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2020年大世界藝術名家『回娘家』暨戚雅仙、畢春芳藝術合作七十周年紀念專場」現場
上海大世界素有「上海戲碼頭」之美譽,百餘年來,一批又一批名家大家先後登上大世界的舞臺,名揚全國。「2020年大世界藝術名家『回娘家』暨戚雅仙、畢春芳藝術合作七十周年紀念專場」今天在舉行,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戚雅仙、畢春芳兩位大師的弟子及各劇種名家的表演精彩紛呈,臺下的觀眾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那些熟悉的經典旋律。
2017年,大世界在百年誕辰之際開啟了「藝術名家回娘家」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4屆。今年的回娘家以「戚雅仙、畢春芳藝術合作七十周年」為主題,戚派傳人、戚雅仙之女傅幸文,畢派傳人丁小蛙與戚畢數代傳人,又一次攜手回到兩位大師演出過的大世界。她們帶來了戚畢合作各時期的代表劇目《龍鳳花燭》《血手印》《白蛇傳》《梁祝》《賣油郎》《相思樹》《玉蜻蜓》選段。
1950年,23歲的戚雅仙與畢春芳攜手創建了合作越劇團。因為恰好在新中國成立次年,合作越劇團也被稱為「解放牌」,在戚畢後人看來,她們更是「上海牌」。雖然戚畢祖籍在浙江,但都是在上海出生、並在申城將越劇藝術發揚光大的。戚畢藝術的嶄露頭角、成熟發展、名揚四方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中國的舞臺藝術發展歷程。
圖說:表演者合影
提起戚畢流派與大世界的淵源,兩位藝術家的傳人傅幸文、丁小蛙如數家珍。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戚雅仙、畢春芳兩位老師就曾經在大世界演出她們的代表作。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傅幸文、丁小蛙等又接過母親、恩師的衣缽,成為大世界的常客。丁小蛙說:「當年我們曾在這裡駐場演出好幾個月,表演《血手印》等戚畢經典,這裡也是我們的藝術起步之地。」
江南文化同根同源,戚畢代表劇目《龍鳳花燭》曾被滬劇表演藝術家楊飛飛改編成為同名滬劇,《賣油郎》則和淮劇一樣,都曾受到崑劇的影響。今天,京劇名家李軍、青年歌唱家夢葦、崑劇名家沈昳麗、越劇名家錢惠麗、韓婷婷、王柔桑、裘丹莉、滬劇名家陳甦萍、朱儉、淮劇名家梁偉平等也紛紛帶來各自劇種的經典唱段,並講述與戚畢的情誼。
上海市劇協副主席沈偉民介紹,歷史上,大世界不僅是上海的演藝中心,也是長三角地區的演藝中心,為全國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戲劇人才。此次活動,不僅是戚畢流派「回娘家」,也是長三角地區戚畢傳人「回娘家」。
現場同時舉行了大世界與上海雅歌春韻越劇藝術傳承中心的籤約儀式、大世界藝術名家「回娘家」頒獎儀式。據傅幸文、丁小蛙透露,2020年是合作越劇團成立70周年,也是戚雅仙、畢春芳藝術合作70周年,從年末起,各地戚畢傳人及越劇愛好者將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今天上午,「全國戚畢票友『回娘家』」活動已拉開序幕。此後,戚畢流派演唱會還將帶著兩位藝術家的經典劇目在寧波、吳江、啟東、嵊州等地巡演,並最終回到上海。(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