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氣候變化的六大研究重點

2021-01-14 中國氣象局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芬納環境與社會學院城市環境和人類生態學教授白雪梅領銜的科學家日前在《自然》雜誌撰文,對城市與氣候變化的研究重點進行了闡釋,提出該領域的六大研究重點。全文如下:

  城市亟需應對氣候變化。當前,全球人口超過一半居住在城市,75%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於城市。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中把升溫控制在不高於工業化前水平2°C的目標需要保持在一定的「碳預算」範圍內,2017年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能超過800千兆噸。實際上,當前大多數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都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城市越來越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這些城市大多分布於泛濫平原、乾旱地區和沿海地區。2017年,東南亞城市多次發生洪災,比如孟加拉國的達卡和印度的孟買,超過1000人喪生,4500萬人流離失所。加利福尼亞近郊和巴西裡約熱內盧也經歷了乾旱、林火、洪水和泥石流。南非的開普敦自2015年來一直受極端乾旱侵襲。到2030年,數百萬人將受到此類極端事件的影響,潛在經濟損失將達到4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城市科學也在不斷發展。城市規劃者和決策者需要科學知識幫助他們管控風險,制定氣候減緩和適應戰略。當前,科學家更傾向於把城市看作複雜的系統,與社區開展更為緊密的合作。新概念也層出不窮,比如「智慧城市」。

  然而,城市研究的範圍和可適應性也面臨諸多障礙:缺乏長期城市氣候研究和影響分析。研究經費集中於單一學科或一些地區和國家需求,這樣的結果是跨學科項目和區域比較分析可能得不到相應的資金支持。幾乎沒有網上平臺能夠為城市共享信息。

  科學需要在城市決策和實踐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城市和氣候變化研究應考慮六項重點:

  第一,擴大觀測範圍。研究人員和城市管理層需要擴展城市數據的數量和類型。最大的差距出現在全球欠發達南部。實際上,非正式定居點的數據很稀少甚至不存在。還需要加強數據的可獲得性、覆蓋面、質量、解析度和可靠性,數據記錄也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需要利用衛星、無人機和自動汽車進行遙感,以模擬稠密的城市框架。

  需要進行可靠的溫室氣體數據盤點(包含個人居所、工廠、道路),並採取措施核實數據。大多數政策決策者和行業人員仍依賴城市範圍或者國家的排放數據。追蹤大氣汙染的來源和類型,包括甲烷、臭氧、黑炭和氣溶膠。因為減少排放量不僅有助於公共健康,也有助於氣候減緩。

  為理解洪水在更大範圍的影響,應把地下管道、電纜網絡以及建築物隱藏空間和地下部分都繪製在地圖上。研究人員還需要了解在發布極端天氣事件預報時,人們和基礎設施與公共空間如何相互影響。

  技術數據需要輔助吸收消化不同視角和本地化知識。需要建立全球城市「觀測站」網絡,當前研究和長期觀測的重點正是各種各樣的城市。數據、研究和實踐應進行網上共享。為確保可信性,需要核實數據,確保公開透明。研究人員和行業人員需要制定監管、安全、倫理和參與機制。當然,也存在隱私和安全方面的擔憂。

  第二,理解氣候的相互作用。氣候過程極為複雜,尤其是在城市層面。比如,在中國的一些城市,隨著細微顆粒物影響雲層,大氣汙染可能帶來更強降水。不透水的路面,比如混凝土和瀝青,可以儲熱,減少蒸髮型降溫,放大城市熱島響應。

  需要進行不同情境下的城市對比研究,從而解釋這些相互作用,找到應對方案;了解城市形態、建築材料和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大氣循環、熱量和光輻射、城市能源以及水資源預算。

  氣候模式需要考慮城市化因素,適用於城市和社區層面。熱浪、海岸侵蝕和洪水泛濫等情景需要高解析度風險評估方法。需要對比和使用基準來衡量不同的方法和模式,並評估地區脆弱性和能力。

  第三,研究非正式居住地。到2050年,主要來自全球欠發達南部地區的全球30億人將生活在貧民區:缺少社區治理,土地沒有發展區劃,受氣候災害威脅、缺乏良好居住環境和基本服務也會對個人和家庭造成更多的風險。

