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華嚴金師子章》的「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思想(下)

2020-12-18 重樓逾陀

三、「十玄無礙」的觀法

根據《金獅子章光顯鈔》,「十玄」是略名,全名是「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總共有十義門,以顯十十無盡義,而此法門是依據「六相圓融」的教門而立說的。《華嚴經》用「海印三昧」來描繪佛的境界,「形容世界上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像海水一樣地被顯現出來,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因而一切事物就其關係來說都是『無盡圓融』,成了一種範圍無限廣大而又互相包容,互相而無個別區分的大法界。」

初祖杜順講述,智儼所撰的《華嚴一乘十玄門》,就如來海印三昧之所現而立十門,發揮其玄旨。此十門各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義,總成百門,以顯示重重無盡之義。為法藏的《探玄記》、《華嚴教義章》等闡發十玄所據。

法藏的十玄說和以上智儼的十玄說不是完全相同,分別稱為「新十玄」和「古十玄」。「法藏的十玄說幾經變動,最早是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的說法,後在《華嚴金獅子章》中改變了次序,最後在《華嚴探玄記》中又對十玄的三門作了名稱的改動。」

法藏大師在「金獅子章」第七章中說到十玄門,次序分別改成「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迴轉善成門」。以下將逐一介紹:

01.同時具足相應門

「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 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金和師子六根同時因緣起而成立,在時間和空間上本體和現象互相適應,沒有前後次序,相即相入,悉皆具足。〈妙嚴品〉云: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大疏云:

「如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

此門表述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以下九門是此門的別相。《華嚴哲學要義》稱之為「全體性原理」;湯一介則指此門表現之哲學意義:「一切事物都是此真心全體之顯現,用不離體,即體即用,[ …]當為說明『體用互相依存之統一』也。」

02.諸藏純雜具德門

《金獅子章》第二門說﹕「若師子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以獅子的眼和耳(五根之一)為例,雖然只屬其中一部分現象,各根同時收盡整個獅子相,可說是整個本體(獅子)之表現。類解以入一三昧的菩薩修六度為例,其俱時成就無量無邊諸餘行德,每種行德,各有差別,所以「名為雜耳」;不過,種種行德,都是布施,所以「名之為純」。「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湯一介指此門哲學內涵是說明「現象的同一性與差別性的統一」,這就是「事事無礙」說的。

類解:「此名依至相立,賢首新立廣陝自在無礙門故。」後來法藏將此門改名,以「廣」「陝」代替「純」「雜」,突出現象的緣起無常的特色。

03.一多相容不同門

《金獅子章》第三門說﹕「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

「一」指金體,喻理;「多」指師子相,喻事。金體和師子相互相容納,沒有妨礙。不過,事和理「各住自位」,「二雖互容,性相各別」,各有其不同相應的地位。湯一介指此門說明了「統一性與多樣性之統一」。

04.諸法相即自在門

《金獅子章》第四門說﹕「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此門指出獅子每一部分(包括五根和每一根毛)都以金體而收攝整隻獅子相,強調部分雖各有別,但是其重要性不以數目多寡而增減,每一部分都「自在成立,無障無礙」,顯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的現象。湯一介指「任何事物(如金獅子)都有多重屬性(如其眼、耳或毛),這多重屬性都是此事物之屬性,屬性雖有差別但同為此事物之屬性,就構成此事物說是相即而又自在的,從而得出「差別性與多重性的統一」的觀點」。

方立天認為「前一門著重講本體與現象的相容和不同的關係,而[此門]則著重講現象與現象之間的相即而又相異的關係」。景雅注釋此門則著重「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更引經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大大擴展了「諸根諸毛,各攝全體」和「一即是多,多即一」,部分即可見整體的思想。

05.秘密隱顯俱成門

《金獅子章》第五門說﹕「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觀察金獅子時,如果只留意獅子形相,會忽略了獅子的金體;如果只留意金體,則會忽略了獅子的形相;還有如果同時留意獅子的形相和金體時,則顯現和隱沒兩情況都會出現。法藏分別以「顯」和「隱」稱「留意」和「不留意」下兩種情況。

慧庶法師認為:「『俱成』是講隱顯是同時成就的,[…]所以是俱成。秘密的意思是[…]見顯不見隱,見隱不見顯,隱顯彼此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不相見,成就隱的時候,顯也會成就。因為隱跟顯同時俱成,因此叫作『秘密隱顯俱成門』。」

