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2020-12-14 騰訊網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

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由於其測年誤差和解析度的原因,不易提取百年及更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細節。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譚亮成及其合作者,通過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具有精確U-Th測年(~1%測年誤差)的石筍,利用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5年)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內部結構及驅動機制進行了詳細研究。

結果顯示,軌道尺度上黃土高原西部的石筍記錄與季風區其他記錄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圖1),該地區的季風、降水跟隨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變化,這證實了之前來自中國南方的石筍研究結果。黃土高原西部最溼潤的時期在10500~6600 BP(圖1),這與黃土高原東部地區中全新世最溼潤不同,可能是早全新世印度夏季風增強帶來降雨增多所導致。這一時期溼潤的氣候有利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在中西部的出現和發展。研究人員通過周期分解發現,在中晚全新世,隨著夏季太陽輻射的下降,亞洲夏季風在年代際尺度上變化幅度逐漸增大,提出可能是ENSO頻率增加導致(圖2)。

研究人員研究了該區域全新世的季風突變事件,發現烏鴉洞石筍的δ18O記錄了與Bond事件1~8對應的季風減弱事件,峰值發生年代為1.19、2.92、3.90、5.49、8.15、9.55、10.52、11.01 ka BP(圖2)。此外,還記錄了另外3次以3.53、4.90、6.26 ka BP為中心的弱季風事件。在這些突變事件中,8.2 ka事件最為顯著。通過分析這些突變事件結構,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8.2、5.5、2.8 ka事件的內部結構相似(圖3),為兩谷夾-峰結構,可能受控於太陽活動,其信號在8.2 ka時被融冰水放大;4.2 ka事件則不同,是長期季風衰弱下的漸變狀態。

相關研究成果以Holocene monsoon change and abrupt events o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as revealed by accurately-dated stalagmites為題,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是地球環境所「一帶一路」計劃的系列成果。

圖1.烏鴉洞δ18O記錄與亞洲夏季風北緣模擬的降水變化以及季風區其他記錄對比

圖2.烏鴉洞石筍δ18O記錄的全新世亞洲夏季風變化與北大西洋IRD事件及ENSO變化對比

圖3.幾次全新世氣候事件的詳細結構(虛線框表示事件持續時間;黃色條帶為中心事件;藍色條帶為次要事件)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的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
    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但關於全新世其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不同載體(如黃土、海洋、湖泊、模擬等)的重建結果差異較大,動力學解釋也呈現多樣化。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作為團隊創始人,安芷生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新的思想,在團隊發展的各個關鍵時刻提出不同的戰略目標,拓展學科研究內涵。周衛健是東亞季風千年突變事件的最早發現者之一,她提出了高低緯氣候相互作用對季風突變事件影響機理的創新認識,還是團隊人才培養及環境示蹤研究平臺發展戰略的倡導者。他們紮根西部、身體力行,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和團隊成員一起探索前行。
  • 微專題:黃土高原
    解析 黃河小北幹流位於黃河中遊,以雨水補給為主,季風氣候區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導致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地處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所經地區地勢相對平坦,易形成堆積性遊蕩河道。
  • QSR:釐清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格局
    現代間冰期的全新世期間,青藏高原降水、溫度、植被、湖泊和冰川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可為預測未來青藏高原氣候和自然環境變化提供重要參考。然而,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和環境變化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結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陳發虎院士及其合作者,通過系統梳理文獻和綜合分析,集合多種古氣候及古環境變化記錄(圖1),討論了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時空變化格局,指出了過去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該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 黃土高原,尋根中國
    攝影/ 張潤國青藏高原劇烈隆升,喜馬拉雅山、崑崙山、秦嶺等東西向的山脈陸續形成,而鄂爾多斯地塊依舊只是淡定而和緩地大面積均勻抬升,地表上雖然形成了一些起伏的丘陵山脈,但總體呈現出較為平坦的形態,成為日後承接黃土的最佳「地基」。建造舞臺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蓋主體結構,通常我們會就地取材,選擇木頭、紅磚、水泥等,那麼搭建黃土高原的材料從何而來呢?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經過幾年探索,1990年,安芷生帶領黃土室系統提出「東亞環境變遷的季風控制論」,闡明黃土高原的黃土—古土壤交替出現是東亞季風氣候變遷的產物,其中黃土與冬季風、古土壤與夏季風緊密相關,並應用季風變化理論系統解釋了東亞湖面變化、沙漠進退、動植物遷徙、雪線林線變化和南海海面溫度變化等環境變化現象。很快,這一理論獲得了全球第四紀地質研究界,乃至大氣科學界的認可。
  • 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西部風情】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
    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作者//朱寶琦在陝北這塊黃土高原上,有群熱騰騰的漢子,熱騰騰的漢子能讓這塊黃土地剎那間沸騰。你聽!嗨,嗨,嗨,嗨,嗨,隆隆,隆隆,隆隆……你看!百數號鼓手從黃土高坡蜂擁而下,狂舞在你的面前,剎那間黃土飛揚。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中嘆為觀止。這就是「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歷史悠久,是寶貴的文化遺存,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民間鼓樂表演藝術形式。有「中華民族之鼓魂」、「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之美譽。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名且幾個問題。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業已發現的著名記錄有 D-O 事件、H 事件、Dryas 事件、BA 事件,以及全新世 8.2 ka 事件、新冰期、小冰期降溫。D-O 事件是格陵蘭冰芯記錄的冷暖旋迴,每一個暖期之後緊接著是一個冷期,溫度變化幅度達 5℃—8℃,持續數百年至 2 ka,平均周期為 1.5 ka。D-O 旋迴中,最冷期得到北大西洋「冰閥作用」沉積的冰磧層驗證,稱為 H 事件。
  • 地理視野| 特色建築——黃土高原的窯洞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這一期,我們繼續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而從考古發現的50萬—60萬年前的三稜大尖狀石器推斷,古人可能從那時起就開始在黃土高原挖掘洞穴。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了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日前,由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主辦,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榆林召開。與會學者探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以期共同推動高校理論研究與地方發展實踐深度融合。
  • 土味情話,什麼是黃土高原?
    中國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地區。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界眾說紛紜,大多數人普遍接受的是——大風颳來的。在250萬年前,青藏高原還是大海的時候,這裡曾經是水草豐美的溼潤地帶。路上偶遇從海洋來的東南季風,沙塵就變成土雨降落。年復一年堆積形成了黃土高原。
  • 祁連、黃土高原、秦嶺地質交匯點,甘肅天井峽
    祁連、黃土高原、秦嶺地質交匯點,甘肅天井峽秦嶺周圍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和隱藏很深的景觀。秦嶺是中國南北之間著名的分水嶺,秦嶺南北和淮河將溫帶和亞熱帶分為兩部分。在秦嶺西部殘存的礦脈中,有一個峽谷有著獨特的風景。峽谷最窄的部分呈現出地裂縫的景象。春天從峽谷最高峰的源頭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