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懿宸:解讀香港監管部門聯合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小組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楊晨輝、李雪雯

綜合而言,香港中概股企業與陸股通(滬股通與深股通的合稱)的主要投資者集中為香港金融機構,因而地區內相關信息披露政策法規、市場進展趨勢將極大程度影響企業自身的投融資空間。

5月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聲明稱,香港金融管理局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共同發起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以下簡稱「可持續金融小組」)。該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包括跨機構的多個部門,旨在通過協調金融業機構針對氣候和環境風險的措施以支持政府的氣候策略,進一步加快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

一、可持續金融小組成立背景:政策與市場雙向驅動

(一)國際可持續金融工作進展

1、政策背景

以領先全球可持續金融領域的歐盟為例,早在2017年,歐盟委員會就宣布正式成立可持續金融發展專家小組(HLEG)。2018年1月,HLEG發布了《2018總結報告:為可持續的歐洲經濟提供融資》,針對歐盟可持續金融發展提出若干重要建議,很多重要建議被歐盟委員會採納並在2018年3月發布《可持續發展融資行動計劃》。2018年5月,歐盟委員會技術專家組(TEG)成立,協助行動計劃的推進。在此基礎上,2019年6月,TEG連續發布《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以及《自願性低碳基準》三份報告,為歐盟可持續金融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2、市場進展

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2018年全球可持續投資回顧》的數據所示,2018年初,全球五大市場的責任投資資產規模已達30.7萬億美元,在兩年內增長了34%。根據UNPRI於2019年6月的季度更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籤署方的數量已增加至2450個,代表著82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

圖1 各國2014年-2018年可持續投資佔管理資產總額的比重

數據來源:GSIA《2018 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VIEW》

(二)香港可持續金融發展基礎

1、政策背景

2018年1月,香港質量保證局在參考國際和多國標準的基礎上推出了綠色金融認證計劃。同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啟動金額高達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9月,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正式成立。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公布為促進香港綠色金融發展而制訂的策略框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同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三項舉措以支持推進香港綠色金融發展。202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重點提到從體制機制、平臺建設、標準認定、金融創新等方面積極推動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支持灣區綠色發展。

2、市場進展

在ESG信息披露層面,內地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以自願披露方式為主,而香港資本市場則對於上市公司採取「不披露即解釋」原則,並先後於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出臺並完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主板規則》附錄27)及相關修訂文件。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自主研發的ESG評估方法學,通過參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所包含的城市範圍劃分,並分別對應各地區上市公司進行ESG評估可知,香港地區上市公司的ESG表現較為優越。

圖3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上市公司ESG平均得分[1]

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二、可持續金融小組成立目的:加快區域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

第一,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以加快當地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近年來,隨著應對氣候風險、發展低碳經濟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國際上的呼聲日益高漲,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形象並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需要積極採取措施踐行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理念。

第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等多個區域合作。香港可以依託其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成熟的資本市場,幫助內地企業接軌國際綠色金融市場,進一步促進區域性合作。

第三,進一步提升可持續發展領域中跨機構合作的層次。跨機構督導小組的建立可以為各職能部門在實踐參與中提供更加通暢的信息通道,減少溝通障礙,從而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提升跨機構合作層次。

第四,促進企業主體披露氣候變化對自身業務的影響信息。2019年12月,香港證監會發布了《有關在資產管理中納入環境、社會及管治因素和氣候風險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60家(佔活躍參與資產管理公司的83%)企業曾考慮納入至少一項ESG因素以更好地開展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但68%的企業表示沒有關於自身踐行ESG發展的信息,更多的公司則不涉及披露氣候風險評估工作。由此可見,企業主體的信息披露意識仍待加強。

三、可持續金融小組的具體職能:監管政策與市場發展為兩大重點

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的發起機構主要為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成員機構包含環境局(ENB)、財經事務及庫務局(FSTB)、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KEx)、保險業監管局(IA)、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MPFA),各成員機構的主要職能如下:

環境局(ENB)致力落實包括改善空氣品質、廢物管理、都市節能、生物多樣性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行動計劃,令香港成為更環保、宜居的城市。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FSTB)專責香港有關財經事務及政府庫務工作。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KEx)是全球主要交易所之一,透過旗下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及香港期貨交易所經營香港唯一認可的證券市場及期貨市場。