湯一介指此門談到「現象與本體既有排他性,又有共存性,而排他性與共存性可同時存在,這樣就構成(現象與本體)的排他性與共存性的統一」。

06.微細相容安立門

《金獅子章》第六門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此門提出了我們和事物相應時,每每有二分的看法:如「隱顯」(第五門)、「一多」(第三門)、「純雜」(第二門)、「有力無力」、「此彼」(第四門),將理和事分開了,未能如佛超越分別心的慧眼。不過,在華嚴法界,則「不礙安立,微細成辦」。教義章云: 「猶如束箭,齊頭顯現」;經云:「一塵中有無量剎,剎復為塵說更難」;大疏云:「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表示本體和現象可一起顯現,互相容納,就算極微細的事物,也能包容其他一切。

湯一介指「此門是把上述各門作一總括,再進一步說明本體(理)與現象(事)可以一齊呈現,都可以互相包容(就理事無礙方面說);由於一切現象都是本體之呈現,故就現象方面說最微細的事物(事)也可以呈現其他一切事物(這是就事事無礙方面說的)

07.因陀羅網境界門

《金獅子章》第七門說﹕「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因陀羅網」是帝釋天宮殿所懸掛之珠網,網上的珠各現一切之影,而珠影又現其他一切珠影,重重互映,無窮無盡。此門將金獅子的眼耳和四肢關節形容如可以互相映照的「因陀羅網」上的珠網,主要想說每一事物(師子眼耳支節和一一毛處)都包含其本體(金師子),而事物之間又互相包容,還包容其包含的一切,如是重重無盡,又融成一體。

湯一介稱這是哲學的意義上所謂「現象與現象的相對性與互融性的統一」。

雖然解釋此門時用「網珠」或用「鏡子」作喻,但是不可只停留在「相狀」,這門的重點是事物的一切,包括體和相等,都是互相包含,有無窮無盡的關係,那才是所謂「因陀羅網」的境界。

08.託事顯法生解門

《金獅子章》第八門說﹕「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法藏將有生滅變化的「師子」代表「無明」,「金體」代表不生不滅的「真性」。兩者合一,成了「金師子」,代表了「阿賴識」。這裡的「阿賴識」,不同唯識宗那種,而是如來藏。類解:「理事即真妄。論云: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覺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覺即令生無明正解。」法藏根據大乘起信論的思想,以「生滅門」和「真如門」看待阿賴耶識,此識有覺和不覺兩方面。覺即可正確了解真性,反之,則只是無明。

正如大疏云:「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門的重點是說世間事物雖是生滅虛妄,但是不動真如,卻能借託與它非一非異的事物,令人悟解,只看眾生是否能覺而已。

09.十世隔法異成門

《金獅子章》第九門說﹕「師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此門以因緣和合而起的「師子」為喻,從時間性指出一切世間事物,都受到九世的約束: 每一剎那,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每一際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但是,正如通玄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它們之間「融通無礙,同為一念」,亦證事事無礙法界。

10.唯心迴轉善成門

《金獅子章》第十門說﹕「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迴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

此門回應上一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強調了心的功能和重要性。無論是本體(金)或現象(師子),各無自性,都由心所迴轉出來,建立事(師子相)或理(金體)。正如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湯一介指此門與前「同時具足相應門」所引之《華嚴經義海百門》首尾相呼應。一切現象界之事物或隱或現,或一或多等等,皆在心之一念中生滅,均無自性,故為「非存在」,雖現象界之事物無有自性,但由「理事無礙」上說,現象(象)乃為本體(理)之呈現,故亦非「非存在」,「非非存在」者即「存在」也。「存在」與「非存在」既具有差別性,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又具有同一性,說理說事,有成有立,而此均隨心迴轉「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

法觀後來改此門為「主伴圓明具德門」,相信恐怕眾生執「心」為一切根源,「不能隨舉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謂於諸法中,隨舉一法為主,其餘之法則為伴,周帀圍繞,為唱為隨,主伴依持而無有障礙,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這才更顯圓融的境界。

學者看「十玄」和事事無礙法界的關係

方立天以十玄說的目的出發,認為:「十玄是一種所謂觀察事物、求得真理的法門,即達到對現象與現象、現象與本體、心與萬物圓融無礙的悟解,完全領會宇宙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教義。具有十玄的觀法,就是進入成佛的境界。」「法藏宣揚十玄說的目的是要說明佛法是一個整體,佛教各種法門是互相會通、圓融自在的;要論證一切眾生來具足一切理性和功德,不必假於修成,而能隨緣顯現十玄無盡的境界。也就是說佛和眾生只是迷悟的不同,一旦具有十玄無心緣起的悟解觀法,眾生也就成為佛。」

