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玄無礙」的觀法
根據《金獅子章光顯鈔》,「十玄」是略名,全名是「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總共有十義門,以顯十十無盡義,而此法門是依據「六相圓融」的教門而立說的。《華嚴經》用「海印三昧」來描繪佛的境界,「形容世界上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像海水一樣地被顯現出來,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因而一切事物就其關係來說都是『無盡圓融』,成了一種範圍無限廣大而又互相包容,互相而無個別區分的大法界。」
初祖杜順講述,智儼所撰的《華嚴一乘十玄門》,就如來海印三昧之所現而立十門,發揮其玄旨。此十門各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義,總成百門,以顯示重重無盡之義。為法藏的《探玄記》、《華嚴教義章》等闡發十玄所據。
法藏的十玄說和以上智儼的十玄說不是完全相同,分別稱為「新十玄」和「古十玄」。「法藏的十玄說幾經變動,最早是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的說法,後在《華嚴金獅子章》中改變了次序,最後在《華嚴探玄記》中又對十玄的三門作了名稱的改動。」
法藏大師在「金獅子章」第七章中說到十玄門,次序分別改成「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迴轉善成門」。以下將逐一介紹:
01.同時具足相應門
「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 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金和師子六根同時因緣起而成立,在時間和空間上本體和現象互相適應,沒有前後次序,相即相入,悉皆具足。〈妙嚴品〉云: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大疏云:
「如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
此門表述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以下九門是此門的別相。《華嚴哲學要義》稱之為「全體性原理」;湯一介則指此門表現之哲學意義:「一切事物都是此真心全體之顯現,用不離體,即體即用,[ …]當為說明『體用互相依存之統一』也。」
02.諸藏純雜具德門
《金獅子章》第二門說﹕「若師子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以獅子的眼和耳(五根之一)為例,雖然只屬其中一部分現象,各根同時收盡整個獅子相,可說是整個本體(獅子)之表現。類解以入一三昧的菩薩修六度為例,其俱時成就無量無邊諸餘行德,每種行德,各有差別,所以「名為雜耳」;不過,種種行德,都是布施,所以「名之為純」。「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湯一介指此門哲學內涵是說明「現象的同一性與差別性的統一」,這就是「事事無礙」說的。
類解:「此名依至相立,賢首新立廣陝自在無礙門故。」後來法藏將此門改名,以「廣」「陝」代替「純」「雜」,突出現象的緣起無常的特色。
03.一多相容不同門
《金獅子章》第三門說﹕「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
「一」指金體,喻理;「多」指師子相,喻事。金體和師子相互相容納,沒有妨礙。不過,事和理「各住自位」,「二雖互容,性相各別」,各有其不同相應的地位。湯一介指此門說明了「統一性與多樣性之統一」。
04.諸法相即自在門
《金獅子章》第四門說﹕「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門指出獅子每一部分(包括五根和每一根毛)都以金體而收攝整隻獅子相,強調部分雖各有別,但是其重要性不以數目多寡而增減,每一部分都「自在成立,無障無礙」,顯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的現象。湯一介指「任何事物(如金獅子)都有多重屬性(如其眼、耳或毛),這多重屬性都是此事物之屬性,屬性雖有差別但同為此事物之屬性,就構成此事物說是相即而又自在的,從而得出「差別性與多重性的統一」的觀點」。
方立天認為「前一門著重講本體與現象的相容和不同的關係,而[此門]則著重講現象與現象之間的相即而又相異的關係」。景雅注釋此門則著重「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更引經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大大擴展了「諸根諸毛,各攝全體」和「一即是多,多即一」,部分即可見整體的思想。
05.秘密隱顯俱成門
《金獅子章》第五門說﹕「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觀察金獅子時,如果只留意獅子形相,會忽略了獅子的金體;如果只留意金體,則會忽略了獅子的形相;還有如果同時留意獅子的形相和金體時,則顯現和隱沒兩情況都會出現。法藏分別以「顯」和「隱」稱「留意」和「不留意」下兩種情況。
慧庶法師認為:「『俱成』是講隱顯是同時成就的,[…]所以是俱成。秘密的意思是[…]見顯不見隱,見隱不見顯,隱顯彼此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不相見,成就隱的時候,顯也會成就。因為隱跟顯同時俱成,因此叫作『秘密隱顯俱成門』。」
湯一介指此門談到「現象與本體既有排他性,又有共存性,而排他性與共存性可同時存在,這樣就構成(現象與本體)的排他性與共存性的統一」。
06.微細相容安立門
《金獅子章》第六門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門提出了我們和事物相應時,每每有二分的看法:如「隱顯」(第五門)、「一多」(第三門)、「純雜」(第二門)、「有力無力」、「此彼」(第四門),將理和事分開了,未能如佛超越分別心的慧眼。不過,在華嚴法界,則「不礙安立,微細成辦」。教義章云: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經云:「一塵中有無量剎,剎復為塵說更難」;大疏云:「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表示本體和現象可一起顯現,互相容納,就算極微細的事物,也能包容其他一切。
湯一介指「此門是把上述各門作一總括,再進一步說明本體(理)與現象(事)可以一齊呈現,都可以互相包容(就理事無礙方面說);由於一切現象都是本體之呈現,故就現象方面說最微細的事物(事)也可以呈現其他一切事物(這是就事事無礙方面說的)
