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尼諾現象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2021-01-19 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中心氣候監測組在1991年上半年,熱帶海洋和大氣出現了一系列異常信號後,於8月19日在中國氣象報上發布了「一次新的埃爾尼諾已經形成」的消息,下面就埃爾尼諾的變化談談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埃爾尼諾是西班牙語,意思是聖嬰耶穌,表示每年聖誕節前後秘魯和厄瓜多沿海海水的增溫現象。在正常年份,隨著季節的變化,在聖誕節(南半球夏季)以後,秘魯外海的海面溫度便不再升高了,但有些年份會出現反常情況,海表水溫不但不下降反而升得更高,明顯地高出其季節平均值,而且這種反常趨勢常可維持一年以上,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把這種反常現象稱為埃爾尼諾事件,人們把出現埃爾尼諾事件的這一年稱為埃爾尼諾年。如果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則稱為反埃爾尼諾事件或反埃爾尼諾年。近年來發現,開始發生埃爾尼諾現象時,並不總是在聖誕節前後;海面溫度的持續上升現象,也不總是首先出現在秘魯沿海一帶,也可能首先出現在熱帶中太平洋。因此埃爾尼諾(或反埃爾尼諾)的形成,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進一步研究表明,熱帶太平洋大面積水溫升高或降低的異常現象並不是孤立的突發性的事件,而是有變化規律和先兆的,儘管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一規律。例如和埃爾尼諾現象相關的另一現象叫南方濤動。南方濤動是指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氣壓變化的一種蹺蹺 板現象。在埃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太平洋海面氣壓下降,印度洋海面氣壓上升,南方濤動指數出現很大的負值;在反埃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印度洋海面氣壓上升,而南太平洋海面氣壓下降,南方濤動指數出現很大的負值,就可能預示著埃爾尼諾現象將要發生。因此氣象學家把海洋和大氣中的這兩種相關的現象合稱為埃爾尼諾和南方濤動現象,並根據它們的英文字頭,簡稱為「恩索」(ENSO)現象或反「恩索」現象。

  近100多年來,已發生了31次埃爾尼諾現象,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80年代發生了兩次,分別發生在1982—1983年和1986—1987年。其中1982—1983年的一次是本世紀最強的一次埃爾尼諾事件,這次事件所帶來的氣候異常波及的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給人類的經濟帶來了很大損失。據統計,在1982—1983年埃爾尼諾期間,由於氣候異常給全世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多億美元。為此世界氣象組織制定了一個為期10年的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劃,希望通過對海洋氣象異常現象的研究,提高對異常氣候的預測能力。中美兩國為此還制定了「中美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計劃,國家氣象局在「七五」期間,詳細研究了埃爾尼諾現象對中國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現儘管我國大部分處於中緯度地區,但發生在熱帶地區的埃爾尼諾現象通過遙相關對我國夏季的氣溫、降水以及西太平洋颱風活動卻有明顯影響。

對東北地區夏季低溫的影響

  夏季低溫是影響我國東北地區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夏季6—8月平均氣溫比常年低1℃以上,即可造成冷害。實際東北地區出現低溫的不少年份,整個東亞地區,包括蘇聯遠東、日本、朝鮮的氣溫也是偏低的。因此,東北夏季低溫是東亞夏季低溫的一部分。東亞的冷夏大多出現在鄂霍茨克高壓強盛時,這時西北太平洋,尤其是日本海附近海溫異常偏低。當埃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而西北太平洋海溫往往偏低。因此東亞的冷夏大多與埃爾尼諾事件同時發生。在近百年發生的31次埃爾尼諾事件中,有23次東亞地區出現了冷夏,其餘8次中又有6次在我國東北或日本產生較小範圍的冷夏。可見我國東北地區的冷夏與埃爾尼諾事件有密切的關係。

對我國東部夏季雨帶位置和旱澇的影響

  我國東部夏季雨帶可分為三類,第一類雨帶在黃河流域及其以北;第二類雨帶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第三類雨帶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我國大範圍旱澇的分布主要由夏季雨帶的類型所決定。雨帶所在的地區易出現洪澇。而雨帶兩側易出現乾旱。據近40年的資料統計,在埃爾尼諾當年,我國東部雨帶往往在黃河與長江之間擺動,因此在我國華北和江南地區雨量偏少。而在埃爾尼諾的第二年,則夏季多雨帶常常出現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此時黃淮之間則少雨乾旱。如1982—1983年的那次強埃爾尼諾期間,1982年夏季我國華北大範圍乾旱,而1983年夏季長江流域出現了大範圍洪澇。但有時也有例外情況,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國東部雨帶的位置還與埃爾尼諾發生的季節和熱帶太平洋升溫首先出現的海區有密切聯繫。當然應當指出我國夏季大範圍旱澇的形成有許多影響因素,埃爾尼諾現象只是其中的一種。

