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提出「西風模態」解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

2021-01-14 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4月25日電(記者張文靜、任延昕)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發虎教授和其團隊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西風模態」及其形成的物理機制,對當下我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提供了解釋。

陳發虎及其團隊利用代用指標集成、現代氣象觀測數據、整合模擬結果等方式,揭示了中國新疆、中亞等乾旱區的氣候變化,從數千年到年代際時間尺度確實存在不同於東部季風區的溼度、降水變化過程,這被稱為全新世(一萬年)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

近幾十年來,我國華北地區整體變得乾旱,甚至遭遇數十年不遇的旱情,季風邊緣區的降水顯著減少,使得華北水安全和農業生產受到影響。而與之相反,我國西北乾旱區降水增加、溼度增大,新疆一些尾閭湖泊面積普遍擴大,許多乾涸的沙漠化湖床重新形成湖泊,氣候環境有向好發展趨勢。

對此,團隊成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黃偉介紹,團隊提出的「西風模態」不僅能指示這種區域變化差異,而且可從物理機制上解釋其發生原因。

黃偉告訴記者,「原來學界認為我國西北乾旱區的降水主要由西風控制。但我們研究發現,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對西北降水也有重要影響。而且,當華北地區偏乾旱時,西北地區偏溼潤;而當華北地區偏溼潤時,西北地區偏乾旱。」

黃偉解釋,由於受北半球中緯度環流異常的影響,在印度季風偏弱的情況下,來自阿拉伯海的水汽可以輸送到我國乾旱地區,使得這些地區降水增多,從而造成了新疆氣候環境向暖溼轉型;而華北地區同時也受到印度季風影響,當印度季風減弱,水汽減少,降水就減少了。

陳發虎表示,區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方面。這項研究成果推動了對亞洲氣候環境空間分異的認識,為乾旱區未來的生態恢復和環境整治提供了科學支撐。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頂級期刊《地球科學評論》。(完)