保險業監管局(IA)的功能是監管香港的保險業,並促進其穩定,以及保護現時和潛在保單持有人的權利。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MPFA)專門負責監督管理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的運作。

目前,可持續金融小組已經設立了兩個技術工作專責團隊,用以研究並解決跨部門的監管事宜,同時協調跨機構的市場開發工作。具體而言,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將主要通過五項工作,協調金融行業應對氣候和環境風險的措施。主要職能包括:

一是探討關於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政策與監管事宜,尤其著眼於涉及跨行業影響的相關課題;二是協調政策方向,保障為香港提供周密全面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策略;三是組成可持續金融技術小組,積極諮詢專家意見,處理跨行業技術事宜;四是掌握國際及地方綠色與可持續金融發展趨勢、議題和基本情況,研究並探索如何能夠更好地促使香港在亞洲以及全球發揮領導作用;五是研究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如何增強優勢,提高在地區和國際領域的思維領導水平。

四、對內地可持續金融發展相關建議:頂層設計與企業參與全面推進

(一)頂層設計角度:可持續金融需要跨機構合作促進

將環境局納入成員機構框架,能夠更為有效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政策指引文件下發,以及生態環境績效與社會經濟雙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香港金融監管架構主要由金融管理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以及保險業監管局三大機構以及相應的行業自律協會組成,而香港金融管理局早在2019年5月7日就已分別公開「分階段建立綠色及可持續銀行業的監管框架」、「外匯基金加強推動負責任投資」以及「在金管局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旗下成立綠色金融中心,提升業界專業能力」的決策措施。因此,可持續金融小組的創建極大程度地為相關措施的長足推進提供跨部門、跨機構的有力環境。

(二)企業參與角度:中概股、陸股通企業更加重視自身可持續能力建設

綜合而言,香港中概股企業與陸股通(滬股通與深股通的合稱)的主要投資者集中為香港金融機構,因而地區內相關信息披露政策法規、市場進展趨勢將極大程度影響企業自身的投融資空間。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已將ESG元素納入投資債券信貸風險分析環節。企業若想在香港市場謀求未來長遠發展空間,就必須自願自發地建立健全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將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以實現共贏。

[1]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根據自主研發的ESG方法學對大灣區內的425家代表性上市公司進行ESG評估。

