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第四單元
01
我很喜歡現在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尤其是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我喜歡它,自然不是因為它增加了古詩文的比重,——雖然已經為人父母,依舊擺脫不了對「背誦全文」的恐懼——我喜歡這本教材上的童話。
小時候,我就喜歡童話故事,可是條件不允許,家裡只有一本童話書,還是缺張少頁的連封皮都沒有的童話書,即使如此,也被我奉為至寶。
長大了之後,再想看童話,形象又不允許了。很多人會說,你一個大人,看什麼童話書!人吶,很容易被別人的語言所左右;有的人,又偏偏喜歡對別人的行為指指點點,非要你順著他的意來,才肯罷休。
所以,我很羨慕現在的小朋友,可以「明目張胆」地看童話。而我,只能偷偷摸摸地、打著為大家想作文範文的旗號,看看你們的語文教材。
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區別吧。長大成人,就要學會融入集體,儘可能讓大家接受你,哪怕這個接受,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哪怕這樣的接受,並不是出於你的本意。
就好比今天我們要說的那條狗。(《不會叫的狗》也叫《小狗學叫》)
02
今天的要說的狗,有點特殊,因為他不會像狗一樣汪汪叫,對於別的叫聲也是一無所知,可以說,在叫聲這方面,他完全就是一張白紙,一張可以打零分的白紙。
更可怕的是,他到了一個沒有狗的國家。這跟有的商人到了一個沒人穿鞋的國度不一樣,後者意味著大把的商機,而前者,卻意味著你在這個城市,沒有同類,也沒有人可以真正指導你,怎樣做一條狗。
這是一條什麼樣的狗呢?課文內並沒有描述,但不妨礙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它的樣子來,孤零零的,「累累若喪家之狗」。
他從來到這個城市,就在逃命和誤解中掙扎,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童話一點都不好玩,童話不都應該是很完美的結局嗎?
他學雞叫,被狐狸盯上了。
他學杜鵑叫,又差點被神槍手打死。
他想融入別人的圈子,偏偏大家還都知道他是條狗,哪怕他不會狗叫。
可以說,這次的續寫,應該很受小朋友們的歡迎:大多數的小朋友,就喜歡這種「倒黴蛋」的童話,哪怕自己的作文還沒寫完,但一旦想到他在路上又遇到了倒黴的事情,一定樂得前仰後合,哈哈大笑起來。
然而,我並不喜歡,雖然課文提供了三種結局。我想讓他做條狗,做條真正的會汪汪叫的狗。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更懂得在一個缺少同類、應者寥寥的社會裡,做回自己有多難。我想幫幫他,可是怎麼幫呢?
讓他融入別人的圈子,意味著他就不再是一條純粹的狗了。
可是讓他學狗叫,又可能面臨著被孤立的風險。
兩難之下,這樣的續寫真的很燒腦。
03
(續寫,約780字)
狗在小母牛的幫助下,學會了牛叫,他努力做出開心的樣子來,哞哞地叫著向遠處跑去。因為小母牛告訴他,這是世界上最好聽的叫聲。
他跑啊,跑啊,碰上了一個農民。
狗討好地跑過去,哞哞地叫著,還衝著農民搖了搖尾巴。
「天啊,這是什麼東西,是狗嗎?只有狗才會搖尾巴。」農民驚訝地看著他,「可是,你為什麼要發出牛叫呢?」
「我不會狗叫,我剛學的牛叫,我想你應該喜歡。」
「然而,我並不喜歡,你的牛叫對我一點幫助沒有。我需要的是能耕地的牛,而不管他發出什麼聲音。」
「你能對我有什麼幫助,你又幫助過誰呢?」農民繼續說。
狗再一次落荒而逃,這回,他徹底迷茫了。他不知道,應該發出怎樣的叫聲才是受人歡迎的了。
狗往回跑的時候,看見那個神槍手正在衝著杜鵑瞄準。狗害怕極了,畢竟杜鵑曾經幫助過他呢!狗試圖去提醒她,可是不知道用什麼叫聲來提醒,是牛叫、杜鵑叫、還是雞叫?
三種聲音在狗的喉嚨裡翻滾著,糾纏著,在千鈞一髮的時刻,狗終於發出聲音來了!
「汪……」
那一聲,好似驚雷,把神槍手和杜鵑都唬住了。
看著他們驚訝的表情,狗好像闖了大禍似的,又夾著尾巴灰溜溜地跑了,不過,這次,他跑的時候,沒有那麼迷茫了。他感覺自己好像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可是究竟做了什麼,他又說不上來。
再次看到小公雞的時候,他正在狐狸的嘴裡掙扎。狗一下子憤怒了,這可是自己來這個城市,交的第一個朋友呢。
「汪,汪汪,汪汪汪……」狗朝著狐狸憤怒地咆哮著,他不在乎別人喜不喜歡這個聲音。
狐狸居然也被嚇住了,他雖然知道自己的面前是條狗,可是他對狗發出的那個聲音,充滿了恐懼,「天啊,那是什麼聲音,聽得我心臟都要跳出來了!」
狐狸放下小公雞,一陣風似的逃了。
小公雞得救了,他感激地對狗說,「謝謝你救了我,你剛才發出的是什麼聲音?是狗叫吧。」
「我也不知道。」狗靦腆地說。
自此,這個城市多了一種聲音,是從那隻狗的嘴裡發出來的,誰都不能保證那是狗叫,而小公雞和杜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勇敢。
04
我不確定,這個續寫是否遵從了作者賈尼·羅大裡的本意。不過,他的作品,肯定是有別於安徒生的作品《醜小鴨》的。
同樣是找不到同類,同樣是受人排擠的情況之下,安徒生安排醜小鴨投入了「媽媽」的懷抱(找到了同類)。
而羅大裡,卻希望這條狗能獨自去探險。
這也就解釋了,獲得至高榮譽國際安徒生大獎的這位童話教父的作品,為什麼被稱作「全世界爸爸必備」。
安徒生的童話,是媽媽們攬在懷抱的,而羅大裡的童話,是被爸爸們扛在肩上的。
媽媽給我溫暖,爸爸教我勇敢。
不只是《不會叫的狗》如此,作者羅大裡的經典之作《洋蔥頭歷險記》同樣如此,這本書在中國,甚至比作者本人更有名氣。
在這本書中的男孩子,不僅有智慧,而且有更多的正義感,這種正義感,偏頗一點地說,都應該是爸爸來教的。
而《不會叫的狗》想要教給我們什麼呢?其實,我們可以從洋蔥頭的話裡找到答案:
「在這個世界上,大家完全可以和平相處。地球上大家都待得下——既待得下狗熊,也待得下洋蔥大蒜。」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