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適,人才難得。不僅能活躍於民間,還能走紅於廟堂。
他寫過很多邊塞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唐朝邊塞詩「四大天王」。
他的詩友中,最著名者是李白、杜甫。
他打過很多仗,最著名的戰友,叫哥舒瀚。
他在仕途上爬得很高,甩一眾詩人幾條街,清高如李白、才高如王維、仕途達人如白居易,都未達到那樣的高度。
就連賀知章那樣的老油條,也望塵莫及。
高適,有唐一代,唯一封侯的大詩人。(《舊唐書》:「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惟適而已」)
死後更是被冠以「忠」的諡號,這是一種很高的榮譽。
他身上,有很多謎團。
最大的一個謎,是李白被抓進看守所,他居然置友情於不顧,不僅不搭救,還一臉「我不認識李白」的表情。
這種躲貓貓的態度,跟他的筆風很不相符。
這還是那個筆力雄健,氣勢奔放,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高老師嗎?
02
我能理解高適的不容易。
如果他有座右銘,我相信是下面這句:
「人生哪有什麼成功,挺住意味著一切!」
高適一直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
就象他的名字——境界高遠的地方,才是他的舒適區。
高適同志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激越的一生。
所以他熱愛戰場,最後也以邊塞詩而聞名。
在61歲的生命裡,他從未放棄過自己,一直在奮鬥、奮鬥。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高適的人生,一直蹉跎到了49歲。
但生活和命運,最終還是褒獎了他。
讓我們先看看他逆襲的一生,是如何度過的。
03
高適的家鄉,河北景縣
女皇武則天執政的最後一年(704年),高適出生於河北景縣。
他生命的前20年,歷史記載很少,估計跟我們一樣,努力學習,生活枯躁。
20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到長安旅遊,看一切都覺得新奇。
他想留在長安,可惜首都房租太貴,他很知趣,轉身去了宋城(今河南商丘)。
在那裡,他一邊學習,一邊從事人類最原始的職業——種地。
這樣的生活,一直過了7年整。
開元十九年(731年),他也快30歲了,覺得這樣下去可能一輩子就廢了,於是北上旅遊。
在寫詩的同時,開始與有權勢的人拉關係。
他想加盟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以及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都沒有成功,別人看不起他。
生活沒有起色,令人著急。
要知道王維像他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是全國狀元了。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高適也想走科舉這條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他趕到長安參加考試,不幸名落孫山。
35歲再考,再次落第!
可能大家不懂古代落榜意味著什麼。
我可以告訴你們,現在我們高考落榜了,還有很多謀生的招數。
但科舉,真的是古代讀書人的獨木橋。
04
高適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敢在長安呆下去,房租餐飲太貴。
他不得不返回宋城,途中遇到一個從邊塞回來的朋友,肚子裡有點筆墨,寫了一首邊塞詩。
作為軍事迷,高適隨即寫了一首《燕歌行並序》應和。
詩中為後人所贊的名句有: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看得出,他當時是個憤青。
自古憤青皆無奈,高適也一樣。
他看到了長安的精彩、繁華和美麗,可是那跟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將士在前方拼殺,可是我高適呢?毫無作為。
真的很難容忍。
他在詩裡順帶YY了一下。
「我們當代的李將軍在哪裡?」
05
在宋城,高適繼續蹉跎,以酒澆愁。
實在受不了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出去散心。
去的地方,除了魏郡,還有楚地。
很快又到了新一年的春天,高適45歲。
朝廷發生了大事,大唐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他的門客董庭蘭也因此離開長安,董是高適的好朋友。
冬日時分,高適與董庭蘭在河南老家相遇,喝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辨五指。
分手之際,他寫出了一首豪情的《別董大》。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是能進入中國詩歌史的殿堂級作品。
此前,文人們寫的告別詩,要麼悽涼纏綿、怨天尤人,要麼低徊傷感。
用今天的話說,不是太正能量。
而同樣不得志的高適,卻寫出了空前的豪邁。
以豪邁寫憤懣,看似不搭,實則水平極高。
06
很快,高適同志的好運就來了。
在告別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歲時,科舉的紅榜上,終於出現了高適的名字。
但組織部門給他安排的職位,令他重歸鬱悶。
封丘尉,九品官。它的工作主要是,「親理庶務,分判眾曹,割斷追徵,收率課調」。
也就是說,主要忙雜事,同時職低權輕。
