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R:釐清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格局

2021-02-15 地學之家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氣候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直接影響「亞洲水塔」及我國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現代間冰期的全新世期間,青藏高原降水、溫度、植被、湖泊和冰川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可為預測未來青藏高原氣候和自然環境變化提供重要參考。然而,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和環境變化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結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陳發虎院士及其合作者,通過系統梳理文獻和綜合分析,集合多種古氣候及古環境變化記錄(圖1),討論了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時空變化格局,指出了過去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該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圖1 青藏高原全新世主要古氣候與古環境重建記錄分布

(1)青藏高原全新世年均溫變化依然存在較大爭議,但不同指標重建的夏季氣溫變化趨勢較一致,具體表現為早中全新世高溫(圖2),這意味著青藏高原作為熱力「引擎」,可能是早中全新世強印度季風的重要驅動因素。

圖2 青藏高原全新世夏季溫變化(B:孢粉記錄集成;C:青海湖長鏈烯酮記錄)、年均溫變化(D:孢粉記錄集成;E:冰芯;F:阿翁錯GDGTs記錄)以及冰川活動強度(A)與北半球年均溫變化記錄(G)對比

(2)近代湖泊水位變化記錄顯示,降水是決定青藏高原多數湖泊水位波動的主導因素,因此古湖泊水位變化可以作為全新世降水或溼度重建的理想指標;古湖泊水位記錄揭示青藏高原全新世「南北」降水變化存在「反相位或異相位」的特徵(圖3),主要與不同氣候系統(季風、西風)的影響有關。

圖3 青藏高原南部(B)、北部(C、D)典型湖泊全新世古水位變化與董哥洞石筍氧同位素記錄(A)、東亞季風降水變化記錄(E:紫色線)、北半球中緯度淨降水變化(E:綠色線)、高原東北部風沙活動強度變化(F)對比

(3)湖泊氫氧同位素記錄表現出空間上的「一致性」,說明這些同位素指標可能主要受控於大尺度大氣環流變化,而非局地的降水或溼度變化。(4)孢粉記錄揭示中全新世森林範圍最大,早全新世以來高寒草原不斷萎縮,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範圍不斷擴張(圖4)。

圖4 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格局變化(A;B;C)與東亞季風降水記錄(D)及董哥洞石筍氧同位素記錄(E)對比

(5)冰川擴張證據顯示,早全新世冰川略有前進,中全新世冰川退縮,晚全新世冰川前進最為普遍;風沙活動證據在青藏高原東北部較多,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風沙活動加強。(6)區域氣候變化,尤其是夏季風變化是控制植被及其它陸表景觀變化的主要因子。目前,青藏高原仍存在古氣候與古環境數據記錄的空白區域。未來,獲取並分析該區域可靠測年的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將有利於深入理解季風和西風如何在青藏高原上相互作用及其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該成果近期以「Climate change, vegetation history, and landscape respons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Holoce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為題,以「invited review」形式發表於國際地學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述研究獲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2019QZKK0601)及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XDA20090000)的資助。原文連結: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bSYH-4PRxm-2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網,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旨在分享優秀科研成果,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更多詳情和引用,請參考原文,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

歡迎投稿&投稿詳情點擊查看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中國科學家「還原」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有何重大環境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近日有了重要發現。丁林院士團隊通過科學研究「還原」了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貢覺盆地還是一片沙漠,海拔只有700米。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這裡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高山森林。這一學術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
  • 水利系楊大文教授團隊發布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這是該課題組近年連續在專業領軍期刊發表多項關於青藏高原凍土變化的研究成果後,在青藏高原凍土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與潛在風險評估方面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凍土面積約佔北半球陸表面積的1/4,其中環北極多年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約為當前大氣中碳儲量的二倍。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領銜的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系統總結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
  • 【微課堂】青藏高原雪、冰和環境數據集(中英文)發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典型和熱點區,也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區域,擁有除極區外全球最大淡水儲量,高原冰雪、氣候、生態環境變化備受關注。2017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是生態安全屏障,需特別關注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瀋陽「雲雀」 翱翔青藏高原 我國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 " 雲雀 " 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 " 雲雀 ")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以深入實施 " 科技助力青藏科考 ",推動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 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的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
    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由於其測年誤差和解析度的原因,不易提取百年及更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細節。
  • 青藏高原除了丁真 還有生態環境保護需要...
    這是繼藏族小夥丁真之後,神秘的青藏高原再度引發關注。據相關數據統計,2019年,有4000萬人到西藏旅遊。同時,這4000萬遊客,也把13.4萬噸垃圾留在了西藏。在唐古拉山鎮的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和柳青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還有四五個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沿著青藏公路(109國道)撿垃圾」、「清洗垃圾」、「協調車輛將垃圾帶出去」。「從唐古拉山鎮往北就是可可西裡無人區,而青藏公路會沿著無人區的邊緣而過,垃圾都在路邊,以塑料瓶為主。」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流域中部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綜合考察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身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身高」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認為,早在4000萬年前其中南部就已達到此高度。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為了揭示影響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於2013-2016年間在青藏高原開展了大範圍的凍土樣帶調查,獲取了大量凍土樣品(圖3-4)。基於這些野外調查,結合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生態系統模型等多種手段,他們發現了以下兩個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的 「氮素」秘密。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青藏密碼」亟待人類的探尋和破譯。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啟動,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進行考察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是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論文獲評國際環境期刊2019年度最佳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完成的關於青藏高原含氮氣溶膠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環境領域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S&T)近日公布的2019年度最佳論文名單中,從1500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植被主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區地表汞通量和大氣汞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地球和環境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康世昌團隊與西南大學和美國麻省大學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Vegetation mediated mercury flux and atmospheric mercury
  • 青藏高原所等在時空三極環境大數據平臺研究中獲進展
    集成三極多要素數據、三極多圈層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構建三極大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開展三極生態環境演變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對提升三極地球系統的研究深度、綜合科學認知水平及我國倡導的「極地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 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如何實現「雙贏」?專家「支招」青藏高原生態...
    1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青藏高原』項目群交流暨生態畜牧業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召開,80餘位專家學者就青藏高原草地生態保護、生態畜牧業發展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我們進行了合理冷季補飼試驗,結果犛牛飼養周期縮短約2.5年,這樣就解決了高寒草地畜牧業季節性營養失衡瓶頸問題。」劉書傑說。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新聞—科學網
    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綜合觀測數據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