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唐天浩、楊晨輝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於2020年發布的《2015年至2019年世界氣候報告》,全球平均氣溫自工業化改革後持續上升,破歷史紀錄新高[1]。綜合而言,全球氣候變暖不僅會引發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颶風和暴雨等自然災害,同時也對公眾健康、農業生產、森林撫育、水資源管理、生態系統等產生潛在危害,嚴重威脅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據保險信息學院(III)統計,2019年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自然災害造成全球近1500億美元經濟損失,保險損失總額達520億美元,致死人數達9000人[2]。
保險作為市場經濟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夠有效分散和轉移氣候災害損失、降低和預防氣候風險對資金的不利影響,已儼然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方法。世界銀行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保險滲透率較高的國家在經歷自然災害後,GDP呈現正增長趨勢;反之,保險滲透率較低國家的GDP不僅呈負增長趨勢,而且可能經歷長期經濟衰退[3]。本文將綜合分析綠色保險應對氣候風險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以期為我國綠色保險的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鑑。
一、氣候變化相關風險
根據2017年6月TCFD發布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報告》,氣候相關風險被劃分為兩大類:(1)物理風險,即與氣候變化的實體影響相關的風險,和(2)轉型風險,即與低碳經濟轉型相關的風險[4]。
氣候變化導致的物理風險主要源自短期型氣候事件與長期型氣候模式轉變。短期物理風險是指氣候相關的突發災害性事件導致的風險,包括颱風、颶風或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本身及其嚴重性加劇帶來的風險。長期物理風險是較為長期的全球氣候模式變化所帶來的風險,例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物理風險可能對保險機構及其客戶產生不利影響,例如直接損害資產的經濟價值、中斷供應鏈而產生的間接影響。影響因素包括危及保險機構及客戶住所、運營、供應鏈及員工安全的外部環境要素(如水資源供應、極端溫度變化等內容)。
轉型風險主要指社會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為了緩解和適應長期氣候變化,所面臨的政策、法律、技術和市場相關風險的總和,以及由此可能為保險機構及其客戶帶來的財務和聲譽風險。
二、綠色保險應對物理性氣候風險的措施
(一)提供相關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為了平抑和分散極端天氣變化帶來的氣候風險,國內外保險業開發了一系列創新型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例如,天氣指數保險與農作物保險,通過對個人或團體進行農業風險轉移,為企業和家庭提供經濟保障;巨災險,主要支持災後補償與重建,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保障財政穩健性等。同時,保險業提供碳風險管理等創新產品,通過設計分級費率、賠付標準等保險條款,引導並激勵客戶採取低碳、可降低氣候風險的決策行為,樹立公眾氣候保護意識,提升長期氣候風險韌性。
國際上綠色保險產品種類豐富,以巨災險為主要代表,包含日本地震保險、美國加州地震保險、土耳其地震保險、紐西蘭地震保險、美國佛羅裡達颶風保險、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英國洪水保險、法國自然災害保險、日本農業災害保險和加勒比地區巨災保險共保體等[5]。針對碳排放權市場交易風險的產品主要有:瑞士再保險集團最早在2006年推出的首個管理在碳信用交易方面的風險的碳交易市場保險產品;美國ACE保險公司為碳排放交易提供的政治風險和貿易信用保險產品等。同時,歐美、日本等國家順應車聯網發展,廣泛開展車險的PAYD(根據行駛裡程付費的車險產品)定價模式,促進了碳排放的減少。
在我國,2017年1月印發的《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結合災害風險特點,探索巨災風險有效保障模式」,在政策支持下,涵蓋氣象巨災在內的巨災保險試點陸續展開。目前我國巨災保險試點及產品概況如下表所示。
(二)支持並開展與氣候風險相關的科學研究
保險業積極與科研機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支持並開展對氣候變化及相關風險的識別、研究和管理工作,主導氣象巨災模型研發並將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傳統災難模型,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物理風險。例如東京大學海洋控股公司與東京大學氣候系統研究中心合作,利用氣候模擬模型研究全球變暖對颱風的影響;澳大利亞保險公司與俄克拉荷馬大學合作,研製高解析度氣候模型[6];2018-2019年,英國保險集團RSA使用ESG評級數據以更好地剖析投資組合的ESG風險,對與「持續或更極端的天氣模式」和「氣候變化加速」有關的風險進行研究,並將相關風險作為關鍵因子納入機構風險管理框架[7]。
我國綠色保險研究的仍處於起步階段,2018年5月,中國再保險集團正式發布我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可商用的地震巨災模型[8],對系統性提升我國地震巨災風險量化管理能力具有裡程碑意義。
(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為了提高金融界、商界和各國政府對氣候災害的認知與應對能力,保險業積極開展並參與國際合作。2006年,全球部分主要保險公司與劍橋大學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研究所共同成立ClimateWise合作組織,以促進保險業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減少經濟和社會風險敞口。截止2019年,已有26家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與行業服務提供商加入,並每年按照TCFD的自願框架披露氣候相關風險[7]。2015年6月,七國集團(G7)提出了《G7氣候風險保險倡議》,旨在2020年前為發展中國家的4億居民提供氣候風險保障,支持氣候脆弱地區氣象災害早期預警機制的建立與發展。2019年9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英國國際發展部開展三方合作項目,向20個發展中國家提供50億美元規模的氣候風險相關保險保障。
(四)引導保險資金投向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領域
保險業通過為保護氣候環境、降低氣候風險的產業(如光伏產業、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資金,或通過為氣候保護提供資金(例如直接投資碳補償和碳交易項目)以應對氣候風險。保險公司不同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其資金來源主要為保費,具有長期穩定、資源優質的特徵(多達數十年)。與此同時,針對氣候改善的項目時間周期較長,因而保險資金天然與綠色投資項目適配。比利時KBC保險集團通過其「綠色能源貸款」為業主提供用於提高能源效率的優惠貸款[6];德國安聯保險公司下的Dresdner Kleinwort公司通過歐盟碳基金在歐洲市場上進行貿易與碳補償的投資。