對西太平洋颱風活動的影響

  颱風是夏秋季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及南方各省降水的主要天氣系統,西太平洋颱風的活動與埃爾尼諾也有密切關係。近40年來,平均每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編號颱風有28個,在埃爾尼諾年只有25個,比常年少3個;而在反埃爾尼諾年平均有31個,比常年多3個。可見在埃爾尼諾年的颱風頻數比反埃爾尼諾年平均減少6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要比反埃爾尼諾年平均少2個。

  以上談的都是平均情況,實際上每次埃爾尼諾現象的發展過程、強度都不盡相同,其影響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根據國家氣象中心的大氣和海洋資料分析,1991年5月份開始,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溫度明顯上升,比正常值高0.5℃;6月份上升更明顯,達0.9℃;7月份以來增溫勢頭逐漸增強,至11月份增溫已達1.4℃。與此同時,南方濤動指數連續7個月出現負值,表明一次埃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1991年夏季我國東部地區出現的某些異常現象,如六七月我國東北地區氣溫偏低,東部雨帶位置主要在江淮流域。另外,1991年颱風活動比往年大為減少,7月上旬以前無颱風登陸我國,7月13日第6號颱風(在海南省萬寧縣登陸)是1991年第一個登陸我國的颱風,登陸時間比往年晚半個月。這些現象都說明,1991年夏我國天氣氣候的一些反常情況,可能與赤道東太平洋上的埃爾尼諾現象有關。這次埃爾尼諾現象無疑對1992年的氣候產生影響,氣象學家正密切監視這次埃爾尼諾過程的發展與變化。

  編後:去年秋天,為紀念我國第二個國際減災日,本報曾推出「國際減災日」專欄。由於種種原因,年前只發了其中三篇。從今年開始專欄改名「氣象與減災」,編號從4開始。歡迎大家賜稿。(來源於1992年1月6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張先恭 趙漢光)

