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2020-12-26 澎湃新聞

氣候變化關係全球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並承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

01

1.5℃升溫幅度目標艱巨

行動要及時、協調和持久

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影響和風險,並引發食物和水短缺、貧困、洪災、物種滅絕、暴力衝突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指出,由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組成的全球氣候系統正在變暖,冰凍圈普遍退縮,海洋持續增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高出1.2℃。

#

「 他說

秦大河——

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加速。秦大河表示,如果不管控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系統將進一步變暖,進而導致地球系統喪失恢復力,進入「熱室地球」這一不穩定狀態,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加劇,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2010年至2019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採取及時、積極、協調和持久的行動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所在。」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潛在風險,秦大河認為,急需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採用低碳和清潔能源,增加碳匯以及改變生活和行為方式等,進一步促進地球可持續發展。

他呼籲,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小到避免使用一次性杯子、不浪費一粥一飯,大到投身科學事業、創新科學技術,這都是為實現中國承諾、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秦大河指出,要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實現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之前2℃以內、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的目標,需全球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團結合作,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02

全球增溫無一倖免

科學認知至關重要

從19世紀後期開始,地球五大圈層均發生了明顯變化。雖然,從古至今氣候總在不斷變化,但是近幾十年或上百年的增暖是過去幾百萬年乃至更長時期內前所未有的。

丁一匯介紹,現代的全球變暖是快速的。從1850年至1900年的50年間至今,地球增溫約1℃,尤其是最近50年的增暖速率超過了過去兩千年地球任何時期50年的增溫速率。這樣的增暖發生在全球每一地區。

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導致了暴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及海平面上升、極地海冰融化等相關問題。對此,人類的應對和適應至關重要。丁一匯強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科學問題,其應對與適應還是人類可持續性發展和繁榮的重大科學體系與行動計劃。

#

「 他說

丁一匯——

「為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需做好氣候風險評估工作;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系統,減少與避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災害和全球性災難。」丁一匯說。此外,為更好地預報預估地球氣候的未來變化和情景,還要大力發展無縫隙氣候與氣候變化預測系統。

中國在《巴黎協定》開啟的共同治理氣候變化新時代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並承諾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前,我國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這是艱巨的挑戰,也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責任與擔當。」丁一匯說,「需要全方位做出重大轉變,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最優的路徑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03

嚴守三條紅線

保障我國水安全

水文水資源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和最明顯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對其時空分布及循環過程也產生深刻影響。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觀測的水面蒸發總體呈現減少趨勢,平均降水量總體呈現非顯著性增加趨勢,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分布有顯著變化。

張建雲介紹,近年來,我國北方河流河川徑流量總體上呈現顯著性減少趨勢,特別是海河、黃河、遼河流域,這一變化使得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峻。

基於模擬技術對河流徑流減少原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方河流徑流減少主要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例如黃河流域徑流減少,人類活動對其影響超過6成;而南方及西北地區河流河川徑流量的變化則主要由氣候變化引起。

#

「 他說

張建雲——

「這些變化將會使得我國原本不平衡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所帶來的水文極端事件,如大暴雨、長期乾旱等發生頻率也將有所增加。」他呼籲,為了減緩需求壓力,應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達標率控制」三條紅線,同時大力推進高效節水農業、工業。同時,還需提升水系統韌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隨著全球變暖持續影響,我國冰川融水整體上呈現增加趨勢,增幅與局地升溫強度有關。冰川融水的增加改變了西部流域洪水季節性節律,導致洪水提前、洪峰提高。此外,溫度、溼度和降水的變化也會對農業灌溉需水、工業冷卻用水造成影響,據調查結果顯示,溫度每上升1℃,我國冬小麥灌溉所需用水增加約3%,工業冷卻用水增加約1%-2%。

