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專家:氣候變化影響比此前想像更大,將成為國家安全重點之一

2020-12-23 瀟湘晨報

今年中國的夏季洪水,讓氣候變化再一次被廣泛討論。「氣候變化對於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比原來想像的可能要更加劇烈。」在8月27日的一場氣候變化主題研討會上,國家氣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發出警告。

何建坤認為,未來全球應建立管控氣候風險的長效機制,氣候安全將成為非傳統安全的重要組成之一。在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過程中,也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放在核心位置,將經濟恢復與低碳轉型密切結合。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他預測,「十四五」我國可能將開展城市層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經濟轉型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的達峰;同時碳市場的建設也將進一步加快,市場機制將在實現雙達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資源圖。新華社 圖

疫後經濟恢復要與低碳轉型密切結合

2020年的夏天洪水來得早且兇猛。持續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是否和氣候變化相關?氣候變化對中國最主要的影響是什麼?中國城市如何提高氣候韌性?在8月27日「氣候變化影響與提升中國城市韌性」網絡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探討適應氣候變化和提升城市韌性等挑戰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氣候變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風險。日前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1951~2019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速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氣候變化對於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比原來想像的可能要更加劇烈,進展會更快,影響的程度也會更大。」何建坤稱。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又有了很多新的警示。何建坤表示,在應對疫情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應對更加深刻、長遠和嚴重的氣候危機。

他認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需考慮如何管控氣候變化的風險,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同時,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減緩氣候變化。

具體而言,何建坤認為一方面應建立管控氣候風險的長效機制。未來氣候安全將成為世界範圍內非傳統安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國也會考慮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一個重要的方面,加以戰略上進行研究和部署。

另一方面,疫情之後,經濟的恢復要實現綠色、高質量的和可持續的復甦,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放在核心的位置,把經濟恢復與長期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轉型密切結合起來。

預計「十四五」中國城市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如何在後疫情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提高城市的韌性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何建坤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經濟復甦堅持綠色復甦低碳轉型的方向,重點的投資領域要有意識的強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投資導向,目的在於推進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他舉例,比如老舊小區改造,既要發展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強化建築節能,同時也要考慮如何防止城市內澇,如何應對極端降雨或者熱浪,以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

第二,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建設氣候適應性的智慧城市。為此,要加強工業、交通、建築等終端部門的電氣化,用電力在終端部門取代石油、天然氣,特別是煤炭的消費。他介紹,目前中國終端用能中,電力佔比約25%,2030年會提升到30%,2050年會提升到55%以上。電力主要來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需求也給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的空間。

第三,實施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NBS越來越受到世界範圍的關注,它的核心是通過保護、修復和發展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這樣既能夠減少排放源,增加碳匯,又能夠增強生態系統的自身功能,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當前很多城市在建設的海綿城市,就是一個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提升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方共贏的機制。

