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是解開高原生態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2020-12-14 澎湃新聞

中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會議剛剛落幕,會議確定的方向和內容令世人振奮,催人奮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福音又一次響徹高原,直衝雲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這是中華民族實現歷史性飛躍,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過程。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是我國區域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亞洲氣候調節器」「中國水塔」等的稱謂,保護好青藏高原是我們每一名高原人的神聖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職責。

會議點燃了青藏高原各族幹部群眾對生態保護的無限激情,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定會在青藏高原完美綻放。

我在高原工作三十餘載,跋涉山川求生態清秀,風餐露宿謀牧民安祥。一直努力貼近牧民生活,積極融入牧區生產,工作中遇到最關鍵、最迫切、最棘手的還是要化解和融合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所形成的矛盾和衝突。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落實好目標任務,必須要理論聯繫實際,把政策落到一線。深度領略牧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生態理念。文章為對高原生態和產業發展問題更具針對性,相關性,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以設問句的方式陳述。但還是時間和精力、水平和經驗等方面受限,難免有些疏漏和錯誤,希望每一位生態愛好者提出批評和指教,也希望對每一位生態研究者和探索者有所啟發和思考。

一、遊牧文化是確保生態優良的根基

遊牧在我國歷史發展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遊牧民族為適應其高寒、缺氧、乾旱的氣候條件,為融入其植被脆弱、地勢險峻、狼嗥熊奔的生存環境,千萬年來,牧人不停地與大自然抗爭,積累生態知識,提升生存本領,形成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行為規範和思維定勢,而且這些蘊蓄的智慧和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升格為了獨特的遊牧文化。

青藏高原作為牧人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遊牧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它為牧人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生存挑戰,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牧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深深植根於遊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始終堅守一句「祖祖輩輩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我們,我們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子子孫孫」的千古諾言。遊牧文化更有一種絕無僅有,超然於塵世之外的文化特徵,主動讓位於自然,自覺讓利於生態,甚至禁止人性貪婪和欲望,恪守著自然生態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例如:(一)、牧人除自己養殖的牛羊外,不得食用其它任何肉類。(二)、河裡的魚,林間的鳥,山上的鹿等,皆為神靈,不可侵犯。(三)、崇山之地不可高呼,江河之處不可攪擾。(四)、盛行天葬,忌諱地葬,勸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乾淨來,乾淨去。

青藏高原是人類的最後一片淨土,有著俊秀壯麗的自然風貌,超然脫凡的遊牧文化 牧人雖然為生態安全做出了不可抹滅的犧牲,但也時刻面臨很多外部因素的衝擊和擠壓。1、西方「人定勝天」的思想時刻觸及生態紅線。2、治理生態的新方法新思路層出不窮,但根植於歷史經驗和現實教訓的少之又少。3、生態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修復生態的知識。生態出現問題一般可逆,而文化出現問題絕對不可逆。

疑惑未解:

萬年牧人:地上能長什麼?我就吃什麼吧!

千年農民:我想吃什麼?就讓地上長出來什麼。

百年工人:你們這些都算什麼?我能輕鬆掘出地底下萬年儲量。

二、有效調控種群數量來防止生態失衡

只要物種存在於現實,就說明其在生物鏈中的重要作用。一般屬高等動物的人或者頂級掠食動物的雪豹、棕熊等在生態系統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從生物多樣性層面分析,弱小的鼠兔也一樣顯得很重要。所以物種多元共存是生態健康的最佳狀態,也是生態保護者的終極目標。可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注重單一物種的繁殖,忽略了物種之間的平衡與多元。比如:瀕危物種藏羚羊、藏野驢、雪豹等種群有所恢復,可草原上鼠兔、棕熊、野狼泛濫成災,讓每一位生態管護者高興之餘,又為人獸衝突、植被退化而堪憂。