相關焦點

  • 「埃爾尼諾」現象之謎,使秘魯漁場資源損失不小
    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發生了「埃爾尼諾」現象。「埃爾尼諾」現象涉及範圍較廣不僅影響到秘魯,而且影響到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等國家,甚至在加裡福尼亞、西南非洲、西澳大利亞和越南沿岸,都發生過這種情況。「埃爾尼諾」現象是怎樣發生的呢?這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非常關心的。
  • 我國的內海「渤海」的存在,對於我國的氣候有什麼影響?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沿海國家,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我國大陸海岸線的總長度約為1.8萬千米,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至南分別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其中位於最北部的「渤海」被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包圍,只通過東南方向相對狹窄的水道和外海相連,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 我國科學家提出「西風模態」解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
    新華社蘭州4月25日電(記者張文靜、任延昕)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發虎教授和其團隊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西風模態」及其形成的物理機制,對當下我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提供了解釋。
  • 【專題突破】從「拉尼娜」現象看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 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糧食有影響?會不會再現08年的雨雪天嗎?
    在9月美國氣候中心確定拉尼娜現象出現之後,確實對全球的氣候影響似乎已經出現了,而對於我國來說,最近的冷空氣影響也是比較明顯,不少地區降溫,感覺到冷。很可能是因為拉尼娜現象在裡面影響較大,同時按照趨勢來看,接下來我國在10月初期還可能出現繼續寒冷的情況,並且冷空氣可能南下,當然這是從超級計算機數據來看的,大家繼續參考為主。
  • 冷空氣南下,颱風來襲,「拉尼娜」現象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今明兩天,新一股冷空氣將影響我國,部分地區會有大風降溫和雨雪天氣。同時,今年第14號颱風「燦鴻」逐漸加強,接近東海海域屆時會給華南沿海帶來暴雨。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到「拉尼娜」現象持續升級。「拉尼娜」被稱為「反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拉尼娜」意為「聖女、小女孩」。「拉尼娜現象」指的就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
  • 我國為什麼沒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各種氣候要素如氣溫、降水和光照等通常表現為周期性的變化,一個區域氣候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下墊面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是影響氣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 2020年拉尼娜現象發生的概率達70%,會對我國產生什麼影響?
    根據科學家的年初對氣候的觀測研究認為,2020年有可能是一個「弱厄爾尼諾現象」。雖然只是一個「弱厄爾尼諾現象」,可是對我國仍然會產生非常明顯的自然災害。這一點,相信大家通過近一個多月以來,大範圍的強降雨就可以看出來。
  •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錯影響
    在會上,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教授結合我國現在的災情主講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成因、危害和我們應採取的措施。巢紀平教授介紹說:厄爾尼諾現象自去年底今年初已逐漸穩定下來,但是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並沒有馬上消失,更為嚴重的是,從今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東太平洋的表面海水溫度在一個月之內就下降了7-8攝氏度,被科學家稱為「聖女」的拉尼娜現象正在形成,並開始影響全球氣候。
  • 亞洲氣候格局被打破?古厄爾尼諾或甦醒,也將影響到中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氣溫都出現了異常的狀況,科學家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研究、分析時表示,厄爾尼諾可能重返印度洋,隨著地球變熱,印度洋古老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甦醒。厄爾尼諾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它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現象:人們最熟知的極端性天氣,常帶來反向氣候變化
    我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由很多要素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植被、土壤和生物等等,其中氣候要素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是指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在較長的時間內大氣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過全球氣候也處在不斷地動態變化之中。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不僅僅來自自然方面,也有可能來自人類活動。
  • 2020年氣候大變!拉尼娜或讓印度現超級冷冬,我國也會冷得發抖?
    一般情況來說,拉尼娜現象發展的年份,會導致全球氣溫出現下降,對我國來說也是容易造成氣溫偏冷,出現冷冬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具體無法說明,因為影響我國的氣候現象稍微較多,所以氣候中心也是多次說明了。而在全球之中,不少國家已經發出了對拉尼娜現象的說明,根據印度氣象局發布新預測顯示,今年印度可能遭遇比以往更冷的冬天,其主要原因是受太平洋上空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 我國科學家完整刻畫出全球「氣候心臟」三維熱鹽結構
    新華社青島7月2日電(記者張旭東)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暖水區域,可謂全球「氣候心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依託「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項目,完整刻畫出暖池三維熱鹽結構(溫度和鹽度結構),有利於精準預報厄爾尼諾現象及暖池對我國氣候影響,這一項目2日在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元龍介紹,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是驅動熱帶大氣環流的主要熱源,也是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策源地。
  • 國家氣候中心答每經問:拉尼娜現象改不了整個氣候變暖趨勢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回應稱,2020年下半年特別是12月以來,受拉尼娜狀態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但整體來看,全球平均氣溫及中國平均氣溫依然處於歷史高位,體現了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拉尼娜不改氣候變化趨勢2020年12月,我國遭遇兩次大範圍寒潮天氣,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同期偏低。中國氣象局信息顯示,2020年12月(1日至29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偏強,全國平均氣溫-3.6℃,較常年同期偏低0.5℃,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低。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介紹,元旦後冷空氣還會再度活躍起來。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溫度  (1)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積溫決定了農作物的熟制和作物的差異。比如我國南方的一年三熟、北方的一年一熟。比如我國東北地區的春小麥,華北地區的冬小麥。    光熱、水分的組合  (4)光熱、水分的組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比如我國南方的水熱組合較好,我國東北地區地區水分條件較好,但熱量不足;我國西北地區光照充足但水分欠缺。所以要考慮氣候因子之間的組合情況。
  • 2020年尾氣候將大變?拉尼娜或讓印度現超級冷冬,我國也會冷得發抖?
    2020年下半年,拉尼娜現象的發展已經成為定局,在形成之後強度還在持續地增加,這對全球的氣候來說都是具有極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來說,拉尼娜現象發展的年份,會導致全球氣溫出現下降,對我國來說也是容易造成氣溫偏冷,出現冷冬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具體無法說明,因為影響我國的氣候現象稍微較多,所以氣候中心也是多次說明了。
  • 地球氣候或「大變」!2021年厄爾尼諾現象還會來嗎?有這個可能性
    但是隨著氣候的改變,厄爾尼諾的現象出現規律也在發生改變,所以如今這個「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的規律性已經不具有過高的參考價值了,也就是說氣候的演變正在改變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規律,已經是「正常變得不正常」,這意味著什麼?氣候真的不正常了?而在2019年的時候,全球就出現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而在2020年也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這什麼情況?
  • 拉尼娜現象有沒有增強?會不會出現像2008年一樣嚴寒氣候?
    2020年拉尼娜現象已經確定出現了,並且有75%的概率會持續到冬季,所以我國也發布了最新說明,那就是冬季有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將對秋冬種及明年夏糧生產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務農的朋友需要重點注意下拉尼娜現象的發展,科學進行防禦。
  • 風又如何影響我國的氣候
    我國盛行什麼風?就像水一樣,空氣也是流動的。風就是流動的空氣。風的產生主要是冷和熱的交換產生的。暖空氣上升,周圍其他的空氣就會從旁邊流過來,補充原先的地方。就像水,你拿一個杯子在盆裡舀水,拿走杯子之後,原先的地方並不會空出來,而是接著由旁邊的水補充過來。
  • 2020年冬季氣候反常,拉尼娜或許會讓印度更寒冷,我國什麼情況?
    前半年對於後半年的氣候變化很多都是一些猜測,可是現在2020年再有一個月就要結束了,冬季也來臨了,那麼拉尼娜現象是否確定了呢?其實根據近兩個月來的氣候變化,很多的氣候專家已經改變了看法,大部分的人們都認為:拉尼娜現象的發展已經成為定局,只是強度目前還需要更多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