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山老母是古代神話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驪山老母」,亦稱無極老母。傳說驪山老母居於驪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道觀中都供奉有她的聖像。
傳說中驪山老母橫跨多個時代,具有極為強大的法力,並教出各個時代中的英雄女將,如齊宣王的妻子鍾無豔(戰國時代)、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唐代)、高君保的妻子劉金定(宋代)、祝英臺(東晉時期)、千年白蛇白素貞(宋代)等,都為驪山老母的門下弟子。
《路史》云:「女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長安志》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母殿即其處」的記載。《漢書·律曆志》將驪山老母稱為「驪山女」(騰蛇),也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驪山女亦為天子, 遂以為女仙,尊曰老母」。驪山乃老母鍊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 種皮膚頑症,故曰神湯,亦是老母之聖德也。
驪山老母不僅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遠古尊神,中國民間祭祀老母的活動也由來已久。農曆正月二十日民間製作麵餅是為紀念老母鍊石補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驪山老母廟會,歷時五天,屆時,各地香客、民眾數萬人上山朝拜、祭祀這位功德無量的遠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
相傳樊梨花、白素貞都曾師從於此人。
據《神明聖紀》記載:樊元帥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兄長樊龍、樊虎協助鎮守。樊梨花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道法高強。不僅具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法,更配有誅仙劍、打神鞭、混天棋盤、分身雲符及乾坤圈等各種寶物。
當藝成下山之際,驪山老母告之約:將嫁與大唐將軍薛丁山協助徵西。」並語前世因緣:「汝二人為玉皇上帝駕前之金童玉女,某日天界蟠桃大會上,因動思凡之心,於嘻鬧之間,金童不慎擊壞瓊瑤,而玉女也將水晶瓶打碎,玉皇上帝盛怒之下,便將予以處罰。斯時,南極仙翁趨前稟告,金童玉女尚有夙緣未了,建議將二人貶下凡間,結為夫婦以了前緣」。
樊梨花兵至寒江關時,其遵從師命開關降唐,並與薛丁山結為連理,協助大唐繼續平西。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徵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
而《白蛇傳》中的白娘子也相傳曾師從於梨山老母。白素貞是四川青城山下修練千年的白蛇,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女主人公,也稱白娘子、白蛇。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杭州有藥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在西湖與美麗女子白娘子及其使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邂逅相遇 ,同舟避雨,遂結為夫妻。
在歷代傳說裡,梨山老母都是以慈祥的老奶面目出現。關於她的傳說真是神出鬼沒:
1、戰國時期:鍾無豔是她的弟子~
2、唐朝:她在唐僧師徒的取經路上,夥同觀音、文殊、普賢幾位菩薩弄了個莫家莊出來,自己扮寡婦媽媽,其餘則化作三個美貌小姑娘,把豬八戒迷得七葷八素,把唐長老調戲得面紅耳赤。然後還在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心的時候,跑去他面前磨繡花針,等著李白問她「你磨什麼呀?」她就說,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然後李白大受啟發,從此刻苦用功,成了一代詩仙。
3、太宗貞觀年間,她還收了西涼國寒江關守將的女兒樊梨花做徒弟,教她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術。然後叫她下山去找個如此這般的老公,還得讓他過三道難關之後才以身相許.