我們在生態治理中意識到動物橫向多元和縱向數量要統籌兼顧,不可偏頗。一味追求種群數量會釀成生態失調,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走訪基層,搜集數據。以 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為例:1970~2018年,稱多縣人口、牲畜、野生動物(單體鹿群抽樣)三項數據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動物數量縮減80%,牲畜數量縮減65%,同時人口數量增加340%。這一指標走勢在經濟學、邏輯學、統計學領域都很少見(圖1、2)、一般人口和產業兩條坐標線都是同增同減,這裡卻出現了奇特的X字型。更為異常的是1970~2018年時段,生態惡化程度最迅速。(有待專家進一步論證)

分析一:食物鏈的結構圖呈金字塔狀,底層食草動物的基數,會決定頂層獵食動物的種群數量,而非反之。所以人為縮減食草動物會出現生態失衡。

分析二:人口增加有諸多原因,其中外力幹預家庭事務或承接家庭負擔,淡化家庭成員間的責任和義務,是導致人口泛濫的又一主因。

分析三:獵食動物的數量超過食草動物的供給能力,不能「任其發展」,需要「彈性管理」。而食草動物的數量增加或減少,是由草原承載能力來決定。

疑惑未解:晚輩:高原上種群數量最多的物種是什麼?長輩:是高原犛牛啊!晚輩:雪豹、棕熊、羚羊的種群數量也不是很多嗎?長輩:它們的數量只能用十位、百位、千位、萬位來計算,而犛牛要用百萬來計算。晚輩:為什麼高原上犛牛數量最多呢?長輩: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狩獵時期、遊牧時期,再到農耕時期。而青藏高原由於獨特的地理特徵、自然風貌等因素,從古至今依然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遊牧生活。

三、治理高原必須要走出認識上的誤區

每年聲勢浩大的角馬群從塞倫蓋蒂保護區北上,跋涉約3000公裡到達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途中躲避獅子、鱷魚、花豹的廝殺,還要提防鬣、豺、狗的伏擊。讓人感覺動物的生存競爭非常慘烈,而這只是我們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實這就是角馬群的一次種群繁育和種群優化的過程,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愛與恨的交織疊加,是生命輪迴中的又一次緣起緣滅。

還看青藏高原,它依舊保持著與非洲塞倫蓋蒂一樣的萬古容顏,再細看高原的每一個種群,同樣也延續著角馬群一樣的棲息習慣。如今我們要繼承古人生態理念,應用現代科技知識,首先要了解和認識青藏高原,要用正確的視角來審視青藏高原,要跳出「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才能看清另類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之後才能達到精準治理的效果。我們在很多時候,習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方法,出現問題不尋根子。一出現高原「千湖奇觀」就說生態已經恢復了,方不知千頃冰川消融殆盡。一出現高原生態退化,就說牧人過載放牧,殊不知萬年犛牛在高原生態系統中地位和作用。當你真正讀懂了牧人和犛牛,其實也就掌握了高原人文和生態的關鍵內涵。不要把牧人與城市裡人混為一談、更不要把犛牛與家畜相提並論。

牧人特徵:

牧人是人與自然的那一融合部分,遊牧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功典範。文化層面:山是神山、水是仙水、湖是聖湖,包括遊弋的魚,飛翔的鳥都是自己需要守護的神靈。生理層面:牧人是青藏高原的原生物種,能抗嚴寒、抗缺氧、抗海拔,天生具有超大的肺和心臟,高原生活很自如。

犛牛特徵:

高原犛牛不能等同於家畜,它與非洲的角馬、羚羊、斑馬一樣,至今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棲息習慣。一定要邃曉:不是牧人改變了犛牛,而是牧人依附在犛牛身上。確切地說「犛牛依然屬於人類未被完全馴化的野生動物」。

疑惑未解:甲:牛羊越值錢,牧人過載放牧的可能性就越大。乙:牛羊越值錢,牧人保護草原的力度就越大。丙:蘋果價格再高,果農會把蘋果樹連根賣掉嗎?

