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高解析度石英OSL年代指示三個剖面全新世黃土沉積在千年尺度上基本連續和平均沉積速率的一致性,所有剖面地層、磁化率、色度和平均粒徑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1)。地層巖性變化揭示全新世以來逐漸增強的成壤作用,並得到磁化率和色度數據的進一步證實,即磁化率均表現增強趨勢,亮度呈現減小趨勢。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進一步動力學機制分析認為,雖然來自印度季風或北半球西風等的降雨或是中亞地區乾濕變化的基礎,但是由於中亞地區乾旱/半乾旱區蒸發與降水作用的差別,全新世以來持續降低的夏季太陽輻射和溫度帶來的蒸發作用的減弱可能對伊犁盆地半乾旱區的溼度變化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圖2)。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以及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該研究是地球環境所「一帶一路」計劃的系列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副研究員康樹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圖1.中亞伊犁盆地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全新世黃土的石英OSL年代、磁化率、平均粒徑、色度和粒度頻率分布

圖2.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溼度(有效水分)變化與鄰區其他結果及動力學記錄的對比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高解析度石英OSL年代指示三個剖面全新世黃土沉積在千年尺度上基本連續和平均沉積速率的一致性,所有剖面地層、磁化率、色度和平均粒徑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1)。地層巖性變化揭示全新世以來逐漸增強的成壤作用,並得到磁化率和色度數據的進一步證實,即磁化率均表現增強趨勢,亮度呈現減小趨勢。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進一步動力學機制分析認為,雖然來自印度季風或北半球西風等的降雨或是中亞地區乾濕變化的基礎,但是由於中亞地區乾旱/半乾旱區蒸發與降水作用的差別,全新世以來持續降低的夏季太陽輻射和溫度帶來的蒸發作用的減弱可能對伊犁盆地半乾旱區的溼度變化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圖2)。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以及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該研究是地球環境所「一帶一路」計劃的系列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副研究員康樹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圖1.中亞伊犁盆地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全新世黃土的石英OSL年代、磁化率、平均粒徑、色度和粒度頻率分布
  圖2.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溼度(有效水分)變化與鄰區其他結果及動力學記錄的對比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但關於全新世其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不同載體(如黃土、海洋、湖泊、模擬等)的重建結果差異較大,動力學解釋也呈現多樣化。
  • 科學網— 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的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目前已經形成了利用多種記錄載體開展多尺度環境變化過程與動力學研究,理解人類尺度環境變化規律,服務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多樣化研究格局。研究載體多樣化黃土就像一本無字天書,忠實記錄了氣候變化的歷史,它和冰芯、深海沉積一起被譽為古環境變化的三大支柱。團隊自組建以來從未間斷過對黃土記錄的研究。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
  • QSR:釐清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格局
    然而,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和環境變化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結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陳發虎院士及其合作者,通過系統梳理文獻和綜合分析,集合多種古氣候及古環境變化記錄(圖1),討論了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時空變化格局,指出了過去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該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 「塞外江南」 || 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相對豐富的降水,使之成為中亞地區河流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發源於南北兩側山地的河流,最終匯聚成了伊犁河,向西流動,年徑流量達228億立方米,最終注入巴爾喀什湖,巨大的淡水匯入使得巴爾喀什湖的鹹水也被衝淡了。伊犁河谷一旦擁有了「水」,就擁有了「靈魂」,成為一個生機盎然的「中亞綠島」,被稱為「塞外江南」。      在伊犁河谷,有一種藍叫「賽裡木湖藍」。
  • 富饒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何成中亞火藥桶?
    很多人印象中,中亞就是黃沙漫天、人跡罕至。不對,這裡還有水草肥美的豐腴之地。這就是位於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費爾幹納盆地內的一景不僅如此,費爾幹納盆地還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地區,足以顛覆人們對中亞荒漠的固有印象。
  • 地球新紀元——人類世,真的來了?
    尤其是工業革命後,人類工業化的現代文明進程已經給地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可磨滅的影響。自1998年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每2年發布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突出強調人類長期以來給地球帶來的累積壓力,以及由此導致的人類所賴以生存的森林、河流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的下降。人類驅動的這些變化正在引起科學家對未來地球環境甚至是維持人類文明的擔憂。
  • 科學家揭示杏的起源與傳播
    近日,《園藝研究》在線發表了新疆農業大學教授廖康課題組最新成果,揭示了杏的起源和傳播過程。中國新疆南部環塔裡木盆地周緣的喀什、和田和阿克蘇等綠洲地區是主要的杏產區,是栽培品種最豐富的區域。新疆北部伊犁等地的野杏是第三紀後期保留下來的孑遺物種,對世界杏的栽培馴化起重要作用。
  • 被譽為「中亞母親河」的錫爾河,在中亞地區擁有怎樣的地緣價值?
    如果說中華「水塔」是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那麼中亞各國的「水塔」毫無疑問就是南天山山脈(天山山脈在伊犁河谷南北分野)。作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天山山脈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也是全球乾旱地區最大的山系,不僅將我國新疆一分為二(南側塔裡木盆地,北側準噶爾盆地),還是中亞各條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如楚河、伊犁河、塔拉斯河、澤拉夫尚河和錫爾河,以及阿姆河多數支流(源頭在帕米爾高原)。
  • 我國科學家提出「西風模態」解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
    新華社蘭州4月25日電(記者張文靜、任延昕)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發虎教授和其團隊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西風模態」及其形成的物理機制,對當下我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提供了解釋。
  • 中亞五國,你了解多少?
    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五個國家分別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來看下。一、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是蘇聯十五國中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約為272.49萬平方公裡,是中亞五國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則只有1863.22萬(截至2020年1月),也是中亞五國人口最多的國家。
  • 【玩轉地理】世界五大盆地都是哪?剛果盆地不是最大?中國最大的盆地——塔裡木盆地的來龍去脈!
    現在盆地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盆地周邊高山聳立,層巒疊障,海拔4000~6000米,來自太平洋的東亞季風及印度洋的南亞季風所攜帶的潮溼氣流很難抵達塔裡木盆地上空,而西風環流攜帶的水汽在到達帕米爾高原和天山西坡一帶時,大多凝結下降,只有當有較強西風氣流時,少量水汽才可以進入塔裡木盆地,形成降水,愈往東氣流越變乾燥,造成盆地降水西部多於東部。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孢粉化石解碼四川盆地環境細微變化四川盆地發現的孢子花粉化石,成為揭秘遠古環境的「解碼器」——四川盆地在總體溫暖的氣候下,也有相對溫涼的階段科學家認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的三疊紀大滅絕,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因此,第四紀冰凍圈科學除了研究冰川、凍土、積雪等冰凍圈核心要素在第四紀期間的變化之外,凡反映冰凍圈變化的物理、化學、生物的各種沉積記錄與機理研究,以及與冰凍圈演變有因果關聯的其他天文、地質的研究也必然包括在內,這是冰凍圈滲透於其他四大圈層(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跨學科性質及長時間尺度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