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 氣候系統多項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2020-12-2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通訊員王朋嶺報導8月24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狀態的最新監測信息。

藍皮書顯示,氣候系統多項關鍵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中國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生態氣候總體趨好,但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藍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10年都比前一個10年更暖。2019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為20世紀初以來的第二高值。1951年至2019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速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1961年至2019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趨勢,平均年降水日數呈顯著減少趨勢,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暴雨日數明顯增多。中國各區域降水量變化趨勢差異明顯,青藏地區降水呈顯著增多趨勢;西南地區降水呈減少趨勢。

藍皮書顯示,1870年至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顯著升高;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為1870年以來的第三高值。1958年至2019年,全球海洋熱含量(上層2000米)呈顯著增加趨勢,且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後加速;2019年全球海洋熱含量達有現代海洋觀測以來的最高值。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上升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1960年至2019年,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於消融退縮狀態,1985年以來加速消融。2019年是1960年以來全球冰川消融最為強烈的年份,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和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物質虧損量均低於全球參照冰川平均水平。1981年至2019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顯著的增加趨勢,2019年平均活動層厚度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值,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近年來,我國整體的植被覆蓋穩定增加,呈現變綠趨勢。2000年至2019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差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15年至2019年為2000年以來植被覆蓋度最高的五年。2005年至2019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沙漠邊緣外延速度總體趨穩,但個別年份波動幅度較大。2000年至2019年,廣西石漠化區秋季植被指數呈顯著的增加趨勢,區域生態狀況趨於好轉。

從氣候變化驅動因子變化來看,2019年太陽活動處於第24太陽活動周的末期,較第23太陽活動周同期水平相對偏低。2018年,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全球平均濃度均創下新高。1990年至2018年,中國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穩定上升。2004年至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區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動增加;而2015年至2019年,均呈明顯降低趨勢。

由國家氣候中心牽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連續十年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旨在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滿足新時代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低碳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稱藍皮書),其中提到,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 ...編制完成了《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2020)》,公布了全球...
    文 / 爾東琛2020-12-30 02:32:50來源:FX168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近日,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基於海洋觀測網及相關數據,編制完成了《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2020)》
  • 2020年氣候變化綠皮書在京發布
    ■ 新冠肺炎疫情未改變全球變暖趨勢■ 提升氣候行動力要正確認識氣候風險,統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減排承諾■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11月27日,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
  • 氣候變化與COVID-19:交織的危機
    大量證據表明,健康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因而二者關係緊密的觀點也被廣泛接受。在過去5年裡,《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柳葉刀倒計時」)監測並報告了40多項全球指標,衡量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 揭示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柳葉刀倒計時報告」日前在京發布
    受人類活動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引發高溫熱浪、乾旱洪水和森林火災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以及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對人群健康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科研人員每年持續監測氣候變化造成的健康影響,並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進行評估,形成「柳葉刀倒計時報告」。該報告是解析氣候變化趨勢、為各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專業年度報告。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溫室氣體人為地快速增多,使得地球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全球正經歷著以氣候變暖為突出標誌的氣候變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3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的130多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約0.85℃。
  • 氣候專家:氣候變化影響比此前想像更大,將成為國家安全重點之一
    今年中國的夏季洪水,讓氣候變化再一次被廣泛討論。「氣候變化對於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比原來想像的可能要更加劇烈。」在8月27日的一場氣候變化主題研討會上,國家氣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發出警告。何建坤認為,未來全球應建立管控氣候風險的長效機制,氣候安全將成為非傳統安全的重要組成之一。
  • 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碳中和目標將為國內帶來...
    12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與醫學期刊《柳葉刀》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和氣候變化中國報告》與《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2020年,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9家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全球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的指標結構基礎上共同撰寫了首部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者團隊來自氣候、公共衛生、生態、地理、環境工程、經濟和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
  • 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發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能改善中國...
    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以下簡稱全球報告)和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以下簡稱中國報告),分別聚焦氣候變化對全球和中國人群健康的影響。根據報告,自1990年以來,中國與高溫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已上升了4倍。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
    但是,世界各國和各地區最常見的癌症類型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這是由於癌症的遺傳易感性、平均壽命和社會決定因素的差異,包括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教育水平、人類行為和醫療系統的強度。氣候變化對癌症的影響氣候變化與癌症最可能產生因果關係的因素包括空氣汙染、紫外線輻射、飲水和食品安全、工業毒素暴露,和與傳染病有關的癌症。
  • 柳葉刀倒計時首份中國報告出爐: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更嚴重
    近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這也是該項目成立後的第五份報告。2015年世界各國聯合通過《巴黎協定》,目標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柳葉刀倒計時》項目應運而生,以考察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關係。今年,該報告首次推出由中國科學家合作撰寫,更符合國情的《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解釋了國內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的關係。
  • 澳大利亞:氣候變化或導致風暴加劇
    (自《雪梨先驅晨報》) 據《雪梨先驅晨報》報導,近日超級風暴侵襲澳大利亞東海岸地區,當地政府和受災居民在忙著災後清理的同時,正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氣候變化是否讓暴風來得更頻繁、更猛烈?目前,氣象學家們已開始嘗試對暴風的形成機制和主要受害地區進行研究。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地區上一次經受類似規模的風暴還是在2007年6月。
  •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 明年有望制定新政策
    2020年12月3日,由柳葉刀倒計時指導,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辦,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協辦的「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自2015年,來自全球30餘家頂尖學術機構的120餘位專家共同編寫的「柳葉刀倒計時報告」,全面解析了氣候變化趨勢並為各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更加明確
    2020年12月12日,在《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之際,國際社會為了提振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與雄心,舉辦了2020氣候雄心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三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四項新舉措。這意味著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更加明確。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成為我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地區之一,並在未來 10—30 年內仍將繼續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嚴峻挑戰。流域尺度的人類無序用水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會對黃河流域區域水循環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是否可以持續?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  1.5℃升溫幅度目標艱巨,行動要及時、協調和持久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地球環境變化最主要的驅動力。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在行動
    央視網消息: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5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目共睹。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國提出的新舉措包括,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指出,由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組成的全球氣候系統正在變暖,冰凍圈普遍退縮,海洋持續增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高出1.2℃。
  • 施懿宸:綠色保險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保險作為市場經濟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夠有效分散和轉移氣候災害損失、降低和預防氣候風險對資金的不利影響,已儼然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方法。世界銀行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保險滲透率較高的國家在經歷自然災害後,GDP呈現正增長趨勢;反之,保險滲透率較低國家的GDP不僅呈負增長趨勢,而且可能經歷長期經濟衰退[3]。
  • 柳葉刀倒計時首份中國報告出爐:《巴黎協定》5年後,氣候變化對健康...
    原創 小葉 返樸近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這也是該項目成立後的第五份報告。2015年世界各國聯合通過《巴黎協定》,目標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柳葉刀倒計時》項目應運而生,以考察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