4、宋代:她又收了穆桂英做徒弟.結果這個徒弟命不大好,成了寡婦,還得帶領一群老寡婦小寡婦去打遼兵.還有一說白素貞白娘子也是她的弟子。
5、清代:居然有刻本小說講祝英臺殉情之後,被梨山老母救了起來,還教了一身法術,當了女劍仙什麼的。
女媧蛙圖騰重見天日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考古界在陝西臨潼驪山北麓發掘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基址——姜寨遺址,這前後十多次發掘,取得了非常豐富、寶貴的收穫。是我國新器時代考古工作中至為重要的發現,其價值之重大,為國內以至世界同期遺址所少見。至今,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還陳列著這個遺址的村落模型,西安半坡博物館最 近亦展出這裡出土的諸如「十六歲娃墓葬」等珍貴文物。它的非常內涵對研究前仰韶文化與仰韶文化時期的社會性質、社會組織以及先祖的生產、生活、文化、意識形態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尤其是蛙圖騰的重見天日,為解開女媧風俗淵源之謎,解決女媧氏「繼興於驪」遺址是否存在這一疑問,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和契機。
所謂驪山女媧氏的蛙圖騰是一幅畫在彩陶盆壁上的蛙紋(實為蟾蜍)寫實圖畫。專家們認為,她與鳥紋、魯紋、鹿紋一起,同屬仰韶四大圖騰形象。蛙紋圖騰形象及變形圖案在整個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中幾乎到處可見,東起河南澠池的仰韶,陝縣的廟底溝,西至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都有發現。
女媧氏蛙圖騰重見天日之後,作為活的歷史文化——驪山女媧風俗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中記載的有關女媧氏的神話傳說,差不多都可以在這個寶庫中找到她的足跡。饒有趣味的驪山風俗,有的是對女媧氏不朽勳業的永遠紀念,有的是對蛙圖騰的崇敬禮拜,有的則是祖輩遵循約定成俗的民間禮儀,輾轉流傳,以至今日。
驪山老母殿,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相傳驪山老母曾在此山鍊石補天,並於唐玄宗時在此山之下向李筌傳授《陰符經》秘義,老母仙逝之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 (今陝西藍田縣境內),又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媧祠,以為紀念,後人逐漸改稱曰老母殿。
此殿坐北面南,建築分前、後兩院,前院有山門、前殿及配房,後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舍等。主殿老母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塑像,並藏有唐代所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碑文記載了唐代學者李筌在驪山腳下逢老母傳授《陰符經》秘義的經過。山門內兩側置有鐵鍋、鐵缸各一口,均為明代所鑄造。殿外山峰秀麗,風景優美,是驪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古蹟之一,為陝西省道教重點宮觀。
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鬥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鬥姥者,乃先天元始陰神,因其形相象徵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天尊。鬥姥上靈光圓大天寶月,號曰九靈太妙中天梵?鬥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華池中,湧出白玉龜臺、神獬寶座,鬥姥登寶座之上,放無極光明,化生九苞金蓮,應現九皇道體,為北鬥眾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故又稱無極大天尊。
《集仙錄》所載:驪山老母天姿綽約,風華絕代,嘗作閣道於驪山。秦時始皇帝遊此遇之,驚其豔,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懲,乃罷。自此之後化為老嫗,人遂以老母稱之。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八引《集仙錄》略謂: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但不曉其義。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李筌說《陰符經》玄義。
講畢,為時已久,母曰:「觀子若有飢色,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於谷中取水。水既滿,瓢忽沉泉中。筌回原處,老母已不見,只見麥飯數升,筌食麥飯後,絕粒。後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另一說,殷周之間有驪山女,為戎胥軒妻,親附於周,為諸侯所推服,唐宋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在通俗小說或戲曲中,驪山老母也稱「黎山老母」或「梨山老母」。
《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湡,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清俞樾《小浮梅閒話》云:「驪山老母,亦有其人,非烏有也。」
《太平廣記》卷六十三引《集仙傳》記其事。略云:
「驪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巖石室中,得《黃帝陰符》本,……筌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鬢髻當頂,餘發半垂,敝衣扶杖,神壯甚異。路旁見遺火燒樹,因自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尅。』筌聞之驚,前問曰:『此《黃帝陰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計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計一千八十年矣。』」
①於是命李筌坐樹下,為其說《陰符》之義。謂「《陰符》者,上清所秘,玄臺所尊,……乃至道之要樞,豈人間之常典耶!」
②遂對《陰符經》之出世和內容,進行長篇解說。言訖,謂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於谷中取水,飄忽重百餘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卻至樹下,失姥所在,唯於石上留麥飯數升。」
③筌乃食麥飯而歸。此從絕粒求道,注《陰符經》,著《太白陰經》行於世。
清俞樾《小浮梅閒話》云:「驪山老母,實有其人,非烏有也。
《史記·秦本紀》:「申侯言於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漢書·律曆志》載張壽王言:「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考驪山女為胥軒妻,正當商、周之間,意其為人,必有非巢囊眨詈釧服,故後世傳聞有『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
《神仙感遇傳》載唐少室書生李筌常遊嵩山,得《黃帝陰符經》,遇驪山老母,指授秘要。
宋鄭所南有《驪山老母磨鐵杵欲作繡針圖》詩。小說所稱,非無自矣。
每年的陰曆6月15日,是驪山老母聖誕紀念日。
恭祝大家,沐老母之神恩,得老母之賜福;恭祝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不斷更新觀念; 恭祝我們偉大祖國,駕起祥龍,乘風飛揚,一日千裡,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