四、如何讓禁牧區和食草區實現優化組合

草原上劃分食草區和禁牧區,是指把整體草場一分為二,一半施行的是禁牧區,一半施行的是食草區。推行這一政策目的就是保護高原生態,因此,縮減一半牲畜,使用一半草場,移居一半牧民。這種管理機制在一定時段,一定範圍內成效顯著。 但隨著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尋求新的管理辦法,轉換舊的機制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邁開腿,俯下身到基層一線尋求突破問題的線索,我們信其道,用其理去參閱很多遊牧大國的經驗和方法。通過去學、去看、去問,發現「禁牧、減畜、移民」是世界遊牧國家所通用的一個辦法。但我國與國外具體推行牧業政策的區分:1、禁牧時間不同,我國禁牧時間屬長期禁牧,一般為十年左右。國外禁牧時間屬分片禁牧,將整體草原分片四季、八季、二十四季草場。2、減畜的目的不同,我國減畜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國外減畜是以產業發展為目的。3、移民的方式不同,我國移民屬政策性移民,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國外移民屬自然性移民,產業升級,人浮於事。調研中還發現我國基層牧區,傳統的「四季輪牧」方式和鄉鎮現代「三整合,四解放」的草原治理方法,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的草原經營機制。推行這種管理模式,能讓生態得到修復和生產力大幅提升(圖6.7.8):(一)、牲畜在原有數量上增加一半。(二)、草原禁牧時間由原來6個月,改為9個月。(三)、禁牧面積由原來的1/2,增加到3/4的面積。(詳看網絡:《牧人是我的生態老師》)

(一)草場整合

把原先劃定的「禁牧區和食草區」進行整合,按照自然生態的氣候差異、海拔高度、植被長勢、山體陰陽面等情況,重新劃分春夏秋冬四個區(圖5)。一是能讓牧人徹底改變超載過牧的現象。二是培養牧人「逐水草而徙」的習慣。三是推行「四季輪牧」模式。四是反向經營草場(最熱的季節到最冷山頂放牧,最冷的季節到最熱的窪地放牧)。五是每季草場使用3個月(3月×4季=1年.),從而每季草場實現修養9個月。而9個月恰好也是植被生長的全過程。

(二)牲畜整合

大草原在散戶狀態下,草原上到處是散落的牧戶,沒有一處閒置的草地。看似一派忙碌景象,事實上治理非常混亂。為保護高原生態環境,改進產業結構,通過走「四季輪牧」,將散戶的牲畜、勞力、草場進行折股量化,讓散戶的所有牲畜整合到合作社。1.防止過載養畜。2.改變混群養殖。3.根除近親繁殖。4.劃分草場等級。5.進行分群養殖;6.引進野血犛牛。

(三)人力整合

為打破產業僵局,跳出被動局面,通過人力整合,實現人的解放。1.讓老人走進冬窩子,讓小孩走進學堂。2.讓全村所有壯勞力集中到牧場。3.讓原來隔山隔水,素未謀面的牧人,共同生產和生活,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提高產業技能。4.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點燃思想火花,築牢信任基礎。5. 讓產業逐步擴大,催生技能分工。

(四)解放思想

牧區本身山大溝深,信息閉塞,加之散戶狀態下的畜牧業,牧民思想落後、產業更加封閉,要在高原實施新農村建設難乎其難。多少年來,國家全面推行精準扶貧政策和村集體經濟建設工作,逐漸讓散落的牧戶走到一起來,相互增進了解,相互加深感情,不斷積聚力量修復傳統產業。只有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動上才能順利突圍。對長期制約基層組織建設和生態產業發展的兩大思想頑症,得到徹底根除:1.強化組織建設 政權建設的目的是要引領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自中央十八大以來,村級組織通過宣傳政策,解疑答惑,竭力讓牧民主動參與合作社建設。經過村級組織的努力,讓牧民擁有了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畜牧業產業。讓牧民深切感受到基層黨組織的為民情懷,進一步強化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向心力。2018年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在迎接國家精準扶貧工作驗收時,有一位牧民語重心長的說:「我要終身感恩共產黨!讓牧人回歸牧場,讓牛羊重返草原」。2.剷除思想痼疾 越貧窮就越迷信,越是迷信就越貧窮,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所有的根子還是思想層面的貧窮。所有散戶都有一種相同的思想表現,故步自封,不求上進。更加促使迷信思想和惜售思想在草原上盛行。在散戶狀態下,牧人既不殺生,又不出售的同時,非常容易對牲畜養出感情,甚至戀畜的心理超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要改變這種窘迫局面,必須剷除思想上的痼疾。要知道世上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奇蹟,只有聚焦的力量。通過堅持走草場整合、牲畜整合、人力整合的路子,改善經營機制,提高牧民收入,才能排除迷信思想,才能淡化戀畜心理,給產業注入活力,讓草原充滿生機。