第四,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間,要強化節能和減排二氧化碳的各項指標措施,要實現環境質量根本的好轉和兌現國際減排承諾的雙達標。何建坤預測,「十四五」可能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會開展城市層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特別是經濟轉型比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的達峰;另外一個,加快碳市場的建設,提升碳市場覆蓋的範圍和力度,使市場機制在實現雙達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五,各個城市在制定並且實施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的長期戰略中,要防止高碳基礎設施技術的鎖定,要和長遠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密切結合起來,長期實現低碳轉型,提升城市在國際上的綜合低碳發展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南都記者林方舟 實習生李澤妤 發自北京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的一封公開信
    編者按12月12日,2020氣候雄心峰會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由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倡議舉辦,旨在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進一步動員國際社會強化氣候行動,推進多邊進程。以此次峰會為契機,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德本勳爵和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周大地教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
  • 氣候變化將影響森林蓄積量
    本期嘉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應對氣候變化管理處三級調研員 張國斌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亮  觀點:  森林蓄積量的增加,可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儲碳功能,吸收並固定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助於促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
  • 城市與氣候變化的六大研究重點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芬納環境與社會學院城市環境和人類生態學教授白雪梅領銜的科學家日前在《自然》雜誌撰文,對城市與氣候變化的研究重點進行了闡釋,提出該領域的六大研究重點。全文如下:  城市亟需應對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IPCC預計,如果維持當前溫升速率,全球增溫將在2030—2052年超過1.5℃,即便立刻停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工業化時代以來排放的溫室氣體仍將在百年到千年尺度上繼續影響氣候系統。  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氣候變化影響植被的覆蓋、生產力和碳循環,以及物候、物種的分布範圍。受氣候變化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影響,全球範圍內陸地生態系統淨生產力有所提高,陸地碳匯有所增加; 但由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增加趨勢,更為頻繁的暴風雨、野火、土地退化和蟲害暴發的強度增加,也加大了生態系統的損失。
  • 《柳葉刀》報告:疫情與極端天氣事件並存,氣候變化影響令人擔憂
    195個成員國共同參與,應對著全球氣候變化。同年,《柳葉刀》也以國際合作形式啟動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行動(Lancet Countdown),以跟蹤不斷變化的氣候對健康的影響。最新發布的柳葉刀倒計時第五份年度報告 [3],展示了迄今為止最令人擔憂的前景,例如極端天氣事件持續增多,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更大挑戰、傳染病與野火等多種危機同時出現的風險增加。
  • 《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全方位聚焦氣候變化影響
    《聲明》強調了氣候變化呈現的明顯自然跡象,例如陸地和海洋熱量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加速和積冰融化等,記錄了天氣和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健康、人口遷徙和流離失所、糧食安全以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海洋變暖對氣候系統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通過海水的熱膨脹造成超過30%的海平面上升。海洋變暖正在改變洋流,間接改變風暴路徑並造成漂浮冰架融化。加上海洋酸化和脫氧,海洋變暖會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巨大變化。在2009年至2018年這十年間,海洋吸收了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23%,減輕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海洋酸度增加了。
  •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新冠病毒傳播的?
    二十一世紀中心「氣候沙龍」探討熱點話題——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新冠病毒傳播本報記者 劉 垠如同氣候變化一樣,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危機,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7月20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線上舉辦的第26期「氣候沙龍」活動中,這一話題成為專家探討的焦點。21世紀中心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氣候沙龍」秘書長何霄嘉表示,結合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研究氣候變化與疾病傳播的聯繫很有必要。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不同氣候類型  (5)不同氣候類型與農業生產,這是考試的重點。  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種植業發展;夏季風不穩定——多旱澇災害,需興修水利設施。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氣候變化帶來10種病!《柳葉刀》:或影響下一代終生健康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盤點氣候變化對全身健康的傷害,並提出7個對抗氣候變化的建議。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已經對當今全球兒童的健康造成了損害,但減緩氣候變化行動的成效並不顯著。若全球不能達到《巴黎協定》制定的目標,即不能將氣溫上升限制在2攝氏度以下,那麼氣候變化將影響下一代人的終生健康。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包括醫學界在內的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影響,以及與營養相關的疾病,而對於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人們還知之不多。《柳葉刀》旗下的《腫瘤病學》雜誌最近發文,探討氣候變化與癌症的關係。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二。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   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 2020年氣候變化綠皮書在京發布
    ■ 新冠肺炎疫情未改變全球變暖趨勢■ 提升氣候行動力要正確認識氣候風險,統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減排承諾■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並在全球持續蔓延,對投資、就業、經濟乃至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產生了全方位影響,未改變全球變暖趨勢。
  • ...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戰略在充分評估氣候變化當前和未來對我國影響的基礎上,明確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適應目標、重點任務、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為統籌協調開展適應工作提供指導。
  • 【專稿】孔鋒:關於國家「十四五」發展期間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
    引子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城市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十分顯著的影響,其引發的災害風險不斷增加。當前我國尚未全面啟動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潛在影響評估。如何評價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影響,以提升其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能力,既是科學研究的熱點難點,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 明年有望制定新政策
    報告指出,通過將升溫限制在2℃以內,並使氣候行動與疫情後的復甦相一致,將為各國提供近期和長期的健康效益,而健康效益又可以帶來數十億的經濟效益,這可能會超過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也為採取綠色刺激措施提供了支持。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報告指出, 任何國家無論貧富,都不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報告作者指出,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和社會復甦,為採取氣候行動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機遇。應對這一多重危機交織的舉措將為改善公眾健康、打造可持續經濟和保護環境提供可能。
  • 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注意,這並不是科幻小說或者是距離人類仍然很遠的事情,這已經成為活生生的事實,因氣候而被迫遷徙的人類,已經出現了,並且,科學家告訴我們,由於氣候系統反饋所必須經歷的時間,無論現在作出什麼樣的努力,全球變暖的趨勢在未來數十年不會有改變。2050年,可能最多達10億人將成為氣候難民。 聯合國「環境和人類安全」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億「氣候難民」,許多非洲國家將是重災區。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12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作為首個落戶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教授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實施。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
  • 達州市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座談會召開
    為分析查找達州市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幫扶指導達州市相關部門和重點企業抓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12月8日下午,達州市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座談會召開,市政府副秘書長陳曉軍主持會議,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對外合作處處長茆爽出席並講話。
  • 亞洲氣候格局被打破?古厄爾尼諾或甦醒,也將影響到中國!
    地球環境在這些年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系列的極端氣候也都集中發生在了2020年,這也意味著2020年是不平凡的,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大事,都預示了地球環境正在不斷惡化。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如果這個狀態維持3個月以上,那麼就會認定是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根據科學家的氣候模型分析圖可知,全球變暖存在逆轉印度洋西風和東風的風險,在未來地球的氣候將會更加複雜,甚至會打破亞洲的氣候格局,那麼必然也會對中國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