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臉上,兩片高原紅。如果沒人介紹,你很難想像到,眼前的這位「老鄉」,其實是咱北京來的掛職幹部。
作為北京市第9批援藏幹部,2019年7月,首農北京奶牛中心副廠長陳立文來到西藏,擔任拉薩市當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陳立文是承德圍場縣人,「90後」。在海拔4300米的當雄縣,小陳是犛牛養殖產業裡的大專家。
作為純牧業大縣,當雄犛牛存欄29.3萬頭,是全縣群眾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但事實上,當雄犛牛養殖業面臨的困境,實在不少。
為了更好地掌握當地畜牧業發展真實情況,剛上高原不到一個月,陳立文就開始下鄉走訪。他發現,當雄縣雖然有規模化牧場,但在飼養管理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與內地科學管理模式存在著較大差距。
他發現,當地犛牛有一個怪象——夏肥、秋壯、冬瘦、春乏。這是為何?
眾所周知,育肥首先要靠飼料營養。當雄縣傳統養殖方式以放牧為主。「每到冬天,天然牧草不夠用,這種情況下應該進行補飼,當雄卻沒有。」陳立文說。
其次,當雄縣雖然是純牧業犛牛養殖大縣,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養殖水平卻不高。「從犛牛繁殖的角度來說,許多牧民會挑一兩頭最好的公牛留做種牛,但是連續用同一頭,會造成後期的近親繁殖、品種退化等問題。」
結合實際情況,他提出了改進飼養管理的意見建議,制定了牧場的崗位職責及考核制度,撰寫了《犛牛短期育肥專業合作社技術手冊》等,著力解決提高當雄縣犛牛飼養管理技術,防止品種進一步退化、繁殖率低、出欄周期長等問題,讓當地犛牛養殖提質增效。
陳立文發明了新專利
為了解決當地養殖技術相對落後的問題,陳立文還結合自己之前的設計,在當地研發了一個頗為實用的專利「一種動物多功能通道式育種秤」。
說是「秤」,其實這種裝置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通道」——其一頭兒連接牛舍,一頭兒通往秤車,下面裝有電子秤,側面則是操控屏幕。牧民將犛牛從牛舍通過通道趕到秤車上,既能稱測體重、胸圍、體尺等信息,同時還可以給牛打預防針用。解決了當雄縣在防疫、檢疫、免疫、診療時,無法準確科學收集數據的問題。
2020年6月,這項新發明剛剛運用到當雄淨土牧場,陳立文又開始為犛牛設計另一種新專利:「可攜式擠奶器」。目前,這項專利正在申請之中。
陳立文雄心勃勃地計劃,今後每年申請一項以上專利智慧財產權留給當雄,指導改變當地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難題。
陳立文和剛出生的小牛犢
「沒想到我會來到西藏和犛牛一起生活。」30歲,正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年輕的陳立文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把自己的理想全部踐行在了「高原之舟」身上。
「以前我從沒見過犛牛,真正看到以後,發覺它有一種堅韌的性格,能夠在這種條件艱苦的地方造福老百姓。」陳立文說。
三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援藏能做什麼?三年後能留下什麼?樸實的陳立文沒有那麼多豪言壯語,他只是說:前輩們為當雄做了很多,我只是在努力追趕。將我所學的專業在雪域高原上釋放出來,把犛牛養得更好。
記者:銳特
編導: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