湯一介則從哲學層面入手,指出「十玄」,可注意者有:第一、一概念必有其相對應之概念而立,如有「體」必有「用」,有「統一性」必有「多樣性」,有「排他性」必有「共存性」等等﹔第二、所有成對之概念均為互補性之概念,故在法藏思想體系中必然表現為相對之概念之統一,從表面上看「同一性」與「差別性」是一對相對應之矛盾概念,但正因為它們是相對應之矛盾概念才有不可相離之互補性﹔第三、法藏之「十玄門」只是舉出十個方面的相對應的概念的相關性,但並不是說只有這十個方面的相對應的概念有相關性,而是說任何一概念都有其相應之概念,這一對相對應之概念必是相互成立、互補的,這樣才構成一圓融無礙之圖景。

總結

法藏宣揚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的思想,由於以下兩個情況,容易引起世俗的猜疑:

一、《華嚴經》表現的境界,是佛陀大覺的境界,而那一多相即的事事無礙法界更是此妙有境界之極致,並非我們凡夫所能認知的,所以難於驗證。

二、法藏和唐朝君主的關係密切,得到皇室大力的支持。因此某些學者認為「法藏金獅子章宣揚宇宙萬物圓融無礙,就是為了調和唐代封建社會的統治階段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進而維護現實的封建統治」。

不過,無可否認法藏的說法是以佛教緣起為基礎,強調事物無自性,才可事事無礙。他在金獅子章的宗教唯心思想,湯一介認為那是配合了中國化的思維方式:「本體必須由現象來呈現,現象與現象之間因均為本體之呈現而互相呈現,則可以不必於現象界之外求超現象的世界,不必離現象以求本體,不必於個別外求一般,這樣就打通了眾生界與佛世界、現象與本體、個別與一般之間的隔絕,而達到一種『圓融無礙』的地步」。

