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翱翔青藏高原,「雲雀」銜來更多科考數據
時隔40多年,我國再次啟動為期約10年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60多個專題科考分隊開展十大科考任務,涉及五大綜合考察區域。 為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青藏科考」,促進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揭示,此次科考中加入了無人機、無人船和衛星等新技術手段採集相關數據。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圖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西藏珠峰科考隊赴珠峰地區全面開展綜合科學考察。深情暖高原,囑託催奮進。從阿里高原到三江流域,從萬裡羌塘到雅魯藏布,處處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時時感受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無比溫暖。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世界屋脊之屋脊——天上阿里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西南和西部靠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與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之禁區」。這次科學考察我們選擇普蘭縣、札達縣、日土縣為考察的重點區域。
-
瀋陽「雲雀」 翱翔青藏高原 我國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 " 雲雀 " 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 " 雲雀 ")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以深入實施 " 科技助力青藏科考 ",推動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
-
「雲雀」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易貢鄉工作環境-放置馬來氏網和黃盤我們在林芝地區的工作主要是和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達娃老師團隊一起,共同完成易貢-八蓋-墨脫的考察工作。這讓我們的工作開展順利了不少,免去了我們和當地居民交流的障礙。大雨中搬蜂巢的人(木蜂在枯木裡築巢)高原上的科普講座這次墨脫科考之行,除了標本採集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聯合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北京大學共同在墨脫開展了一次科普講座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京籤約—新聞—科學網
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共建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 中科院青藏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主任李新介紹,三方將重點圍繞青藏高原科學數據匯集與共享、數據利用及開發、生態評估和預測、決策諮詢與支撐、科研合作與交流、科學普及與宣傳等領域開展合作。
-
喜馬南麓——日喀則調查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
-
中國科學家「還原」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有何重大環境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近日有了重要發現。(圖為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熊中玉介紹,科研團隊利用氧同位素古高度計和碳酸鹽巖古溫度計,結合棕櫚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巖年代學、氣候模擬和前期研究結果得出上述結論。
-
青藏科考:一本天書的痴與憶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鄉城、得榮站
珊瑚苣苔(Corallodiscus lanuginosus),苦苣苔科植物在貴州比較多,還是第一次在青藏高原上見到這科植物。下午做完樣地後,我們來到號稱是西部太陽穀的得榮,這裡地處乾旱河谷,日照充足,盛產瓜果,還沒住進賓館,我就安耐不住好奇的心,迫切想嘗嘗當地的水果,於是在街邊地攤上掃蕩了幾種。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地質災害那些事兒
關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奧秘供稿: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九專題4-重大工程擾動災害及風險作者:戚志宇,李志清,馬鳳山,趙海軍,郭捷,段學良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提起青藏高原你會想到什麼沒有去過之前,我可能想到的是土撥鼠,藏羚羊,雄鷹等……,還有那常年冰雪覆蓋的神山吧布達拉宮與聖山岡仁波齊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這一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的結論。 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全球氣候、生物演化的影響,一直是地學前沿科學問題。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2020-11-19 青藏高原研究所 【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1997年,擔任中科院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2001年,擔任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擔任青藏高原所所長;2005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0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09年,發起「TPE國際計劃」並擔任聯合主席;2014年,擔任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17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圖1 唐古拉山口 (攝影:寇丹)在這個孕育著多年凍土的寒冷的高原上,各種植物在頑強地生長著,構成了類型多樣的植被群落。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