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別董大》賞析

2021-01-10 正北方網

千裡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首先,我們來了解作者與董大的一些情況。高適(700~765)是唐代著名詩人,字達夫,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他雖然也做過幾次官,甚至安史之亂後當過刑部侍郎(有人說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官員)等大官。但好像在當官方面沒有什麼建樹。他的「著名」主要體現在下列4個方面:一是他與唐代另一名詩人岑參齊名,並稱「高岑」;二是他與王昌齡、岑參、王之渙三人合稱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三是他曾與李白、杜甫這兩位詩壇巨星在洛陽相識,並一同遊歷過不少地方,後來有人稱他們為「三賢」;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有個「三賢祠」,就是紀念他們3個人的。四是《舊唐書》上有句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你看,高適不簡單吧?

現在,說說董大的情況。董大指的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董庭蘭幼年貧困,曾經以乞討為生;後來刻苦學習音樂,他不僅會彈琴,而且善於作曲,還會寫詩。當時的宰相房琯(河南人,字次律)非常欣賞他。唐代詩人崔珏寫過一首題為《席間詠琴客》的詩:「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詩中的「七條弦」指的是七弦琴,「此藝」就是指彈奏七弦琴的藝術。盛唐時盛行胡樂,能彈奏或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詩中的「房次律」就是指宰相房琯,「憐」就是愛或喜歡之意。你想能得到宰相欣賞的音樂家,其交往之廣,名聲之大,自不必說。據說,由於高適也通音律,常與董大切磋,所以成了好朋友。這首《別董大》寫於宰相房琯被罷之後,董大也就離開了長安,境況很不好。而當時的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當時,高適與董大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見了一面。這就是《別董大》的寫作背景。  

其次,解釋幾個詞語:1.別董大,原詩共二首,這是第一首。董大,即董庭蘭,因為排行是老大,所以稱董大。2.「千裡黃雲白日曛」,意思是大片的黃雲把太陽遮得昏昏暗暗的;曛(xūn),形容天色昏黃的樣子。

最後,賞析這首詩。

1.「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從表面文字上看,這兩句是純粹的景物描寫。短短兩句,不僅寫出了送別的季節與當天的具體時辰,而且寫出了傍晚時風雪交加的寒冷悽涼的情景。我們看到的送別詩中,前兩句大多也是寫景。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但,他們所寫的景物,並不讓人感到悽涼,而這首詩卻與之相反。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所寫是送別時的真實情景;二是高適與董大當時的遭遇與心情極其相似,而又恰逢風雪交加的黃昏,所以,詩人就用渲染環境的手法來傾瀉心中霧霾。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如果我們聯繫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會更加理解高適的寫作匠心了。想想董大以前的風光,再看看現在的悽涼,一代音樂才人淪落到如此地步,怎不催人淚下!

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是詩人直接面對董大說的話,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讀者看到這裡,會不會有突然之感:剛才還是很悲傷的樣子,怎麼一下子似乎又高興起來了?此刻,我想到了《舊唐書》寫的那句讚揚高適的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有人評論後兩句詩寫道:「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徵途,迎接未來。」有的還說:「踏上徵途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說後兩句詩是對朋友的勸慰或慰藉,這是對的。但,對「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說話才樸質而豪爽」這樣的分析,筆者實在不敢苟同。

筆者認為後兩句詩至少有下面幾個含義:

一是前兩句所描寫的景物,董大看到眼中,必然如同高適一樣,會產生悽涼而悲傷的情感;高適知道這一點,為了使董大從消極的情緒中解放出來,於是他言不由衷地說出後兩句詩來。當時高適說那句話時的聲調與面部表情,恐怕不會有「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的樣子吧?大概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而已。我相信董大聽了,決不會一掃離愁別緒,恰恰相反,他也許聽了會大哭起來呢!