相關焦點

  • 施懿宸:綠色金融助力財政提質增效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梁楠楠綠色金融科技的突出優勢在於其衡量範圍廣,不僅只有經濟效益,同時還包含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評估和監督,符合財政資金績效的評估需求,尤其是對環境指標有要求的生態環境領域的財政資金。
  • 施懿宸:我國金融機構ESG信息披露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勞工實踐、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多個層面,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隨後,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與「一行兩會」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從政策標準、社會資本和組織實施等方面闡述了下一階段推進氣候投融資的具體工作。由此可見,未來的一段時間中,我國社會各界將採取多種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其中,金融機構作為政策傳導機制的關鍵環節,更是需要通過主動踐行負責任投資、打造可持續金融體系,從而支持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 粵港澳大灣區成立綠色金融聯盟 創新綠色供應鏈
    由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地聯合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9月4日在廣州揭牌。「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大灣區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的規劃願景,而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則在該規劃願景中邁出了一大步,並有望助力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速」。
  • 施懿宸:綠色保險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新浪財經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施懿宸、唐天浩、楊晨輝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於2020年發布的《2015年至2019年世界氣候報告》,全球平均氣溫自工業化改革後持續上升,破歷史紀錄新高[1]。本文將綜合分析綠色保險應對氣候風險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以期為我國綠色保險的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鑑。
  • 施懿宸:「網紅經濟」產業的ESG表現和可持續發展分析
    在「網紅經濟」產業快速崛起並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本文立足於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以下簡稱ESG)和可持續發展視角,選取網紅經濟概念成分股中部分企業作為樣本,對「網紅經濟」產業的ESG表現進行簡要分析,為產業及其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 施懿宸:項目投融資助力環保產業增效提質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施懿宸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兩年來,隨著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逐漸降溫,以及環保企業此前大幅擴張策略的影響,民營環保企業的現金流受到較大衝擊,陸續出現經營困難。「近一年來環保產業整體出現了一輪較大調整。」
  • 四川信託被正式接管:銀保監局和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聯合小組入駐
    【四川信託被正式接管:銀保監局和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聯合小組入駐】四川信託被正式接管,銀保監局和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聯合小組入駐。
  • 四川信託被正式接管 銀保監局和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聯合小組...
    四川信託被正式接管,銀保監局和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聯合小組入駐   四川信託被正式接管!  12月22日下午,界面新聞記者獲悉,在川信大廈37樓召開的四川信託全體員工大會上,銀保監局和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聯合小組正式宣布入駐接管四川信託,由四川銀保監局局長陳育林和金融監管局局長任組長。
  • 維達國際榮獲香港質量保證局香港可持續發展金融大奬 2020 「傑出...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三日 — 香港)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維達國際」,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為「集團」,股份代號:3331)欣然宣布,其全資附屬公司維達生活用紙(中國)有限公司於香港質量保證局(「HKQAA」)舉辦的「香港可持續發展金融大奬 2020」中,榮獲「傑出綠色貸款發行機構」,是快速消費品行業中最大規模單一綠色貸款
  • 【會議直擊】香港金管局與IFC籤署合作協議成立「綠色商業銀行聯盟」
    【財華社訊】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今日與國際金融公司就綠色金融舉措籤署合作協議,並成立「綠色商業銀行聯盟」,希望協助銀行制定新興市場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方案。 綠色聯盟按地域共分4大區域,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執行理事。
  • 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研討會成功舉辦 專家熱議綠色金融支持「30...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在主持圓桌論壇時介紹,2016年以來,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四梁八柱初步形成,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綠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體系、綠色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明顯進展。為了實現「30·60目標」,人民銀行將專注於碳中和目標,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四五」要求,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 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
    日前,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金融政策支持,支持和激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地方試點也取得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可謂成績斐然。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綠色信貸餘額已超11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的存量規模達1.2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
  • 易綱:央行將繼續探索利用金融科技發展綠色金融
    易綱表示,同時,中國積極倡導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通過二十國集團(G20)、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等多個平臺,與新加坡等國家共同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一是將綠色金融引入G20財金議程。
  • 中國ESG投資與綠色金融發展
    很高興參加2020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和大家交流我對有關責任投資和綠色金融工作上的一些心得。  一、責任投資理念深入人心、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隨著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2℃溫升目標的提出,貫徹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原則的責任投資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 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融資的發展
    所謂可持續融資(Sustainable Financing),也被稱為可持續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是指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考量指標納入融資金融活動中,形成人與社會、社會與經濟、當前資源環境和未來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下的金融發展新模式,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具有更強包容性和持續性的發展領域。
  • 易綱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表示:發展綠色金融 促進低碳發展
    環境和氣候問題依然緊迫。」易綱進一步表示,中國積極倡導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通過二十國集團(G20)、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等多個平臺,與新加坡等國家共同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一是將綠色金融引入G20財金議程。2016年,中國擔任G20主席國,將綠色金融引入G20討論,成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凝聚了國際綠色金融發展共識。
  • 香港大學與渣打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學院
    人民網香港5月19日電(記者 陳然)香港大學和渣打銀行(香港)19日宣布,成立「香港大學–渣打慈善基金 金融科技學院」,通過新開辦的金融科技學士課程和將於2021年開設的全新金融科技碩士課程培養人才。學院會逐年增加學額,預計未來5年可培育近千名金融科技專才。
  • 可持續發展成效獲人民網點讚 禹洲集團榮獲「綠色發展獎」
    此次活動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主辦,是行業內具有權威影響力和風向標意義。此次榮獲人民網「綠色發展獎」,也正是禹洲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成效的有力詮釋。  高質量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禹洲都高度重視綠色可持續發展。2018年,禹洲成立可持續發展專項工作小組;2020年11月,禹洲升級可持續發展管治架構,正式設立獨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 未來在數字絲綢之路及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具備巨大的潛力
    「從2020年全年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表現出了較強的韌性,未來在數字絲綢之路及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具備巨大的潛力。作為後疫情時代多邊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的支持下,『一帶一路』倡議將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發展數字經濟、綠色投融資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 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宣布成立顧問委員會 推動大灣區金融科技長期發展
    香港,2020年11月9日 – 騰訊(香港聯交所股票編號:00700)旗下的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宣布成立顧問委員會。該委員會由來自不同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金融科技界的領導和行業專家組成,旨在就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及人才培養等重要議題提供專業建議,推動整個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在大灣區內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