  需要設計出適合這些社區的模型和分析工具,因為北方世界採取的措施無法移植於此。數據匱乏,非正式的社會經濟過程,以及地區能力有限等因素都應該考慮在內。

  第四,需要對政策進行評估。例如,衣索比亞的阿達瑪和默克萊通過擴大可開發土地促進周邊地區經濟適用房建設。從長期看,政府掌握土地使用權能夠節省精力;可以規劃和系統建設大規模基礎設施和公眾空間網絡,無需改造設計不佳的地區。非正式居住地可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這裡的居民擅長利用稀缺資源,重複利用廢棄物。氣候減緩努力應當為居民生計、人類福祉以及非正式經濟提供支持。

  第五,利用顛覆性技術。數字革命正在改變城市。例如,城市共享流動性方案改善了大氣質量,推動了社會融合,並緩解了交通擁堵。全球範圍利用共享電動車將使全球汽車存量減少三分之一。研究人員需要清楚積極與消極結果的誘因,以及影響方式,比如通過信息和通訊技術推動共享出行。

  全球欠發達南部地區需要開發低價的、能夠減少未來基礎設施碳強度的材料和技術。例如,可以使用水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實際上,水泥生產是人類碳排放的第三大來源,僅次於化石燃料燃燒和土裡利用變化,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化石燃料和工業相關排放的5.6%。此外,一些輕質摩天大樓利用了「碳中和」的木材和竹製材料。這些材料需要生產過程可持續,成本低廉。固有環境可融入植被走廊、綠色園區、蘆葦地和低洼地區來減少洪水和熱浪風險,同時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

  第六,支持變革。需要大膽的戰略實現低碳、具有災害抵禦能力的城市。例如,中國的海綿城市倡議通過增加綠色空間,恢復溼地,利用可透水材料吸收雨水減緩徑流。還需要了解如何通過政策和激勵措施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零排放社區和城市。

  要尋找激發更多成功的區域性創新,了解全球可持續背景。城市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複雜、動態系統。出於善意的地區行動可能將問題轉移到其他行業或未來。比如說,城市打擊能源密集型生產可能會把問題轉移至監管相對較少的地區,對減少碳排放不利。

  需要系統方法實現全球氣候變化目標、聯合國《新城市議程》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了解城市過程及其影響之間的相互作用、權衡和協同。這需要進行各個規範和治理方面的協同工作。

  下一步,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行業人員和其他城市相關利益方需要加強合作,群策群力。大學應該支持數據平臺和長期研究項目,分享本國和全球的經驗。科學家應該更多地參與相關政策和實踐。現在已經有城市建立了科學諮詢委員會,由首席科學顧問領導。這些舉措有助於提高科學的關注度、能力建設、領導力,以及提供接觸點。

  機構需要為跨領域研究和對比研究提供資金支持,尤其是在全球欠發達南部。城市可以規定競標大型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交通政府計劃的企業為相關大學研究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城市應開發商業模式和夥伴關係來加速試驗,激發更多的創新和技術。

  網上平臺不僅進行數據共享,還需幫助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從業人員和居民發現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嘗試衡量有效性,形成學習過程。

  緩解城市氣候變化及適應方面的研究和創新得到的支持必須與問題的量級相符。

  (來源:《自然》 編譯:劉淑喬 責任編輯:吳鵬)

  