疑惑未解:人一晚上睡眠,活躍一整天。植被一個寒冬休眠,茂盛大半年。如果我們為了讓人更加活躍,要求他睡眠十天,可行嗎?為了讓植被長勢更加繁盛,禁止與動物互動十年,可通嗎?

五、生態畜牧業發展必須要與時俱進

一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西漢《史記》;一句「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出自黑格爾《哲學原理》,兩句名言中「利益」與「合理」各有寓意,卻直指事物的本源「利」。所以,保護生態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改善人的生存環境,提升人的生活質量。黨的《決定》提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詮釋了「兩山理論」中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喚起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產業背景

青藏高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草地類區域,全區天然草地類型繁多,高山高寒草地分布最廣,也是世界遊牧文化歷史最為久遠的區域之一。(國家林草局:2018年全球草原面積 中國12%、澳大利亞9.76%、美國7.67%、巴西5.99%、哈薩克斯坦5.73%、俄羅斯2.84%)自人類進入近代史,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巴西等,相繼發展畜牧業產業來孕育鄉村和城鎮建設,再用城市現代化來反哺畜牧業發展,讓畜牧業從最簡單的傳統放牧方式進入到高效養殖,並充分結合國家工業化水平全面提升畜牧業生產能力。1.首先解決了牛羊的「溫飽問題」(大量種植飼草料,大量建設牛羊溫棚),其次才解決了人的「溫飽問題」。2、強化畜牧業產業化水平,整合各種資源,轉變體制機制,逐步走綠色化、集約化、品牌化道路,全面實現進軍國際市場的目標。與之相比較,我國的草山面積遠遠超過很多牧業大國(圖3.4)但是肉類、乳類等畜產品至今靠國外進口,就連純牧業地區也不能自給自足,只是在人民公社時期,高原生態畜牧業達到過一次歷史巔峰(曾刊登人民日報: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和玉樹州曲麻萊縣為全國人均收入最高縣)。之後一直是斷崖式墜落,高原生態退化激起世人擔憂,產業萎縮拖累國家經濟。

縱觀歷史長河, 舉目未來之路。事實已經充分證明,生態畜牧業依然對生態優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國家生態保護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的強力推進,青藏高原必將以嶄新姿態步入新時代,使其礦產資源儲存罐作用和肉乳產業聚寶盆地位逐漸顯現。 順應時代潮流 擔負時代使命,保護好和建設好青藏高原是我們每一位高原人的神聖使命,一定要讓下遊放心!把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做牢做實,一定要讓國家減負!把青藏高原的生態產業興旺起來。

