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的夏季洪水,讓氣候變化再一次被廣泛討論。「氣候變化對於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比原來想像的可能要更加劇烈。」在8月27日的一場氣候變化主題研討會上,國家氣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發出警告。
何建坤認為,未來全球應建立管控氣候風險的長效機制,氣候安全將成為非傳統安全的重要組成之一。在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過程中,也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放在核心位置,將經濟恢復與低碳轉型密切結合。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他預測,「十四五」我國可能將開展城市層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經濟轉型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的達峰;同時碳市場的建設也將進一步加快,市場機制將在實現雙達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資源圖。新華社 圖
疫後經濟恢復要與低碳轉型密切結合
2020年的夏天洪水來得早且兇猛。持續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是否和氣候變化相關?氣候變化對中國最主要的影響是什麼?中國城市如何提高氣候韌性?在8月27日「氣候變化影響與提升中國城市韌性」網絡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探討適應氣候變化和提升城市韌性等挑戰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氣候變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風險。日前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1951~2019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速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氣候變化對於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比原來想像的可能要更加劇烈,進展會更快,影響的程度也會更大。」何建坤稱。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又有了很多新的警示。何建坤表示,在應對疫情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應對更加深刻、長遠和嚴重的氣候危機。
他認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需考慮如何管控氣候變化的風險,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同時,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減緩氣候變化。
具體而言,何建坤認為一方面應建立管控氣候風險的長效機制。未來氣候安全將成為世界範圍內非傳統安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國也會考慮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一個重要的方面,加以戰略上進行研究和部署。
另一方面,疫情之後,經濟的恢復要實現綠色、高質量的和可持續的復甦,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放在核心的位置,把經濟恢復與長期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轉型密切結合起來。
預計「十四五」中國城市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如何在後疫情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提高城市的韌性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何建坤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經濟復甦堅持綠色復甦低碳轉型的方向,重點的投資領域要有意識的強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投資導向,目的在於推進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他舉例,比如老舊小區改造,既要發展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強化建築節能,同時也要考慮如何防止城市內澇,如何應對極端降雨或者熱浪,以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第二,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建設氣候適應性的智慧城市。為此,要加強工業、交通、建築等終端部門的電氣化,用電力在終端部門取代石油、天然氣,特別是煤炭的消費。他介紹,目前中國終端用能中,電力佔比約25%,2030年會提升到30%,2050年會提升到55%以上。電力主要來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需求也給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的空間。
第三,實施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NBS越來越受到世界範圍的關注,它的核心是通過保護、修復和發展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這樣既能夠減少排放源,增加碳匯,又能夠增強生態系統的自身功能,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當前很多城市在建設的海綿城市,就是一個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提升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方共贏的機制。
第四,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間,要強化節能和減排二氧化碳的各項指標措施,要實現環境質量根本的好轉和兌現國際減排承諾的雙達標。何建坤預測,「十四五」可能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會開展城市層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特別是經濟轉型比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的達峰;另外一個,加快碳市場的建設,提升碳市場覆蓋的範圍和力度,使市場機制在實現雙達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五,各個城市在制定並且實施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的長期戰略中,要防止高碳基礎設施技術的鎖定,要和長遠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密切結合起來,長期實現低碳轉型,提升城市在國際上的綜合低碳發展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南都記者林方舟 實習生李澤妤 發自北京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