07.因陀羅網境界門
《金獅子章》第七門說﹕「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因陀羅網」是帝釋天宮殿所懸掛之珠網,網上的珠各現一切之影,而珠影又現其他一切珠影,重重互映,無窮無盡。此門將金獅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形容如可以互相映照的「因陀羅網」上的珠網,主要想說每一事物(師子眼耳支節和一一毛處)都包含其本體(金師子),而事物之間又互相包容,還包容其包含的一切,如是重重無盡,又融成一體。
湯一介稱這是哲學的意義上所謂「現象與現象的相對性與互融性的統一」。
雖然解釋此門時用「網珠」或用「鏡子」作喻,但是不可只停留在「相狀」,這門的重點是事物的一切,包括體和相等,都是互相包含,有無窮無盡的關係,那才是所謂「因陀羅網」的境界。
08.託事顯法生解門
《金獅子章》第八門說﹕「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法藏將有生滅變化的「師子」代表「無明」,「金體」代表不生不滅的「真性」。兩者合一,成了「金師子」,代表了「阿賴識」。這裡的「阿賴識」,不同唯識宗那種,而是如來藏。類解:「理事即真妄。論云: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覺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覺即令生無明正解。」法藏根據大乘起信論的思想,以「生滅門」和「真如門」看待阿賴耶識,此識有覺和不覺兩方面。覺即可正確了解真性,反之,則只是無明。
正如大疏云:「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門的重點是說世間事物雖是生滅虛妄,但是不動真如,卻能借託與它非一非異的事物,令人悟解,只看眾生是否能覺而已。
09.十世隔法異成門
《金獅子章》第九門說﹕「師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門以因緣和合而起的「師子」為喻,從時間性指出一切世間事物,都受到九世的約束: 每一剎那,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每一際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但是,正如通玄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它們之間「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亦證事事無礙法界。
10.唯心迴轉善成門
《金獅子章》第十門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
此門回應上一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強調了心的功能和重要性。無論是本體(金)或現象(師子),各無自性,都由心所迴轉出來,建立事(師子相)或理(金體)。正如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湯一介指此門與前「同時具足相應門」所引之《華嚴經義海百門》首尾相呼應。一切現象界之事物或隱或現,或一或多等等,皆在心之一念中生滅,均無自性,故為「非存在」,雖現象界之事物無有自性,但由「理事無礙」上說,現象(象)乃為本體(理)之呈現,故亦非「非存在」,「非非存在」者即「存在」也。「存在」與「非存在」既具有差別性,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又具有同一性,說理說事,有成有立,而此均隨心迴轉「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
法觀後來改此門為「主伴圓明具德門」,相信恐怕眾生執「心」為一切根源,「不能隨舉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謂於諸法中,隨舉一法為主,其餘之法則為伴,周帀圍繞,為唱為隨,主伴依持而無有障礙,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這才更顯圓融的境界。
學者看「十玄」和事事無礙法界的關係
方立天以十玄說的目的出發,認為:「十玄是一種所謂觀察事物、求得真理的法門,即達到對現象與現象、現象與本體、心與萬物圓融無礙的悟解,完全領會宇宙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教義。具有十玄的觀法,就是進入成佛的境界。」「法藏宣揚十玄說的目的是要說明佛法是一個整體,佛教各種法門是互相會通、圓融自在的;要論證一切眾生來具足一切理性和功德,不必假於修成,而能隨緣顯現十玄無盡的境界。也就是說佛和眾生只是迷悟的不同,一旦具有十玄無心緣起的悟解觀法,眾生也就成為佛。」
湯一介則從哲學層面入手,指出「十玄」,可注意者有:第一、一概念必有其相對應之概念而立,如有「體」必有「用」,有「統一性」必有「多樣性」,有「排他性」必有「共存性」等等﹔第二、所有成對之概念均為互補性之概念,故在法藏思想體系中必然表現為相對之概念之統一,從表面上看「同一性」與「差別性」是一對相對應之矛盾概念,但正因為它們是相對應之矛盾概念才有不可相離之互補性﹔第三、法藏之「十玄門」只是舉出十個方面的相對應的概念的相關性,但並不是說只有這十個方面的相對應的概念有相關性,而是說任何一概念都有其相應之概念,這一對相對應之概念必是相互成立、互補的,這樣才構成一圓融無礙之圖景。
總結
法藏宣揚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由於以下兩個情況,容易引起世俗的猜疑:
一、《華嚴經》表現的境界,是佛陀大覺的境界,而那一多相即的事事無礙法界更是此妙有境界之極致,並非我們凡夫所能認知的,所以難於驗證。
二、法藏和唐朝君主的關係密切,得到皇室大力的支持。因此某些學者認為「法藏金獅子章宣揚宇宙萬物圓融無礙,就是為了調和唐代封建社會的統治階段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進而維護現實的封建統治」。
不過,無可否認法藏的說法是以佛教緣起為基礎,強調事物無自性,才可事事無礙。他在金獅子章的宗教唯心思想,湯一介認為那是配合了中國化的思維方式:「本體必須由現象來呈現,現象與現象之間因均為本體之呈現而互相呈現,則可以不必於現象界之外求超現象的世界,不必離現象以求本體,不必於個別外求一般,這樣就打通了眾生界與佛世界、現象與本體、個別與一般之間的隔絕,而達到一種『圓融無礙』的地步」。
金獅子章最突出的宗教表現為「縮短佛境與現世、佛與眾生的距離」,不單使佛教中國化,影響了禪宗,亦對以後的宋明理學家們有重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