二是詩中的幾個詞語透露出高適與董大的離別時的情景。一個詞是「愁」,另一個詞是「莫」,「愁」這個詞,寫出了董大當時失意與憂傷的樣子;「莫」,這裡當「不要」講,這個詞透露出的意思是,高適看到董大愁苦的表現,可能就強作笑顏地說道:「你可不要這樣呀!」所以,不管是高適還是董大,在這種情景下,決不會有什麼高昂的情緒與豪爽的語言,更不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三是詩人委婉地鼓勵董大不要過分悲傷,不要因失去了「宰相房琯」這樣的「知音」就心灰意冷,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會有人欣賞你的。請注意後一句的「前路」,那是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的:明裡是指董大此去所到之處,暗裡是指董大此後的前程,即未來的希望。至於「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完全是誇張。但這種誇張又不是毫無根據的吹捧,而是出自內心的讚嘆。因為在京城長安就有那麼多人賞識的董大,早已是遐邇聞名的大音樂家了,所以,不管走到哪裡,也會有「知音」的。其實,董大此後究竟前途如何,不僅董大不知道,就是寫這句詩的高適恐怕也只是寫詩而已。

所以,一句話:筆者看了古今某些專家對這首詩的某些評論,是有所質疑的。理由如上。這裡,也請讀者不吝指教!

 

[責任編輯:何娟]

