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犛牛帶給現代社會的啟示

2021-02-08 洮河文化


棲息著熊、豹、鷹、鷂等猛獸巨禽

但能夠代表這片世界最高大陸氣質的生靈

卻惟有犛牛

藏語叫「值雅」,英文「yak」

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物種

是世界上生活海拔最高的牛屬動物

和北極熊、企鵝一起被稱為世界三大源種動物

犛牛的祖先生活在距今三百多萬年前的更新世,廣布於歐亞大陸東北部。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演化為現代犛牛。

在漢文典籍中有不少描寫這種神獸的文字,其力其勁,其勢其神,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 《說文》中記載曰:「西南夷長毛牛也。」《山海經·北山經》中則描述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犛牛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動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隨著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藏族民眾的傳說和涉及歷史地理、神話宗教、民俗民風的冊頁裡,同樣不乏關於犛牛的書寫。

有一則關於犛牛的傳說是這樣的:一個名叫色安布的小夥子,從一隻小鳥處收到山神兒子帶來的信。信中說,山神要把女兒嫁給他。小夥子很高興地答允了這門親事。山神把大女兒變成一頭猛獅,色安布見了很害怕;山神把二女兒變成了一條蛇,色安布望而卻步。山神把小女兒變成了一頭野犛牛,並向他猛攻。色安布沉著地用神賜的魔棍一點,野犛牛變成了一個姑娘。色安布與姑娘成親生子,生活在一起。很久之後,姑娘上天去了,她留下的唯一的兒子,成為了藏族塔拉克氏族的祖先。

這是一則文化寓意相當深厚的民間故事,其中暗含藏族對於自然的認識,隱喻著藏族先民的犛牛馴化史,以及與犛牛建立的親人般的共生關係。把自己的族源和犛牛聯繫起來,不僅僅因為犛牛是藏族生活中不可分離的夥伴;而且,牧人從犛牛那裡獲取了一種與雪域高原相符的審美觀、生活觀和精神支撐。

藏族史書《西藏王統記》中,也有類似的神話記載:止貢贊普與大臣羅旺達孜決鬥,羅旺達孜用計殺死贊普,奪了王位,並命止貢贊普的王妃牧馬。王妃在山上放牧時夢見與雅拉香波山神變幻的一位白人結合。醒來只見一頭白犛牛從身邊走開。這位王妃妊娠後生下一個血團。她把血團放在一隻野牛角裡,孵出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後來西藏歷史上著名的如列吉,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從角中出生的人。

從以上兩則傳說中,可以看到藏族對於犛牛強烈的情感認同。藏族的山水崇拜,尤其是神山的化身,更是明白地顯示了這個偉大民族對於犛牛護持的感恩之情。

從西藏到青海甘肅,再到四川雲南,青藏高原如列如隊的高峰巨巒,組成了地球上的高海拔俱樂部,其山神漫步雲際,穿行人間,敦守四野,成為了一方民眾心理的依靠。有意思的是,雅拉香波、岡底斯、念青唐古拉、阿尼瑪卿、年保玉則等著名的神山,他們的化身都是白色的犛牛。

將神聖、崇高、純淨、吉祥的白色,和生產生活中的伴侶犛牛結合起來,藏族就這樣發明了一個通聯神界與凡間,力量與審美高度融合的文化符號。這種文化象徵既具有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又帶有青藏高原顯著的特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深品味。

像大地一樣堅實的犛牛,帶來安康生活的吉祥的犛牛,教會人們發現美的結構的犛牛,當得起各種禮讚。但是,思維能力強大、邏輯推導嚴密的藏族,不是單一地看待主觀和客觀世界,對於犛牛的認識和表達,附著著藏族的發展記憶和對艱辛生活的根本認識。

藏族人的生命觀、生活觀和對於自然的認識,如同鹽溶於水一樣,達到了一種高度的貼合。因此,藏族的生態環保理念,遠遠超過近百十年來從西方傳來的環保理念。

在青藏高原,我們很容易地就能觀察到藏族的生活物質鏈條,是以最小的代價取之於自然,卻又以最大的可能歸還於自然。比如,從青草到犛牛的食物,再到把犛牛糞作為家用燃料,在畜牧放養的生活情境中,體現了一種最簡樸而又最高級的資源取用和歸還的科學方式。其間既包含牧人敬惜天地萬物的觀念,也隱含著一種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的深刻認識。