相關焦點

  • 我國為什麼沒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各種氣候要素如氣溫、降水和光照等通常表現為周期性的變化,一個區域氣候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下墊面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是影響氣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 埃爾尼諾現象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國家氣象中心氣候監測組在1991年上半年,熱帶海洋和大氣出現了一系列異常信號後,於8月19日在中國氣象報上發布了「一次新的埃爾尼諾已經形成」的消息,下面就埃爾尼諾的變化談談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埃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思是聖嬰耶穌,表示每年聖誕節前後秘魯和厄瓜多沿海海水的增溫現象。
  • 我國科學家完整刻畫出全球「氣候心臟」三維熱鹽結構
    新華社青島7月2日電(記者張旭東)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暖水區域,可謂全球「氣候心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依託「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項目,完整刻畫出暖池三維熱鹽結構(溫度和鹽度結構),有利於精準預報厄爾尼諾現象及暖池對我國氣候影響,這一項目2日在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元龍介紹,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策源地。
  • 科學家困惑無法解釋現象,地球要進入小冰河?
    什麼現象無法進行解釋? 根據研究太陽最低日照的科學家表示,最近在觀察太陽表面的時候,發現了太陽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情況,那就是太陽表面的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的活躍程度可能要高一些,並且產生的熱量更強,這種情況屬於分布不均勻的模式,而突然出現「變亮」的地區就是無法解釋的情況。
  • 天生與海洋性氣候絕緣?為何我國不存在地中海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因為我國國土面積廣闊,經向和緯向的跨度都非常大,加上青藏高原等地物的存在,使得我國垂直的跨度也非常大,空間上的巨大跨度,使得我國幾乎具備了所有的氣候特點。但,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這個事,真的不是你想有你就可以有,因為兩個氣候類型的最本質特點,就是只能存在於大陸西岸。而之所以只能在大陸西岸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兩種氣候類型都受到盛行西風帶的控制。
  • 暴躁的西風帶!土耳其古巴遭罕見龍捲風襲擊,或暗示氣候變化?
    造成土耳其南部沿海頻繁出現少見龍捲風的罪魁禍首,是受到了地中海上西風帶切斷低渦的影響,1月26日,這個切斷低渦在500百帕層面分析圖像表現得非常清晰,位於它東側的土耳其南部沿海出現強對流活動,甚至是誘發龍捲風。
  • 「厄爾尼諾」現象:人們最熟知的極端性天氣,常帶來反向氣候變化
    我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由很多要素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植被、土壤和生物等等,其中氣候要素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是指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在較長的時間內大氣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過全球氣候也處在不斷地動態變化之中。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不僅僅來自自然方面,也有可能來自人類活動。
  • 美媒:氣候變化將加劇厄爾尼諾現象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美媒稱,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將導致厄爾尼諾現象更加強烈。據《今日美國報》10月22日報導,每隔幾年就會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是赤道地區太平洋海水自然變暖,從而加劇美國及全世界的極端天氣。
  •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
    否則,地中海盆地的植被和生態系統將隨著溫度的上升而發生變化。南歐地區荒漠化的增加僅僅只是這些變化所導致的一個後果。  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法國埃克斯普羅旺斯地區歐洲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古氣候學家Joel Guiot表示:「一切都以平行的方式發生著轉移。灌木植被將遷移到落葉林地區,而森林將遷移到山上更高海拔的地方。」
  • 發改委解讀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根據功能區定位制定
    去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華沙會議要求各國於2015年上半年向公約秘書處通報自主決定貢獻目標,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駛入快車道,各方期待我國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  《規劃》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現狀、面臨的形勢及戰略要求等內容,提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明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等重點任務,並從實施試點示範工程、完善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能力建設、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和實施途徑,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實。
  • 拉尼娜現象凸顯!隨著氣候變化,美國長達十年的特大乾旱可能重現
    數百年前,特大乾旱使美國大部分地區乾旱,但現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這些致命的長達十年的乾旱再次發生,美國西南部可能再次遭受數百年來從未經歷過的極端乾旱。科學家們已經調查了美國在公元800年至1600年間遭受的14次特大乾旱的原因。
  • 亞洲氣候格局被打破?古厄爾尼諾或甦醒,也將影響到中國!
    地球環境在這些年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系列的極端氣候也都集中發生在了2020年,這也意味著2020年是不平凡的,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大事,都預示了地球環境正在不斷惡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氣溫都出現了異常的狀況,科學家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研究、分析時表示,厄爾尼諾可能重返印度洋,隨著地球變熱,印度洋古老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甦醒。厄爾尼諾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它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
  •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新聞—科學網
    專家呼籲各國兌現《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是當務之急   處於溫帶氣候的西班牙塞維亞和葡萄牙裡斯本已經繁榮發展了一千多年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在全球許多區域, 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變化和冰雪融化正在影響水資源和水質。由於冰川持續退縮,影響徑流和下遊的水資源,全世界200條大河中近1/3的河流徑流量減少。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正在變暖和融化。在亞洲,氣候變化已經對冰川、積雪、凍土、河流和湖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亞洲面臨的關鍵風險主要體現在河流、海洋和城市洪水增加,對亞洲的基礎設施、生計和居住區造成大範圍破壞。
  • 我國科學家給出三種發光現象的統一解釋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不僅能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而且也能解釋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
  • 海市蜃樓不只是光學現象,科學家找到新的解釋,或涉及平行宇宙!
    海市蜃樓不只是光學現象,科學家找到新的解釋,或涉及平行宇宙!地球有了46億年的悠久歷史,於所有生物而言,它更像是生命的保護罩。在它的庇護下,才形成複雜的智慧生命,所有生物都是由單細胞朝著多細胞的方向發展。
  • 氣候變化導致國寶「相愛相殺」?
    動物監測負責人李沛雲說,「它們在昂賽鄉出現在了同一臺相機裡,就是相當於它們的活動範圍有重合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看來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這個對於我們以後研究氣候變化,對於雪豹和金錢豹棲息地的影響以及這兩個物種相遇之後它們的種間關係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今後研究的一個重點。」
  • 氣候變化是主要推動因素
    雪豹的活動空間多集中在海拔3000-5000米之間,簡單來說就是雪豹處於林線上面,而普通豹處於林線下面,原本一直處於互不侵犯的平衡狀態,被氣候變化所打破了。氣候的變化改變了普通豹與雪豹的生活模式,讓它們不僅在橫向大環境上有重疊分布,在縱向微生境上也相互交融,加上得益於我國這些年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不僅雪豹的數量在增加,金錢豹的數量也多了起來,而這兩種都是極具探索性和高度移動性的貓科動物,促使了它們更加頻繁地見面。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