相關焦點

  • 別董大、送魏八,相比其他詩人,高適最具情懷
    在今年剛過去的中秋晚會上,高適和他的《別董大二首》又火了一把。相比央視的《經典詠流傳》,鳳凰傳奇改編的《別董大》無疑是更加成功的,在流行歌曲的元素上,添加了說唱、京韻,很符合當今人的「口味」。很難能可貴的一點是,他們的改變算是尊重原著的,另外也把整個詩詞的意境唱出來了。「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說出了生活的不易,也符合音樂家「董大」當時的生活狀況。
  • 《別董大》裡面的董大是誰?讓高適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來送別
    在唐詩裡,我們都知道,高適和岑參是兩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生於盛唐時期,他所寫的詩具有大唐氣派,筆力雄渾,氣勢磅礴。《滄浪詩話》裡面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可見高適的詩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的是高適的《別董大》。原詩有兩首,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一首,大家可能背誦也很過關,詩的意思也都懂,卻從來沒有問問,高適別的這個董大是哪位大神。值得讓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高適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呢?董大名叫董庭蘭,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音樂家,琴師。
  • 高適 《燕歌行》 賞析
    賞析  高適說,開元二十六年,來訪的客人中,有跟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剛剛歸來的;他作了一首《燕歌行》給我看,有感於邊疆徵戍之事,因而我也寫了一首《燕歌行》應和他。     我們也來看一下高適此前的簡歷:【704年,高適出生。
  • 高適的《別董大》,讓我讀懂,離別也可以是相互激勵
    人生有聚有散,聚散是常態,離別很多時候都是以傷感來表達的,但是高適的《別董大》卻一改離別的傷感之情,從而採用了一種激勵的方式進行,讓朋友離別的傷感一掃而過,從而讓離別變成了激勵奮鬥,拼搏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原詩:別董大唐·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莫愁前路無知己,高適《別董大》的背後,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去
    高適和董大是在房琯的宴會上認識的,彼時董大是房琯的門客,而高適則是一個上門幹謁的考生。如果說董大曾經是失落,那高適簡直就是落魄。高適20歲來長安的時候,才華橫溢,意氣風發,他覺得考進士猶如探囊取物,所以從不去幹謁,不去巴結權貴,更不屑於考個明經什麼的。
  • 別董大 Farewell to a Lutist
    別董大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 小學必背古詩80首:《別董大(其一)》
    今天,咱們來學——《別董大(其一)》。這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的作品。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繪本中華故事水墨古詩》別董大其一高適03:24來自傳統文化圓桌派《別董大這年冬天,他與高適在睢陽相會。董庭蘭擅長彈奏七弦琴,但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並不多。這時的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在此情境下,高適寫下了這首詩,它表達的意思是:「北風呼嘯,黃沙千裡,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已黯然失色。大雪紛紛落下,群雁向南飛去。不要擔心新去的地方沒有朋友,憑著你的才情世上有誰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 《別董大》古詩朗讀
    別董大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1. 唐代國力強盛,與邊疆交往廣泛。2. 邊境戰事頻繁,文人把邊塞立功作為求取功名、為官於朝的途徑。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與岑參,後世合稱「高岑」。一、初讀知詩意高適(700-765),字達夫。他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性格狂放不羈,好結交遊俠。他才氣沒有李白大,但是有著實際政治才幹。在動輒自比王侯的盛唐詩人中,高適是唯一做到高管而封侯者。
  • 《別董大》兩首未必作於同時;《春曉》的「不覺」也能讀不jiào
    一直以來,我們在學習高適這兩首《別董大》的時候,都是把兩首詩放在一起來解讀的。《全唐詩》是清代編撰的,雖然把兩首詩收錄在一起作為組詩,但是真的能說明它們是創作於同一個時候嗎?我最近在了解了一些關於高適,董大與房琯的生平之後,忽然對這兩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些懷疑了,理由就在這句最著名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解讀上。
  • 四年級上冊語文全部古詩注釋、譯文及賞析,孩子學習古詩輔導資料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部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全部古詩注釋、譯文及古詩賞析,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收藏起來,作為孩子學習古詩的輔導資料。這一學期同學們要學的古詩共有9首,分別是王維的《鹿柴》、白居易的《暮江吟》、蘇軾的《題西林壁》、盧鉞的《雪梅》、李商隱的《嫦娥》、王昌齡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高適的《別董大》,這些古詩要求學生掌握。
  • 唐朝詩人高適這首詩,讓人懂得了,原來窮也可以窮得這麼瀟灑
    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都難以做到,可是唐朝詩人高適卻做到了,他這一首詩,讓人真正懂得了,原來窮也可以窮的這麼瀟灑。高適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別董大》,但卻不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首:「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因為高適的《別董大》其實有兩首,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另外一首。
  • 董大是誰:聞名京城的琴師,高適口中的天下知
    兩首《別董大》終於讓這兩位名垂千古。一個叫高適,邊塞詩的第一牛人。董大,天下最聞名的琴師。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董大的本名呢?落魄的前半生董大其實是有全名的,叫做董庭蘭。他的前半生過的很窩囊,從來不讀書,從來不好好幹活,就是在流浪和乞討要飯中度過。這也是很神奇的一點。他的琴到底是怎麼學會的?他當過兵。
  • 邊塞詩人——高適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後人將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成就最高。
  • 高適經典唐詩九首,唐代詩人中封侯唯此一人
    高適,唐代大臣、詩人。
  • 高適的一首邊塞詩,只有短短28字,卻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
    另一位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也非常欽佩王之渙的才華,更是很欣賞這首《涼州詞》,有一次閒來無事就附和了一首。下面介紹高適的一首邊塞詩,只有短短28字,卻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唐代:高適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
  • 李白和高適,歷史上的恩怨情仇
    05在宋城,高適繼續蹉跎,以酒澆愁。實在受不了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出去散心。去的地方,除了魏郡,還有楚地。很快又到了新一年的春天,高適45歲。朝廷發生了大事,大唐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他的門客董庭蘭也因此離開長安,董是高適的好朋友。
  • 描寫大雪雪景的古詩詞有哪些 2019大雪節氣詩詞句賞析大全
    2019大雪節氣詩詞句賞析大全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雪、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吟詠的對象,作者借雪梅爭春,雪白梅香,各有所長,來告誡我們,人各有長,要取長補短。
  • 鳳凰傳奇一首《別董大》感動了無數人,但你可能不知董大是何許人
    鳳凰傳奇在前兩天央視中秋晚會上的一首玲花戲曲唱法《別董大》,十足的中國風古韻,加之膾炙人口的古詩文歌詞,聽醉了,唱哭了不少觀眾。但是很多觀眾可能並不知道董大是誰?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位董大究竟是何許高人!
  • 高適:他曾自由自在布衣躬耕田,他也曾萬裡不惜死,仗劍走天涯
    高適,字達夫。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作品賞析:1、《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