被莎士比亞稱作「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無論有什麼樣超越萬物的能力,仍然首先是萬物的一部分。當我們肅清荒野、徵服山嶽、壓榨大地、戕伐雨林、獵殺飛禽走獸,無所顧忌地釋放欲望,其結果只能是自己也找不到立錐之地。和其他生物種類一樣,人類同樣來自自然的孕育,人的生命形成和發展同樣是自然的結晶和奧秘。大自然曾經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人類和各種生靈的母親,萬物生靈的存在,可能是人類未來的啟示和保障。

相關焦點

  • 文化果洛丨青藏高原犛牛記
    人們稱呼這個堅韌、強健、勇敢的物種為「高原之舟」,實在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離開它的扶助,實在是因為犛牛負載著人們太多希望。犛牛牽引著人們度過一個個飛雪瀰漫的艱苦歲月,直至花香草綠的春天重返人間。犛牛的體態、行姿、精神,莊重而堅定,具有一種王者的氣概。在青藏高原棲息著熊豹鷹鷂等種種猛獸巨禽,但是能夠代表和體現這塊高大陸氣質的生靈,惟有犛牛。
  • 【青藏高原犛牛記】མདོ་དབུས་མཐོ་སྒང་གི་ནོར་གནག་རེག་ཟིག
    青藏高原犛牛記文/郭建強1.    當晨曦的萬支金箭,刺穿青藏高原上空的雲團之後,箭鏃、箭杆和箭羽馬上變得柔軟了、柔和了,給雲陣雲層鑲金鍍銀,在天邊鋪開一層層吉祥的堆繡。     犛牛的體態、行姿、精神,莊重而堅定,具有一種王者的氣概。在青藏高原棲息著熊豹鷹鷂等種種猛獸巨禽,但是能夠代表和體現這塊高大陸氣質的生靈,惟有犛牛。
  • 最野性的犛牛,憑啥能叫「高原之舟」?
    犛牛的馴養歷史,大概始於距今3500至4500年前,被馴養後的犛牛成為青藏高原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和生產資料,雪域人民的「高原之舟」。據古生物學家研究,隨著青藏高原的不斷升高,動物生存環境的不斷寒冷,野犛牛在外表上披毛不斷加長,絨毛不斷加厚。最終,它成為了青藏高原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根據農業歷史學家們的考證,犛牛與人類進化民族形成關係密切,他們推測犛牛馴養時間與古羌民族形成的時間一致。
  • 犛牛 YAK Ⅰ
    《斯巴宰牛歌》中唱到犛牛的頭顱變成了高山犛牛的皮變成了大地犛牛的尾巴變成了江河斯巴是宇宙或宇宙大神的意思犛牛是青藏高原的特產動物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已抬升到2000米到中更新世高原繼續增高至3000米(青藏高原碰撞後巖漿巖的成因機制示意圖)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府研究員繪製
  • 犛牛與人 HUMAN&YAK III
    》披露了西藏尼阿底舊石器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這一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前到4萬年前青藏高原部分遊牧人群至今仍依賴犛牛(正在擠牛奶的牧區婦女)↓他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將犛牛文化  犛牛背上馱載的文化帶給了我們
  • 犛牛,承載生活與文明的高原之舟
    犛牛線粒體DNA多樣性的來源.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6(6), 73. https://doi.org/10.1186/1471-2148-6-73Jane Qiu. . Who are the tibetans?. Science, 347(6223), 708-711.
  • 青藏高原,集萬物之靈,鍾天地之秀
    而其中的名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更是洗腦金句,以至於剛看到青藏高原立馬就想到了呀啦索,音譯過來竟沒有點違和感,果然是存在即合理呀!那青藏高原的正確表示是什麼呢?青藏高原那就需要了解下青藏這個寶藏地方了。青藏一般就是指青藏高原,是中國五大地區之一,位於中國南部。如果只聽名字是否有人會認為有一座高原名叫青藏高原。
  • 青藏文化特徵——不懂民風民俗的青藏高原遊只是風光遊
    1.習遊牧尚自然性堅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高峰6座,7000米以上高峰50座。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遊牧文化。
  • 專家「支招」青藏高原生態...
    1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青藏高原』項目群交流暨生態畜牧業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召開,80餘位專家學者就青藏高原草地生態保護、生態畜牧業發展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我們進行了合理冷季補飼試驗,結果犛牛飼養周期縮短約2.5年,這樣就解決了高寒草地畜牧業季節性營養失衡瓶頸問題。」劉書傑說。
  • 青藏高原的風乾犛牛肉,吃過一次,就再也戒不了!
    這次帶來的風乾犛牛肉,有原味、香辣味可選。這款犛牛肉醬,還是一罐「萬能醬」,用來拌麵、拌飯、炒菜、做蘸料等,都是一絕!拌飯:不用配菜,幾勺犛牛肉醬就能讓普通的白米飯瞬間色香味俱全。炒菜:把蔬菜切成小丁,和犛牛肉醬一起翻炒,簡直是絕佳下飯菜,不需要廚藝精湛也能做出大廚的味道。一罐在手,三餐不愁。