相關焦點

  • 地球氣候變化六大臨界點:人類的真正末日
    地球氣候越來越惡化,隨之帶來的危害也在一點點的暴露出來,一起來看看地球氣候變化六大臨界點吧,這才是人類的真正末日。北極海冰融化北極夏季冰層的融化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大的威脅,有科學家認為我們已經超過了臨界點。隨著海冰的融化和北極的變暖,從冰層下露出的海洋會吸收更多的陽光,因此會加快升溫速度。
  • 氣候專家:氣候變化影響比此前想像更大,將成為國家安全重點之一
    持續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是否和氣候變化相關?氣候變化對中國最主要的影響是什麼?中國城市如何提高氣候韌性?在8月27日「氣候變化影響與提升中國城市韌性」網絡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探討適應氣候變化和提升城市韌性等挑戰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氣候變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風險。
  • 聯合國官員:全球適應氣候變化面臨六大挑戰
    人民網科倫坡10月18日電 (記者俞懿春)為期三天的第五屆亞太氣候變化適應論壇17日在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適應和生活在兩攝氏度之下:彌合政策和實踐的鴻溝」。在17日舉行的第二場大會討論中, 聯合國官員指出,目前全球適應氣候變化面臨六大挑戰。
  • 破壞地球的後果:六大氣候變化危機
    氣候以冷、暖、幹、溼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氣溫、降水、風力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變化除了引發讓人焦慮的效應外,也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機會來細想地球上令人著迷的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過程。
  • 研究全球公衛、減災、氣候變化 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啟動
    2021年1月12日,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卓越中心「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正式啟動。該卓越中心的設立是實施聯合國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氣候變化應對巴黎協定、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全球重大發展議程的重要舉措。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全球氣候變化正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洪水、乾旱、山火、極端氣溫天氣等自然災害頻發,對人類生產生活、城市安全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威脅。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應對氣候變化 城市應該如何規劃
    北極星大氣網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也是今年G20杭州會議的重要議題。世界在關注,中國也在高度關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戰場。為此,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明確了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向和原則。
  • 森林城市首次亮相「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點亮馬來西亞國家館!
    2016年11月7日-11月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下稱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辦
  • 發改委解讀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根據功能區定位制定
    去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華沙會議要求各國於2015年上半年向公約秘書處通報自主決定貢獻目標,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駛入快車道,各方期待我國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  《規劃》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現狀、面臨的形勢及戰略要求等內容,提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明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等重點任務,並從實施試點示範工程、完善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能力建設、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和實施途徑,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實。
  •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省廳專家領導親自支招……
    10月26日,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對外合作處處長、一級調研員茆爽,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陳明揚一行蒞臨我市召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座談會。會議由市政府副秘書長戴強主持,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內江經開區、內江高新區管委會分管負責同志,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統計局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白馬循環流化床示範電站有限責任公司等9個重點用能企業代表參加會議。會上,茆爽調研員充分肯定了近年來內江市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英國作物種植區域變化
    新華社倫敦10月2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29日發布一項研究說,如果氣候變化不減緩,英國主要作物種植區域將越來越不適合農業生產,這類生產可能要逐步轉移到北部和西部地區。  該校學者領銜的團隊建模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英國農業帶來的長期影響,他們所基於的假設是:如果全球碳排放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到2100年全球預計會升溫5攝氏度左右。  據團隊刊登在英國《環境研究通訊》雜誌的報告,這種場景下,預計英國的氣溫會變得更高,作物生長季節的總體降雨量會減少140毫米,該國東南部有可能出現更惡劣的乾旱。英國東部和東南部是目前該國主要作物種植區域。
  • 【專稿】孔鋒:關於國家「十四五」發展期間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
    三、我國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方面的進展與不足我國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主要是交通部門和氣象部門的一些合作,重點關注不同高速公路或高等級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防禦問題。
  • 達州市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座談會召開
    為分析查找達州市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幫扶指導達州市相關部門和重點企業抓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12月8日下午,達州市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座談會召開,市政府副秘書長陳曉軍主持會議,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對外合作處處長茆爽出席並講話。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包括醫學界在內的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影響,以及與營養相關的疾病,而對於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人們還知之不多。《柳葉刀》旗下的《腫瘤病學》雜誌最近發文,探討氣候變化與癌症的關係。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二。
  • ...水利部 農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不僅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要採取積極主動的適應行動,通過加強管理和調整人類活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減輕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不利影響。  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報告,在1880年至2012年期間,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85℃,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劇,水資源分布失衡,生態系統受到威脅。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這些研究將海豚的皮膚病變和海水的低鹽度聯繫在了一起。研究小組調查了2007年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湖和2009年在西澳天鵝坎寧河濱公園發生的兩起海豚死亡事件,包括對四隻海豚屍體的屍檢以及對兩個生態系統的水質量檢測。結果顯示,兩個區域在海豚死亡事件發生之前,鹽度均長時間內(三至四個月)低於適宜海豚生存的下限。
  • 氣候變化,澳大利亞極端火災的「推手」
    3月5日,世界天氣歸因組織 (WWA)發布最新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助長了澳大利亞山火爆發的天氣條件,要對這次山火負一定責任。  來自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了研究。他們發現,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使澳大利亞遭受極端火災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30%。研究同時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2℃,出現類似此次山火爆發時天氣條件的機率將增加四倍。
  •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
    處於溫帶氣候的西班牙塞維亞和葡萄牙裡斯本已經繁榮發展了一千多年。然而氣候建模者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如果全球變暖以當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這些城市將在本世紀末被沙漠包圍。  這項研究指出,想要維持該地區生態系統的歷史範圍,就需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僅僅1.5攝氏度的水平上,而這隻有靠大量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實現。
  • 應對氣候變化如何推進?四川找準四個問題,明確四大舉措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殷鵬)5月30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為為進一步推動我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確保完成「十三五」節能降碳目標任務,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名義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第一次工作推進會,會上安排部署了近期重點工作。