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局長」,年方三十

2021-02-08 長安街知事


黝黑的臉上,兩片高原紅。如果沒人介紹,你很難想像到,眼前的這位「老鄉」,其實是咱北京來的掛職幹部。


作為北京市第9批援藏幹部,2019年7月,首農北京奶牛中心副廠長陳立文來到西藏,擔任拉薩市當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陳立文是承德圍場縣人,「90後」。在海拔4300米的當雄縣,小陳是犛牛養殖產業裡的大專家。


作為純牧業大縣,當雄犛牛存欄29.3萬頭,是全縣群眾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但事實上,當雄犛牛養殖業面臨的困境,實在不少。


為了更好地掌握當地畜牧業發展真實情況,剛上高原不到一個月,陳立文就開始下鄉走訪。他發現,當雄縣雖然有規模化牧場,但在飼養管理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與內地科學管理模式存在著較大差距。


他發現,當地犛牛有一個怪象——夏肥、秋壯、冬瘦、春乏。這是為何?



眾所周知,育肥首先要靠飼料營養。當雄縣傳統養殖方式以放牧為主。「每到冬天,天然牧草不夠用,這種情況下應該進行補飼,當雄卻沒有。」陳立文說。


其次,當雄縣雖然是純牧業犛牛養殖大縣,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養殖水平卻不高。「從犛牛繁殖的角度來說,許多牧民會挑一兩頭最好的公牛留做種牛,但是連續用同一頭,會造成後期的近親繁殖、品種退化等問題。」


結合實際情況,他提出了改進飼養管理的意見建議,制定了牧場的崗位職責及考核制度,撰寫了《犛牛短期育肥專業合作社技術手冊》等,著力解決提高當雄縣犛牛飼養管理技術,防止品種進一步退化、繁殖率低、出欄周期長等問題,讓當地犛牛養殖提質增效。


陳立文發明了新專利


為了解決當地養殖技術相對落後的問題,陳立文還結合自己之前的設計,在當地研發了一個頗為實用的專利「一種動物多功能通道式育種秤」。


說是「秤」,其實這種裝置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通道」——其一頭兒連接牛舍,一頭兒通往秤車,下面裝有電子秤,側面則是操控屏幕。牧民將犛牛從牛舍通過通道趕到秤車上,既能稱測體重、胸圍、體尺等信息,同時還可以給牛打預防針用。解決了當雄縣在防疫、檢疫、免疫、診療時,無法準確科學收集數據的問題。


2020年6月,這項新發明剛剛運用到當雄淨土牧場,陳立文又開始為犛牛設計另一種新專利:「可攜式擠奶器」。目前,這項專利正在申請之中。


陳立文雄心勃勃地計劃,今後每年申請一項以上專利智慧財產權留給當雄,指導改變當地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難題。


陳立文和剛出生的小牛犢


「沒想到我會來到西藏和犛牛一起生活。」30歲,正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年輕的陳立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把自己的理想全部踐行在了「高原之舟」身上。


「以前我從沒見過犛牛,真正看到以後,發覺它有一種堅韌的性格,能夠在這種條件艱苦的地方造福老百姓。」陳立文說。


三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援藏能做什麼?三年後能留下什麼?樸實的陳立文沒有那麼多豪言壯語,他只是說:前輩們為當雄做了很多,我只是在努力追趕。將我所學的專業在雪域高原上釋放出來,把犛牛養得更好。


