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在學習高適這兩首《別董大》的時候,都是把兩首詩放在一起來解讀的。《全唐詩》是清代編撰的,雖然把兩首詩收錄在一起作為組詩,但是真的能說明它們是創作於同一個時候嗎?我最近在了解了一些關於高適,董大與房琯的生平之後,忽然對這兩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些懷疑了,理由就在這句最著名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解讀上。
高適與董大的相識還是在董大作為房琯門客的時候。那時候,高適剛開始闖蕩京都,以為考個科舉有如探囊取物,結果被現實狠狠教訓了一番,最後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驕傲,開始結交文人權貴,房琯就是他的幹謁對象。在這裡,他遇到了董大。
董大是有名的古琴師,雖然靠《胡笳十八拍》擁有了一點名氣,但那個時候古琴彈奏曲高和寡,他比起深得皇帝器重的李龜年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所以董大在音樂方面是失意的,最後也不得不改變了方向,學習了西域樂器篳篥,開始走進群眾裡去。
十多年後,兩個失意落魄的人在宋城相遇,彼此都很感傷,高適念出了那句:「六翮飄飄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一番感懷之後,兩人分別各覓前程,這才發現落魄到了「今日相逢無酒錢」的境地。友人告別,傷感之餘往往有勸勉之詞,如果高適此時說了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那麼就可以理解為:何必擔憂以後會遇不上知音人呢,遲早有一天你與我都能名動天下,為天下人所認識的。也就是兩個失意落魄的人對前途的寄望。
其實董大是有知己的,那就是房琯。崔鈺曾在詩裡說過:「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董大真正需要的是有更多人能欣賞自己的音樂。那如果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解讀為:何必擔憂沒有知己呢?現在天下人還有誰是不認識你的呢。這樣,整個語境就變了。
高適與房琯都是因為追隨了出逃的唐玄宗而得到晉升,房琯還一度登上了宰相之位。隨著房琯的升遷,董大也得到了更多的表現機會,聲名大噪,在音樂圈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可惜董大管不住自己的名利心,借著房琯的手上大權與賞識,也開始了弄權謀利,最終被彈劾。房琯為了保住他,加上朝堂上的政治矛盾,先是被貶為太子少師,後來更被貶為邠州刺史。
這一年正是公元758年,而在這一年,同在朝中的高適也因為敢於直言,被貶為太子詹事,兩人都跌落神壇。董大的命運要麼是追隨房琯前往邠州,要麼再次流落江湖。所以,這個時候,極有可能發生高適與董大的第二次告別,也極有可能是在這個時候,高適才寫下了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一次,感傷的是應該是人生的起落。
這個時候,董大的際遇同樣可以對應「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話,因為這個時候他確實已經是天下聞名的音樂家,可謂天下無人不識了,自然也就不用愁沒有知己的問題了。因此,高適說這句話就是純安慰的意思了。
所以,我認為《別董大》兩首極有可能是寫在不同的分別時間裡的。747年告別時兩人都是落魄覓前程之人,連酒錢都付不起,758年兩人都已經名滿天下,但又再次遭遇了失意,心境與前景都跟詩歌很對應啊。
以上就是我對高適《別董大》的存疑,至於孟浩然這首《春曉》,我疑惑的同樣是這樣一個邏輯問題。
一直以來對「春眠不覺曉」這句的翻譯都是說作者睡得香沉,不知不覺就天亮了。「覺」字都讀jué音,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個字應該讀jiào。如果是讀後者,那麼作者就變成了一夜不曾睡覺。
一夜不曾睡覺到底合不合理呢?
傳統翻譯裡認為「夜來風雨聲」是作者睡醒後的回想,也就是說作者睡前,風雨已經來到,所以醒後猜想「花落知多少」。但這個「夜」真的是入夜時作者睡前的時間嗎?為什麼不可以是天曉之前的整夜的時間?如果是睡到半夜裡才來的風雨,那睡得「不覺」的作者又是如何聽到「風雨聲」的呢?這是疑問一。
疑問二:這首詩主題說作者有惜春之意,依據就是最後一句「花落知多少」。那按這種說法,還有什麼比得上一夜不睡,更來得惜春呢?你看蘇軾的惜花是怎麼做的呢,是「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拿著蠟燭去陪伴那一朵絕美的海棠啊。孟浩然既有惜春之意,何以睡得「不知不覺」呢?
疑問三:這首詩是作者入長安謀求仕途,卻落第回歸故鄉時所作。換句話說,作者這時候也是個仕途失意之人,心情應該是有一定的憂鬱的,一夜不睡與不知不覺一覺睡到天亮相比,哪個更加合理呢?
所以我認為這個「覺」字應該讀jiào音。春眠不成眠,聽了一夜的風雨,直到天曉傳來了鳥兒的鳴叫,才猜想不知外面落花多少。這樣,作者的仕途失意與惜春之意不是更明顯麼?
以上兩個問題都只是我的解讀角度,聊作日常動動腦筋而已。而針對它們,你們又會有怎樣的解讀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