(二)、市場前景

隨著社會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愈發深入人心,人們對生活的品質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貧窮時期,大家只顧著數量而不求質量,現在生活富裕了,只講究質量,不太追求數量。其實我國社會生活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正好也是青藏高原農畜產品從低谷到熱銷的一次歷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熱銷」只是局部,「熱銷」也只是好的前兆,但高原仍未形成商品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程度。這種新興產業需要國家引領和市場培育,否則,會在市場競爭中消失在萌芽狀態。(歷史教訓:藏獒是我國乃至世界的名犬,與杜賓犬、德國牧羊犬、哈士奇、高加索犬、秋田犬等,列入世界十大名犬名錄。90年代中期,藏獒完全有可能成為國家重點產業暢銷全球。但未能規範產業、未能跟進產品認證、DNA鑑定等,任其發展,現已成災。)高原犛牛、黑青稞、金蘑菇等,都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對人體的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顯著作用。尤其是高原犛牛,實屬半野生狀態下的珍稀動物,與北極熊、南極企鵝共稱「世界三大高寒動物」。平常高原犛牛在黃河源頭飲水,在崑崙腳下食草,是世界上最綠色、最有機的頂級肉類食品。但還未得到有效開發。(青海省玉樹州為例:70年末,玉樹州牲畜數量達到過570萬,後因體制機制問題,人為縮減約300萬。如果應用現代養殖技術,完善合作社經營機制,推行機械化種植飼料 改善養殖基礎設施,發展潛力非常巨大。)隨著國家和社會層面的關注。我們國家一定會有「中國人的牛排」 也逐漸扭轉牛肉進口的被動局面。(一)、強化源頭養殖,走「三整合,四解放」的管理模式,讓生態得到充分修養,讓產業實現高效經營。(二)、要通過國家投資,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推進內循環產業鏈,建立育肥基地、屠宰基地、產品包裝、冷鏈物流、終端銷售等。(三)、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在政府疏通好銷售渠道,搭建好產業平臺,最終讓產業與市場有效對接,實現相互促進,自主運行。

(三)、人才力量

通過精準扶貧政策,高原傳統遊牧業與現代化養殖技術有機結合,成功建立高原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既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讓牧人與生態之間的關係達到「休戚與共」的境界。雖然精準扶貧工作成果斐然,但萬事不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古人曰:「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還須考慮高原生態畜牧業產業發展的長期性、穩定性、持續性,分析和研判其運營中的缺陷和不足。依據世界畜牧業發展走勢,高原生態畜牧業必將伴隨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邁向高效養殖的行列。但我們現行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只是初見雛形,還未形成規模,按照高效經營的要求,還缺乏具有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的管理人才,這也是未來發展最大的瓶頸。如何完善和充實高原經營性、管理性、環保性、技術性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課題。

⒈ 就業與產業融合

就業是多年求學的最終歸宿,也是施展才藝和創造價值的有效途徑。青藏高原受多方面的制約,就業渠道非常單一,每年會有龐大的就業潮,緩緩湧向狹窄的公務員就業通道,能擠進去的卻寥寥無幾,剩餘的自然帶著埋怨和牴觸的心理流向社會。這給地方政府造成壓力,給無數家庭帶來痛苦。更令人擔憂的是,高原牧區未就業的大專生、大學生、研究生年年堆積,非常容易埋下社會隱患。要解決產業需求與人才供求關係,首先必須要樹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理念,其次努力實現「一方水土能養一方人」生活目標,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和激活社會剩餘資本,讓所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逐年提檔升格,化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風險。實現合作社招募人才,人才助推合作社發展的良性格局。

⒉ 教育與產業結合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礦藏豐富,有充足的太陽能、地熱和水能資源,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保護好青藏高原對我國意義深遠,按照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必須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還在於人。高原教育必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定要讓教育的起初目標與最終落腳一致,(如果只求高大上,結果考不過內地學生,回來又沒處去。)所以,國家層面需要針對高原生態特徵,社會發育程度等,建立省級或州級的生態專業、畜牧專業、市場營銷等為專業的職業學校已迫在眉睫。讓每年的應屆生都有符合地方發展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充實到鄉村一線。讓更多的年輕人立足高原,腳踏實地,主動深入基層牧區,去創辦企業、去保護生態、去市場營銷、去產品研發,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高原人!