記者:銳特

編導:逸然

相關焦點

  • 「夜讀」犛牛精神的傳唱
    犛牛精神的傳唱 ——謹以此文獻給奮戰在高原農牧戰線可親可敬的同事們1這一片長年是凍土層的土地,讓我感覺長草也是那麼辛苦。就在這片用寒冷抒寫的土地上,生活著對藏族人意義非常深遠的犛牛。伴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感覺自己在接近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僅僅是它的數(質)量,還有一種恩澤感的龐大。
  • 犛牛 YAK Ⅰ
    該字本讀雅演變到後來漢語中這個氂字有多音又讀為毛人們以犛牛全身長有長毛而形似最後犛牛這個稱謂就流傳至今(風雪中的家犛牛群)↓科學 可以告知人類已知世界它更大的功用是告之我們正站在浩瀚的未知世界面前地球的年齡約為46億年這一數據的得來是根據化石 (從地球形成到新生代示意圖
  • 文明創建局長談丨市城管局局長方新衛:打造品牌示範街、提質升級...
    文明創建局長談丨市城管局局長方新衛:打造品牌示範街、提質升級六大工程,堅決打贏創建攻堅戰 2020-06-17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犛牛與人 HUMAN&YAK III
    如果沒有犛牛人類的腳步就不可能涉足這麼深遠的區域(1930年康區運送茶包的犛牛馱隊)↓>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左右古羌人馴化了犛牛這一學說目前僅見於史料記載(大於四萬五千年前的犛牛頭骨化石)  ↓(向右滑動觀看更多)↓2015年12月2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的犛牛馴化成果該研究通過獲取野生和家養犛牛的群體基因組數據
  •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 打響犛牛火鍋中餐雙響炮
    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紅鍋莊「犛牛王」進昆明南華松茸配犛牛湯鍋+草原酸菜犛牛火鍋紅鍋莊藏文化餐廳昆明市新亞洲體育城星耀廣場S13-1,昆明市前福路160號兩個連鎖店,特別推出燒烤松茸犛牛肉、秘制老滷犛牛肉、犛牛涼片、
  • 青海犛牛為啥這麼牛?
    強種業 育好每一頭犛牛2019年4月28日,「阿什旦犛牛」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這個經過20年的艱辛努力培育出的犛牛新品種,最大的特徵就是不長牛角,性格溫順,且綜合品質優秀。這一犛牛新品種的誕生給正在崛起的青海犛牛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 小說:堅挺的犛牛
    1964年12月,我們小分隊在滇西北找礦。小分隊一共8人,其中4名警戰士每人配備一支衝鋒鎗。
  • 帕裡犛牛的「新家」
    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日喀則市亞東縣,美麗的帕裡草原就在這裡,帕裡犛牛就誕生在此地。一大清早,牧民巴桑一家人就忙活了起來,開始每天的第一項工作——擠牛奶。巴桑一家人餵養著160多頭犛牛,但是這些犛牛的主人卻不是巴桑,而是牧民集體入股的。「這些犛牛很多都是大家入股的犛牛。」 巴桑說。
  • 犛牛喜歡吃什麼,犛牛育肥的飼料配方長肉快
    養犛牛應該自己配飼料餵養,這樣的搭配飼料健康又科學,犛牛飼料配方補充了各種的營養成分,犛牛的骨骼發育速度快,迅速開張骨架,使犛牛有一個碩大的育肥體型,因此,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以下和大家分享養犛牛的飼料自配方,僅供參考:一、犛牛飼料自配方:1.苜蓿乾草27.4%、青貯玉米27.1%、玉米32.9%、豆餅11.1%、磷酸氫鈣0.7%、食鹽0.5%。維諾育肥牛多維0.1%,維諾黴清多礦0.1%,維諾複合益生菌0.1%。
  • 「世界犛牛之都」犛牛肉產值2025年將提至90億
    「世界犛牛之都」犛牛肉產值2025年將提至90億 2018-10-02 14:33: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iYak 犛牛絨圍巾上市了
    惡劣的氣候環境迫使這裡的犛牛生長出最能抵禦嚴寒的優質牛絨。青海的牛絨質量,與源自為數不多的藏區其他氣候惡劣的地區並列,在全球範圍內可達到一級品類。一條好牛絨圍巾的問世:6年犛牛絨的分梳精選的手感經驗,匠人精神6年絨纖維分類分析的檢測經驗,科學精神6年織造技藝的反覆揣摩,技術精湛6年品控管理的不斷提升,細節把控
  • 臺收藏家向西藏犛牛博物館捐500年歷史法器牛皮鼓
    中新社拉薩5月18日電 (貢桑拉姆 陳香玉)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建設中的西藏首座犛牛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當日在建築工地舉行接收捐贈儀式。來自臺灣的藏傳佛教藝術品收藏家陳百忠以及眾多民間收藏者和普通民眾,把自己多年的藏品捐給博物館。西藏犛牛博物館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建築面積達8088平方米。
  • 黑犛牛(Black Yak)
  • 【社會】「毒土豆「坑壞養殖戶 臨洮兩千餘頭黑犛牛生命被危及
    因為黑犛牛以散養為主,養殖成本較低,2000年左右,村裡開始有人大規模養殖,目前僅任廷虎一戶就養殖了300多頭黑犛牛,成了當地少有的養殖大戶。但入冬以來,任廷虎的日子過的很不順心,11月17日上營鄉政府組織鄉裡的養牛大戶開會,商討如何讓養殖戶們放棄養了十幾年的黑犛牛,以支持縣上關於馬啣山流域封山禁牧政策。
  • 方歸農局長帶隊調研華容縣林業工作
    9月3日,嶽陽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方歸農,帶領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付冬蕾及保護科相關人員調研華容縣林業工作,就長江岸線綠化、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及涉林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現場察看,並召開座談會。華容縣縣委書記陶偉軍參加部分調研活動。
  • 青海犛牛產業發展再添一「翼」
    犛牛產業,被稱為青海省農牧業發展的「第一產業」和「第一品牌」。穩居「第一」的位置,一方面,源於青海是世界犛牛主產區,年存欄犛牛518萬頭,佔全國犛牛總數的38%,居全國第一,素有「世界犛牛之都」的美稱;全省有機認證的犛牛超過120萬頭,佔全省犛牛總量的23%以上,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犛牛生產基地。
  • 文化果洛丨青藏高原犛牛記
    犛牛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動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隨著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藏族民眾的傳說和涉及歷史地理、神話宗教、民俗民風的冊頁裡,同樣不乏關於野犛牛的書寫。野犛牛本然、渾厚、精健的氣質,帶著一種創世前的沉靜、沉思和沉默,也帶著一種創世般的剛強、開拓和奮進。當代藏族詩人伊丹才讓,於此心有相通。
  • 青藏高原犛牛帶給現代社會的啟示
    山神把小女兒變成了一頭野犛牛,並向他猛攻。色安布沉著地用神賜的魔棍一點,野犛牛變成了一個姑娘。色安布與姑娘成親生子,生活在一起。很久之後,姑娘上天去了,她留下的唯一的兒子,成為了藏族塔拉克氏族的祖先。這是一則文化寓意相當深厚的民間故事,其中暗含藏族對於自然的認識,隱喻著藏族先民的犛牛馴化史,以及與犛牛建立的親人般的共生關係。
  • 生態:「近在咫尺」的野犛牛!
    進入哈爾騰草原,沿途的野犛牛、藏羚羊、鵝喉羚等稀有珍貴野生動物在自由棲息,放眼望去生靈與雪山組成一幅幅壯觀美麗的生態畫卷。當車子行駛到半途時,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野犛牛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細看是一隻雌性的野犛牛帶著犛牛仔正在山下悠閒自得的啃食,它們與我們距離並不遙遠,得以近距離清晰拍攝到野犛牛的形態特徵及其同伴生活的場景。
  • 【CCTV紀錄片】生命的力量--世界屋脊的犛牛
    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崑崙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