這個崗位,白居易、孟郊、李商隱、王昌齡、顏真卿都呆過,發過牢騷。
他也想發牢騷,想了想,算了。
高適決定賭一把,畢竟已50歲,算進入晚年了。
他要去從軍。
這需要巨大的勇氣,不是每個詩人都能殺敵於戰場,運籌於帷幄。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決定無比正確。
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看中了他,並迅速任命他為掌書記(機要秘書)。
哥舒翰是唐朝很有名的一員猛將,對打突厥人很有經驗,深得朝廷信任。
至於他為什麼看中高適,可能是他喜歡邊塞詩,也可能是因為高適跟他有相似的人生經歷。
哥將軍以前也不成器,整天賭博喝酒,無所事事,一直到40歲仍然沒有人生目標。
直到父親去世後,哥將軍才痛改前非,決心幹出一番事業。
一個人只要醒悟,機會總會垂青於他。
07
哥舒翰成了高適人生中第一個伯樂。
幾乎鬱悶一生後,高適從此進入事業的快車道。
所謂,「野百合也有春天」,所謂,「笞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這裡,囚徒要為高適點個大大的贊。
確實懂得抓機會。
走上這條道,他就沒下來過。即使後來哥舒翰慘敗、被殺,他仍能獲得玄宗和肅宗父子的青睞,這在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裡,並不容易。
這是他跟詩人朋友們不一樣的地方。
很多詩人,只能搞搞創作,喝點小酒,發點牢騷。
但高適顯得更有政治頭腦,知道如何在兇險的官場立足。
換作李白或杜甫那樣的官場小白,恐怕早就被對手整死了。
高適終於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
雖然在年齡上沒有什麼優勢,但高適晚年仕途堅挺,一路飄紅。
——五十二歲,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
——五十三歲,隨大老闆唐玄宗至成都,不久被提拔為諫議大夫;
——同年十二月,高適升為淮南節度使,掌管大唐最富庶的地區,並組織軍隊討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五十四歲,平定永王叛亂,並救睢陽之圍;
——六十歲,任劍南節度使。
——六十一歲,任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高適的個人聲望,在封侯這一年,達到了頂點。
寫了一輩子詩,現在才知道,寫詩只是自己的副業。
08
文章的最後,要揭開一個不解之謎。
李白入獄,為何高適沒反應?
這件事,沒有結論,只能靠歷史資料來推斷。
公元744年,40歲的落榜生高適,在一次雞尾酒會上認識了李白。
當時李白已經是詩壇傳奇、社會名流,而高適仍然蝸居在河南,人生沒有方向。
可以想見高適對李白的崇拜。
他像個孩子一樣,樂呵呵地跟著李白、杜甫,在河北、山東一帶野遊,不知疲倦。
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呢?
根據杜甫的記錄,三個人可以睡一張床(「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
白天打獵尋仙,晚上喝酒對詩,好不暢快。
就這樣過了兩個多月時間,高適才回到商丘,再次複習,準備科舉考試。
他信任李白大哥和杜甫弟弟,引為知己。經常給他們寫信,交流新詩,互相鼓勁。
安史之亂爆發後,高適投筆從戎,實現了人生的轉折。
他的伯樂,先是哥舒翰,後是唐玄宗和唐肅宗。
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
但彼時,老天在他和李白之間,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事情是這樣的。
李白覺得永王李璘有治天下的才華,果斷前去投奔(投資眼光不是一般的差)。
而朝廷派去鎮壓叛亂的,正是剛被提拔為淮南節度使的高適。
高適聯繫到很多反對永王的軍隊,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
他指揮打仗也很漂亮,永王很快戰敗。李白被俘虜,罪名是附逆,也就是參與謀反。
一般這種罪名,難逃一死。
李白當時的夫人找高適幫忙,高大人避而不見。
李白著急了,在潯陽的看守所裡,親自給高適寫信,回憶了他們的友誼。最後問道,
「高大人現在發達了,能不能救救為兄?」
高適不僅沒有救他,甚至連一個簡單的回覆和表情都沒有。
如此冷靜與理性,很不近人情。
如果你了解唐朝當時的政局,你就會理解高適的無奈。
走到那麼核心的位置,高適的眼界很開闊,他的人生只剩下兩個字。
權鬥。
很多人都知道,他與李白的私人關係很好,正等著他做出錯誤的判斷。
必須劃清界限。
只要走錯一步棋,別說營救李白,連自己都可能萬劫不復。
前半生蹉跎,後半生兇險,這就是高適生命的全部。
09
好在李白的運氣不錯,他沒有被判死刑,只是被流放到夜郎(今重慶綦江一帶),半路又被放走。
只是從此,高適和李白,這對曾經的好朋友、患難之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一見如故,再見陌路,說的可能就是高適和李白吧?!
我曾設想過一個歷史場面。
李白出獄,尋到高適,撥劍出鞘,要找他麻煩。
眾所周知,李白的劍術,是不錯的,他曾自稱大唐第二,僅次於老師裴旻。
他曾多次在詩中殺人,有詩為證,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單人退群寇」;
「日殺三虎」。
現在,他似乎想在線下殺人了。
高適左右,將士們全都撥出了刀,亮晃晃一片。
高適哭笑不得,拍著李白的肩膀說——
「放下你的劍,我不會說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