金獅子章最突出的宗教表現為「縮短佛境與現世、佛與眾生的距離」,不單使佛教中國化,影響了禪宗,亦對以後的宋明理學家們有重大的啟發。

相關焦點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法相宗的理論結構,大體上可歸納為一個中心命題:即「唯識無境」兩個基本觀點:即「能變」說及「帶相」說此類思想只有在大變動時期才容易被發掘出來,故法相宗在中國近代新思想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
  • 《華嚴字母》電子版(下)
    第二會說十信。第三會說十住。第四會說十行。第五會說十回向。第六會說十地。第七會說等覺妙覺。前七會普是次第說。謂之行布法門。第八會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凡說一法。一切法皆在裡許。謂之圓融法門。行布如桃華李華。先華後果。圓融如蓮華。華果同時。就圓融又有二義。一因該果海。二果徹因源。因該果海者。舉十信。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都在裡許。果徹因源者。舉等覺。妙覺。後十地。十回向。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後來因傳說中《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而加以推廣的,所以後人便推崇龍樹菩薩為初祖,而把杜順等依次稱為二祖、三祖,如此類推。華嚴宗在盛唐成立,到武則天時受其看重而達至顛峰。但後來華嚴宗後繼無人,加上遇到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各佛教宗派的發展受到重大打擊,華嚴宗自此衰微。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此外,在教導修行和修心(如「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六波羅蜜」的禪定、般若)方法時,歷代高僧大德有不同的側重和闡釋,從而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仍發揮影響力有三個宗派:禪宗、密宗、淨土宗。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觀與道教在《道德經》五千餘字的書中,玄字先後出現12次之多,如玄德、玄同、玄牝、玄覽、玄之又玄等,從中說明玄字在《道德經》中有著重要意義,也突出了玄字在道家思想上的主要意旨。從《易經》坤卦的「天玄地黃」、《黃庭經》的「心為上玄」與《道德經》的「玄之又玄」來分別理解,因為「天玄地黃」用的是玄的本義,而《黃庭經》的「心為上玄」與《道德經》的「玄之又玄」分別是深奧、玄妙與天空、幽遠的二種引申義。
  • 「應供」應什麼供?( 音頻+講記)
    也就是說有了「幢幡」,是比喻我們修行人明白了真理以後,心裡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珠交露幔:「珠」是表「圓融、圓通、圓滿」;露幔,表護持、覆護。明白「如來藏」道理以後,就是「珠交露幔」。對一切的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能夠圓融,時時、事事、處處把自己置於安全地帶,破除了恐懼心,這叫「露幔」。
  • 「道」高還是「佛」大?
    問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釋二門,未知何教為尊,哪教為大,你與寡人細講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天師奏曰:「道乃三教一貫,只是各人行體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皇天無二道,聖人無二心,何異乎有大小?」仁宗曰:「既然不分大小,待朕再問國師。」又宣國師上殿,禮畢。問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釋兩教,不知何教為尊。」國師奏曰:「我釋為大,道門最小。」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 「間違い」「違い」「相違」「齟齬」要注意
    「間違いございませんか?」ならOK「間違いございませんか?」的話,是可以使用的。▼「相違ない」と「違いない」の違いは?▼「相違ない」和「違いない」的差別是?色と筆づかいという証拠に基づいて、鑑定士が「ゴッホ の絵である事が確認出來ました」という鑑定結果を報告するものである場合は、「相違ありません」が適切な表現になると思います。在色彩和筆法的證據基礎上,鑑定師報告「能夠確認這是梵谷的畫」這一鑑定結果時,「相違ありません」是比較恰當的表達。
  • 瑤池金母廣發「慈悲之心」 大開「方便之門」 親傳「苦海南針」 盡述「大道之訣」
    人列「三才」,靈超萬物。與天地同才,而不能與天地同長久者。皆因不知「消長之理」。與仙佛同體,而不能與仙佛同超證者,皆因不知「先天之道」。世間難得者「人」,人生難得者「道」。道在人身曰「性」,道在天體曰「玄」。
  • 【收藏】化解天災人禍水知道—華嚴實驗室水結晶實驗 「阿彌陀佛」是代表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德
    ——華嚴實驗室水結晶實驗」。一九五一年五月,試驗彈代號「喬治」(George),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託克島試驗場進行。試驗證明爆炸威力大大超過原子彈。 在華嚴水結晶實驗中,讓水看影片「美國氫彈核爆試驗」,呈現像高溫的核爆塵衝上天形成煙雲一般的水結晶,完全顯現其爆炸性,極度高溫熔化周圍環境,甚為恐怖。水看核爆試驗影片,呈現水結晶爆裂、消融的形狀,好似反映受核爆千度高溫照射下的房舍瞬間爆破、銷毀。
  • 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
    如此這般,若然我們在計較自己,豈不是自己提出「條件」,局限自己往生的機會?很多佛教徒,特別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都認為:若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必須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依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願文,一致公認「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行,並公認為信、願、行是往生淨土必需的「三資糧」。
  • 漫畫「尼採老師」宣布廣播劇化 杉田智和與小野賢章出演
    漫畫「尼採老師」宣布廣播劇化 杉田智和與小野賢章出演 2014-11-15 14:19:12
  • 聞觀世音菩薩的「五觀」,佛弟子如何下功夫思維和修習?
    很多佛弟子都問,觀世音菩薩這麼慈悲,「能滅諸有苦」;《普門品》又說,「能為作依怙」,讓我們有信心依靠菩薩。那麼有什麼切實的途徑,可以讓我們向觀音菩薩學習修行呢?方法其實有很多。其中一種,是思惟和修學「五觀」。可以說,這是觀世音菩薩遊化人間的修行力。
  • 內容提要 | 《從「尊明」到「奉清」──朝鮮王朝對清意識的嬗變,1627-1910》
    本書乃是在專題研究基礎上而形成的,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朝鮮王朝對清意識之面面觀」,共八章,多重層面討論朝鮮王朝對清意識之演變。朝鮮王朝「小中華」思想,是近年來中韓學術界研究中朝關係史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也是闡釋清代中朝關係演變的關鍵問題。但是對於這個詞何時出現、思想的內涵與演變如何,在中外學術界並未有十分明確的論定。
  • 「亞人」劇場動畫最終章「亞人-衝戟-」主視覺圖&故事揭曉!
    「亞人」劇場動畫最終章「亞人-衝戟-」主視覺圖&故事揭曉!   由3部構成的劇場動畫「亞人」系列的最終章,劇情情報如下:   「這是,倒計時開始的暗號。」   第2波「淨化」已經開始。
  • 尹志華:說「道氣」
    內容摘要:「道氣」一詞是漢代道教為了強調本體之「道」的實在性、貫通形上與形下而創造的概念。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氣」成為道經中普遍使用的詞彙,其含義有 6 種:根源性的存在、諸神和鬼怪的本質、覆護救度世人的神秘力量、修煉證果的先決條件、特殊的稟賦、「天下有道」時代的來臨。到了唐代,「道氣」成為文人作品中常見的詞彙,其含義亦有多種。
  • 沈清松教授的「遺囑」
    原本是為臺灣大學「教科書系列」專門撰述的這本著作,因「體例」原因,在先生去世之後,轉為「臺大哲學叢書」予以出版。>第五章:關於神性終極真實在第一章確定「方法論」的部分,沈教授交待在今日社會與文化的處境中,哲學學人應該做「雙重肯定」:社會需要哲學、哲學家須參與社會。
  • 特別紀念 農曆三月十四 「八十華嚴」始譯紀念日
    《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華嚴宗根本經典。《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