(五)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部分國家的保險機構積極參與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法律法規、公共政策和標準的修訂,以主動應對氣候風險。2018年,南非人壽保險公司Sanlam參與南非《碳稅法》、《氣候變化法案》及眾多規範標準草案的制定,並與南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South Africa)合作,幫助當地民眾了解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建立淡水管理的意識[7]。
(六)將氣候相關問題納入戰略和投資決策
保險業積極評估氣候變化對企業財務績效和重要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在決策時考慮氣候風險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並將氣候相關問題納入戰略和投資決策,以應對物理性氣候風險。例如英國英傑華保險公司Aviva在選股方面重視考慮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風險,基金經理、風險經理和Aviva的首席投資師使用多種工具來評估投資組合層面的氣候變化風險[7]。
三、綠色保險應對氣候相關轉型風險的措施
綠色保險所需要的應對的轉型風險[4]及對應具體措施如下表所示。
四、對我國綠色保險發展的建議
需要強調的是,風險和機遇總是並存的。保險業積極採取緩解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以應對風險敞口之時,也會迎來自身綠色化可持續發展轉型的良好機會。綜合上述分析,為了有效應對氣候風險,對我國綠色保險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各級政府與保險公司的合作
國際上巨災保險賠付額佔經濟損失的比率一般可以達到30%-40%[9],但我國卻連10%都還達不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了8450億的經濟損失,而其中保險賠付損失僅佔0.2%[8]。我國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為了更多藉助保險市場來轉移巨災風險,建議我國採取「政府主導、政策支持、適當強制、市場運作」的方法。首先,儘快建立政府與保險公司相互合作的氣候保險機制,由各級政府對巨災險等相關綠色保險實行稅收優惠或補貼政策(對承保巨災風險的保險公司和投保人進行直接保費補貼),以強化保險公司在巨災發生時的保障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其次,由於目前我國綠色保險市場正處於起步階段,建議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災害類型及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與保險公司合作,實行強制、半強制和自願三者相結合的投保方式。例如在洪澇災害頻發的地區強制要求當地居民購買巨災保險,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公眾購買PAYD車險等。
(二)豐富氣候相關保險產品及服務
建議各保險公司進一步豐富針對洪水、地震、颱風等極端天氣災害的綠色保險種類,構建以巨災險、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等產品為代表的綠色保險體系,拓寬產品覆蓋地域及行業,實行差別費率,設計不同的賠付標準。同時,進一步發展創新保險產品,如新能源行業保險、綠色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綠色建築保險、PAYD車險、UBI(基於駕駛人行為)車險等險種,加快推進相關保險產品的落地,以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企業綠色發展的需要。
(三)採取多種引導行動提升投保意願
公眾對氣候保險的購買意願一方面受其收入水平、對氣候風險和氣候保險的了解程度等內在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受政府災後援助程度、當地氣候災害風險大小以及保險銷售渠道等外在因素的影響[9]。建議政府、媒體、保險公司及保險監管部門加強面向公眾的氣候變化普及教育,旨在重點傳輸短期物理性氣候風險的不確定性和災難性後果,進而了解氣候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同時,建議政府將工作重點逐漸轉移至災前風險管理,以提高公眾對氣候保險的投保意願,尤其側重於提高氣候敏感行業主體的市場參與意識,積極培養農業、能源、交通、電力等易受氣候風險直接影響的行業規避氣候風險的主動性。對經濟水平較低的公眾、小微企業提供氣候保險保費補貼,擴大氣候保險規模。
(四)加強科技研發應用和專業人才培養
我國氣候風險轉移機制的建設需要精確的監測數據、完備的資料庫、優秀的專業人才以及強大的技術做支撐才能健康發展。因此,建議我國完善氣象測站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先進監測技術、建設全國或國際共享的資料庫系統,實現氣候保險發展完善的先決條件。同時,建議保險公司積極拓展其他技術在氣象監測預報領域的應用,如使用無人機進行數據採集、基於深度學習算法建立氣象、環境預測模型等。其次,保險機構應加強培養具有氣候環境知識、大數據及算法知識和金融知識的專業人才,從根本上提高自身應對氣候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Peter Siegmund, Jakob Abermann, Omar Baddour.etc, Global Climate in 2015-2019[R],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0.
[2]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de. Facts+statistics: global catastrophes, 2019 natural catastrophes [EB/OL]. 2020 [2020-07-16].
[3] MELECKY M, RADDATZ C. How do governments respond after catastrophes? natural-disaster shocks and the fiscal stanc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4] Final Repor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June 2017)[R], TCFD, 2017.
[5] 李穎,李瓊,邱靜怡.氣象巨災保險的現狀、挑戰、機遇與參與對策研究[J].浙江氣象,2020,41(02):30-35+49.
[6] 陳秉正, 吳紹洪, 梁榮. 保險在應對氣候變化風險中的作用研究[J]. 環境保護, 2019.
[7] The ClimateWise Principles Independent Review 2019[R],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and PwC, 2019.
[8] 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 巨災保險概述與中再巨災平臺介紹[EB /OL]. (2020-3-13) [2020-3-14].
[9] Holly Wang H , Kong R , Turvey C G ,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haanxi and Gansu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weather insurance[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1, 3(4):423-440.
作者:
施懿宸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講座教授,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
唐天浩 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科研助理,青雲計劃第一期實習生
楊晨輝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