(作者 玉樹州政府副州長 稱多縣委書記 尼瑪才仁)

END

來源:三江源報

作者:尼瑪才仁

美編:萊克

監製:源之緣

聲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三江源國家公園

長按識別二維碼

原標題:《遊牧是解開高原生態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 霹靂醫生 | 李可老中醫說,經方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保存圖片,分享至朋友圈,添加微信WENHUAZY,獲取「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50冊」李可老中醫說,經方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Edit | 中醫筆記:李可老中醫說,經方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小編也覺得,經方能使得中醫在急重症的治療效果方面可以與西醫相媲美,對醫聖仲景更是敬重至極。
  • 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更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
    此話可謂對學習中的問題意識的非常科學而辯證的闡述。「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面對浩瀚的知識,處在知識激增的今天,學會獨立思考,對於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已迫在眉建。不讀書,走馬觀花似地讀書,一目十行地讀書,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就等於放棄明天。只有學與思想結合,才是偉人成功的經驗,更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
  • 夢幻西遊:幫派迷宮金銀鑰匙的8種來源,三四五必做
    無論是物品獎勵還是幫派貢獻都是和金銀鑰匙掛鈎的,淡雅來簡單聊聊在夢幻幫破迷宮中鑰匙獲取的途徑有哪幾種,以時間來排序。來源一:普通外星人普通外星人是在殺完4個山賊後,進入下一層。這個只會給予銀鑰匙,機率比較小,一般殺完十個外星人會得到2-4把飲鑰匙,在殺完十個後可以找迷宮之主領取一把金鑰匙,只能領取一次,後面殺得再多也是無用。
  • 西藏高原面臨巨大「生態變遷」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西藏高原將面臨大規模的「生態系統變遷」,而這將減少未來中國和南亞地區水資源供給。
  • 萬能鑰匙真的能解開所有的WiFi密碼麼?
    萬能鑰匙類的軟體畢竟屬於商用軟體,並不能夠使用上述提及的暴力破解方式。那麼,萬能鑰匙究竟是如何解開無線WiFi密碼的呢,是否能夠破解所有的密碼?萬能鑰匙並不萬能,即便已經使用了此類軟體的用戶,也無法破解所有的無線WiFi密碼。那麼,萬能鑰匙能夠實現破解無線WiFi密碼的方式是什麼呢?
  • 〖頭條〗你所不了解的遊牧文明
    勤勞智慧的蒙古民族,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長期的遊牧生產中,遊牧蒙古人領悟到大自然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賴以生存的搖籃,人與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且使「遊牧」從形而下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日前,由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主辦,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榆林召開。與會學者探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以期共同推動高校理論研究與地方發展實踐深度融合。
  • 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如何實現「雙贏」?專家「支招」青藏高原生態...
    1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青藏高原』項目群交流暨生態畜牧業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召開,80餘位專家學者就青藏高原草地生態保護、生態畜牧業發展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我們進行了合理冷季補飼試驗,結果犛牛飼養周期縮短約2.5年,這樣就解決了高寒草地畜牧業季節性營養失衡瓶頸問題。」劉書傑說。
  • 推動實現西藏高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是世界上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單元,有世界上所沒有的許多特殊優勢環境和生態資源,其獨特的自然地域格局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對高原邊緣乃至亞洲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因此,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高原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