推 薦 閱 讀


劍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們爭分奪秒!北方的冷 VS 南方的冷,畫面太真實!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原標題:《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氣候變化系列講座陸續在河海大學舉行。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長江院全球變化三連講收官 張建雲院士講「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變化系列講座迎來「收官之講」。12月15日,全球變化系列的第三場由長江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作題為《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的講座。河海大學黨委書記、長江院執行院長唐洪武主持。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亮 王玫珏 張藝博  本期觀點:  ■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  1.5℃升溫幅度目標艱巨,行動要及時、協調和持久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地球環境變化最主要的驅動力。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丁一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為我們研究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很精準的坐標。這個坐標經過幾千年積累,集合了很多歷史大數據和分析。  我們現在說氣候異常不異常,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它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大,所以我說是大科學。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秦大河:南極科考輕裝簡行,他寧可扔衣服也不扔雪樣
    12月7日,在河海大學「長江大講堂」的分享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這段有關「南極之戀」的「犧牲」,先是引得師生一陣唏噓,繼而迎來一片掌聲。考察隊自1989年至1990年橫穿南極大陸的220天,挑戰從未缺席。「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暴風雪,有時甚至能刮幾天幾夜。」
  • 關於國內外疫情新變化,鍾南山院士這樣說
    基本的還是那三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這還是需要的,要是這樣的話,我覺得還是可以平安度過新年和春節。鍾南山院士:冬季國內疫情不會大規模暴發 但警惕「環境傳人」 總臺央視記者 陳旭婷:在國內方面,最近一些城市也出現了一些本土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這是不是意味著冬季疫情會有可能有所反彈嗎?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樂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姚玉鵬,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於紅霞,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景茂,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趙鈞,省應急管理廳二級巡視員孔祥平,諮詢專家組符淙斌院士、丁一匯院士、陳大可院士、陳發虎院士、胡永雲教授、陸日宇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領導管兆勇、李北群、江志紅
  • 【張建雲說】無心之箭
    右手持弓,左手搭箭,一碗滿滿的水放在右胳膊臂彎處,拉弓射箭。嗖的一聲,第一支箭迅速射出,第二支業已搭好,第二支箭成功射出,第三支又穩穩地搭在弦上。臂彎處的水點滴不灑。人像一尊木頭,巋然未動。掌聲、歡呼聲潮起,鮮花、美女簇擁。志滿意得,傲視群雄。一白髮老者走到身後,輕拍我肩。說先生箭法高明,爐火純青,可謂極致。但,你乃有心之射,並非無心之射。
  • 8位院士聚首 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深度報導)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成為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國該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建成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和諧美好中國?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國偉、舒德幹、趙國春,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周衛健、彭建兵、何雅玲,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綜合處處長丁輝,科技部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社會事業處副處長張賢,國家應對氣候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陝西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李豫海,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總經理付鎖堂,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等相關單位負責人,亞洲開發銀行專家,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傑
  • 氣象專家這樣說
    「簡單而言,我們所說的拉尼娜事件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出現大範圍偏冷,並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說,在業務監測標準上,有一些關鍵海區的監測指數,這一指數如果低於-0.5℃且持續五個月以上,就可以定義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 南京水科院「如何優化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承載力,實現健康的區域...
    由中國水利學會推薦,南京水科院張建雲院士、正高級工程師王銀堂、胡慶芳和金君良提出的「如何優化變化環境下我國水資源承載力,實現健康的區域水平衡狀態」入選10大前沿科學問題,這也是水利領域問題首次入選!  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
  • 揭開氣候預測的神秘面紗
    今年北方的寒潮也來了好幾撥兒,可氣候專家說,今年又將迎來一個暖冬,既然是暖冬,為什麼還有頻繁的寒潮天氣?氣候專家又是如何知道的?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跟隨丁一匯院士的解讀,共同揭開氣候預測的面紗。  專家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 丁一匯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格苗  暖冬寒潮也頻繁?氣候專家何以早知道?  上一個冬天,是我國過去61年以來最暖的冬天。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