  • 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新生活主題攝影展開幕|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近日,晴朗的天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新生活主題攝影展覽在西藏犛牛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採用「紀實切入,藝術表達」的呈現方式展出90餘幅作品,分為「陽光雨露」「綠水青山」「百花綻放」「大地芬芳」四個部分。
  • 青藏草原-我要自然的「沃」
    ▲牧人在退化草地上趕放犛牛  攝影@劉昂生此外,脆弱敏感的高原牧區生態系統在恢復治理過程中面臨翻耕、化肥、農藥及引入外來物種等現代農耕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和考驗。」青藏高原離你很遠,你可能沒去過青藏高原,但是一定看過藍天白雲之下,碧水青山之間,茵茵草原之上,一群群體型健碩的犛牛、一團團體態豐盈的藏羊,或安靜覓食,或駐足遠望,宛如一幅幅動人的美麗生態畫卷。有了牛羊,就有了糞料。犛牛糞,無論是寒冬取暖或平時燒茶做飯都少不了它,它不僅是生產中的肥料,也是民俗節日中的吉祥物,藏人心目中的寶貝。
  • 「2020青海湖酸奶文化藝術節」即將開幕,雪峰犛牛乳業攜新品來襲!
    這裡犛牛養殖資源豐富,牧民製作犛牛酸奶的傳統歷史久遠,且環青海湖牧區處於通往青藏的咽喉,給發展犛牛奶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乳品因「青海湖」而聞名。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品嘗到源自海拔 3500m 高原牧場奶源的純淨味道,讓聖潔奶源走出高原、面向世界,青海雪峰犛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自 2016 年起連續舉辦「青海湖酸奶文化節」。
  • 【保定食尚探店】康巴工社:犛牛特色主題餐廳,一份源自雪域高原的禮物!
    青藏高原的康巴藏區人傑地靈,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令人神往流連。
  • 「晴朗的天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新生活主題攝影展展示發展...
    近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自治區文聯主辦的一場反映西藏高原各族人民新生活的主題攝影展覽「晴朗的天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新生活主題攝影展覽在西藏犛牛博物館開幕。反映了當地群眾在黨的政策指引和全國各地的支援下,脫貧致富、全面發展的嶄新風貌;展示了青藏高原保持的良好生態環境和產業布局,旅遊業蓬勃發展的盛世景象;體現了高原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教育面向未來、提升素質的有效實踐;映射了當代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緊跟時代步伐,思想開放、生活富裕、幸福美滿的生動局面。其中,《普布卓瑪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寫在臉上的幸福》等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
  • 中正設計犛牛絨圍巾:西藏豪禮
    平均海拔3000~5000米,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這便是青藏高原
  • 遊牧是解開高原生態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疑惑未解:晚輩:高原上種群數量最多的物種是什麼?長輩:是高原犛牛啊!晚輩:雪豹、棕熊、羚羊的種群數量也不是很多嗎?長輩:它們的數量只能用十位、百位、千位、萬位來計算,而犛牛要用百萬來計算。晚輩:為什麼高原上犛牛數量最多呢?長輩: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狩獵時期、遊牧時期,再到農耕時期。而青藏高原由於獨特的地理特徵、自然風貌等因素,從古至今依然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遊牧生活。
  • 將「致富草」種在世界屋脊——記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牧草...
    資料圖片【解碼「新動力人群」】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青藏高原東部的川西高原草地美景不再,草地嚴重退化、沙化,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原溼地面積也逐漸萎縮。草地的退化不僅會破壞生態平衡,還制約了牧區畜牧業的發展,甚至長江、黃河也受到直接威脅。如何在脆弱的生態區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為牧民脫貧致富拓寬道路,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第一,回顧歷史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