思鄉但高適詩表現得感而不傷;李益詩則表現得悽涼幽怨。

先來欣賞高適的詩歌。汪中《述學·內篇》說詩文裡數目字有「實數」和「虛數」之分,今世學者進而談到詩中顏色字亦有「實色」與「虛色」之分。現在我們還可看到詩中寫景亦有「虛景」與「實景」之分,如高適這首詩就表現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淨」、「牧馬」等字面大有關係。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晚歸的開廓的情景使人聯想到《過秦論》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則「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於是「雪淨」也有了幾分象徵危解的意味。

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裡,不知那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梅花何處落」是將「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處」二字,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詩的三四句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意近,是說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其境界很動人。

三四句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

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淨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竟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

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形狀」的成分。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的情調。不過,這種思鄉情緒並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乎盛唐氣象。

詩人時在哥舒翰幕府,同時所作《登隴詩》云:「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裡。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正是由於懷著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曾一度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相傳本詩寫成後即被譜以管弦而廣為傳唱。也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懷親的詩篇。但感情基調不同於高適。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裡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淒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澹。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麼後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幽怨。

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徵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鬱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徵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這首詩寫得有色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徵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徵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於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詩歌最後攝製徵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李益大曆四年登進士第,授鄭縣尉。久不調,益不得意,北遊河朔,幽州劉濟闢為從事。嘗與濟詩,有怨望語。憲宗時,召為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自負才地,多所凌忽,為眾不容……有著這般遭遇生活在中唐以後的詩人又怎麼會不表現出一種悽涼幽怨呢。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高適、李益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盛唐和大曆思念,以及不同的人生境遇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高詩感而不傷,李詩悽涼幽怨。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尤幸時如故

相關焦點

  • 高適一首很有意境的詩!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夠經典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河北景縣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有很多也是膾炙人口;而這首《塞上聽吹笛》正是其代表作。詩人由於常年生活在邊塞,對於那裡的自然風光了如指掌,所以只用了那麼三言兩語,便是寫出了邊塞不一樣的風景,還有詩人一種孤獨的感傷之懷,想念起了遠方的故鄉,所以整首詩很感人,寫得也是很悽美,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
  • 唐代詩人李益:多情詩人薄倖郎,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詩壇,有一個人因為「薄倖」被載入了史冊,甚至蓋過了他詩人的身份,他就是中唐詩人,李益。蔣防《霍小玉傳》和湯顯祖的《紫釵記》都是以李益的故事為原型創造出的文學傑作,果然,來源於真實生活的藝術很受大眾喜歡。
  • 高適的一首邊塞詩,只有短短28字,卻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
    另一位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也非常欽佩王之渙的才華,更是很欣賞這首《涼州詞》,有一次閒來無事就附和了一首。下面介紹高適的一首邊塞詩,只有短短28字,卻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唐代:高適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
  •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注釋:⑴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⑵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
  • 【收藏】李益詩選
    逢歸信偶寄(唐·李益)無事將心寄柳條,等閒書字滿芭蕉。鄉關若有東流信,遣送揚州近驛橋。 奉和武相公春曉聞鶯(唐·李益)蜀道山川心易驚,緣窗殘夢曉聞鶯。分明似寫文君恨,萬怨千愁弦上聲。 奉和武相公郊居寓目(唐·李益)黃扉晚下禁垣鍾,歸坐南闈山萬重。
  •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益《春夜聞笛》鑑賞
    春夜聞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顯然,這裡蘊含著遺憾和怨望:遷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著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到。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致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託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手法委婉,頗有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感情複雜,形象跳躍,針線緻密。
  • 聽音樂中笛聲引出來的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夜間遠遠地聽到不知來自誰家的笛聲,那笛聲如同春風吹遍了整個洛陽城。在這樣的春夜聽到那麼哀傷的曲子,有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呢?註:洛城:現今河南洛陽折柳:指《折楊柳》這首悲涼的曲子,這是抒寫離別的曲子,曲調悽婉。
  • 高適:他曾自由自在布衣躬耕田,他也曾萬裡不惜死,仗劍走天涯
    高適,字達夫。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詩意在慨嘆徵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 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禦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 李益:震驚!讓我出名的竟然是……
    被沈括看作可以和王之渙相提並論的一首作品。 而在暢當之前,李益也寫過一首:「鸛雀樓西百尺檣,汀州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也讓沈括很欣賞。
  • 李白和高適,歷史上的恩怨情仇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高適的人生,一直蹉跎到了49歲。但生活和命運,最終還是褒獎了他。讓我們先看看他逆襲的一生,是如何度過的。03作為軍事迷,高適隨即寫了一首《燕歌行並序》應和。詩中為後人所贊的名句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看得出,他當時是個憤青。自古憤青皆無奈,高適也一樣。他看到了長安的精彩、繁華和美麗,可是那跟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將士在前方拼殺,可是我高適呢?
  • 李益及其邊塞詩
    李益(748—827),字君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 高適短篇邊塞詩的名作,格調高昂,雖抒發思鄉情卻哀而不傷
    在唐代文學史上,高適、岑參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他們所創作的邊塞詩作,反映邊塞風光,記錄邊塞生活,很有格調高昂的盛唐氣象。即便是寫將士們思鄉的詩作,同樣充滿豪情,並無後代詩詞當中的那種悲涼。且看: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 高適:不放棄的人生,成功可能遲到,但不會缺席
    它更側重於表現戰爭的慘烈,側重在恢弘的戰爭場景中,再現個體悲壯的犧牲和苦難,並對這種苦難給予深沉悲憫的人性關懷。同時,它還對不恤士兵、沉醉歌舞的將領,進行了辛辣地揭露和諷刺,因此《燕歌行》被譽為高適的「第一大篇」,也是唐代邊塞詩歌裡程碑式的「良心之作」。
  • 高適經典唐詩九首,唐代詩人中封侯唯此一人
    高適,唐代大臣、詩人。
  • 高適晚年詩作最動人的一篇,竟是寫給杜甫的,杜甫讀過淚灑行間
    其中,唐代著名大詩人高適的這一首詩,最為動人。接下來一起欣賞一下高適寫給詩聖杜甫的這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唐·高適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這首詩可以說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據說杜甫看到這首詩後,竟然「淚灑行間,讀終篇末」,可見這首詩不簡單。大約十年後,高適已經離世,杜甫還寫下了一首《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懷念兩人的友誼。回到這首詩本身,此詩能夠令杜甫那麼感動,不僅僅是因為二人的友誼。
  • 李益與霍小玉,多情詩人薄倖郎,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公元750年左右,李益出生,大曆四年19歲的李益進士及第,詩名遠揚,被列入「大曆十才子」。《霍小玉傳》中,霍小玉是從前霍王寵愛的婢女生的女兒,霍王死後,眾兄弟認為她出生低賤,被趕出王府淪為娼妓。霍小玉十六歲時遇到李益,當時李益二十歲出頭。霍小玉愛慕李益的才情,經常吟詠李益的詩:「開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李益看重霍小玉綽約多姿,婉轉迷人,李益說:「小娘子愛才,鄙夫重色。
  • 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同崔邠登鸛雀樓  唐·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