  • 戎狄 | 古代黃土高原上的另一種居民
    戎狄是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但被把持歷史記錄大權的漢族士大夫給抹殺了。我們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響,歌頌黃土高原是「大地母親」的時候,卻忘了黃土高原上的另一個兄弟。在新石器時代,氣候比今天溫溼,整個黃土高原是原始農業的「一統天下」。後來氣候變的乾冷,黃土高原的南部問題不大,先民照樣種地。但黃土高原的北部,環境逐漸惡劣,莊稼生長得越來越差。
  • 高原鼠兔要不要滅?以生態保護之名|周道生態文明(16)
    最近幾年,比如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一期實施,拿出大概1.57億人民幣,用於控制鼠兔,但這一次控制的目的說是「為了保護生態」,很明確地冠名為「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2014年,又開始了三江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二期,擬投資6.5億元人民幣,在三江源地區要完成鼠兔防治4670萬畝。
  • 【專訪匈牙利金橋漢語學校創辦人喬文】給每個孩子一把金鑰匙,讓他們踏上中匈友誼之橋
    本著這些理念,我們要給每個孩子一把金鑰匙,把他們的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讓所有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如《弟子規》、《三字經》、《唐詩三百首》、《成語典故》、《三國演義》、《水滸傳》、《小鯉魚歷險記》、《漢字宮》、年的傳說,九月九的傳說、漢字的故事、成語接龍等。」
  • 蒙古高原沒有多少樹木更沒有竹子,古代遊牧民族用什麼製造弓和箭?
    引言 許多人看著地圖,想當然的認為蒙古高原沒有樹木,但其實蒙古高原雖然遍布草場和荒漠戈壁,但也不缺少樹木。蒙古高原是自然資源豐裕的地區,其中就包括有大片森林!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蒙古國尚有15萬公頃的森林,覆蓋面積達全國國土面積的9.6%,木材儲量約為13億立方米。
  • 青藏高原不僅是「中華水塔」 還有地下「蓄水池」
    隨著全球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慢慢加速融化消失,前景令人堪憂。由於青藏地區的水汽主要來自於西南季風通過雅魯藏布江谷地進入青藏地區,所以青藏地區的年降水量從東南往西北遞減,而在南坡,雨量非常充沛,氣候溫暖溼潤,植被十分茂盛。
  • 十年高原植草 力士綠哈達行動助力生態扶貧
    過去的國慶長假西藏接待國內外遊客超187萬人次,綿延聳立的群山,星羅棋布的湖泊,蔚藍湧動的天空……組成了神秘又神聖的雪域高原。然而隨著氣候的變化、生產生活的影響,高原的生態也急需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幫助。力士·綠哈達行動自2011年起已經步入第十年,在西藏地區累積種植牧草超過一千萬平方米,不僅有效改善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問題,還讓當地近一萬五千名農牧民通過參與行動持續增收,開創了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共贏的公益模式。
  • 關注|9月5日起為期20天玉樹遊牧行青藏高原(玉樹)攝影展臺北法雅客空間舉行
    玉樹匯聚東方文明精華之地,一個生態報國綠色感恩的民族,一個感受生命存在、淨化心靈的三江源。身處中國腹地的玉樹,一個充斥於人間的、來自雪域的誘惑。9月5日臺北,Olympus和玉樹遊牧行聯合舉辦的青藏高原玉樹遊牧行主題攝影展開幕了! 6位攝影師作品,20天時間,還有兩場分享會,  來聽玉樹遊牧行的故事吧!
  • QSR:釐清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格局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氣候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直接影響「亞洲水塔」及我國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 遊牧之路·秘境探索
    到過呼倫貝爾的人很多,然而冬季當這裡被白雪覆蓋,終於能於雪原森林中聆聽雪花飄落的聲音,在靜謐中與久違的內心對話,充分感受蒙古高原上傳承千年的生命樂章時,卻很少有人到訪。在內蒙古深耕幾十年,與馬和牧人朝夕相處的趙蘭富老師的鏡頭裡,冬季的呼倫貝爾大雪原上,常常是一人、一馬、一狗、一群羊、一天地。
  • 【往事】高原生態引領我攀登終生(上)
    撰文|徐鳳翔最近蒙《今日科苑》向我約稿,希望我介紹「高原生態」的內涵及探索歷程,我欣然承諾。原因有二:一來年已八十五,時日無多,應抓緊匯報交流。二來更重要的是 「高原生態」雖然亙古而蔭及廣宇的自然領域,但似乎是「冷僻」的學科。
  • 中國地理小區域——內蒙古高原
    措施:控制牧場載畜量,人工培育種植草場;草地劃區輪牧,科學放牧;購買牧草,環境草場壓力;聯合周邊牧區,適度遊牧。典型例題二:(2019·湖南衡陽市八中高二月考)根據圖文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靠近中蒙邊境的地帶,人跡罕至。鮮為人知的是這裡生活著大量當地俗稱為「戈壁紅駝」的紅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