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塔裡木南緣、西崑侖山前黃土堆積高臺地地貌與黃土深鑽。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研究團隊 供圖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說,亞洲內陸乾旱區的形成演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團隊觀測記錄獲取的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研究團隊 供圖

塔裡木盆地位於亞洲內陸極端乾旱區中心,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崑侖山前形成的巨厚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形成寬廣平坦的黃土高臺地面,其南面西崑侖山頂就是著名的古裡雅冰帽所在,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內陸乾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歷史的理想材料。

為此,方小敏研究員等與安芷生院士等合作,歷時多年,在西崑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臺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巖芯,也成為科學家成功獲取的迄今亞洲內陸和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方小敏表示,科研團隊通過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確定西崑侖山黃土巖芯底界年齡約360萬年,進一步開展高解析度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歷了約距今270萬年、110萬年和50萬年的三次急劇階段性乾旱化事件。同時,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以10萬年為主。這些特徵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致,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研究員開展古氣候數值模擬表明,全球變冷是導致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內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影響,促進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導致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冷。(完)

相關焦點

  • 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
  • 科技話題:雜交水稻制種機械、亞洲中緯度氣候、「校正場線圈...
    科技話題:雜交水稻制種機械、亞洲中緯度氣候、「校正場線圈」、小麥育種、宮頸癌、「超熱海王星」 2020-09-2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這一背景下,安芷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提出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記錄了東亞冬、夏季風氣候變遷歷史的新思想,進而總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理論。該理論完美破解了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形成之謎,解釋了湖面波動、沙漠進退、林線雪線移動、動植物遷徙、南海海面溫度變化等一系列環境變化現象,突破了經典冰期-間冰期框架,給當時陷入瓶頸的東亞古氣候研究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 氣候變暖引發自然災害 專家:2020年亞洲受影響最大
    中新網1月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喀山聯邦大學氣象教研室主任尤裡佩列韋堅採夫表示,全球變暖將決定2020年的天氣,世界不同地區將出現更多自然災害,亞洲地區遭受的損失將超過其他地區。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體積持續下降,其融化速度已經超過了新形成的冰雪的積累速度。這位科學家表示:「人類觀察氣候變化已持續約170年。在最近的幾十年內,我們都看到全球氣溫上升。尤其是北極地區和中緯度地區。過去的一年,每個月都是冠軍,每一次溫度都是一次次達到最高值,全球變暖正在到來。」
  • 最新研究稱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
    不同升溫情景下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徑流變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球升溫2攝氏度,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的答案顯示,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供水增加。
  • 我國科學家提出「西風模態」解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
    新華社蘭州4月25日電(記者張文靜、任延昕)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發虎教授和其團隊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西風模態」及其形成的物理機制,對當下我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提供了解釋。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稱藍皮書),其中提到,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新冠病毒傳播的?
    7月20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線上舉辦的第26期「氣候沙龍」活動中,這一話題成為專家探討的焦點。21世紀中心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氣候沙龍」秘書長何霄嘉表示,結合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研究氣候變化與疾病傳播的聯繫很有必要。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央視聚焦,陸益民出席破解氣候環境危機國際論壇並作主題發言
    點擊觀看新聞報導☟☟☟☟陸益民在題為《攜手推進新能源產業,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發言中指出,氣候變化對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威脅日益顯現、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秘書處副執秘薩爾瑪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莎米拉等國際組織高級代表,包括陸益民在內的,國家電網董事長毛偉明、三峽集團總經理王琳、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等企業負責人,相關國家高級官員,大學及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參會,大家就清潔能源開發、低碳能源轉型、跨區域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科技創新、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綠色復甦等話題展開研討。
  • 360 團隊攻破 Windows 10、iOS 14、Chrome 等多款產品
    第三屆「天府杯」於日前在成都成功舉行,本次大賽參賽者包括了來自各地的 34 支團隊,其中有 360 集團、阿里巴巴、中科院、綠盟科技集團等。此次大賽共設置三個獨立並行的比賽項目,分別為原創漏洞演示復現賽、產品破解賽和系統破解賽。
  • 寒潮影響持續多日,氣候變化可怕?
    是不是這個冬天看起來有些不正常,氣候的變化,寒潮的頻繁,冷空氣帶來的低溫等,無疑讓你感覺到了冬天的寒冷。在拉尼娜的影響下,亞洲包括北半球的很多地方,天氣發生了一些不好的變化。這個冬天的氣候,確實和往年不一樣,也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異常的寒冷,雨雪天氣的多變等。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高溫熱浪頻繁發生,且持續時間更長;陸地上的暴雨洪澇頻率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乾旱持續時間更久、強度更強。在全球許多區域, 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變化和冰雪融化正在影響水資源和水質。由於冰川持續退縮,影響徑流和下遊的水資源,全世界200條大河中近1/3的河流徑流量減少。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正在變暖和融化。在亞洲,氣候變化已經對冰川、積雪、凍土、河流和湖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亞洲面臨的關鍵風險主要體現在河流、海洋和城市洪水增加,對亞洲的基礎設施、生計和居住區造成大範圍破壞。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 氣候系統多項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通訊員王朋嶺報導8月24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狀態的最新監測信息。
  • 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落戶清華大學,關注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
    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在清華大學正式揭牌,當天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即《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也在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發布。澎湃新聞從揭牌儀式上了解到,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是全球柳葉刀倒計時新成立的區域中心,總部設立在清華大學。該中心旨在促進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氣候與健康領域的科學研究,並確保決策者能夠認識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將帶來的顯著性健康收益。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在清華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英國作物種植區域變化
    新華社倫敦10月2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29日發布一項研究說,如果氣候變化不減緩,英國主要作物種植區域將越來越不適合農業生產,這類生產可能要逐步轉移到北部和西部地區。  該校學者領銜的團隊建模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英國農業帶來的長期影響,他們所基於的假設是:如果全球碳排放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到2100年全球預計會升溫5攝氏度左右。  據團隊刊登在英國《環境研究通訊》雜誌的報告,這種場景下,預計英國的氣溫會變得更高,作物生長季節的總體降雨量會減少140毫米,該國東南部有可能出現更惡劣的乾旱。英國東部和東南部是目前該國主要作物種植區域。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沙漠氣候、溫帶氣候、高山氣候、寒帶氣候概況
    熱帶沙漠氣候又稱熱帶幹漠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回歸線兩側、約南北緯15°~30°的大陸內部直到大陸西岸。主要出現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卡拉哈裡沙漠、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部的塔爾沙漠、北美洲加利福尼亞沙漠、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